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比较与借鉴 时,巴西的“经济奇迹”就此中断。 不仅东亚国家如此,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类似经 历。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冲击产权的行为发生在独立战 二、巴西同其它国家的比较 争以后。美国赢得独立后,政府对财产进行了再分 配。对继续效忠英国的民众,政府没收了他们的财 巴西“经济奇迹”的破灭与东亚地区形成鲜明 产,让他们移居加拿大,并且对这群人没有进行任何 对比。东亚地区通过打破产权的行动,带来了比较平 补偿。第二次冲击产权的行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等的社会经济结构。由于没有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 的内战时期,对南部大种植园主的产权冲击也没有进 挠社会进步,东亚地区的教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行任何补偿。但是,美国却能建立起一个更为平等的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才得以顺利展开。 社会。在1900年,美国3/4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 在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拉美则没有实现这样平等化的举措。在19世纪中期, 在1956年,佃农比重降至16%,而拥有土地所有权 拉美大部分国家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到5%由家庭来 的农民增长到近60%,剩下的大部分农民也往往摆 经营。家庭农场(雇工不超过4人即可以说是家庭农 脱了单一的佃农身份,他们自己拥有一份土地,同时 场)仅占阿根廷宜耕土地的5%;在巴西,这个数字 也租赁一部分土地。到1960年,中国台湾地区家庭 是3%;在哥伦比亚是3%:在墨西哥为2%。与此形 所有的小块土地占全部土地比重的76%。) 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这个数字为60%,在加拿 二战后,韩国土地改革也非常成功。二战结束后, 大,这个数字为64%。0而这样的结构延续了下来, 由于苏联支持朝鲜进行土地改革,韩国的一些农民开 在1980年,巴西的家庭农场占国家宜耕土地的20%; 始武装反抗,土地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抵制北 而这一时期的美国为54%,加拿大为66%。1] 方土地改革的压力,驻扎在韩国的美军开始稳步推进 在拉美,没有初始破坏不平等的产权的举措,所 韩国的土改。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3%的韩国地主 以拉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里存在持续的破坏财 拥有了近23的土地:而土地改革以后,70%的农村 产权的压力。这样,储蓄和投资永远处于不安全状 家庭拥有了土地所有权。在1965年的时候,韩国佃农 态,法治也无法有效实施。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财富 下降到了7%。图韩国的阶级分化逐渐减小,阶级斗争 与权势集中,国家软弱无力。巴西“经济奇迹”期 也大幅度减少,韩国农村实现了政治稳定。 间,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经济增 东亚的日本也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二战结束 长的债务化等问题都根源于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因 以后,为了激发日本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日本农林省 此,巴西等拉美国家面临国际危机冲击的时候才显得 提出了一份土地改革方案。1945年11月,日本临时 格外脆弱,它们的发展才如此一波三折。 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但是驻日美军则认为这一改革 方案不彻底。在占领军的主导下,日本对土地改革方 三、结语 案进行了重新讨论,1946年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新 的土改方案。尽管是有偿购买地主多余土地,但是此 本文通过对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考察,可 后的通货膨胀大大削减了政府对地主的实际补偿价 以得出以下认识: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 值,结果日本的土地改革几乎无偿没收了地主的土 促进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在收入分配 地。回日本土地所有者对此提起诉讼,认为农地改革 比较平均的社会,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可以为经济发 方案侵害了宪法赋予他们的财产权。日本最高法院驳 展提供有效的激励。但是如果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 回了起诉,认定农地改革符合宪法。此后,日本的土 会,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往往导致固化原本分化的社 地改革得以展开,约80%的佃耕农地被出售,到了 会结构。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 1965年,日本的佃农数量下降为7%。0日本通过对 续的激励,相反,严重的贫富分化还会破坏社会的激 不平等的土地所有权的破坏,形成了比较公平的经济 励结构。从巴西的情况来看,为获得政治支持,政治 社会结构。 家迎合穷人抑或富人,导致政治议题极端化;当富人 ·11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时,巴西的 “经济奇迹”就此中断。 二、巴西同其它国家的比较 巴西 “经济奇迹”的破灭与东亚地区形成鲜明 对比。东亚地区通过打破产权的行动,带来了比较平 等的社会经济结构。由于没有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 挠社会进步,东亚地区的教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才得以顺利展开。 在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 1956 年,佃农比重降至 16% ,而拥有土地所有权 的农民增长到近 60% ,剩下的大部分农民也往往摆 脱了单一的佃农身份,他们自己拥有一份土地,同时 也租赁一部分土地。到 1960 年,中国台湾地区家庭 所有的小块土地占全部土地比重的 76% 。[17] 二战后,韩国土地改革也非常成功。二战结束后, 由于苏联支持朝鲜进行土地改革,韩国的一些农民开 始武装反抗,土地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抵制北 方土地改革的压力,驻扎在韩国的美军开始稳步推进 韩国的土改。在 20 世纪 30 年代晚期,3% 的韩国地主 拥有了近 2 /3 的土地; 而土地改革以后,70% 的农村 家庭拥有了土地所有权。在 1965 年的时候,韩国佃农 下降到了7% 。[18]韩国的阶级分化逐渐减小,阶级斗争 也大幅度减少,韩国农村实现了政治稳定。 东亚的日本也成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二战结束 以后,为了激发日本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日本农林省 提出了一份土地改革方案。1945 年 11 月,日本临时 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但是驻日美军则认为这一改革 方案不彻底。在占领军的主导下,日本对土地改革方 案进行了重新讨论,1946 年 10 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新 的土改方案。尽管是有偿购买地主多余土地,但是此 后的通货膨胀大大削减了政府对地主的实际补偿价 值,结果日本的土地改革几乎无偿没收了地主的土 地。[19]日本土地所有者对此提起诉讼,认为农地改革 方案侵害了宪法赋予他们的财产权。日本最高法院驳 回了起诉,认定农地改革符合宪法。此后,日本的土 地改革得以展开,约 80% 的佃耕农地被出售,到了 1965 年,日本的佃农数量下降为 7% 。[20]日本通过对 不平等的土地所有权的破坏,形成了比较公平的经济 社会结构。 不仅东亚国家如此,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类似经 历。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冲击产权的行为发生在独立战 争以后。美国赢得独立后,政府对财产进行了再分 配。对继续效忠英国的民众,政府没收了他们的财 产,让他们移居加拿大,并且对这群人没有进行任何 补偿。第二次冲击产权的行动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 的内战时期,对南部大种植园主的产权冲击也没有进 行任何补偿。但是,美国却能建立起一个更为平等的 社会。在 1900 年,美国 3 /4 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 拉美则没有实现这样平等化的举措。在 19 世纪中期, 拉美大部分国家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到 5% 由家庭来 经营。家庭农场 ( 雇工不超过 4 人即可以说是家庭农 场) 仅占阿根廷宜耕土地的 5% ; 在巴西,这个数字 是 3% ; 在哥伦比亚是 3% ; 在墨西哥为 2% 。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这个数字为 60% ,在加拿 大,这个数字为 64% 。[20]而这样的结构延续了下来, 在 1980 年,巴西的家庭农场占国家宜耕土地的 20% ; 而这一时期的美国为 54% ,加拿大为 66% 。[21] 在拉美,没有初始破坏不平等的产权的举措,所 以拉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里存在持续的破坏财 产权的压力。这样,储蓄和投资永远处于不安全状 态,法治也无法有效实施。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财富 与权势集中,国家软弱无力。巴西 “经济奇迹”期 间,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经济增 长的债务化等问题都根源于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因 此,巴西等拉美国家面临国际危机冲击的时候才显得 格外脆弱,它们的发展才如此一波三折。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巴西 “经济奇迹”中断的考察,可 以得出以下认识: 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 促进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在收入分配 比较平均的社会,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可以为经济发 展提供有效的激励。但是如果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 会,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往往导致固化原本分化的社 会结构。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 续的激励,相反,严重的贫富分化还会破坏社会的激 励结构。从巴西的情况来看,为获得政治支持,政治 家迎合穷人抑或富人,导致政治议题极端化; 当富人 ·119·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比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