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 随着对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入,1962年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及其对后来中国外交的影响等,明显地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1有关论著 强调1%62年中国外交决策的内外环境均出现罕见的严重局面,指出中国周边那 些层出不穷的事件及其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共存的现象,并将它们置于中国对外 政策演变的框架围内加以分析,断定上述现象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巨大的。2由 此理应提出并予以清楚回答的问题是,这两种情况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和联 系?进一步说,两者在影响中国对外政策方面,哪一个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显 然,仅仅罗列现象和描述过程是不够的。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或者说是引发的疑问,探讨50年代末到 60年代初,持续变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特点,并在此 探讨的基础上,确定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原因、特点及在60年代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中的历史位置。论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50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动 荡造成的深层影响、1960年开始的对外政策调整及其主要原因、1962年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一)5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关系动荡的缘起。 在展开探讨上述问题时,本文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命题。第一是中国对外政策 在1962年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即使不是向“左”方向发展的转折点,至少也 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所谓中国“左”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因为“左”或“极 左”概念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存在着定义上的差别,特别是冷战时期推动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的各种因素彼此交织,纷繁复杂,一些看上去“激进”的政策行为未 必同出一源,一些被称为“温和”的政策也未必完全源于务实的思考。 “左”在中国政治中简单地说,就是指追求超越时代或高于现实可能的目标, 这一点延伸到中国对外政策领域,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不同的特征而已 本文所谓“左”或“极左”的对外政策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理论上对传统的“时代”学说持教条主义的态度,对纷繁复杂且迅 速变化的国际政治形势不肯进行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断言当时世界正处于“资 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并因此否 定国际形势中缓和因素的存在和意义,实际上不承认有维持较长时间基本和平的 可能性 第二,以“中国革命中心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政治中 的地位和影响力,如自诩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中国向 何处去是“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命运的问题”,是“关系世界革命命运的 件头等大事”,等等。4“中国革命中心论”反映出对当时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 1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包括章百家著:《变动中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和李捷著:《60年代中国国内 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均见姜长斌和罗伯特·罗斯编:《1955-1971年的中美关系一一缓和之前:冷战冲 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变动中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第190-191页:《60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第 264-270页 3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人民日报》,1965年9月3日:林彪:《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节五十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7年11月7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人E 日报》,1967年8月15日 4《人民战争胜利万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人1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牛军 随着对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入,1962 年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及其对后来中国外交的影响等,明显地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1有关论著 强调 1962 年中国外交决策的内外环境均出现罕见的严重局面,指出中国周边那 些层出不穷的事件及其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共存的现象,并将它们置于中国对外 政策演变的框架围内加以分析,断定上述现象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巨大的。2由 此理应提出并予以清楚回答的问题是,这两种情况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和联 系?进一步说,两者在影响中国对外政策方面,哪一个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显 然,仅仅罗列现象和描述过程是不够的。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或者说是引发的疑问,探讨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持续变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特点,并在此 探讨的基础上,确定 1962 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原因、特点及在 60 年代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中的历史位置。论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50 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动 荡造成的深层影响、1960 年开始的对外政策调整及其主要原因、1962 年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一)50 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关系动荡的缘起。 在展开探讨上述问题时,本文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命题。第一是中国对外政策 在 1962 年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即使不是向“左”方向发展的转折点,至少也 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所谓中国“左”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因为“左”或“极 左”概念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存在着定义上的差别,特别是冷战时期推动中国对 外政策发展的各种因素彼此交织,纷繁复杂,一些看上去“激进”的政策行为未 必同出一源,一些被称为“温和”的政策也未必完全源于务实的思考。 “左”在中国政治中简单地说,就是指追求超越时代或高于现实可能的目标, 这一点延伸到中国对外政策领域,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不同的特征而已。 本文所谓“左”或“极左”的对外政策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理论上对传统的“时代”学说持教条主义的态度,对纷繁复杂且迅 速变化的国际政治形势不肯进行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断言当时世界正处于“资 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并因此否 定国际形势中缓和因素的存在和意义,实际上不承认有维持较长时间基本和平的 可能性。3 第二,以“中国革命中心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政治中 的地位和影响力,如自诩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中国向 何处去是“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命运的问题”,是“关系世界革命命运的一 件头等大事”,等等。4“中国革命中心论”反映出对当时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 1 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包括章百家著:《变动中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和李捷著:《60 年代中国国内 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均见姜长斌和罗伯特• 罗斯编:《1955-1971 年的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冷战冲 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年版。 2 《变动中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美政策》,第 190-191 页;《60 年代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第 264-270 页。 3 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人民日报》,1965 年 9 月 3 日;林彪:《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节五十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7 年 11 月 7 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人民 日报》,1967 年 8 月 15 日。 4《人民战争胜利万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人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