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普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像蒲鲁东那样)把工资的平等看作杜会革命的目 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VIII)“可以肯定地说,那些要求特殊才能或较长期预备训练的职业,总的来说已变得较能挣钱;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 易学会的那种机械而单调的活动的相应工资,则随誉竞争而降低并且不得不降低。但正是这类劳动在劳动组织的现状下最为普遍。 因此,如果说第一类工人现在所挣得的是五十年前的七倍,而第二类工人所挣得的和五十年前一样,那末二者所挣得的平均起来当 然是以前的四倍。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从事第一类劳动的只有一千人,而从事第二类劳动的有一百万人,那末就有9990 0人并不比五十年前生活得好,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上涨,那末他们会比以前生活得更坏。而人们却想用这种敷浅的平均计算, 在关系到居民人数最多的阶级的问题上欺骗自己。此外,工资多少只是估计工人收入的因素之一,因为对衡量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 要把他们获得收入的有保摩的持续性估计进去。但是在波动和停滞不断出现的所谓自由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下,是根本谈不到这种持 续性的。最后,还应注意过去和现在的通常劳动时间。最近二十五年来,也正是从棉纺织业采用节省劳动的机器以来,这个部门的 英国工人的劳动时间已由于企业主追逐暴利〔IX)而增加到每日十二至十六小时,而在到处还存在着富人无限制地剥削穷人的工 议权利的情况下,一国和一个工业部门的劳动时间的延长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它地方。”(舒耳茨,《生产运动》第65页) “然而,即使所谓杜会一切阶级的平均收入都增长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属实,一种收入同另一种收入的区别和相对的差距仍然可 能扩大,从而贫富间的对立也可能更加尖锐。因为正是由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并且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需要、欲望和要求也提高 了,于是绝对的贫困减少,而相对的贫困可能增加,靠鲸油和腐鱼维生的萨莫耶特人并不穷,因为在他们那种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一 切人都有同样的需要。但是在一个前进着的国家,生产总量在大约十年内与人口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工人挣得的工资仍和十年 前一样多,他们不但不能保特过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过去穷三分之一。”(同上,第65一66页) 但是,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性畜。 “国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康,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 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劳动组织方面的进步会赢得这种时间。的确,今天由于有了新的动力和完善的机器,棉纺织场的一 个工人往往可以完成早先100甚至250一350个工人的工作。在一切生产部门中都有类似的结果,因为外部自然力日益被用 来加入〔X)人类劳动。如果说为了满足一定量的物质需要必须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比现在比过去减少了一半,那末,与此同时,在 不损害物质福利的情况下,给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提供的余暇也就增加一臂。但是,在我们甚至从老克伦纳士自己领域中夺得的房获 物的分配方面,仍然取决于像掷骰子那样盲目的、不公正的偶然性。法国人有计算过,在目前生产状况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平 均每日劳动五小时,就足以满足社会的一切物质利益。,.·,.尽管因机器改进而节省了时间,工厂中奴隶劳动的时间对多数居民说来 却有增无已。”(同上,第67一68页) “从复杂的手工劳动过渡,首先要将这种手工劳动分解为简单的操作。但是,最初只有一部分单调的重复的操作由机器来承担, 而另一部分由人来承担。根据事物的本性和一致的经验,可以说这种连续的单调的活动无论对于精神还是对于肉体都同样有售。因 此,在机器工作同较大量人手间的简单分工相结合的状况下,这种分工的一切弊病也必然要表现出来。工厂工人的死亡率较高尤其 表明了这种分工的弊病.,〔XI)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 的注意。”(同上,第69页) “但是在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里,通过机器起作用的盲目的自然力,将成为我们的奴隶和奴仆。”(同上,第74页) “在英国的纺织厂中就业的只有158818个男工和196818个女工。朗卡斯特郡的棉纺织厂每有100个男工就有1 03个女工,而在苏格兰甚至达到209个。在英国里子的麻纺厂中每100个男工中就有147个女工:在丹第和苏格兰东海岸 甚至达到280个。在英国的丝织厂中有很多女工;在需要较强体力的毛纺织厂中主要是男工。1833年在北美的棉纺织厂中就 业的,除了18593个男工以外,至少有38927个女工。可见,由于劳动组织的改变,妇女就业的范围已经扩大.,妇女 在经济上有了比较独立的地位..,,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关系方面互相接近了。”(同上,第71一72页) “1835年,在拥有蒸汽动力和水力动力的英国纺织厂中劳动的有8一12岁的儿童20558人,12一13岁的儿童35 867人,13一18岁的儿童108208人.当然,机械的进一步改进使人日益摆脱单调劳动操作,促使这种弊病逐渐(X I)消除。但是,资本家能够最容易最便宜地占有下层阶级以至儿童的劳动力,以便使用和消耗这种劳动力来代替机械手段,正是 这种情况妨碍机械的迅速进步。”(舒耳茨,《生产运动》第70一71页) “布鲁姆勋爵向工人大声疾呼:’作资本家吧!’.不幸的是,千百万人只有通过槽喝身体、损害道德和智力的紧张劳动, 才能挣钱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甚至不得不把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的不幸看作是一种幸运。”。(同上,第60页)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见魁尔《社会经济的新 理论》第409页) “佣人一月钱:工人一工资;职员一薪金或报酬。”(同上,第409一410页) “出租自己的劳动”,“出租自己的劳动换取利息”,“代替别人劳动”。 “出租劳动材料”,“出租劳动材料换取利息”,“让别人代表自己劳动”。(同上,〔第411页)) 〔XIII)“这种经济结构注定人们去干如此低贱的职业,遭受如此凄惨沦落之苦,以至野蛮状态与之相比似乎也是王公的生 活了。”(同上,第417一418页) “一无所有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卖淫。”(同上,第421一〔422)页)捡破烂者。 查.劳顿在《人口等问题的解决方法》(1842年巴黎版)一书中估计英国卖淫者的数目有6一7万人。“品德可疑的妇女” 也有那么大的数目。 “这些不幸的马略天使的平均寿命,从她们走上淫荡的生活道路算起,大约是6一7年。因此,要使卖淫者保持6一7万这个 数目,在联合王国每年至少要8一9千名妇女为这个淫秽的职业献身,也就是说,每天大约要有24名新的牺性者,或者每小时平 均要有一名新的牺性者:如果这个比例适用于整个地球,那末这种不幸者的人数势必经常有150万人。”(同上,第229页) “贫困的人口随着贫困的增长而增长;最大量的人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挣扎,彼此争夺着受苦受难的权利.,,,1821年爱尔 兰的人口是6801827人。1831年增加到7764010人,也就是说,在十年中间增加了14%。在最富裕的伦斯特省, 人口只增加8%,而在最贫困的康诺特省,人口反而增加21%(《在英格兰公布的关于爱尔兰的统计调查摘要》,1840年维也 纳版)。”(毕莱,《论贫困》第一卷第〔36)一37页)3 (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像蒲鲁东那样)把工资的平等看作社会革命的目 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VIII〕“可 以肯定地说,那些要求特殊才能或较长期预备训练的职业,总的来说已变得较能挣钱;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 易学会的那种机械而单调的活动的相应工资,则随着竞争 而降低并且不得不降低。但正是这类劳动在劳动组织的现状下最为普遍。 因此,如果说第一类工人现在所挣得的是五十年前的七倍,而第二类工人所挣得的和五十年 前一样,那末二者所挣得的平均起来当 然是以前的四倍。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从事第一类劳动的只有一千人,而从事第二类劳动的有一百万人,那末就有 9990 0人并不比五十年前生活得好,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上涨,那末他们会比以前生活得更坏。而人们却想用这种敷浅的平均计算, 在关系到居民人数最 多的阶级的问题上欺骗自己。此外,工资多少只是估计工人收入的因素之一,因为对衡量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 要把他们获得收入的有保障的持续性估计进去。但是在 波动和停滞不断出现的所谓自由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下,是根本谈不到这种持 续性的。最后,还应注意过去和现在的通常劳动时间。最近二十五年来,也正是从棉纺织 业采用节省劳动的机器以来,这个部门的 英国工人的劳动时间已由于企业主追逐暴利〔IX〕而增加到每日十二至十六小时,而在到处还存在着富人无限制地剥削穷 人的工 议权利的情况下,一国和一个工业部门的劳动时间的延长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它地方。”(舒耳茨,《生产运动》第65页) “然 而,即使所谓社会一切阶级的平均收入都增长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属实,一种收入同另一种收入的区别和相对的差距仍然可 能扩大,从而贫富间的对立也可能更加尖 锐。因为正是由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并且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需要、欲望和要求也提高 了,于是绝对的贫困减少,而相对的贫困可能增加,靠鲸油和腐鱼维生的萨 莫耶特人并不穷,因为在他们那种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一 切人都有同样的需要。但是在一个前进着的国家,生产总量在大约十年内与人口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工人 挣得的工资仍和十年 前一样多,他们不但不能保持过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过去穷三分之一。”(同上,第65-66页) 但是,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 “国 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 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劳动组织方 面的进步会赢得这种时间。的确,今天由于有了新的动力和完善的机器,棉纺织场的一 个工人往往可以完成早先100甚至250-350个工人的工作。在一切生 产部门中都有类似的结果,因为外部自然力日益被用 来加入〔X〕人类劳动。如果说为了满足一定量的物质需要必须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比现在比过去减少了一半,那 末,与此同时,在 不损害物质福利的情况下,给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提供的余暇也就增加一臂。但是,在我们甚至从老克伦纳士自己领域中夺得的虏获 物的分配方 面,仍然取决于像掷骰子那样盲目的、不公正的偶然性。法国人有计算过,在目前生产状况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平 均每日劳动五小时,就足以满足社会的一切物 质利益......尽管因机器改进而节省了时间,工厂中奴隶劳动的时间对多数居民说来 却有增无已。”(同上,第67-68页) “从 复杂的手工劳动过渡,首先要将这种手工劳动分解为简单的操作。但是,最初只有一部分单调的重复的操作由机器来承担, 而另一部分由人来承担。根据事物的本性 和一致的经验,可以说这种连续的单调的活动无论对于精神还是对于肉体都同样有害。因 此,在机器工作同较大量人手间的简单分工相结合的状况下,这种分工的一 切弊病也必然要表现出来。工厂工人的死亡率较高尤其 表明了这种分工的弊病......〔XI〕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 的注意。”(同上,第69页) “但是在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里,通过机器起作用的盲目的自然力,将成为我们的奴隶和奴仆。”(同上,第74页) “在 英国的纺织厂中就业的只有158818个男工和196818个女工。朗卡斯特郡的棉纺织厂每有100个男工就有1 03个女工,而在苏格兰甚至达到209 个。在英国里子的麻纺厂中每100个男工中就有147个女工;在丹第和苏格兰东海岸 甚至达到280个。在英国的丝织厂中有很多女工;在需要较强体力的毛纺 织厂中主要是男工。1833年在北美的棉纺织厂中就 业的,除了18593个男工以外,至少有38927个女工。可见,由于劳动组织的改变,妇女就业的范围 已经扩大......妇女 在经济上有了比较独立的地位......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关系方面互相接近了。”(同上,第71-72页) “1835年,在拥有蒸汽动力和水力动力的英国纺织厂中劳动的有8-12岁的儿童20558人,12-13岁的儿童35 867人,13-18岁的儿童108208人......当然,机械的进一步改进使人日益摆脱单调劳动操作,促使这种弊病逐渐〔X II〕消除。但是,资本家能够最容易最便宜地占有下层阶级以至儿童的劳动力,以便使用和消耗这种劳动力来代替机械手段,正是 这种情况妨碍机械的迅速进步。”(舒耳茨,《生产运动》第70-71页) “布鲁姆勋爵向工人大声疾呼:’作资本家吧!’......不幸的是,千百万人只有通过糟蹋身体、损害道德和智力的紧张劳动, 才能挣钱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甚至不得不把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的不幸看作是一种幸运。”(同上,第60页)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见魁尔《社会经济的新 理论》第409页) “佣人-月钱;工人-工资;职员-薪金或报酬。”(同上,第409-410页) “出租自己的劳动”,“出租自己的劳动换取利息”,“代替别人劳动”。 “出租劳动材料”,“出租劳动材料换取利息”,“让别人代表自己劳动”。(同上,〔第411页〕) 〔XIII〕“这种经济结构注定人们去干如此低贱的职业,遭受如此凄惨沦落之苦,以至野蛮状态与之相比似乎也是王公的生 活了。”(同上,第417-418页) “一无所有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卖淫。”(同上,第421-〔422〕页)捡破烂者。 查.劳顿在《人口等问题的解决方法》(1842年巴黎版)一书中估计英国卖淫者的数目有6-7万人。“品德可疑的妇女” 也有那么大的数目。 “这 些不幸的马路天使的平均寿命,从她们走上淫荡的生活道路算起,大约是6-7年。因此,要使卖淫者保持6-7万这个 数目,在联合王国每年至少要8-9千名妇 女为这个淫秽的职业献身,也就是说,每天大约要有24名新的牺牲者,或者每小时平 均要有一名新的牺牲者;如果这个比例适用于整个地球,那末这种不幸者的人 数势必经常有150万人。”(同上,第229页) “贫困的人口随着贫困的增长而增长;最大量的人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挣扎,彼此争夺着受苦受难的权利......1821年爱尔 兰的人口是6801827人。1831年增加到7764010人,也就是说,在十年中间增加了14%。在最富裕的伦斯特省, 人口只增加8%,而在最贫困的康诺特省,人口反而增加21%(《在英格兰公布的关于爱尔兰的统计调查摘要》,1840年维也 纳版)。”(毕莱,《论贫困》第一卷第〔36〕-37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