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病理性死亡( pathological death)指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习惯 上称为病死。大多数病死者在死亡前接受过一定的临床检査、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死亡经医生 证明,一般不会引起纠纷和诉讼,法医学所受理的病理性死亡案件主要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猝死 或医疗纠纷。 (二)非自然死亡 又称暴力性死亡( violent death),是由某种或几种外来的作用力或有害因素导致的非病理性死 亡。外因的种类繁多,可概括为三大类: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在众多的暴力性死亡中,以物 理和化学因素所引起的死亡为主,尤其是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以及毒物中毒引起的死亡最为多 见。但也不能忽视生物或生物活性物质所致的暴力性死亡,例如毒蛇咬人致死以及注射肾上腺素或 胰岛素故意杀人致死的案例也偶有发生,放射性物质致死也应予注意。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案 件无法对死亡性质进行归类 、死亡的传统诊断标准 人的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是呼吸和心跳的停止,并按照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先后顺序分为呼吸性 死亡和心性死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抢救复苏的有效应用、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技术 的进展,脑死亡( brain death)的概念开始冲击着传统观点,并日益受到重视 (一)心性死亡 是指源于心脏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包括心外膜、心肌、心内 膜、心冠状动脉系统和传导系统的各种病变、损伤以及心律失常等。 原发性心跳停止( primary 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 包括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脏无收缩(又称心跳停止, asystole)、室性濒死节律 等。心室颤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频速而不规则的室性颤动波;心脏无收缩时心电活动完全消失;室 性濒死节律在心电图上虽然呈现宽的畸形室性综合波,但不伴有心肌收缩,又称电—机械分离现 象。通常,在室颤发生之前,常先有单个或呈联律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而在心跳停止前常 有心率减慢、室性自身节律,或出现濒死性节律。 虽然上述心跳停止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心脏不能将血液有效搏出 以供全身特别是脑的需要,故其临床表现都是突然意识丧失和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其发生机 制颇为复杂,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迷走神经过度刺激可致心脏停搏,而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则可致心室颤动 2.缺氧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或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而降低心室颤动阈;或导致代谢障碍引 起能量匮乏;也可以是无氧酵解増强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酸中毒;甚至直接抑制心传导系 统 3.二氧化碳蓄积和酸中毒可以降低室颤阈,影响钙离子转运,或直接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 正常功能及心肌的收缩,也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酶的活性使氧化发生障碍并减少能量的产生。 4.电解质紊乱由电解质(Ca、K、Mg)紊乱引起的心跳停止不仅取决于各电解质绝对浓度 的改变程度和速度,还取决于各电解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心肌细胞内外电解质的浓度差。上述几 种离子任一浓度升高均可迅速导致心律失常。 5.麻醉麻醉引起心跳停止既与麻醉剂的种类、剂量、用法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原来的心功能状 态有关。 6.低温低温可致心室颤动和心肌收缩无力,温度越低,引起室颤的危险性愈大。 7.心脏本身的严重损伤或病变这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尤其以心肌梗死最为重要 由于心肌梗死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因此发生心跳停止或骤停后复苏较为困难, 其常见的心跳骤停的形式是心室颤动,多发生在大面积梗死后,但也可见于小灶性梗死时 自古以来,人的个体死亡都是以心跳停止为标志的。只要心脏在跳动,即使跳得极其微弱,仍 然表明人还有生命。 (二)呼吸性死亡2.病理性死亡(pathological death) 指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习惯 上称为病死。大多数病死者在死亡前接受过一定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死亡经医生 证明,一般不会引起纠纷和诉讼,法医学所受理的病理性死亡案件主要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猝死 或医疗纠纷。 (二)非自然死亡 又称暴力性死亡(violent death),是由某种或几种外来的作用力或有害因素导致的非病理性死 亡。外因的种类繁多,可概括为三大类: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在众多的暴力性死亡中,以物 理和化学因素所引起的死亡为主,尤其是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以及毒物中毒引起的死亡最为多 见。但也不能忽视生物或生物活性物质所致的暴力性死亡,例如毒蛇咬人致死以及注射肾上腺素或 胰岛素故意杀人致死的案例也偶有发生,放射性物质致死也应予注意。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案 件无法对死亡性质进行归类。 二、死亡的传统诊断标准 人的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是呼吸和心跳的停止,并按照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先后顺序分为呼吸性 死亡和心性死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抢救复苏的有效应用、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技术 的进展,脑死亡(brain death)的概念开始冲击着传统观点,并日益受到重视。 (一)心性死亡 是指源于心脏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包括心外膜、心肌、心内 膜、心冠状动脉系统和传导系统的各种病变、损伤以及心律失常等。 原发性心跳停止(primary 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 包括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脏无收缩(又称心跳停止,asystole)、室性濒死节律 等。心室颤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频速而不规则的室性颤动波;心脏无收缩时心电活动完全消失;室 性濒死节律在心电图上虽然呈现宽的畸形室性综合波,但不伴有心肌收缩,又称电—机械分离现 象。通常,在室颤发生之前,常先有单个或呈联律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而在心跳停止前常 有心率减慢、室性自身节律,或出现濒死性节律。 虽然上述心跳停止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心脏不能将血液有效搏出 以供全身特别是脑的需要,故其临床表现都是突然意识丧失和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其发生机 制颇为复杂,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 迷走神经过度刺激可致心脏停搏,而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则可致心室颤动。 2.缺氧 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或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而降低心室颤动阈;或导致代谢障碍引 起能量匮乏;也可以是无氧酵解增强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酸中毒;甚至直接抑制心传导系 统。 3. 二氧化碳蓄积和酸中毒 可以降低室颤阈,影响钙离子转运,或直接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 正常功能及心肌的收缩,也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酶的活性使氧化发生障碍并减少能量的产生。 4.电解质紊乱 由电解质(Ca 、K 、Mg )紊乱引起的心跳停止不仅取决于各电解质绝对浓度 的改变程度和速度,还取决于各电解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心肌细胞内外电解质的浓度差。上述几 种离子任一浓度升高均可迅速导致心律失常。 5.麻醉 麻醉引起心跳停止既与麻醉剂的种类、剂量、用法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原来的心功能状 态有关。 6.低温 低温可致心室颤动和心肌收缩无力,温度越低,引起室颤的危险性愈大。 7.心脏本身的严重损伤或病变 这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尤其以心肌梗死最为重要。 由于心肌梗死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因此发生心跳停止或骤停后复苏较为困难, 其常见的心跳骤停的形式是心室颤动,多发生在大面积梗死后,但也可见于小灶性梗死时。 自古以来,人的个体死亡都是以心跳停止为标志的。只要心脏在跳动,即使跳得极其微弱,仍 然表明人还有生命。 (二)呼吸性死亡 2+ +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