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价,获得了下游肥沃的1.5万平方公里(即2250万亩)的平原耕地和中游地区1500万人口的 安全。 第二,三峡水库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的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 生能源是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宇宙运动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反映。太阳、地球运动不停,这些 能源就永恒。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换成电力,而无化学过程,不消耗、不污染水资源,不排 放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矿物能 源已经难以支撑未来人类的能源需要。与此同时,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废气废渣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已经造成灾难。三峡工程 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发电,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扩机后可达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00 亿~1000亿千瓦时,与燃烧5000万吨原煤的能量相当,对替代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发电, 经济效益巨大,且因替代煤炭燃烧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约1亿吨、二氧化硫约200万吨、 氧化氮族约110万吨、固体粉尘3400万吨,对大气环境的改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第三,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生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一定自然 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自然界各生物种群间和同种生物群体间相互生存依赖关系的状 态,这一状态是变化的。生态平衡是各种生物生存食物链和各种生存资源的平衡,生态平衡是 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产生了向新平衡方向的推动力,新的平衡中又孕育新不平衡。 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法则。人在生物 间相互依赖生存状态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凭自身在生存实践中的智慧 和情感,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抑制自身对欲望的追求。全球环 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意味着人类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必须付出努力,这些努力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而不是脱离开人的“自然为本”。三 峡工程由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和通航设施组成,是长600余公里、平均水深约70的水库: 建于长江干流上的瞿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河段,即著名的长江三峡,坝址选在西 陵峡河段。三峡工程可调节长江上游来水的不稳定性,削减洪峰、防灾减灾,汇集河流落差获 得水的势能用以发电,改善长江峡谷川江河段航道航运条件,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 应当看到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原状态,水库淹没了土地,库区的居民需要迁移,生物种群生存 环境和长江泥沙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利是弊,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值得指出,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努力遵循自然规律,改造不利于人类的环境,致力于改善以 人为本的生态。 第四,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泥沙问题,以保持水库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三峡水库通过“蓄清 排浑”调度方式协调水沙问题。河流挟带的泥沙由陆上岩土风化侵蚀而成,泥沙由降雨形成的 地面径流而后汇入江河,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在入海口形成冲积平原。若在上游河段兴建水 库,部分泥沙则沉积于水库中,由此改变河流泥沙运动状态。上游来沙中颗粒较粗的泥沙淤积 于水库末端,堵塞上游航道,造成上游河段洪水位抬高,形成库区洪灾。三峡水库在工程前期 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大规模泥沙模型科学试验、调查和分析,模拟水库运用方式,得出泥沙淤 积的量级分析,进而设计了水库蓄清排浑调度方式。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5.1亿吨,长江泥沙主要在每年6月~9月的汛期,汛期水库不蓄水,来水量大引起泥沙含量大, 水库以排放为主。10月后水量减少,泥沙含量相应减少,水质较清,水库开始蓄水,“蓄清排 浑”运行方式与水库正常防洪调度一致。若长江出现超限洪水(流量大于56700立方米/秒), 44 价,获得了下游肥沃的 1.5 万平方公里(即 2250 万亩)的平原耕地和中游地区 1500 万人口的 安全。 第二,三峡水库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的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 生能源是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宇宙运动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反映。太阳、地球运动不停,这些 能源就永恒。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换成电力,而无化学过程,不消耗、不污染水资源,不排 放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矿物能 源已经难以支撑未来人类的能源需要。与此同时,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废气废渣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已经造成灾难。三峡工程 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发电,总装机容量 1820 万千瓦,扩机后可达 2240 万千瓦,年发电量达 900 亿~1000 亿千瓦时,与燃烧 5000 万吨原煤的能量相当,对替代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发电, 经济效益巨大,且因替代煤炭燃烧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约 1 亿吨、二氧化硫约 200 万吨、 氧化氮族约 110 万吨、固体粉尘 3400 万吨,对大气环境的改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第三,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生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一定自然 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自然界各生物种群间和同种生物群体间相互生存依赖关系的状 态,这一状态是变化的。生态平衡是各种生物生存食物链和各种生存资源的平衡,生态平衡是 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产生了向新平衡方向的推动力,新的平衡中又孕育新不平衡。 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法则。人在生物 间相互依赖生存状态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凭自身在生存实践中的智慧 和情感,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抑制自身对欲望的追求。全球环 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意味着人类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必须付出努力,这些努力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而不是脱离开人的“自然为本”。三 峡工程由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和通航设施组成,是长 600 余公里、平均水深约 70m 的水库; 建于长江干流上的瞿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河段,即著名的长江三峡,坝址选在西 陵峡河段。三峡工程可调节长江上游来水的不稳定性,削减洪峰、防灾减灾,汇集河流落差获 得水的势能用以发电,改善长江峡谷川江河段航道航运条件,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 应当看到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原状态,水库淹没了土地,库区的居民需要迁移,生物种群生存 环境和长江泥沙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利是弊,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值得指出,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努力遵循自然规律,改造不利于人类的环境,致力于改善以 人为本的生态。 第四,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泥沙问题,以保持水库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三峡水库通过“蓄清 排浑”调度方式协调水沙问题。河流挟带的泥沙由陆上岩土风化侵蚀而成,泥沙由降雨形成的 地面径流而后汇入江河,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在入海口形成冲积平原。若在上游河段兴建水 库,部分泥沙则沉积于水库中,由此改变河流泥沙运动状态。上游来沙中颗粒较粗的泥沙淤积 于水库末端,堵塞上游航道,造成上游河段洪水位抬高,形成库区洪灾。三峡水库在工程前期 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大规模泥沙模型科学试验、调查和分析,模拟水库运用方式,得出泥沙淤 积的量级分析,进而设计了水库蓄清排浑调度方式。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5.1 亿吨,长江泥沙主要在每年 6 月~9 月的汛期,汛期水库不蓄水,来水量大引起泥沙含量大, 水库以排放为主。10 月后水量减少,泥沙含量相应减少,水质较清,水库开始蓄水,“蓄清排 浑”运行方式与水库正常防洪调度一致。若长江出现超限洪水(流量大于 56700 立方米/秒)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