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工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应用》(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5,文件大小:2.63MB,团购合买
第5章 工程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5.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5.2 大庆油田与大庆市 5.3 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 5.4 埃及阿斯旺水库工程 5.5 对二甲苯(PX)石化项目工程策划 5.6 广州珠江大厦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5.7 建筑垃圾再生技术--工程可持续发展材料 5.8 城市基坑工程可持续发展施工 5.9 美国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改造 5.10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5.11 美国可持续发展交通工程规划 5.12 上海 2010 世博会场馆的工程可持续利用 5.13 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5章工程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5.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源自于人类在自 然界和人类自身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20世纪初,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 的《建国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在长江宜昌以上三峡河段“以闸堰其 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此后,几代中国人进行了70多年勘测、试验、 规划、论证、设计工作,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 工程的兴建实现了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梦想。巨大的综合效益造福国计民生,促进长江流 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三峡工程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伟大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华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 展的未来。三峡工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涉及长江和长江流域 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以及工程本身的建设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复杂问题。工程建 设实施过程中,必须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的方法实行有机的、整体的目标管理,才能实现预期 的目标。 5.1.1三峡工程及其效益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 干工程。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总工期17年, 从1993年至2009年分三阶段施工。三峡工程1993年开始实施,1994年12月正式开工,2003 年6月水库蓄水高程135m,开始发挥初期综合效益。2006年10月三峡水库实现初期蓄水156m 高程,左岸电站14台共980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船闸年通航运量达到建坝前的三倍,大坝 挡水发挥初期防洪效益。 三峡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 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5m,最大坝高最大坝高181m。枢纽设计洪水标准为千年一遇的流量 98800ms,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2.06万m3/s,可排泄历史上尚未出现但未来可能出现的最 大洪水。 三峡工程的目标是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三方面。首先,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防洪 库容221.5亿m3,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保护汉江平 原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如果遭遇千年一遇或更大洪水,可与荆江分 洪等分蓄洪工程运用配合,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灾害。其次,三峡大坝充分 开发水能资源,利用巨大势能水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水电是无污染、绿色可再生能 源。大力发展水电是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 应、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意义重大。水电具有调峰节能、储能节能等特性,是能源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峡电站安装26台单机容量70万kW的水轮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平均发电量847亿kWh。第三,三峡水库形成后,长江水深增加、水面变宽,可改善长江 1

1 第 5 章 工程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5.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源自于人类在自 然界和人类自身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20 世纪初,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 1919 年 的《建国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在长江宜昌以上三峡河段“…...以闸堰其 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此后,几代中国人进行了 70 多年勘测、试验、 规划、论证、设计工作,199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 工程的兴建实现了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梦想。巨大的综合效益造福国计民生,促进长江流 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三峡工程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伟大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华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 展的未来。三峡工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涉及长江和长江流域 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以及工程本身的建设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复杂问题。工程建 设实施过程中,必须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的方法实行有机的、整体的目标管理,才能实现预期 的目标。 5.1.1 三峡工程及其效益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 干工程。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总工期 17 年, 从 1993 年至 2009 年分三阶段施工。三峡工程 1993 年开始实施,1994 年 12 月正式开工,2003 年 6 月水库蓄水高程 135m,开始发挥初期综合效益。2006 年 10 月三峡水库实现初期蓄水 156m 高程,左岸电站 14 台共 980 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船闸年通航运量达到建坝前的三倍,大坝 挡水发挥初期防洪效益。 三峡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 力坝,坝轴线全长 2309.5m,最大坝高最大坝高 181m。枢纽设计洪水标准为千年一遇的流量 98800m³/s,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 12.06 万 m³/s,可排泄历史上尚未出现但未来可能出现的最 大洪水。 三峡工程的目标是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三方面。首先,三峡水库总库容 393 亿 m³,防洪 库容 221.5 亿 m³,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保护汉江平 原 1500 万人口和 150 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如果遭遇千年一遇或更大洪水,可与荆江分 洪等分蓄洪工程运用配合,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灾害。其次,三峡大坝充分 开发水能资源,利用巨大势能水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水电是无污染、绿色可再生能 源。大力发展水电是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 应、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意义重大。水电具有调峰节能、储能节能等特性,是能源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峡电站安装 26 台单机容量 70 万 kW 的水轮机组,总装机容量 l820 万 kW, 年平均发电量 847 亿 kW·h。第三,三峡水库形成后,长江水深增加、水面变宽,可改善长江

上游宜昌至重庆660km的航道,万吨级船队直抵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建坝前约1000 万吨提高至50O0万吨,航运成本大幅降低。在枯水期,三峡水库可增加下泄调节流量,改善 宜昌下游用水和航运条件。 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创造了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湖区长治 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工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免受洪水和旱涝灾害,有利于江汉平原,洞庭湖 平原和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长江流域粮、棉、油生产水平,促进了工农业 发展,向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和川东地区提供大量清洁水电能源,改善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布 局,改善了长江航运,有利于南水北调。水库1084km水域面积和上百条大小支流库汉,发展 了渔业、林业、养殖业、畜牧业及旅游业等。三峡水库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航重庆,宜昌 以上航道大大改善,促进长江流域与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对外交流,缩小东西贫富差距,使长江 成为“黄金水道”。 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工程动态总投资1800亿元,大量资金投入以及 对口支援带来的高科技与产业,增强了库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大型水轮 发电机组和通航设备的制造安装,为机械、电气、电子、材料、通讯、信息等行业提供了 巨大市场,如26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15回500V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工程,双线5 级万吨级船闸和3000吨级升船机,引起国内外厂商合作制造、合资建设的兴趣。三峡工程的 建成运行使三峡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推动、幅射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交通、运 输、电力、治金、化工、旅游、工农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移民139.76万人,是 世界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静态补偿投资400亿元。城镇迁建、居民住宅兴建大大提高了人民 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在建坝、建库和运行管理中,大量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涌入成为坝 区、库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利用三峡工程的发电收入,可以滚动开发长江上游金沙江 流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梯级水电站,以及再上游的虎跳峡等梯级水电站,总装 机容量可达4000多万kW,形成以宜昌和宜宾为中心的西电东送,大型水电站群及输变电网。 促进全国形成统一电网,实现水电跨流域补偿调节和水、火电联合运行,获取巨大的联网效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湖北宜昌三峡工程枢纽全景 图5.1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5.1.2三峡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尤其是重大工程的建设运行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才富有生命力,才能长久造福 人类,三峡工程也不例外。三峡工程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建设到运行涉及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 素。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有利于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增加农耕土地。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2

2 上游宜昌至重庆 660km 的航道,万吨级船队直抵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建坝前约 1000 万吨提高至 5000 万吨,航运成本大幅降低。在枯水期,三峡水库可增加下泄调节流量,改善 宜昌下游用水和航运条件。 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创造了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湖区长治 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工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免受洪水和旱涝灾害,有利于江汉平原,洞庭湖 平原和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长江流域粮、棉、油生产水平,促进了工农业 发展,向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和川东地区提供大量清洁水电能源,改善这些地区的能源结构布 局,改善了长江航运,有利于南水北调。水库 1084km²水域面积和上百条大小支流库汊,发展 了渔业、林业、养殖业、畜牧业及旅游业等。三峡水库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航重庆,宜昌 以上航道大大改善,促进长江流域与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对外交流,缩小东西贫富差距,使长江 成为“黄金水道”。 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工程动态总投资 1800 亿元,大量资金投入以及 对口支援带来的高科技与产业,增强了库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大型水轮 发电机组和通航设备的制造安装,为机械、电气、 电子、 材料、 通讯、 信息等行业提供了 巨大市场,如 26 台 70 万 kW 水轮发电机组,15 回 500kV 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工程,双线 5 级万吨级船闸和 3000 吨级升船机,引起国内外厂商合作制造、合资建设的兴趣。三峡工程的 建成运行使三峡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推动、幅射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交通、运 输、电力、冶金、化工、旅游、工农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移民 139.76 万人,是 世界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静态补偿投资 400 亿元。城镇迁建、居民住宅兴建大大提高了人民 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在建坝、建库和运行管理中,大量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涌入成为坝 区、库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利用三峡工程的发电收入,可以滚动开发长江上游金沙江 流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梯级水电站,以及再上游的虎跳峡等梯级水电站,总装 机容量可达 4000 多万kW,形成以宜昌和宜宾为中心的西电东送,大型水电站群及输变电网。 促进全国形成统一电网,实现水电跨流域补偿调节和水、火电联合运行,获取巨大的联网效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湖北宜昌三峡工程枢纽全景 图 5.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5.1.2 三峡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尤其是重大工程的建设运行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才富有生命力,才能长久造福 人类,三峡工程也不例外。三峡工程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建设到运行涉及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 素。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有利于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增加农耕土地。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全长6300多公里,自西向东穿越了三个地理台阶:高 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湖泊,总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75%。 前两个台阶占流域面积的84.7%,平原湖泊阶地只占15.3%。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总落差达 5400m。长江由于泥沙淤积于中下游,造就了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同时抬高了河床,致使中下 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造成洪水泛滥,带来自然灾害。治理长江水害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期 望,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洪水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认识了洪水的规律和本质, 筑堤挡住洪水,筑坝形成水库调蓄洪水,利用低注地分蓄洪水等。在万里长江上,逐步形成了 建立完整的防洪综合体系的长江防洪对策,停止盲目砍伐森林、保护植被、提高陆地涵水能力、 减少泥沙入江、加固已有的江堤、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利用低洼地建设分蓄洪区作为超限洪量 的临时储蓄地、在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削减下游的洪峰流量等。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是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控 制长江上游洪水对中下游防洪至关重要。一般,流域各河流的洪峰互相错开,且中下游干流可 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的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若气象异常,上游洪水提前 或中下游洪水延后,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就会形成流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1931 年、1954年、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年份,长江上游干支流洪水相 互遭遇或中下游支流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也会形成区域性大洪水,1935年、1981年、 1991年洪水即为此类。 三峡工程是长江最重要的防洪措施,是长江防洪综合体系中的关键工程措施。从地理位置 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三峡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控制作用是上游干支流水 库不能替代的。三峡工程防洪能力通过调节上游洪水体现。三峡水库控制调节长江上游洪水, 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特大洪水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在长江防洪中处于 关键骨干地位。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三峡水库在汛前降至145米水位,预留防洪库容 221.5亿立方米,以满足防洪需要。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遇较大洪水通过三峡调蓄,可不用荆江分洪区而使洪水安全通过荆江 河段,减少荆江两岸洲滩民垸和松澧洪道附近民垸的洪水淹没概率。第二,在遭遇特大洪水时 避免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为保障荆江河段两岸堤防安全提供条件,避免堤防漫溃或决口 造成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第三,减轻洞庭湖的洪水威胁,减少城 陵肌附近地区分蓄洪量,同时减少湖内泥沙淤积。三峡工程除了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外,还 有55.6亿立方米的库容兼顾城陵矶地区防洪,通过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减少进入荆江河 段的洪峰流量和分流入洞庭湖区的水沙,减轻城陵矶附近地区和洞庭湖湖区洪水的威胁、减少 分蓄洪量,减缓湖泊的淤积速度。第四,提高武汉市抗御洪水的能力。三峡工程有效控制长江 上游洪水,也减轻了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经过调洪科学计算和系统性综合比较选择,三峡水 库正常蓄水位确定为175m,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221.5亿立方米用于防洪滞洪,即对 下游荆江大堤抵御洪水能力,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直接保护耕地150万公顷、人口 1500万。三峡水库淹没上游部分土地,而保护下游土地,得与失究竞如何,值得深思。洪水 灾害的本质是人与水争夺陆地面积的矛盾,我们必须给水留有一定的陆地,做出必要的让步, 保护肥沃的平原,让出劣质的贫瘠的山谷土地,以换取人类生存安全。长江三峡工程水库以淹 没638平方公里峡谷土地(其中,耕地35.7万亩,即238平方公里)和搬迁逾百万居民为代

3 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全长 6300 多公里,自西向东穿越了三个地理台阶:高 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湖泊,总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18.75%。 前两个台阶占流域面积的 84.7%,平原湖泊阶地只占 15.3%。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总落差达 5400m。长江由于泥沙淤积于中下游,造就了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同时抬高了河床,致使中下 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造成洪水泛滥,带来自然灾害。治理长江水害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期 望,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洪水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认识了洪水的规律和本质, 筑堤挡住洪水,筑坝形成水库调蓄洪水,利用低洼地分蓄洪水等。在万里长江上,逐步形成了 建立完整的防洪综合体系的长江防洪对策,停止盲目砍伐森林、保护植被、提高陆地涵水能力、 减少泥沙入江、加固已有的江堤、提高抵御洪水能力、利用低洼地建设分蓄洪区作为超限洪量 的临时储蓄地、在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削减下游的洪峰流量等。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是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控 制长江上游洪水对中下游防洪至关重要。一般,流域各河流的洪峰互相错开,且中下游干流可 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的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若气象异常,上游洪水提前 或中下游洪水延后,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就会形成流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1931 年、1954 年、1998 年长江流域洪水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年份,长江上游干支流洪水相 互遭遇或中下游支流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也会形成区域性大洪水,1935 年、1981 年、 1991 年洪水即为此类。 三峡工程是长江最重要的防洪措施,是长江防洪综合体系中的关键工程措施。从地理位置 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三峡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控制作用是上游干支流水 库不能替代的。三峡工程防洪能力通过调节上游洪水体现。三峡水库控制调节长江上游洪水, 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特大洪水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在长江防洪中处于 关键骨干地位。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三峡水库在汛前降至 145 米水位,预留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以满足防洪需要。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遇较大洪水通过三峡调蓄,可不用荆江分洪区而使洪水安全通过荆江 河段,减少荆江两岸洲滩民垸和松澧洪道附近民垸的洪水淹没概率。第二,在遭遇特大洪水时 避免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为保障荆江河段两岸堤防安全提供条件,避免堤防漫溃或决口 造成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第三,减轻洞庭湖的洪水威胁,减少城 陵矶附近地区分蓄洪量,同时减少湖内泥沙淤积。三峡工程除了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外,还 有 55.6 亿立方米的库容兼顾城陵矶地区防洪,通过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减少进入荆江河 段的洪峰流量和分流入洞庭湖区的水沙,减轻城陵矶附近地区和洞庭湖湖区洪水的威胁、减少 分蓄洪量,减缓湖泊的淤积速度。第四,提高武汉市抗御洪水的能力。三峡工程有效控制长江 上游洪水,也减轻了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经过调洪科学计算和系统性综合比较选择,三峡水 库正常蓄水位确定为 175m,总库容 393 亿立方米,其中 221.5 亿立方米用于防洪滞洪,即对 下游荆江大堤抵御洪水能力,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直接保护耕地 150 万公顷、人口 1500 万。三峡水库淹没上游部分土地,而保护下游土地,得与失究竟如何,值得深思。洪水 灾害的本质是人与水争夺陆地面积的矛盾,我们必须给水留有一定的陆地,做出必要的让步, 保护肥沃的平原,让出劣质的贫瘠的山谷土地,以换取人类生存安全。长江三峡工程水库以淹 没 638 平方公里峡谷土地(其中,耕地 35.7 万亩,即 238 平方公里)和搬迁逾百万居民为代

价,获得了下游肥沃的1.5万平方公里(即2250万亩)的平原耕地和中游地区1500万人口的 安全。 第二,三峡水库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的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 生能源是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宇宙运动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反映。太阳、地球运动不停,这些 能源就永恒。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换成电力,而无化学过程,不消耗、不污染水资源,不排 放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矿物能 源已经难以支撑未来人类的能源需要。与此同时,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废气废渣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已经造成灾难。三峡工程 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发电,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扩机后可达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00 亿~1000亿千瓦时,与燃烧5000万吨原煤的能量相当,对替代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发电, 经济效益巨大,且因替代煤炭燃烧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约1亿吨、二氧化硫约200万吨、 氧化氮族约110万吨、固体粉尘3400万吨,对大气环境的改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第三,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生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一定自然 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自然界各生物种群间和同种生物群体间相互生存依赖关系的状 态,这一状态是变化的。生态平衡是各种生物生存食物链和各种生存资源的平衡,生态平衡是 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产生了向新平衡方向的推动力,新的平衡中又孕育新不平衡。 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法则。人在生物 间相互依赖生存状态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凭自身在生存实践中的智慧 和情感,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抑制自身对欲望的追求。全球环 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意味着人类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必须付出努力,这些努力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而不是脱离开人的“自然为本”。三 峡工程由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和通航设施组成,是长600余公里、平均水深约70的水库: 建于长江干流上的瞿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河段,即著名的长江三峡,坝址选在西 陵峡河段。三峡工程可调节长江上游来水的不稳定性,削减洪峰、防灾减灾,汇集河流落差获 得水的势能用以发电,改善长江峡谷川江河段航道航运条件,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 应当看到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原状态,水库淹没了土地,库区的居民需要迁移,生物种群生存 环境和长江泥沙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利是弊,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值得指出,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努力遵循自然规律,改造不利于人类的环境,致力于改善以 人为本的生态。 第四,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泥沙问题,以保持水库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三峡水库通过“蓄清 排浑”调度方式协调水沙问题。河流挟带的泥沙由陆上岩土风化侵蚀而成,泥沙由降雨形成的 地面径流而后汇入江河,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在入海口形成冲积平原。若在上游河段兴建水 库,部分泥沙则沉积于水库中,由此改变河流泥沙运动状态。上游来沙中颗粒较粗的泥沙淤积 于水库末端,堵塞上游航道,造成上游河段洪水位抬高,形成库区洪灾。三峡水库在工程前期 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大规模泥沙模型科学试验、调查和分析,模拟水库运用方式,得出泥沙淤 积的量级分析,进而设计了水库蓄清排浑调度方式。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5.1亿吨,长江泥沙主要在每年6月~9月的汛期,汛期水库不蓄水,来水量大引起泥沙含量大, 水库以排放为主。10月后水量减少,泥沙含量相应减少,水质较清,水库开始蓄水,“蓄清排 浑”运行方式与水库正常防洪调度一致。若长江出现超限洪水(流量大于56700立方米/秒), 4

4 价,获得了下游肥沃的 1.5 万平方公里(即 2250 万亩)的平原耕地和中游地区 1500 万人口的 安全。 第二,三峡水库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的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 生能源是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宇宙运动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反映。太阳、地球运动不停,这些 能源就永恒。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转换成电力,而无化学过程,不消耗、不污染水资源,不排 放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矿物能 源已经难以支撑未来人类的能源需要。与此同时,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废气废渣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已经造成灾难。三峡工程 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发电,总装机容量 1820 万千瓦,扩机后可达 2240 万千瓦,年发电量达 900 亿~1000 亿千瓦时,与燃烧 5000 万吨原煤的能量相当,对替代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发电, 经济效益巨大,且因替代煤炭燃烧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约 1 亿吨、二氧化硫约 200 万吨、 氧化氮族约 110 万吨、固体粉尘 3400 万吨,对大气环境的改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第三,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生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一定自然 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自然界各生物种群间和同种生物群体间相互生存依赖关系的状 态,这一状态是变化的。生态平衡是各种生物生存食物链和各种生存资源的平衡,生态平衡是 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产生了向新平衡方向的推动力,新的平衡中又孕育新不平衡。 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法则。人在生物 间相互依赖生存状态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凭自身在生存实践中的智慧 和情感,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抑制自身对欲望的追求。全球环 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意味着人类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必须付出努力,这些努力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而不是脱离开人的“自然为本”。三 峡工程由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和通航设施组成,是长 600 余公里、平均水深约 70m 的水库; 建于长江干流上的瞿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河段,即著名的长江三峡,坝址选在西 陵峡河段。三峡工程可调节长江上游来水的不稳定性,削减洪峰、防灾减灾,汇集河流落差获 得水的势能用以发电,改善长江峡谷川江河段航道航运条件,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 应当看到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原状态,水库淹没了土地,库区的居民需要迁移,生物种群生存 环境和长江泥沙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利是弊,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值得指出,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努力遵循自然规律,改造不利于人类的环境,致力于改善以 人为本的生态。 第四,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泥沙问题,以保持水库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三峡水库通过“蓄清 排浑”调度方式协调水沙问题。河流挟带的泥沙由陆上岩土风化侵蚀而成,泥沙由降雨形成的 地面径流而后汇入江河,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在入海口形成冲积平原。若在上游河段兴建水 库,部分泥沙则沉积于水库中,由此改变河流泥沙运动状态。上游来沙中颗粒较粗的泥沙淤积 于水库末端,堵塞上游航道,造成上游河段洪水位抬高,形成库区洪灾。三峡水库在工程前期 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大规模泥沙模型科学试验、调查和分析,模拟水库运用方式,得出泥沙淤 积的量级分析,进而设计了水库蓄清排浑调度方式。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5.1 亿吨,长江泥沙主要在每年 6 月~9 月的汛期,汛期水库不蓄水,来水量大引起泥沙含量大, 水库以排放为主。10 月后水量减少,泥沙含量相应减少,水质较清,水库开始蓄水,“蓄清排 浑”运行方式与水库正常防洪调度一致。若长江出现超限洪水(流量大于 56700 立方米/秒)

三峡水库必须拦蓄洪水,此时大量泥沙留在库内。 在初步设计阶段,考虑水文洪水出现频率并在水库运行大量模拟试验基础上得出结论:在 不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及水土保持减沙作用的条件下,三峡工程运行80~100年时,防洪 库容仍可保留86%。如果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三峡水库运行100年的淤积量仅相当于上 游不建库拦沙约40年的淤积量。库尾发生粗颗粒泥沙淤积碍航,因数量较小,采取疏浚工程 措施可保证通航。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日蓄水以来,监测发现入库泥沙量逐年递减,其 原因是上游各支流修建了一些新水库,部分泥沙已分散于上游各水库之中,同时因上游植被的 保护和暴雨分布随机性等因素,使三峡水库泥沙实际淤积量小于原预计。值得指出,近年来长 江上游地区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防治石漠化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加上水库的拦沙作用, 进入干支流河道的泥沙呈逐年减少趋势。2003一2015年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1.65亿吨,与初 步设计值相比,减少66.5%。三峡入库泥沙在相当长时期内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三峡水库的冲 淤平衡年限将推迟至200~300年,冲淤平衡后防洪库容保留86%,水库仍可安全运用。此外, 三峡工程大坝坝内和地下电站进水口设置冲沙及排沙孔、洞,保障坝前泥沙不致影响电站发电 和船闸通航的运行安全,枢纽建筑物可长期安全运用。 第五,三峡水库与长江水质。水流汇入水库,流速减缓,会造成水库水质恶化。库区污染 源主要来自水库周边的陆地和上游干支流,以及船舶移动性污染源。污水和废物排放后发酵变 质,氨、氮、磷含量浓度增加,富营养化水质造成水生物改变,有害生物快速繁殖,藻类产生 的毒素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影响人畜饮用水源。三峡水库库容393亿立方米,长江年水量达 4500亿立方米,库容系数0.087。三峡水库是季调节水库,每年库水更替多次,可以缓解水质 恶化速度。保护长江水质得到沿江地区级政府和沿江居民的高度关注,这促进了库区城镇的垃 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强化了执法力度,保证达标排放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提倡全社会节约 用水,随用随治、循环利用。 第六,三峡水库与水生物生态和渔业发展。长江水系水生物丰富,其中有321种水生浮游 植物,214种非浮游植物,160余种浮游(无脊椎)动物,220多种底栖动物,鱼类370余种 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些水生生物相互间在缓慢变化中形成相对平衡的食物链。建设三峡水库改 变了水生物生存环境,水库形成638平方过公里的水面,扩大了水域面积:水库平均水深70, 最深处比建坝前提高13米。水库改变了流态和水温,汛期大坝泄洪消能使水体掺气过饱和而 改变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原环境。一部分水生物会适应新的环境,甚至会更多地繁殖,如有 些藻类植物和非洄游鱼类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而另外一部分生物尤其是洄游鱼类,由于被阻 断了洄游通道,原有产卵场所消失或发生改变,会导致种群减少甚至消亡。为避免某些鱼类减 少或消亡,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建设长江葛洲坝枢纽时就在湖北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 繁殖研究所,中华鲟经人工孵化后被投放回长江水中。基于对鱼种生活习性的长期跟踪,采取 针对性措施保护鱼类已有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的梯级电站,设立鱼梯、鱼道、 过鱼机等等过鱼设施,鱼类有了过坝通道: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建设了过坝鱼道。三峡工程建设 为鱼类开辟新产卵场,建立鱼类保护区,禁止人工捕捞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于濒亡水生物建立 基因库:为了给人类提供优质丰富的蛋白质,在水库水域放养优质食用鱼种。应当看到,长江 鱼类种群逐年递减的主因是捕捞过量、水质污染加重和航运业增长对鱼类生存的干扰所致,并 非三峡水库建设造成的。同时,若因各种藻类失衡繁殖等有害水生物引起水华现象,必须采取 物理、化学、生物的防治措施进行及时遏制。 5

5 三峡水库必须拦蓄洪水,此时大量泥沙留在库内。 在初步设计阶段,考虑水文洪水出现频率并在水库运行大量模拟试验基础上得出结论:在 不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及水土保持减沙作用的条件下,三峡工程运行 80~100 年时,防洪 库容仍可保留 86%。如果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三峡水库运行 100 年的淤积量仅相当于上 游不建库拦沙约 40 年的淤积量。库尾发生粗颗粒泥沙淤积碍航,因数量较小,采取疏浚工程 措施可保证通航。三峡水库自 2003 年 6 月 l 日蓄水以来,监测发现入库泥沙量逐年递减,其 原因是上游各支流修建了一些新水库,部分泥沙已分散于上游各水库之中,同时因上游植被的 保护和暴雨分布随机性等因素,使三峡水库泥沙实际淤积量小于原预计。值得指出,近年来长 江上游地区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防治石漠化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加上水库的拦沙作用, 进入干支流河道的泥沙呈逐年减少趋势。2003—2015 年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 1.65 亿吨,与初 步设计值相比,减少 66.5%。三峡入库泥沙在相当长时期内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三峡水库的冲 淤平衡年限将推迟至 200~300 年,冲淤平衡后防洪库容保留 86%,水库仍可安全运用。此外, 三峡工程大坝坝内和地下电站进水口设置冲沙及排沙孔、洞,保障坝前泥沙不致影响电站发电 和船闸通航的运行安全,枢纽建筑物可长期安全运用。 第五,三峡水库与长江水质。水流汇入水库,流速减缓,会造成水库水质恶化。库区污染 源主要来自水库周边的陆地和上游干支流,以及船舶移动性污染源。污水和废物排放后发酵变 质,氨、氮、磷含量浓度增加,富营养化水质造成水生物改变,有害生物快速繁殖,藻类产生 的毒素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影响人畜饮用水源。三峡水库库容 393 亿立方米,长江年水量达 4500 亿立方米,库容系数 0.087。三峡水库是季调节水库,每年库水更替多次,可以缓解水质 恶化速度。保护长江水质得到沿江地区级政府和沿江居民的高度关注,这促进了库区城镇的垃 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强化了执法力度,保证达标排放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提倡全社会节约 用水,随用随治、循环利用。 第六,三峡水库与水生物生态和渔业发展。长江水系水生物丰富,其中有 321 种水生浮游 植物,214 种非浮游植物,160 余种浮游(无脊椎)动物,220 多种底栖动物,鱼类 370 余种 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些水生生物相互间在缓慢变化中形成相对平衡的食物链。建设三峡水库改 变了水生物生存环境,水库形成 638 平方过公里的水面,扩大了水域面积;水库平均水深 70m, 最深处比建坝前提高 113 米。水库改变了流态和水温,汛期大坝泄洪消能使水体掺气过饱和而 改变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原环境。一部分水生物会适应新的环境,甚至会更多地繁殖,如有 些藻类植物和非洄游鱼类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而另外一部分生物尤其是洄游鱼类,由于被阻 断了洄游通道,原有产卵场所消失或发生改变,会导致种群减少甚至消亡。为避免某些鱼类减 少或消亡,在上世纪 70 年代国家建设长江葛洲坝枢纽时就在湖北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 繁殖研究所,中华鲟经人工孵化后被投放回长江水中。基于对鱼种生活习性的长期跟踪,采取 针对性措施保护鱼类已有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的梯级电站,设立鱼梯、鱼道、 过鱼机等等过鱼设施,鱼类有了过坝通道;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建设了过坝鱼道。三峡工程建设 为鱼类开辟新产卵场,建立鱼类保护区,禁止人工捕捞和减少人为干扰。对于濒亡水生物建立 基因库;为了给人类提供优质丰富的蛋白质,在水库水域放养优质食用鱼种。应当看到,长江 鱼类种群逐年递减的主因是捕捞过量、水质污染加重和航运业增长对鱼类生存的干扰所致,并 非三峡水库建设造成的。同时,若因各种藻类失衡繁殖等有害水生物引起水华现象,必须采取 物理、化学、生物的防治措施进行及时遏制

第七,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移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激活民族地区进步的力量。移民 的性质和类型分为自发性和强制性两种。三峡水库移民属于强制性移民,这可为移民创造更有 利于其生存发展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强制性移民可转化为自觉性移民。移民是十分复杂且昂贵 的社会工程,且与贫困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相联系。三峡库区需动迁113万人口,涉及重庆市 和湖北省的20个县市,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92年三峡工程开工前,重庆 库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仅576元。以1993年5月价格水平计算的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 亿元,其中用于库区建设和移民的费用为400亿元,若计入物价上涨和银行贷款利息支付所形 成的动态投资,投入移民费用达600亿-700亿元。三峡库区地形陡峭,无连片平地,耕地为丘 陵坡地,集镇和县城大多集中于江边峡谷坡地,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外来资金鲜有 进入。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最大优势是丰富水能资源和长江通航要道。三峡工程建设是这一 地区唯一的发展机遇,库区移民和迁建家园、调整产业结构是脱贫致富最佳和唯一的出路。一 般讲,环境容量与资金投入有正比关系,资金投入增大环境容量。经过逾百万人的移民,库区 十几座县城集镇变成现代化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与搬迁前相比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已外迁移 民大多迁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融入当地社会,减轻了库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 值得注意,一方面居民搬迁后的生活出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才能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对 于失去或减少了耕地的农民,国家和政府应该制订相关政策,给予长期扶持。 第八,认识三峡水库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保持水库长期可持续安全。三峡水库的库 岸地质稳定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点。水库水位升落的变化引起岩体孔隙压力增加,造成不稳定 岩体的支撑能力减弱而诱发坍塌,造成岸边岩体上居民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岩体碎石滑落 入水库会导致突然性水浪壅高引起水灾,若壅浪高企过坝则造成更严重水灾害。在三峡工程前 期论证直至工程实施中通过大量地质勘探,基本摸清了库区库岸不稳定区域,在新建城镇和移 民新居中规避了潜在滑坡和坍塌地带。国家自上世纪末以来,为加固库区岸坡、预防地质灾害, 己经分多期投入例如数十亿巨额资金,今后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在水库诱发地震方面, 水库建成后比建坝前抬高了原有河流水位数十米到百米,由此增加了河床岩面水压力。若抬高 100米,就在每平方米岩面增加100吨的水压重量。水压的增加引起岩石应力调整,致使地质 构造产生变形,尽管变形量不慎明显,但仍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地震内因是地层的地质构 造变化,水压变化等外部作用力是外因。国际大坝委员会研究显示,全球的大型水库诱发地震 概率为0.2%。统计表明我国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概率平均为5%,地 震烈度取决于库区地质构造。三峡工程坝体建在地质构造简单且完整的花岗岩体上,无历史大 地震记录。中国国家地震局对三峡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而三峡工程的设防烈度为7度, 按此烈度设防,坝址上的建筑物皆有足够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作用。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175m高程。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净提高70余米,检测到地震微震2300余次, 最大震级为里氏3.3级,属于无感地震。2006年水库汛后蓄水水位进一步升至156m高程。三 峡坝库时刻监视地震情况的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周边34个地震监测站组成。迄今,基 于统计资料和地震机理研究,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震级较为低弱,且该区域地震震级和次数随时 间推移递减且趋向稳定。 第九,三峡工程的综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三峡水库拦蓄巨大水体,水坝溃决会引起巨大 的水体奔腾而下,吞噬下游广大地区,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水坝工程损毁造 成的次生扩大性灾害远高于其他人工建筑物。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水库水体达393亿立方米, 6

6 第七,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移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激活民族地区进步的力量。移民 的性质和类型分为自发性和强制性两种。三峡水库移民属于强制性移民,这可为移民创造更有 利于其生存发展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强制性移民可转化为自觉性移民。移民是十分复杂且昂贵 的社会工程,且与贫困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相联系。三峡库区需动迁 113 万人口,涉及重庆市 和湖北省的 20 个县市,是全国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92 年三峡工程开工前,重庆 库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仅 576 元。以 1993 年 5 月价格水平计算的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 900.9 亿元,其中用于库区建设和移民的费用为 400 亿元,若计入物价上涨和银行贷款利息支付所形 成的动态投资,投入移民费用达 600 亿-700 亿元。三峡库区地形陡峭,无连片平地,耕地为丘 陵坡地,集镇和县城大多集中于江边峡谷坡地,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外来资金鲜有 进入。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最大优势是丰富水能资源和长江通航要道。三峡工程建设是这一 地区唯一的发展机遇,库区移民和迁建家园、调整产业结构是脱贫致富最佳和唯一的出路。一 般讲,环境容量与资金投入有正比关系,资金投入增大环境容量。经过逾百万人的移民,库区 十几座县城集镇变成现代化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与搬迁前相比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已外迁移 民大多迁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融入当地社会,减轻了库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 值得注意,一方面居民搬迁后的生活出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才能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对 于失去或减少了耕地的农民,国家和政府应该制订相关政策,给予长期扶持。 第八,认识三峡水库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保持水库长期可持续安全。三峡水库的库 岸地质稳定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点。水库水位升落的变化引起岩体孔隙压力增加,造成不稳定 岩体的支撑能力减弱而诱发坍塌,造成岸边岩体上居民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岩体碎石滑落 入水库会导致突然性水浪壅高引起水灾,若壅浪高企过坝则造成更严重水灾害。在三峡工程前 期论证直至工程实施中通过大量地质勘探,基本摸清了库区库岸不稳定区域,在新建城镇和移 民新居中规避了潜在滑坡和坍塌地带。国家自上世纪末以来,为加固库区岸坡、预防地质灾害, 已经分多期投入例如数十亿巨额资金,今后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在水库诱发地震方面, 水库建成后比建坝前抬高了原有河流水位数十米到百米,由此增加了河床岩面水压力。若抬高 100 米,就在每平方米岩面增加 100 吨的水压重量。水压的增加引起岩石应力调整,致使地质 构造产生变形,尽管变形量不慎明显,但仍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因素。地震内因是地层的地质构 造变化,水压变化等外部作用力是外因。国际大坝委员会研究显示,全球的大型水库诱发地震 概率为 0.2%。统计表明我国库容 1 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概率平均为 5%,地 震烈度取决于库区地质构造。三峡工程坝体建在地质构造简单且完整的花岗岩体上,无历史大 地震记录。中国国家地震局对三峡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 6 度,而三峡工程的设防烈度为 7 度, 按此烈度设防,坝址上的建筑物皆有足够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作用。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175m 高程。2003 年 6 月 1 日,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净提高 70 余米,检测到地震微震 2300 余次, 最大震级为里氏 3.3 级,属于无感地震。2006 年水库汛后蓄水水位进一步升至 156m 高程。三 峡坝库时刻监视地震情况的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周边 34 个地震监测站组成。迄今,基 于统计资料和地震机理研究,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震级较为低弱,且该区域地震震级和次数随时 间推移递减且趋向稳定。 第九,三峡工程的综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三峡水库拦蓄巨大水体,水坝溃决会引起巨大 的水体奔腾而下,吞噬下游广大地区,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水坝工程损毁造 成的次生扩大性灾害远高于其他人工建筑物。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水库水体达 393 亿立方米

水头达113米,若大坝溃决,下游数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和数十个重要城镇将华为一片汪洋, 造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全局性大灾,其深远影响难以估量,这是三峡工程建设是否可 行的焦点之一。水坝损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首先,战争破坏是人为因素中的焦点。战 争爆发水库遭敌方攻击而面临毁坏三峡工程若破坏,将失去防洪功能、发电功能和通航功能, 大坝一旦溃决造成次生扩大性灾害。防止扩大性灾害是三峡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点,三峡大坝 设计了强大的可控泄水能力,可在短时间内放空水库。信息化战争一般均有较长酝酿期,因而 有较长的战争爆发预见期,因此可为放空水库水体提前留置足够的时间,避免发生次生扩大性 灾害。三峡大坝坝体采用实体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09.5米,因此遭遇常规大规模杀伤力武 器袭击也难以瞬时摧毁全坝,不会形成水库水体的全水头瞬间下泄,而对下游的水灾害有限。 若发生核战争,则涉及交战双方的国家生死存亡,是否会把水库大坝作为首选核打击目标,是 军事家、政治家面临的全局性、命运性大问题。自然因素若造成三峡大坝损毁,主要是由于人 类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导致工程设计和建设失当,在暴雨、洪水、地质地震等极端性不利自然 环境作用下,工程遭受了超过工程设计标准的情况,难以抵抗内外部作用,而出现水坝工程溃 决。面对自然因素,需要人们对自然界加深认识,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水坝,严守行业规范标 准。鉴于工程的极端重要性,三峡工程的防洪以长江千年一遇洪水流量98800立方米/秒为大 坝设计标准,以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特大洪水流量124300立方米/秒为大坝工程的校核洪 水。若遭遇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仍正常运行,遭遇万年一遇再加10%的特大洪水,三峡大 坝仍保持安全,以此洪水概率开展设计以保证大坝的安全。我国已经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洪 水痕迹,实测出在1870年的长江105000立方米/秒流量特大洪水,是长江2500年以来的最大 洪水。对比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坝设计标准很高,安全可靠性充分满足,且其抗地震等自然 灾害能力远高于一般工程结构物。 第十,科学管理保证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是科学决策、工程实施、工程运营的 典范。第一阶段即科学决策阶段历经几代人持续70余年,1992年完成决策程序,通过深入调 研、科学实验、设计论证,准确认识自然世界相关方面,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广泛听取 各类意见,避免主观片面性。三峡工程在水文、地质地震、泥沙、防洪、生态与环境、航运、 移民,水土建筑物、机电设备、施工、电力系统,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综合规划与水位 选择等十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以支撑工程决策。对仍然被难以认清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认识, 用实践检验决策的科学性。第二阶段即工程实施阶段,浩大的三峡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 自然和社会的众多方面,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实施管理。三峡工程实施就是对 工程的质量、造价和进度实施系统控制,质量控制包含安全与环保。工程实施建立在严格清晰 的流程基础上,以经审批设计文件为依据,开展了技术方案决策、质量标准制定、资金筹措、 工程总进度、分项实施计划等工作,通过招标程序选择最优的承包商并签订合同。工程实施中 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开展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工程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工程施工信息、资金 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和环保信息,对工程实施的偏差及时调整并予以工程施工推进。严 格工程的分阶段和验收程序,保证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和国家标准,工程的进度控制于计划之 内,工程造价控制于预算之内。三峡工程1993年进入计划工期,分别实施了一期导流、大江 截流、二期导流、导流明渠截流,水库初期蓄水至设定高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投 产发电,三期导流、水库水位蓄水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发挥防洪效益。经过跟踪检查和验收,三 峡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第三阶段即工程运营阶段,基于科学的管理、严密的组

7 水头达 113 米,若大坝溃决,下游数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和数十个重要城镇将华为一片汪洋, 造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全局性大灾,其深远影响难以估量,这是三峡工程建设是否可 行的焦点之一。水坝损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首先,战争破坏是人为因素中的焦点。战 争爆发水库遭敌方攻击而面临毁坏三峡工程若破坏,将失去防洪功能、发电功能和通航功能, 大坝一旦溃决造成次生扩大性灾害。防止扩大性灾害是三峡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点,三峡大坝 设计了强大的可控泄水能力,可在短时间内放空水库。信息化战争一般均有较长酝酿期,因而 有较长的战争爆发预见期,因此可为放空水库水体提前留置足够的时间,避免发生次生扩大性 灾害。三峡大坝坝体采用实体混凝土重力坝,全长 2309.5 米,因此遭遇常规大规模杀伤力武 器袭击也难以瞬时摧毁全坝,不会形成水库水体的全水头瞬间下泄,而对下游的水灾害有限。 若发生核战争,则涉及交战双方的国家生死存亡,是否会把水库大坝作为首选核打击目标,是 军事家、政治家面临的全局性、命运性大问题。自然因素若造成三峡大坝损毁,主要是由于人 类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导致工程设计和建设失当,在暴雨、洪水、地质地震等极端性不利自然 环境作用下,工程遭受了超过工程设计标准的情况,难以抵抗内外部作用,而出现水坝工程溃 决。面对自然因素,需要人们对自然界加深认识,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水坝,严守行业规范标 准。鉴于工程的极端重要性,三峡工程的防洪以长江千年一遇洪水流量 98800 立方米/秒为大 坝设计标准,以万年一遇洪水再加 10%的特大洪水流量 124300 立方米/秒为大坝工程的校核洪 水。若遭遇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仍正常运行,遭遇万年一遇再加 10%的特大洪水,三峡大 坝仍保持安全,以此洪水概率开展设计以保证大坝的安全。我国已经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洪 水痕迹,实测出在 1870 年的长江 105000 立方米/秒流量特大洪水,是长江 2500 年以来的最大 洪水。对比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坝设计标准很高,安全可靠性充分满足,且其抗地震等自然 灾害能力远高于一般工程结构物。 第十,科学管理保证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是科学决策、工程实施、工程运营的 典范。第一阶段即科学决策阶段历经几代人持续 70 余年,1992 年完成决策程序,通过深入调 研、科学实验、设计论证,准确认识自然世界相关方面,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广泛听取 各类意见,避免主观片面性。三峡工程在水文、地质地震、泥沙、防洪、生态与环境、航运、 移民,水土建筑物、机电设备、施工、电力系统,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综合规划与水位 选择等十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以支撑工程决策。对仍然被难以认清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认识, 用实践检验决策的科学性。第二阶段即工程实施阶段,浩大的三峡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 自然和社会的众多方面,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实施管理。三峡工程实施就是对 工程的质量、造价和进度实施系统控制,质量控制包含安全与环保。工程实施建立在严格清晰 的流程基础上,以经审批设计文件为依据,开展了技术方案决策、质量标准制定、资金筹措、 工程总进度、分项实施计划等工作,通过招标程序选择最优的承包商并签订合同。工程实施中 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开展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工程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工程施工信息、资金 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和环保信息,对工程实施的偏差及时调整并予以工程施工推进。严 格工程的分阶段和验收程序,保证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和国家标准,工程的进度控制于计划之 内,工程造价控制于预算之内。三峡工程 1993 年进入计划工期,分别实施了一期导流、大江 截流、二期导流、导流明渠截流,水库初期蓄水至设定高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投 产发电,三期导流、水库水位蓄水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发挥防洪效益。经过跟踪检查和验收,三 峡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第三阶段即工程运营阶段,基于科学的管理、严密的组

织和严格的制度实施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5.1.3建设与运行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2010年9 月10日中国工程院出版)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不利影响分析,提出三峡水库及其支流 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 优化调度及其与干支流各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等,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定位、继 续做好移民稳定致富、保护和建设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妥善安排和 做好三峡的后续工作、建设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三峡工程的不利 影响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淹没与移民。水库淹没和大量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环境影响的重点。 土地淹没是不可逆转的,大量人口迁移与坡地过度垦殖,对生态习性、环境容量与生物多样性 等带来不利影响。2010年9月三峡移民任务完成,迁移人口达139.76万人,为三峡水库2010 年10月26日蓄水到175m创造了条件。这些影响是潜在的,迁延时间较长,一时难于修复弥 补,必须长期监测控制,跟踪调查随访,妥善处理对待。 (2)景观与文物。客观上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 峡自然景观受到影响,为此,在三峡水库工程规划设计中,预先进行了系统性考虑。三峡库区 发现大型文物古迹1200余处,在工程建设与移民迁建中,已对文物古迹进行发掘抢救,迁移 保护:在今后水库运行中,继续对文物进行开发保护。同时,尽量减少对峡谷、小三峡和沿线 峡谷的风景名胜的不利影响。 (3)库区水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断面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但另一方面,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 己超过10亿吨,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己形成污染带:并且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慢,复氧和 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加强水库水质监控,防止水质污染是长期的任务。 (4)库区泥沙。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水库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 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随着三峡水库和上游梯级水电站建成蓄水,库区水体已日渐清澈。三 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为此,需要加强水库泥沙监控,综 合治理,做好防洪与清淤排沙综合调度,防止泥沙淤积。 (5)珍稀物种。三峡工程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 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恶化,鱼的自然繁殖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预 防和治理。自葛洲坝1981年1月4日、三峡工程1997年11月8日分别截流建坝以来,已在 长江上游设长江鲟、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在长江中游设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在坝下游设中华鲟产卵场进行自然和人工繁殖,每年向长江放流幼鲟,并部分作标记,以利跟 踪研究保护。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科研、监控与保护, 确保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6)其他。三峡工程建设是否与地震有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7年~2010年《监 测公报》,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通航以来,2004~2009年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 但大多为1.9级以下微震。最大地震为2008年11月22日秭归发生的4.1级,仍小于蓄水前 1997年7月15日万州发生的最大地震4.4级。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微震频次虽有所增 8

8 织和严格的制度实施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5.1.3 建设与运行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2010 年 9 月 10 日中国工程院出版)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不利影响分析,提出三峡水库及其支流 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 优化调度及其与干支流各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等,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定位、继 续做好移民稳定致富、保护和建设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妥善安排和 做好三峡的后续工作、建设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三峡工程的不利 影响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淹没与移民。水库淹没和大量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环境影响的重点。 土地淹没是不可逆转的,大量人口迁移与坡地过度垦殖,对生态习性、环境容量与生物多样性 等带来不利影响。2010 年 9 月三峡移民任务完成,迁移人口达 139.76 万人,为三峡水库 2010 年 10 月 26 日蓄水到 175m 创造了条件。这些影响是潜在的,迁延时间较长,一时难于修复弥 补,必须长期监测控制,跟踪调查随访,妥善处理对待。 (2)景观与文物。客观上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 峡自然景观受到影响,为此,在三峡水库工程规划设计中,预先进行了系统性考虑。三峡库区 发现大型文物古迹 1200 余处,在工程建设与移民迁建中,已对文物古迹进行发掘抢救,迁移 保护;在今后水库运行中,继续对文物进行开发保护。同时,尽量减少对峡谷、小三峡和沿线 峡谷的风景名胜的不利影响。 (3)库区水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10 年《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断面水质基本维持在 II-III 类。但另一方面,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 已超过 10 亿吨,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已形成污染带;并且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慢,复氧和 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加强水库水质监控,防止水质污染是长期的任务。 (4)库区泥沙。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水库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 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随着三峡水库和上游梯级水电站建成蓄水,库区水体已日渐清澈。三 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为此,需要加强水库泥沙监控,综 合治理,做好防洪与清淤排沙综合调度,防止泥沙淤积。 (5)珍稀物种。三峡工程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 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恶化,鱼的自然繁殖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预 防和治理。自葛洲坝 1981 年 1 月 4 日、三峡工程 1997 年 11 月 8 日分别截流建坝以来,已在 长江上游设长江鲟、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在长江中游设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在坝下游设中华鲟产卵场进行自然和人工繁殖,每年向长江放流幼鲟,并部分作标记,以利跟 踪研究保护。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科研、监控与保护, 确保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6)其他。三峡工程建设是否与地震有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7 年 ~2010 年《 监 测公报》,三峡水库自 2003 年 6 月蓄水通航以来,2004~2009 年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 但大多为 1.9 级以下微震。最大地震为 2008 年 11 月 22 日秭归发生的 4.1 级,仍小于蓄水前 1997 年 7 月 15 日万州发生的最大地震 4.4 级。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微震频次虽有所增

加,但地震活动仍保持在三峡地区原有弱地震活动本底状态。今后仍需加强地震监测,预警预 报,确保水库蓄水运行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水库库岸稳定值得重视,三峡水库开工前后 己对库区链子崖、黄腊石、鸡扒子等处滑坡进行监测及整治加固:水库蓄水后,库岸小型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仍有发生,必须加强监控,对库岸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带,及时整治加固, 保证水库蓄水运行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1.4工程后续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5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 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 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 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 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 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 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 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三峡后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国家扶持、多元投入,区分缓急、分步实施的原 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主要目标: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 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具体 包括:第一,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镇安置移民 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第二,加强库区生 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把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 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第三, 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 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 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第四,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 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 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第五,提高三峡工程综合 管理能力。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系统,形成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长 效机制。第六,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 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 保障能力。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范围包括尚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长江干流、长 江口、汉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5个控制区,涉及8个省(区、市)的408个县,流域面 积63.3万平方公里。 9

9 加,但地震活动仍保持在三峡地区原有弱地震活动本底状态。今后仍需加强地震监测,预警预 报,确保水库蓄水运行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水库库岸稳定值得重视,三峡水库开工前后 已对库区链子崖、黄腊石、鸡扒子等处滑坡进行监测及整治加固;水库蓄水后,库岸小型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仍有发生,必须加强监控,对库岸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带,及时整治加固, 保证水库蓄水运行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1.4 工程后续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 5 月 18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 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 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 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 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 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 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 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三峡后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国家扶持、多元投入,区分缓急、分步实施的原 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主要目标:到 2020 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 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具体 包括:第一,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镇安置移民 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第二,加强库区生 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把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 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第三, 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 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 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第四,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 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 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第五,提高三峡工程综合 管理能力。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系统,形成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长 效机制。第六,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 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 保障能力。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范围包括尚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长江干流、长 江口、汉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 5 个控制区,涉及 8 个省(区、市)的 408 个县,流域面 积 63.3 万平方公里

5.1.5小结 三峡工程开发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 的生动体现,她凝结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设计、工程管理、 工程施工、工程经济等领域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她创造了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它有利于长江中 下游有效地控制洪水、防涝抗旱、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航运,促进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做到了 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问题复杂,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对它的认识不 可能一步到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分析、思辨,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 践一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以取得预期目标的可持续性,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三峡工程的开发利用充分说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逐步认识 的。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有局限的,而局限性又随人类实践而不断突破,人类 的认识无穷无尽,人类在实践中深化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工程能力。 5.2大庆油田与大庆市 5.2.1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油田,1959年9月被发现。1960年开发建设以来,实现连续 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稳产40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21亿多吨,被誉为 “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 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辉煌旗帜。截止2014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仍可保持4000万吨。在油 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发展了陆相大型砂岩油田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系列,大庆油田采收率从最初 设计指标的33%达到了50%以上,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油气田开发的道路,创造了世界领先的 油田开发水平。大庆油田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技术之精,管理之严,突破难点之多,在 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罕见。 大庆油田开发工程包括主体工程、配套工程、支持保证系统、辅助工程等,构成了庞大的 工程体系。采油注水井网系统是主体工程,在建造完成后需要不断调整改造以适应地下油藏的 不断变化:油气集输处理与配注水设施是配套工程,油藏动态监测系统是支持保证体系:辅助 工程包含供水、供电、机械、运输、道路、通讯等系统。大庆油田开发工程的地质理论基础是 掌握了大庆长垣地质特征,理论指导是陆相油田注水开发的理论,油田开发专业领域包括油田 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学、油层物理学、油气渗流力学、油田化学与采油工程学等,工程管理 涉及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建设。 大庆油田开发经历五个阶段,开发准备与试验开发阶段,历时五年,即1960-1964年:高 速生产阶段,历时10余年,即1965-1975年:一次开发调整阶段,历时10余年,即1979-1990 年;二次开发调整阶段,历时7年,即1991-1997年:三次开发高速阶段,历时15左右,即 1998年至至今。油田开发的每个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和对策,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从生产实践 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而不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大庆油田在每个阶段中均经历了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即试验、实践、认识、发现和解决矛盾,产生新 矛盾,再试验、再实践、再认识、再发现、解决新矛盾。油田开发情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 10

10 5.1.5 小结 三峡工程开发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 的生动体现,她凝结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设计、工程管理、 工程施工、工程经济等领域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她创造了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它有利于长江中 下游有效地控制洪水、防涝抗旱、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航运,促进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做到了 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问题复杂,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对它的认识不 可能一步到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分析、思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以取得预期目标的可持续性,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三峡工程的开发利用充分说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逐步认识 的。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是有局限的,而局限性又随人类实践而不断突破,人类 的认识无穷无尽,人类在实践中深化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工程能力。 5.2 大庆油田与大庆市 5.2.1 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油田,1959 年 9 月被发现。1960 年开发建设以来,实现连续 27 年稳产 5000 万吨以上,连续 12 年稳产 4000 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 21 亿多吨,被誉为 “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 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辉煌旗帜。截止 2014 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仍可保持 4000 万吨。在油 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发展了陆相大型砂岩油田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系列,大庆油田采收率从最初 设计指标的 33%达到了 50%以上,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油气田开发的道路,创造了世界领先的 油田开发水平。大庆油田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技术之精,管理之严,突破难点之多,在 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罕见。 大庆油田开发工程包括主体工程、配套工程、支持保证系统、辅助工程等,构成了庞大的 工程体系。采油注水井网系统是主体工程,在建造完成后需要不断调整改造以适应地下油藏的 不断变化;油气集输处理与配注水设施是配套工程,油藏动态监测系统是支持保证体系;辅助 工程包含供水、供电、机械、运输、道路、通讯等系统。大庆油田开发工程的地质理论基础是 掌握了大庆长垣地质特征,理论指导是陆相油田注水开发的理论,油田开发专业领域包括油田 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学、油层物理学、油气渗流力学、油田化学与采油工程学等,工程管理 涉及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建设。 大庆油田开发经历五个阶段,开发准备与试验开发阶段,历时五年,即 1960-1964 年;高 速生产阶段,历时 10 余年,即 1965-1975 年;一次开发调整阶段,历时 10 余年,即 1979-1990 年;二次开发调整阶段,历时 7 年,即 1991-1997 年;三次开发高速阶段,历时 15 左右,即 1998 年至至今。油田开发的每个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和对策,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从生产实践 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而不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大庆油田在每个阶段中均经历了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即试验、实践、认识、发现和解决矛盾,产生新 矛盾,再试验、再实践、再认识、再发现、解决新矛盾。油田开发情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5页,可试读15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