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岱宗学刊 来所重视的守正、持中、用中的观念。 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优”,又说“知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又说“不知命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无以为君子。”命又称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人,畏圣人之言”他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 孔颖达解释:“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 孔子所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 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程颐解释:“不偏之谓中。” 言哉!”《论语》)他否认或怀疑人格天的存在。他所 《中庸》这段话的意思: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讲的天命不能解释为神定的运命,而应该是自然界 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中的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有点类似于前定,是 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天人力所无可如何的,故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 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在孔子的整个思想 其中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体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主观的努力上是抱定一 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个仁,而在客观的世运中认定一个命。在主观的努力 突。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与客观的世运相调适的时候,他是主张顺应的。在主 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观的努力与客观的世运不相调适的时候,他是主张 道家,也讲中正之道 固守自已的。”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 孟子认为,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知天”,进而 一个谨慎地生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事天”。他说:“尽其心者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也”又说.“存其心,养其泩:所以事天也。”(《孟子》 正好相反,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 有子,在天命观上,超越了孔孟,他说:“从天而 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颂之,就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荀子的“制天 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命”,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却要用人力左 不殆。又说:“是以圣人去,奢,去毒”(《老子》)右这种必然性,使它有利于人。所以,他要“官天地而 役万物。”(《天论》 四“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道家,也讲天命。 老子,不仅否认了人格天的存在,并建立了一种 《易传》认为,人生的高境界:乐天知 本体—道代替了人格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 《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又认为,“人法地,地 《文言传】释《乾·九五》,说:“夫大人者与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人道皆本于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自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 庄子,把天与人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 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文言传》的意思:居高位之大德大才之人有所(《庄子·秋水》这里,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他认为 作为使人皆安其生,皆得其养,明察普照一切事物,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 政令循四时之顺序,赏善罚恶与鬼神福善祸恶一致,和恶的根源。因此,他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绝对幸 走在天象之前而天不违反其予见,走在天象之后而福庄子说,有个人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由于他必 依天时行事。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何况鬼神?须依赖风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还是相对的。接 《系辞传》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着庄子问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不忧。”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在这里描写的就 《系辞传》的意思:圣人之德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是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他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 背天地之道。能知万物,利天下行为方正,认为贫贱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 富贵皆由天命,处之泰然。 “我”与“非我”的区别。他是至人,神人,圣人—无 儒家,有讲天命的传统 己,无功,无名 孔子讲天命,并把天命和仁放在同样重要的位 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下同)他很少谈 (作者:泰安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l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岱 宗学刊 来所重视的守正 、 持中 、 用 中的观念 。 《中庸 》说 “ 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 发而 皆中 节 , 谓之和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 天下之 达道也 。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 孔颖达解释 “ 喜怒哀乐缘事而生 , 未发之 时 , 淡 然虚静 , 心无所虑 , 而当于理 , 故谓之中 。 ” 程颐解释 “ 不偏之谓中 。 ” 《中庸 》这段话的意 思 人的喜怒哀乐 的情感没 表现 出来叫做中 , 表现 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 中是天 下万物的根本 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 。 达到 中和 , 天 地就各居 自己的位置 , 万物也就生长了 。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 , 是一个和谐的统一 , 在 其中各种才能 、 各种职业 的人 , 都有适 当的位置 , 发 挥适 当的作用 , 人人都同样感到 满意 , 彼此 没有 冲 突 。 这就是《中庸 》所说的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 行而不相悖 … …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 ” 道家 , 也讲中正之道 。 老子说 “ 反者道之动 。 ” 《老子 》 一个谨慎地生活着的人 , 必须柔弱 、 谦虚 、 知足 。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 谦虚与骄傲 正 好相反 , 骄傲是前进到 了极限的标 志 , 谦虚则相 反 , 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 的标志 。 知足使人不会过 分 , 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 老子说 “ 知足不辱 , 知止 不殆 。 ”又说 “ 是以圣人去甚 , 去奢 , 去泰 。 ,’《老子 》 四 “ 乐天知命 ”的人生境界 《易传 》认为 , 人生的高境界 乐天知命 。 《乾 · 九五 》“ 飞龙在天 , 利见大人 。 ” 《文言传 》释《乾 · 九五 》 , 说 “ 夫大人者 与天 地 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明 , 与四 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 吉凶 , 先天而天弗违 , 后天而奉天时 。 天且弗违 , 而况 于人乎 , 况于鬼神乎 。 ” 《文言传 》的意思 居 高位之大德大才之人 有所 作为 , 使人 皆安其生 , 皆得其养 , 明察普照一切事物 , 政令循四 时之顺序 , 赏善罚恶与鬼神福善祸恶一致 , 走在天象之前而天不违反其予见 , 走在天象之后而 依天时行事 。 天 尚且不违背他 , 何况人 何况鬼神 《系辞传 》说 “ 与天地相似 , 故不违 。 知周乎万 物 , 而道济天下 , 故不过 。 旁行而不流 , 乐天知命 , 故 不忧 。 ” 《系辞传 》的意思 圣人之德与天地相似 , 故不违 背天地之道 。 能知万物 , 利天下 。 行为方正 , 认为贫贱 富贵 皆由天命 , 处之泰然 。 儒家 , 有讲天命的传统 。 孔子讲天命 , 并把天命和 仁放在同样重要 的位 置 。 “ 子罕言利 , 与命与仁 ,’《论语 》下同 他很少谈 利 , 但称道命 , 称道仁 。 他既说 “ 仁者不忧 ” , 又说 “ 知 命不优 ”。 既说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又说 “ 不知命 无 以为君子 。 ”命又称天命 。 “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 畏 大人 , 畏圣人之言 。 ”他自己是 “ 五十而知天命 ” 。 孔子所讲的天命 , 究竟是什么 孔子说 “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 言哉 ” 《论语 》他否认或怀疑人格天的存在 。 他所 讲的天命 , 不能解释为神定的运命 , 而应该是 自然界 中的一种必然性 。 这种必然性 , 有点类似于前定 , 是 人 力所无可如何的 , 故他说 “ 道之将行也与 ,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 命也 。 ” 《论语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 “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 体系上我们可以看 出 , 他在主观的努力 上是抱定一 个仁 , 而在客观的世运 中认定一个命 。 在主观的努力 与客观的世运相调适的时候 , 他是主张顺应的 。 在主 观的努力与客观的世运不相调适的时候 , 他是主张 固守 自己的 。 ” 孟子认为 , 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 “ 知天 ” , 进而 “ 事天 ” 。 他说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 知其性 , 则知天 也 。 ”又说 “ 存其心 , 养其性 , 所以事天也 。 ” 《孟子 》 荀 子 , 在天命观上 , 超越了孔孟 。 他说 “ 从天而 颂 之 ,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天论 》荀子 的 “ 制天 命 ” , 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 , 另一方面 却要用人力左 右这种必然性 , 使它有利于人 。 所以 , 他要 “ 官天地而 役万物 。 ,’《天论 》 道家 , 也讲天命 。 老子 , 不仅否认了人格天的存在 , 并建立 了一种 本体 —道 , 代替了人格天 。 老子认为 , 道是 “ 天地之 始 ” , “ 万物之母 ” , “ 众妙之 门 ” 又认为 , “ 人法地 , 地 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老子 》天地人道 皆本于 自然 。 庄 子 , 把天 与人对 比 。 他说 “ 天在 内 , 人 在外 。 … …牛马 四 足 , 是谓天 。 落马首 , 穿牛鼻是谓人 。 ” 《庄子 · 秋水 这里 , 天指 自然 , 人指人为 。 他认为 ,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 善的根源 , 顺乎人是一切痛苦 和 恶 的根源 。 因此 , 他追求一种超越现 实的绝对幸 福 。 庄子说 , 有个人 叫列子 , 能够乘风而行 。 由于他必 须依赖风 , 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还是相对的 。 接 着庄子问道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 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 己 ,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 ” 《庄子 · 逍遥游 》庄子在这里描写 的就 是 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 。 他绝对幸福 , 因为他超越 了事物的普通区别 。 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 , “ 我 ”与 “ 非我 ”的区别 。 他是至人 , 神人 , 圣人 —无 己 , 无功 , 无名 。 作者 泰安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