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性电荷而不会产生沉淀现象。然而不可逆沉淀一定会使蛋白质变性。 变性蛋白质与天然蛋白质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物理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多肽链松散伸展,导致粘度增大;侧链疏水基外 露,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等。 (2)化学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结构松散,生物化学性质改变,易被酶水解:侧链 上的某些基团外露,易发生化学反应 (3)生理活性的丧失蛋白质变性后失去了原有的生物活性,例如,酶变性后失去了催 化功能:激素变性后失去了相应的生理调节功能:血红蛋白变性后失去了输送氧的功能等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对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例如通常采用加热 紫外线照射、利用酒精、杀菌剂等杀菌消毒,其结果就是使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菌种、 生物制剂的失效,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等均与蛋白质的变性有关。 5.水解作用 蛋白质水解经过一系列中间产物后,最终生成a-氨基酸。其水解过程如下: 蛋白质→蛋白月示→蛋白胨→多肽→二肽→a-氨基酸 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对研究蛋白质以及在生物体中的代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核酸简介 核酸是储存、复制及表达生物遗传信息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任何有机体包括病毒、细 菌、植物和动物,都无例外地含有核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两类,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控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决定生物体的繁殖、遗传及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劳动人民对核酸遗传信息子孙 相传的最早认识。因此,核酸化学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现在已知某些核酸也 有酶的作用 我国于1981年全合成出了酵母丙氨酸t-RNA,标志着我国在核酸研究上已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 、核酸的组成 核酸仅由C、H、0、N、P五种元素组成,其中P的含量变化不大,平均含量为9.5%, 每克磷相当于10.5克的核酸。因此,通过测定核酸的含磷量,即可计算出核酸的大约含量。 W粗核酸(%)=wp×10.5 核酸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步水解。核酸完全水解后得到磷酸、戊糖、含氮碱 三类化合物 核酸(多核苷酸) 核苷酸(单核苷酸) 磷酸 核苷 戊糖 含氮碱 核酸中的戊糖分为D-核糖(D- ribose)和D2-脱氧核糖(D-2- deoxyribose)两类。核性电荷而不会产生沉淀现象。然而不可逆沉淀一定会使蛋白质变性。 变性蛋白质与天然蛋白质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物理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多肽链松散伸展,导致粘度增大;侧链疏水基外 露,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等。 (2)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结构松散,生物化学性质改变,易被酶水解;侧链 上的某些基团外露,易发生化学反应。 (3)生理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变性后失去了原有的生物活性,例如,酶变性后失去了催 化功能;激素变性后失去了相应的生理调节功能;血红蛋白变性后失去了输送氧的功能等。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对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例如通常采用加热、 紫外线照射、利用酒精、杀菌剂等杀菌消毒,其结果就是使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菌种、 生物制剂的失效,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等均与蛋白质的变性有关。 5. 水解作用 蛋白质水解经过一系列中间产物后,最终生成α-氨基酸。其水解过程如下: 蛋白质→蛋白月示 →蛋白胨→多肽→二肽→α-氨基酸 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对研究蛋白质以及在生物体中的代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 核酸简介 核酸是储存、复制及表达生物遗传信息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任何有机体包括病毒、细 菌、植物和动物,都无例外地含有核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两类,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控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决定生物体的繁殖、遗传及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劳动人民对核酸遗传信息子孙 相传的最早认识。因此,核酸化学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现在已知某些核酸也 有酶的作用。 我国于 1981 年全合成出了酵母丙氨酸 t-RNA,标志着我国在核酸研究上已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 一、核酸的组成 核酸仅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其中 P 的含量变化不大,平均含量为 9.5%, 每克磷相当于 10.5 克的核酸。因此,通过测定核酸的含磷量,即可计算出核酸的大约含量。 W 粗核酸(%)= Wp×10.5 核酸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步水解。核酸完全水解后得到磷酸、戊糖、含氮碱 三类化合物。 核酸中的戊糖分为 D-核糖(D-ribose)和 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两类。核 核酸(多核苷酸) ↓ 核苷酸(单核苷酸) ┌─────┴─────┐ ↓ ↓ 磷酸 核苷 ┌─────┴─────┐ ↓ ↓ 戊糖 含氮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