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解传述人”一节中说 后亦有所不同。《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 四。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孳辞》、《象辞》、易》曰:随,元、亨、利、爽,无昝。’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利,义之和也;贞,高之平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 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 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 在这里,作者简要勾勒了各部经典解说传授的历史脉络,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请 因而言之更详。他不仅第一次罗列了《易传》七种的名称,而且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嫒,不可谓贞。有 明确认为班固所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 卦》之属十篇”即是“为之传”,而“传”即是“十翼”。孔颖达《周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易正义·卷首》亦明言:“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引文穆姜的话中,“元,体之长也”到“贞固足以干事”一段 所作,先儒更无异论”,“孔子既作·十翼’,《易》道大明”。 见于今《易传·文言》,这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鲁穆姜之言”。 宋以后,王安石、程颐、朱熹、吴澄、来知德、王夫之、李光是《易传》产生前,对《易传》的解说绝不是一片荒芜,而是丰富 地等均采此说。朱熹说:“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周易多彩的;二是《易传》的作者广泛吸收了前人或时人解《易》的 本义》)来知德说:“孔子赞经之辞,象之传也。"“(象)体易而用合理成分,纳入自己的《易》说体系,总结性地予以阐说。所以, 之,乃孔子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也。”“孔子于《彖》《象》既作《易传·文言》所载与穆姜所言也略有不同,“体之长”《文言》作 之后,犹以为未尽其蕴也,故又设《文言》以明之。”(《易经集“善之长”,“体仁”前《文言》有“君子”二字,都突出“德”的成 注》)王夫之说:“以古圣所作者谓之经,孔子所赞者谓之传。”分,与《易传》的整体思想一致;“元”、“亨”、“利”、“贞”之后《文 (《周易内传》现代学者金景芳、张岱年、李学勤亦等均主此说。言》均有“者”字,又与《易传》的整体体例相一致。因此,《左传》 金景芳说:“孔子为《易经》共作传十篇七种……这十篇也叫所载穆姜之言不足以证明《文言》全篇非孔子之撰。穆姜所受 十翼’。"李学勤说:“《论语·述而》和《史记·孔子世家》都的良好教育让她说出这样的话也好,左丘明根据时人的认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周易》一书。到了晚年,尤其喜好,从而撰赋予穆姜言说也好,只能证明这确是传统中对《易》的一种解 作《易传》。“ 说,而孔子恰恰赞同这一解说,于是援之以入《传》,并做了与 《孔子世家》中“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易传》的思想与体例相一致的变动。“元亨利贞”是《乾》卦卦 的“序”容易引起误解:“序”是作?还是指称《序卦》?唐代张守辞,元是开始、本初,亨是通达、亨通,利是适宜、得利,贞是贞 节《史记正义》就说:“序,《序卦》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正、坚固。作者认为,阴、阳之气是天的根本,是宇宙的本原,二 会注考证》把“序”解释为次序、次第,意思是为《易》整理了次气相推,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化生万物,并主宰万物。《乾》 序。当代学者郭沂则将“序”看作名词用如动词,为“作序”之《坤》二卦正象阴、阳二气,所以卦辞均有“元、亨、利、贞”之语。 义。閂∞这些解释均不确。从文义看,张守节之训难通。下《文言》阐释《乾》、《坤》二卦是为六十四卦的理解树立一个范 文有“读《易》”、“于《易》",上句应“喜《易》”而读,《彖》、《系》、本,而《易》之象义是多元的,所以《文言》的推阐或从其性质上 《象》、《说卦》、《文言》均为名词,前应有动词,或“喜”、或“读”、予以解释,或从其功能上加以阐发,也是多方位的。 或“为”,如“序”,仍解为名词,则此句不通。泷川资言一方面同 认为《易传》各篇杂取诸家,“繁衍丛脞"。结合整部 意孔子作《易传》说,另一方面又说整理次第,也显然不准确。《易传》,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之中,反复申说,从不同角度阐释 郭沂博士之说既无传世文献依据,亦于出土文献无征,也是一义理,其实这正是《易传》的特点。以其所举第一例而言 种推测之词。 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圣人于其《象》曰“阳在下也”,岂 不曰文已显,而其义足乎?而为《文言》者又曰:“龙德而隐者 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潜之为言隐 而未见"。 最早提出《易传》非孔子作的是宋代欧阳修,其《易童子《乾》卦的卦辞通过描绘苍龙星一年四季的运动变化来展 问》卷三载 示六爻不同时位的变化。“潜龙”是说“苍龙星全体处于地平线 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下”;乾之初九是阳而处于卦之下,是阳气孕育而尚未萌发之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时,正如苍龙星潜伏在地下,尚未动出地平线,因而《小象传》 欧阳修认为只有《易传》中的《彖传》、《象传》部分为孔子说“阳在下也”。Pm在这里,《小象传》只是从爻位上解释初 所作,其余皆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此后九卦辞。《文言》则从不同角度加以挖掘,“龙德而隐者也”是从 疑古之风渐起,南宋徐氏《易传灯》、叶适《习学近言》等应之。“德”的角度引申,正如苍龙星的冬隐夏现,均以时行,用于人 清代此风大盛,崔述《洙泗考信录》、姚际恒《易传通论》等对此事,天下无道之时则隐,天下有道之时则现,所谓“乐则行之 均详加申说。到了近代,疑古思潮风行,《易传》非孔子作说得忧则违之”,这正是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以多方面论证。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李镜池、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郭沫若、冯友兰、高亨、陈鼓应、朱伯崑等均持此说 的反映。其次从“为”的方面加以说明:“潜龙勿用,下也”。虽然 欧阳修的意见有可疑者。他认为《文言》中有关“乾之四用于与《小象传》似有重复,但意义却不相同,这里着重强调在 德”的话见于《左传·襄公九年》,而且对“乾之四德”的解释前“下”之不可为,因而下文接着以“见龙在田,时舍也”释九二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解传述人”一节中说: 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 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 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 《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翼”。 班固曰:“孔子晚 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传”即“十翼”也。 在这里,作者简要勾勒了各部经典解说传授的历史脉络, 因而言之更详。他不仅第一次罗列了《易传》七种的名称,而且 明确认为班固所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之属十篇”即是“为之传”,而“传”即是“十翼”。 孔颖达《周 易正义·卷首》亦明言:“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 所作,先儒更无异论”,“孔子既作‘十翼’,《易》道大明”。 宋以后,王安石、程颐、朱熹、吴澄、来知德、王夫之、李光 地等均采此说。 朱熹说:“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 ”(《周易 本义》)来知德说:“孔子赞经之辞,彖之传也。 ”“(象)体易而用 之,乃孔子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也。”“孔子于《彖》《象》既作 之后,犹 以为 未尽 其蕴 也,故 又 设《文 言》以 明 之。 ”(《易 经 集 注》)王夫之说:“以古圣所作者谓之经,孔子所赞者谓之传。 ” (《周易内传》)现代学者金景芳、张岱年、李学勤亦等均主此说。 金景芳说:“孔子为 《易经》 共作传十篇七种……这十篇也叫 ‘十翼’。 ”[1](P10) 李学勤说:“《论语·述而》和《史记·孔子世家》都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周易》一书。 到了晚年,尤其喜好,从而撰 作《易传》。 ”[2](P69) 《孔子世 家》中“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 的“序”容易引起误解:“序”是作? 还是指称《序卦》? 唐代张守 节《史记正义》就说:“序,《序卦》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 会注考证》把“序”解释为次序、次第,意思是为《易》整理了次 序。 当代学者郭沂则将“序”看作名词用如动词,为“作序”之 义。 [3] (P279-280) 这些解释均不确。 从文义看,张守节之训难通。 下 文有“读《易》”、“于《易》”,上句应“喜《易》”而读,《彖》、《系》、 《象》、《说卦》、《文言》均为名词,前应有动词,或“喜”、或“读”、 或“为”,如“序”,仍解为名词,则此句不通。泷川资言一方面同 意孔子作《易传》说,另一方面又说整理次第,也显然不准确。 郭沂博士之说既无传世文献依据,亦于出土文献无征,也是一 种推测之词。 二 最早提 出《易 传》非 孔 子 作 的 是 宋 代 欧 阳 修,其《易 童 子 问》卷三载: 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 曰:何独《系辞》焉,《文言》、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 欧阳修认为只有《易传》中的《彖传》、《象传》部分为孔子 所作,其余皆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 此后 疑古之风渐起,南宋徐氏《易传灯》、叶适《习学近言》等应之。 清代此风大盛,崔述《洙泗考信录》、姚际恒《易传通论》等对此 均详加申说。 到了近代,疑古思潮风行,《易传》非孔子作说得 以多方面论证。 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李镜池、 郭沫若、冯友兰、高亨、陈鼓应、朱伯崑等均持此说。 欧阳修的意见有可疑者。 他认为《文言》中有关“乾之四 德”的话见于《左传·襄公九年》,而且对“乾之四德”的解释前 后亦有所不同。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 于 东 宫。 始 往 而 筮 之,遇《艮》之 八,史 曰:“是 谓 《艮》之《随》。 《随》,其出也。 君必速出! ”姜曰:“亡! 是于《周 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利,义之和也;贞,高之平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 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 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 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 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 咎乎? 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 引文穆姜的话中,“元,体之长也”到“贞固足以干事”一段 见于今《易传·文言》,这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鲁穆姜之言”。 一 是《易传》产生前,对《易传》的解说绝不是一片荒芜,而是丰富 多彩的;二是《易传》的作者广泛吸收了前人或时人解《易》的 合理成分,纳入自己的《易》说体系,总结性地予以阐说。所以, 《易传·文言》所载与穆姜所言也略有不同,“体之长”《文言》作 “善 之长”,“体仁”前《文言》有“君 子”二 字,都 突 出“德”的 成 分,与《易传》的整体思想一致;“元”、“亨”、“利”、“贞”之后《文 言》均有“者”字,又与《易传》的整体体例相一致。因此,《左传》 所载穆姜之言不足以证明《文言》全篇非孔子之撰。 穆姜所受 的良好教育让她说出这样的话也好, 左丘明根据时人的认识 赋予穆姜言说也好,只能证明这确是传统中对《易》的一种解 说,而孔子恰恰赞同这一解说,于是援之以入《传》,并做了与 《易传》的思想与体例相一致的变动。 “元亨利贞”是《乾》卦卦 辞,元是开始、本初,亨是通达、亨通,利是适宜、得利,贞是贞 正、坚固。作者认为,阴、阳之气是天的根本,是宇宙的本原,二 气相推,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化生万物,并主宰万物。 《乾》、 《坤》二卦正象阴、阳二气,所以卦辞均有“元、亨、利、贞”之语。 《文言》阐释《乾》、《坤》二卦是为六十四卦的理解树立一个范 本,而《易》之象义是多元的,所以《文言》的推阐或从其性质上 予以解释,或从其功能上加以阐发,也是多方位的。 他还认为《易传》各篇杂取诸家,“繁衍丛脞”。 结 合整 部 《易传》,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之中,反复申说,从不同角度阐释 义理,其实这正是《易传》的特点。 以其所举第一例而言: 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圣人于其《象》曰“阳在下也”,岂 不曰文已显,而其义足乎? 而为《文言》者又曰:“龙德而隐者 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潜之为言隐 而未见”。 《乾》卦的卦辞通过描绘苍龙星一年四季的运动变化来展 示六爻不同时位的变化。“潜龙”是说“苍龙星全体处于地平线 下”;乾之初九是阳而处于卦之下,是阳气孕育而尚未萌发之 时,正如苍龙星潜伏在地下,尚未动出地平线,因而《小象传》 说“阳在下也”。[4](P127-128) 在这里,《小象传》只是从爻位上解释初 九卦辞。《文言》则从不同角度加以挖掘,“龙德而隐者也”是从 “德”的角度引申,正如苍龙星的冬隐夏现,均以时行,用于人 事,天下无道之时则隐,天下有道之时则现,所谓“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这正是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 伯》),“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的反映。其次从“为”的方面加以说明:“潜龙勿用,下也”。虽然 用于与《小象传》似有重复,但意义却不相同,这里着重强调在 “下”之不可为,因而下文接着以“见龙在田,时舍也”释九二, 6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