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受难者”。①波普尔的旧调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重弹,使人们更加警醒,进 一步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之我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 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 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入了相对主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 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在“去宏大叙事”、“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 不仅任意颠覆几代学者潜心研究而获致的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历史认知,而且颠倒是非,歪 曲历史真相。例如,先是歌颂晚清的改良运动,而贬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则拔高清政 府,连改良运动也骂倒了。由是以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不 遗余力地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限于学术界。在所谓崇尚自 由、思想多元、追捧创意与彰显个性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蔓延 到社会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社会共 有的信念与目标,不容掉以轻心。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发展过程曾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作为多样化 的统一,即这个民族的共同创造与共同的记忆,包括得失在内,在整体的意义上,便都构成了 它的生命本源,奠定了它进一步走向未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在他的名著《国史 大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国民对本国历史应当具备的基本信念和准则:“任何一国之国 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 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他还进一步强调以下的观点:千万 不要以为“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因之可以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与弱点”, 都推诿于古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②这无疑 是十分深刻的见解。人们尽可以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上前人行事之是非得失,却没有理由简单地 全盘否定和抹杀属于民族共同体的那一时代的历史。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极少数人一 味抹黑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一一诬之为“罪恶连连”的暗夜,不仅歪曲历史,而且恰恰 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狂妄”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固然,历史学无法再现历史,历史认知具有相对性,不免见智见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 历史的既有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而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陈寅恪在谈到有 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不彰的原因时,曾指出:人们多将之归结为学者畏避文字狱,不敢 致力于史,是为固然;但这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原因 在于经学与史学本身的差别。二者在清代虽并称考据学,但前者材料残缺寡少,解释尤不易确 定。这一方面使“谨愿之人”满足于文句的个别解释,不能作综合讨论,无法形成系统的论述; ①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等译,北京: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②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13·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历 史虚 无主 义评析 主义 和 共产 主义 的 受 难者 ” 。 ① 波普尔 的 旧 调 在历 史 虚无 主 义 思潮 中 重 弹 , 使人们 更 加警醒 , 进 一 步 认清历 史虚 无 主义 的本 质 和 危害 。 当 下 历史 虚 无主 义 之我见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教 授 郑 师 渠 历史虚 无主义是 一 种 非 理性 的 社会 思潮 和思 想倾 向 , 其特征 主要 为 : 一 是否 定 历史 的 价值 , 尤 其对本 国 的历 史缺 乏应有 的 敬 意 , 一 味 抹 杀 , 以 为 一 无 是处 ; 二 是 借 口 历 史认 知 存在 相 对性 , 随意 歪 曲 历 史真 相 , 抹 杀 历 史 认 知 中 既 有 的 真理 性 , 陷 人 了 相对 主义 。 近 些 年来 , 历史 虚 无 主 义 有 愈演愈 烈之 势 , 少 数人在 “ 去宏 大叙 事 ” 、 “ 重 写 近 代史 ” 等 名 义下 , 热 衷于 做 翻 案 文章 , 不 仅 任意颠 覆几代 学 者潜心 研究 而 获 致 的 一 系 列 富有 真 知 灼见 的 历 史认 知 , 而且 颠 倒 是 非 , 歪 曲 历史 真相 。 例 如 , 先是歌颂 晚清 的 改 良 运 动 , 而 贬 抑孙 中 山 领 导 的 辛 亥 革 命 , 继 则拔 高 清 政 府 , 连改 良 运动 也骂 倒 了 。 由 是 以 进 , 否 定 中 国 共产 党领 导 中 国 革命 和 建设 的 历 史 , 尤 其 是 不 遗 余力 地抹 黑新 中 国 成立 后 前 3 0 年 的 历 史 。 历 史 虚 无 主 义倾 向 不 限于 学 术 界 。 在 所 谓 崇 尚 自 由 、 思想 多元 、 追 捧创 意与 彰显 个性 的 名 义 下 , 历 史 虚无 主 义借 助现 代 媒体尤 其是 网 络 , 蔓延 到 社会诸多领域 , 特别 是在青 年 中 形 成了 一 种 消 极 的 社 会 心 理倾 向 。 历 史 虚 无主义 消 解 社会共 有 的 信念与 目 标 , 不容 掉 以轻 心 。 任何 一 个 民族都是 历史 的 产 物 , 无论 其 发 展 过 程 曾 经 历 怎 样 的 艰 难 曲 折 , 历史作 为 多 样化 的 统 一 , 即 这 个民 族的 共 同 创造 与 共 同 的 记忆 , 包 括 得 失在 内 , 在 整 体的 意义 上 , 便 都 构 成 了 它 的 生命本 源 , 奠 定 了 它 进 一 步 走 向 未来 的 基 础 。 正 是 在这 个意 义上 , 钱 穆 在 他 的 名 著 《 国 史 大 纲 》 一 书 中 , 开 宗 明 义地提 出 了 国 民对本 国历 史 应 当具备 的 基本 信 念和 准则 : “ 任何一 国 之 国 民 ” , 都 必须了 解本 国 的 历史 , 并 心 存 “ 温情 与敬 意 ” , 而 不 容 “ 抱 一 种偏 激 的 虚 无 主义 ” , “ 即 视 本国 已 往历 史为 无一 点 有 价值 , 亦无 一 处足 以 使彼 满 意 ” 。 他 还 进 一 步 强 调 以 下 的 观点 : 千万 不 要 以 为 “ 现在我 们是 站在 已 往 历史 最 高 之 顶 点 ” , 因 之 可 以 将 现 实 中 的 “ 种 种 罪 恶 与 弱 点 ” , 都 推诿 于古人 。 他认为 , 这是一 种 “ 浅 薄狂妄 的 进 化观 ” 和 “ 似 是 而非 之 文化 自 谴 ” 。 ? 这 无 疑 是 十分深 刻 的 见解 。 人 们 尽 可 以探讨不 同 历 史 阶段 上前 人行 事之 是非 得 失 , 却 没有 理 由 简 单 地 全盘否定 和抹 杀属 于 民 族共同 体 的 那 一 时 代 的 历 史 。 明 白 了 这 一 点 , 便 不 难理 解 , 极少 数 人 一 味 抹黑新 中 国 成立 后前 3 0 年 的 历 史 — 诬之 为 “ 罪 恶连 连 ” 的 暗夜 , 不 仅 歪 曲 历史 , 而且恰恰 暴 露 了 自 己 的 “ 浅 薄狂 妄 ” 和 “ 似 是而 非之文 化 自 谴” 。 固然 , 历 史学 无法 再 现历 史 , 历 史 认 知具有 相 对 性 , 不 免见 智 见 仁 。 尽 管如 此 , 人 们 对 于 历 史 的 既有认知仍具有 客观 的 真 理性 , 而不 容 陷 人 相 对 主义 或 随 意颠 倒 历史 。 陈 寅 恪在 谈到 有 清 一 代经 学号 称极 盛而 史学 不彰 的 原 因 时 , 曾 指 出 : 人们 多 将之 归 结为 学 者畏 避 文 字 狱 , 不 敢 致力 于史 , 是 为 固然 ; 但这 不 是 唯 一 的 , 甚 至也 不 是 最 重要 的 原 因 。 在 他 看来 , 更 重 要 的 原 因 在 于经学 与 史学 本身 的差别 。 二 者在 清代 虽并称考 据 学 , 但前者 材 料 残 缺 寡少 , 解 释尤 不 易 确 定 。 这一 方 面使 “ 谨愿之 人” 满足 于文句 的 个别解 释 , 不 能 作 综合 讨论 , 无 法 形 成 系 统 的论 述 ; ① 卡 ? 波普尔 : 《 历史 主 义 的 贫 困 》 , 何林等 译 , 北京 : 社会科 学文献 出 版 社 , 1 9 8 7 年 , 第 3 9 页 。 ② 钱 穆 : 《 国 史 大 纲 》 ( 修订本 ) 上册 , 北 京 : 商务 印 书 馆 , 1 9 9 6 年 , 第 1 页 。 ? 1 3 ?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