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但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手掌、足跖最多,其次为额部、手背,四肢、躯干最少。然而分泌能力却以躯干和四肢 者为最强。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管理发汘的反射中枢,最主要的是下丘脑的发汘中枢,它很可能 在体温调节中枢或其附近。人体的汗腺主要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故乙酰胆碱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手掌 足跖及前额等处的汘腺也有一些是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的。所以,温热刺激和精神紧张都能引起发汗,分别称为 温热性发汘和精神性发汗。温热性发汘见于全身各处,主要参与体温调节:精神性发汘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和前 额等部位,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这两种形式的发汗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以混合形式出现 3.散热反应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及调节: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所散失热量的多少,取决 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温度的高低则取决于皮肤的血流量。机体可以通过改变皮肤血管的舒缩状态来 调节体热的散失量。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透隔热组织(如脂肪组织等),在真皮的乳头下形 成微动脉网,再经迂回曲折的毛细血管网延续为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这些结构特点决 定了皮肤血流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正是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血 流量,使散热量能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在炎热的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活动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因而大大增 加。据推算,全身皮肤的血流量最多可达到心输出量的12‰皮肤血流量增多时,较多的体热从机体深部被带到机体 表层,使皮肤温度升高,故散热量增加。此时汗腺的活动也是增强的,因为皮肤血流量的增加也给汗腺分泌提供了 必要的原料。此外,四肢的皮下浅表静脉也有一定的散热作用 总之,在炎热环境中,机体的代谢率并不降低,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发汘量来増加散热量,减少热储,维 持体热平衡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的紧张活动増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也因此大大减少。此时身 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可起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此外,由于四肢深部的静脉和动脉相伴行,这样的结构相当于 个热量的逆流交换系统,即从手和足回流的静脉血温度较低,可从与其伴行的动脉摄取热量:而动脉血在流向肢 体远端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这样的逆流交换的结果,可使机体热量的散失减少。当人体处于适中的环境温度 (20~30℃),或当产热量没有大幅度变化时,机体既不发汗,也无寒战,仅仅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口径,就可以精 细地控制皮肤温度,从而增加或减少散热量,使体热维持平衡状态。这是机体一种“节能”的调节方式 (2)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交感神经的活动,环境温度、湿度及机体活动程度等因素 三、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 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 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 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汘、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 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行为性体温调节(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机体(包括变 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増减衣物、人工改善 气候条件等。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而且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调节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是控制系统,它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产热 器官如肝脏、骨骼肌以及散热机构如皮肤、汗腺等受控系统的活动,使受控对象一一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 平。而体温总是会因内外环境,如肌肉活动、代谢率、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变化而受到予扰。这些干扰通过 温度检测器,即皮肤及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再调整受控系 统的活动,建立起当时条件的体热平衡,使体温保持稳定 1.温度感受器但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手掌、足跖最多,其次为额部、手背,四肢、躯干最少。然而分泌能力却以躯干和四肢 者为最强。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管理发汗的反射中枢,最主要的是下丘脑的发汗中枢,它很可能 在体温调节中枢或其附近。人体的汗腺主要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故乙酰胆碱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手掌、 足跖及前额等处的汗腺也有一些是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的。所以,温热刺激和精神紧张都能引起发汗,分别称为 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温热性发汗见于全身各处,主要参与体温调节;精神性发汗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和前 额等部位,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这两种形式的发汗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以混合形式出现。    3.散热反应的调节    (1)皮肤血流量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及调节: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所散失热量的多少,取决 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温度的高低则取决于皮肤的血流量。机体可以通过改变皮肤血管的舒缩状态来 调节体热的散失量。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透隔热组织(如脂肪组织等),在真皮的乳头下形 成微动脉网,再经迂回曲折的毛细血管网延续为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 这些结构特点决 定了皮肤血流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正是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血 流量,使散热量能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在炎热的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活动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因而大大增 加。据推算,全身皮肤的血流量最多可达到心输出量的12%o皮肤血流量增多时,较多的体热从机体深部被带到机体 表层,使皮肤温度升高,故散热量增加。此时汗腺的活动也是增强的,因为皮肤血流量的增加也给汗腺分泌提供了 必要的原料。此外,四肢的皮下浅表静脉也有一定的散热作用。    总之,在炎热环境中,机体的代谢率并不降低,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发汗量来增加散热量,减少热储,维 持体热平衡。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的紧张活动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也因此大大减少。此时身 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可起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此外,由于四肢深部的静脉和动脉相伴行,这样的结构相当于 一个热量的逆流交换系统,即从手和足回流的静脉血温度较低,可从与其伴行的动脉摄取热量;而动脉血在流向肢 体远端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这样的逆流交换的结果,可使机体热量的散失减少。当人体处于适中的环境温度 (20~30℃),或当产热量没有大幅度变化时,机体既不发汗,也无寒战,仅仅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口径,就可以精 细地控制皮肤温度,从而增加或减少散热量,使体热维持平衡状态。这是机体一种“节能”的调节方式。    (2)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交感神经的活动,环境温度、湿度及机体活动程度等因素。    三、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 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 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 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机体(包括变 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物、人工改善 气候条件等。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而且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调节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是控制系统,它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产热 器官如肝脏、骨骼肌以及散热机构如皮肤、汗腺等受控系统的活动,使受控对象一一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 平。而体温总是会因内外环境,如肌肉活动、代谢率、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变化而受到予扰。这些干扰通过 温度检测器,即皮肤及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再调整受控系 统的活动,建立起当时条件的体热平衡,使体温保持稳定。    1.温度感受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