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2 第18卷第1期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 No.1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于湘琳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 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 有粗郡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 评价。 佚键词)民国时期;哈尔滨;俄侨;文化 仲图分类号)K892 位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2)01-0037-05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 哈尔滨俄侨女士服装,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特 滨。自中东铁路修筑始,各种职业形式的俄国人向哈 色。俄侨女士除在特殊场合外,一般均以其民族装束 尔滨聚集。哈尔滨又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 为主,即夏季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与冬季毛呢 “俄人之商肆林立,贸易皆用俄语。吾国人至权之事, 长裙。俄侨妇女的夏季服装,倒无特殊之处,而冬季 实在彼等,亦视哈埠为其第二圣彼得堡矣”。山 的毛呢长裙却着实令人瞩目。在严寒的冬季,哈尔滨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有大批俄侨生活在哈尔滨。 俄侨妇女身着毛呢长裙,足登皮靴或毡靴,外罩以裘 进入民国以来,俄侨文化在哈尔滨已经系统化, 皮或羊绒大衣,头裹各式方巾或绒帽,予人一种俄侨 从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 妇女特别耐寒的惊诧。俄侨妇女较为讲究首饰点缀, 现。这些俄侨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既有粗俗 最为流行之式即身着连衣裙,简式毡呢帽,平底断腰 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 鞋。“裙需稍过膝部,帽子需及耳下,后缘与衣须相接 的方面。对此,我们不能采取一概肯定或全然否定的 …帽子上多围以返光甚强的各色花绫,并斜一鹅雁 态度,而要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等属禽类之羽毛…鞋之最时髦者,必须断腰式外 且需贴有漆皮之花纹。他若手表、戒指、项链等,尤为 装饰所必需”。22321虽然装束基本如此,在实质上却 一、哈尔滨俄侨文化的基本内容 有天壤之别。如帽上的羽毛,平民以鹅雁毛充之,而 富贵者则用稀有的鸵鸟毛,而戒指、项链等首饰质料 这一时期,在哈俄侨从事的活动十分广泛,他们 更是相差甚远。 虽然生活在的哈尔滨,但由于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俄侨的饮食文化 因此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衣、食、住、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亦是采用既有利 行和娱乐休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于生活,又有利于生产,早、午、晚三餐被人们普遍承 (一)服饰文化 认的正常饮食制度。在三顿中间的间食、点心、果品 哈尔滨市俄侨,一般是以西服和俄罗斯民族服装 及茶水的饮用,则有着俄罗斯民族自己的习惯。俄罗 为主。哈尔滨俄侨男士以西服为其基本装束,配以领 斯人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人。俄侨也把这 带,衬衫和马甲,下着西裤,头带礼帽,足登皮鞋。秋 一习惯带到了哈尔滨,他们喝茶与其说是为了解渴, 冬季节,外面穿上各种质地的大衣,配以貂皮帽子或 不如说是为了充饥,喝茶时,端上糖块、点心、面包圈、 普通的皮帽。穷富及地位的区分,在于衣服的质量与 蜂蜜和各种果酱,茶里还放牛奶、鲜奶油和糖。 面料的做工精细,在式样上则无大的差别。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之外,还有节日礼 收稿日期)2001-12-12 作者简介)于湘琳(1967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于湘琳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近代以来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 ,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 ,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 , 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 ,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 有粗鄙的一面 ,也有文明的一面 ;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 ,作出实事求是的 评价。 〔关键词〕 民国时期 ; 哈尔滨 ; 俄侨 ; 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89 (2002) 01 0037 05 〔收稿日期〕2001 12 12 〔作者简介〕于湘琳(1967 —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 ,使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 滨。自中东铁路修筑始 ,各种职业形式的俄国人向哈 尔滨聚集。哈尔滨又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 “俄人之商肆林立 ,贸易皆用俄语。吾国人至权之事 , 实在彼等 ,亦视哈埠为其第二圣彼得堡矣 ……”。[1 ] 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有大批俄侨生活在哈尔滨。 进入民国以来 ,俄侨文化在哈尔滨已经系统化 , 从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 现。这些俄侨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 ,既有粗俗 的一面 ,也有文明的一面 ;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 的方面。对此 ,我们不能采取一概肯定或全然否定的 态度 ,而要加以具体的分析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哈尔滨俄侨文化的基本内容 这一时期 ,在哈俄侨从事的活动十分广泛 ,他们 虽然生活在的哈尔滨 ,但由于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 因此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衣、食、住、 行和娱乐休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一) 服饰文化 哈尔滨市俄侨 ,一般是以西服和俄罗斯民族服装 为主。哈尔滨俄侨男士以西服为其基本装束 ,配以领 带 ,衬衫和马甲 ,下着西裤 ,头带礼帽 ,足登皮鞋。秋 冬季节 ,外面穿上各种质地的大衣 ,配以貂皮帽子或 普通的皮帽。穷富及地位的区分 ,在于衣服的质量与 面料的做工精细 ,在式样上则无大的差别。 哈尔滨俄侨女士服装 ,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特 色。俄侨女士除在特殊场合外 ,一般均以其民族装束 为主 ,即夏季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 与冬季毛呢 长裙。俄侨妇女的夏季服装 ,倒无特殊之处 ,而冬季 的毛呢长裙却着实令人瞩目。在严寒的冬季 ,哈尔滨 俄侨妇女身着毛呢长裙 ,足登皮靴或毡靴 ,外罩以裘 皮或羊绒大衣 ,头裹各式方巾或绒帽 ,予人一种俄侨 妇女特别耐寒的惊诧。俄侨妇女较为讲究首饰点缀 , 最为流行之式即身着连衣裙 ,简式毡呢帽 ,平底断腰 鞋。“裙需稍过膝部 ,帽子需及耳下 ,后缘与衣须相接 ……帽子上多围以返光甚强的各色花绫 ,并斜一鹅雁 等属禽类之羽毛 ……鞋之最时髦者 ,必须断腰式外 , 且需贴有漆皮之花纹。他若手表、戒指、项链等 ,尤为 装饰所必需”。[2 ][232 ]虽然装束基本如此 ,在实质上却 有天壤之别。如帽上的羽毛 ,平民以鹅雁毛充之 ,而 富贵者则用稀有的鸵鸟毛 ,而戒指、项链等首饰质料 更是相差甚远。 (二) 俄侨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 ,亦是采用既有利 于生活 ,又有利于生产 ,早、午、晚三餐被人们普遍承 认的正常饮食制度。在三顿中间的间食、点心、果品 及茶水的饮用 ,则有着俄罗斯民族自己的习惯。俄罗 斯人认为 ,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人。俄侨也把这 一习惯带到了哈尔滨 ,他们喝茶与其说是为了解渴 , 不如说是为了充饥 ,喝茶时 ,端上糖块、点心、面包圈、 蜂蜜和各种果酱 ,茶里还放牛奶、鲜奶油和糖。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之外 ,还有节日礼 2002 年 3 月 第 18 卷 第 1 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2002 Vol. 18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