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2 第18卷第1期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 No.1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于湘琳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 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 有粗郡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 评价。 佚键词)民国时期;哈尔滨;俄侨;文化 仲图分类号)K892 位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2)01-0037-05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 哈尔滨俄侨女士服装,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特 滨。自中东铁路修筑始,各种职业形式的俄国人向哈 色。俄侨女士除在特殊场合外,一般均以其民族装束 尔滨聚集。哈尔滨又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 为主,即夏季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与冬季毛呢 “俄人之商肆林立,贸易皆用俄语。吾国人至权之事, 长裙。俄侨妇女的夏季服装,倒无特殊之处,而冬季 实在彼等,亦视哈埠为其第二圣彼得堡矣”。山 的毛呢长裙却着实令人瞩目。在严寒的冬季,哈尔滨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有大批俄侨生活在哈尔滨。 俄侨妇女身着毛呢长裙,足登皮靴或毡靴,外罩以裘 进入民国以来,俄侨文化在哈尔滨已经系统化, 皮或羊绒大衣,头裹各式方巾或绒帽,予人一种俄侨 从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 妇女特别耐寒的惊诧。俄侨妇女较为讲究首饰点缀, 现。这些俄侨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既有粗俗 最为流行之式即身着连衣裙,简式毡呢帽,平底断腰 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 鞋。“裙需稍过膝部,帽子需及耳下,后缘与衣须相接 的方面。对此,我们不能采取一概肯定或全然否定的 …帽子上多围以返光甚强的各色花绫,并斜一鹅雁 态度,而要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等属禽类之羽毛…鞋之最时髦者,必须断腰式外 且需贴有漆皮之花纹。他若手表、戒指、项链等,尤为 装饰所必需”。22321虽然装束基本如此,在实质上却 一、哈尔滨俄侨文化的基本内容 有天壤之别。如帽上的羽毛,平民以鹅雁毛充之,而 富贵者则用稀有的鸵鸟毛,而戒指、项链等首饰质料 这一时期,在哈俄侨从事的活动十分广泛,他们 更是相差甚远。 虽然生活在的哈尔滨,但由于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俄侨的饮食文化 因此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衣、食、住、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亦是采用既有利 行和娱乐休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于生活,又有利于生产,早、午、晚三餐被人们普遍承 (一)服饰文化 认的正常饮食制度。在三顿中间的间食、点心、果品 哈尔滨市俄侨,一般是以西服和俄罗斯民族服装 及茶水的饮用,则有着俄罗斯民族自己的习惯。俄罗 为主。哈尔滨俄侨男士以西服为其基本装束,配以领 斯人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人。俄侨也把这 带,衬衫和马甲,下着西裤,头带礼帽,足登皮鞋。秋 一习惯带到了哈尔滨,他们喝茶与其说是为了解渴, 冬季节,外面穿上各种质地的大衣,配以貂皮帽子或 不如说是为了充饥,喝茶时,端上糖块、点心、面包圈、 普通的皮帽。穷富及地位的区分,在于衣服的质量与 蜂蜜和各种果酱,茶里还放牛奶、鲜奶油和糖。 面料的做工精细,在式样上则无大的差别。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之外,还有节日礼 收稿日期)2001-12-12 作者简介)于湘琳(1967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于湘琳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近代以来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 ,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 ,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 , 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 ,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 有粗鄙的一面 ,也有文明的一面 ;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 ,作出实事求是的 评价。 〔关键词〕 民国时期 ; 哈尔滨 ; 俄侨 ; 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89 (2002) 01 0037 05 〔收稿日期〕2001 12 12 〔作者简介〕于湘琳(1967 —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 ,使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 滨。自中东铁路修筑始 ,各种职业形式的俄国人向哈 尔滨聚集。哈尔滨又一度被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 “俄人之商肆林立 ,贸易皆用俄语。吾国人至权之事 , 实在彼等 ,亦视哈埠为其第二圣彼得堡矣 ……”。[1 ] 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有大批俄侨生活在哈尔滨。 进入民国以来 ,俄侨文化在哈尔滨已经系统化 , 从衣食住行到建筑、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 现。这些俄侨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 ,既有粗俗 的一面 ,也有文明的一面 ;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 的方面。对此 ,我们不能采取一概肯定或全然否定的 态度 ,而要加以具体的分析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哈尔滨俄侨文化的基本内容 这一时期 ,在哈俄侨从事的活动十分广泛 ,他们 虽然生活在的哈尔滨 ,但由于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 因此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衣、食、住、 行和娱乐休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一) 服饰文化 哈尔滨市俄侨 ,一般是以西服和俄罗斯民族服装 为主。哈尔滨俄侨男士以西服为其基本装束 ,配以领 带 ,衬衫和马甲 ,下着西裤 ,头带礼帽 ,足登皮鞋。秋 冬季节 ,外面穿上各种质地的大衣 ,配以貂皮帽子或 普通的皮帽。穷富及地位的区分 ,在于衣服的质量与 面料的做工精细 ,在式样上则无大的差别。 哈尔滨俄侨女士服装 ,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特 色。俄侨女士除在特殊场合外 ,一般均以其民族装束 为主 ,即夏季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 与冬季毛呢 长裙。俄侨妇女的夏季服装 ,倒无特殊之处 ,而冬季 的毛呢长裙却着实令人瞩目。在严寒的冬季 ,哈尔滨 俄侨妇女身着毛呢长裙 ,足登皮靴或毡靴 ,外罩以裘 皮或羊绒大衣 ,头裹各式方巾或绒帽 ,予人一种俄侨 妇女特别耐寒的惊诧。俄侨妇女较为讲究首饰点缀 , 最为流行之式即身着连衣裙 ,简式毡呢帽 ,平底断腰 鞋。“裙需稍过膝部 ,帽子需及耳下 ,后缘与衣须相接 ……帽子上多围以返光甚强的各色花绫 ,并斜一鹅雁 等属禽类之羽毛 ……鞋之最时髦者 ,必须断腰式外 , 且需贴有漆皮之花纹。他若手表、戒指、项链等 ,尤为 装饰所必需”。[2 ][232 ]虽然装束基本如此 ,在实质上却 有天壤之别。如帽上的羽毛 ,平民以鹅雁毛充之 ,而 富贵者则用稀有的鸵鸟毛 ,而戒指、项链等首饰质料 更是相差甚远。 (二) 俄侨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 ,亦是采用既有利 于生活 ,又有利于生产 ,早、午、晚三餐被人们普遍承 认的正常饮食制度。在三顿中间的间食、点心、果品 及茶水的饮用 ,则有着俄罗斯民族自己的习惯。俄罗 斯人认为 ,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人。俄侨也把这 一习惯带到了哈尔滨 ,他们喝茶与其说是为了解渴 , 不如说是为了充饥 ,喝茶时 ,端上糖块、点心、面包圈、 蜂蜜和各种果酱 ,茶里还放牛奶、鲜奶油和糖。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饮食制之外 ,还有节日礼 2002 年 3 月 第 18 卷 第 1 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2002 Vol. 18 No. 1
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3月 仪的需要的惯制。如在俄罗斯民族的谢肉节等节日 此外,松花江内河航运亦十分发达。在中东铁路管理 里,都有一定的饮食内容。由于谢肉节的来源同祭祀 局内设有船舶部,专营松花江、嫩江的客货运输,动力 太阳有关,故又称太阳节。过节时,人们吃象征太阳 机械船舶远非帆船可比,上、下江间的交通往来非常 的春饼,欢庆太阳的“复苏”。也有人把烙熟的第一张 便利。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道路状况的 春饼放在天窗上祭祖。而在俄罗斯民族的葬后宴上, 日益改变,汽车逐步开始在市里各区间营运。 则要用蒸饭、薄饼、馅饼、果子羹、啤酒招待客人。在 (四)俄侨的娱乐休闲文化 俄罗斯古老的纪念死者节日里,男女老少都要为死去 哈尔滨俄侨在闲暇有着体娱活动、文娱活动、智 的亲人扫墓。届时把彩蛋、薄饼摆放在墓前,并向墓 力竞赛活动、野游活动等内容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 上倾倒牛奶、啤酒、葡萄酒等。然后行复活节礼、恭敬 哈尔滨俄侨娱乐业包括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 地吻墓前供品。祭祖礼仪结束后,人们就地进餐,食 形式。1902年俄侨考布切夫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电 品丰盛,有蜜饭、烤饼、白面包、薄饼、乳渣馅饼、染色 影院,以后俄侨又陆续投资开办了一些电影院,尽管 蛋和酒。最后是狂欢、跳舞,尽兴而散。 此时电影还仅是些无声的活动场景的片断,但对于当 而真正体现“俄式大菜”的物质内容,则是那些令 时人们来说已是一种新奇并富有刺激的娱乐活动。 人眼花缭乱的西式餐点。《哈尔滨饮食服务志》中所 在戏剧方面,自1903年俄侨在埠头区开办了第一个 载的570余种西式餐点,虽然不尽属俄罗斯民族的传 滑稽剧场后,相继又有露天剧场,南岗马戏园和达尼 统菜肴,但遍受俄侨喜欢,否则这样的饮食市场就不 洛夫戏园的面世。当时戏园上演的俄戏、马戏,剧团 会存在二三十年之久。 多来自俄国,有时组织黑人剧团前来演出。 哈尔滨的西餐有俄式和法式等,尤以俄式闻名, 哈尔滨俄侨喜欢运动,在闲暇之时总是进行体育 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活动,项目有球类、田径、自行车、拳击、游泳、滑冰等。 格。 还成立了“体育会”,成为开展俄侨体育娱乐活动的中 (三)俄侨的居住与交通 心。随着冬季的到来,俄侨体育娱乐活动转入冰上项 哈尔滨俄侨的住房可分为官宅和私宅两种,房屋 目。这时体育场的田径场地及场中央的设施全部清 结构又可分为砖石结构、板加泥结构、纯木结构及土 除,然后放水浇成冰场。用雪堆成雪线以隔离成速滑 坯结构等几种,具体取决于、居住人的财力与身份。 跑道与花样场地,然后分早、晚两场向俄侨开放。每 俄侨不论什么结构的住房,在房间的设计上都较 逢节日,体育场都要举行滑冰晚会,参加者以化装表 为宽敞,一般的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客 演为主。晚会组织者还要给表演优秀者颁发奖品,充 厅的房间相对大些,采光条件好些,而卧室则安排在 分体现了体育娱乐的群众性及人们的兴趣。 居间较小,光线稍暗的房间里。厨房一般都配有地 在哈尔滨俄侨娱乐业中,另有一极富刺激性场所 窖,用以贮藏蔬菜及各种食物。炉台较大,在其后部 即赛马场。1905年哈尔滨赛马场在马家沟落成,同 安装上水包和烤炉,用饮事之余火烧热水和烤制食 时并成立了俄国赛马协会,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 品,同时带动火墙以取暖。在卫生间里,配有座便、盥 马会。但后来即掺入了博彩的内容,每周必有一次赛 洗池及浴缸等设施,俄侨的洗浴全在家里进行。俄侨 马,发行彩票,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的住房都带有凉亭或门斗,如没有亦有较长的走廊以 哈尔滨市俄侨喜欢文艺,对音乐艺术尤其偏爱, 延缓冬季冷空气的袭人,凉亭配有玻璃窗采光,以便 教堂唱诗班“就其演唱技术而言,可以说是无与伦 于夏季的消暑纳凉。有条件的俄侨都要在其房前屋 比”。「]在哈俄侨的娱乐活动以参与性的为主,并在 后辟建花园,种上花草树木,经济上较好的人家还要 俄侨中开展广泛,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有 在园中打上水井,安上压水机以便汲水使用。 较高的文化素养。 哈尔滨俄侨的交通工具可分为对外联系与市内 哈尔滨依山傍水,使野游野餐成为俄侨娱乐休闲 交通两种,自中东铁路开通后,不久即南与京奉铁路, 的一项内容,太阳岛为当年俄侨最为常去的地方之 北与西伯利亚铁路接轨贯通。特别是1912年中东铁 一。每逢夏季,俄侨携家眷或唤亲朋到岛上野游野 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签订了全 餐,少数的权贵人物还在岛上建有别墅,以避免哈尔 球客票联运合同后,自哈尔滨经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 滨的酷热。此种休闲方式在当时的俄侨中十分盛行。 铁路可抵达莫斯科及欧洲各国,成为名符其实连接欧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赋予了这个城 亚两洲的大陆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市与内地不同的特色,使其一度曾有“东方莫斯科”和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仪的需要的惯制。如在俄罗斯民族的谢肉节等节日 里 ,都有一定的饮食内容。由于谢肉节的来源同祭祀 太阳有关 ,故又称太阳节。过节时 ,人们吃象征太阳 的春饼 ,欢庆太阳的“复苏”。也有人把烙熟的第一张 春饼放在天窗上祭祖。而在俄罗斯民族的葬后宴上 , 则要用蒸饭、薄饼、馅饼、果子羹、啤酒招待客人。在 俄罗斯古老的纪念死者节日里 ,男女老少都要为死去 的亲人扫墓。届时把彩蛋、薄饼摆放在墓前 ,并向墓 上倾倒牛奶、啤酒、葡萄酒等。然后行复活节礼、恭敬 地吻墓前供品。祭祖礼仪结束后 ,人们就地进餐 ,食 品丰盛 ,有蜜饭、烤饼、白面包、薄饼、乳渣馅饼、染色 蛋和酒。最后是狂欢、跳舞 ,尽兴而散。 而真正体现“俄式大菜”的物质内容 ,则是那些令 人眼花缭乱的西式餐点。《哈尔滨饮食服务志》中所 载的 570 余种西式餐点 ,虽然不尽属俄罗斯民族的传 统菜肴 ,但遍受俄侨喜欢 ,否则这样的饮食市场就不 会存在二三十年之久。 哈尔滨的西餐有俄式和法式等 ,尤以俄式闻名 , 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 格。 (三) 俄侨的居住与交通 哈尔滨俄侨的住房可分为官宅和私宅两种 ,房屋 结构又可分为砖石结构、板加泥结构、纯木结构及土 坯结构等几种 ,具体取决于、居住人的财力与身份。 俄侨不论什么结构的住房 ,在房间的设计上都较 为宽敞 ,一般的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客 厅的房间相对大些 ,采光条件好些 ,而卧室则安排在 居间较小 ,光线稍暗的房间里。厨房一般都配有地 窖 ,用以贮藏蔬菜及各种食物。炉台较大 ,在其后部 安装上水包和烤炉 ,用饮事之余火烧热水和烤制食 品 ,同时带动火墙以取暖。在卫生间里 ,配有座便、盥 洗池及浴缸等设施 ,俄侨的洗浴全在家里进行。俄侨 的住房都带有凉亭或门斗 ,如没有亦有较长的走廊以 延缓冬季冷空气的袭人 ,凉亭配有玻璃窗采光 ,以便 于夏季的消暑纳凉。有条件的俄侨都要在其房前屋 后辟建花园 ,种上花草树木 ,经济上较好的人家还要 在园中打上水井 ,安上压水机以便汲水使用。 哈尔滨俄侨的交通工具可分为对外联系与市内 交通两种 ,自中东铁路开通后 ,不久即南与京奉铁路 , 北与西伯利亚铁路接轨贯通。特别是 1912 年中东铁 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签订了全 球客票联运合同后 ,自哈尔滨经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 铁路可抵达莫斯科及欧洲各国 ,成为名符其实连接欧 亚两洲的大陆桥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 ,松花江内河航运亦十分发达。在中东铁路管理 局内设有船舶部 ,专营松花江、嫩江的客货运输 ,动力 机械船舶远非帆船可比 ,上、下江间的交通往来非常 便利。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 ,道路状况的 日益改变 ,汽车逐步开始在市里各区间营运。 (四) 俄侨的娱乐休闲文化 哈尔滨俄侨在闲暇有着体娱活动、文娱活动、智 力竞赛活动、野游活动等内容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 哈尔滨俄侨娱乐业包括电影、戏剧、歌舞等多种 形式。1902 年俄侨考布切夫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电 影院 ,以后俄侨又陆续投资开办了一些电影院 ,尽管 此时电影还仅是些无声的活动场景的片断 ,但对于当 时人们来说已是一种新奇并富有刺激的娱乐活动。 在戏剧方面 ,自 1903 年俄侨在埠头区开办了第一个 滑稽剧场后 ,相继又有露天剧场 ,南岗马戏园和达尼 洛夫戏园的面世。当时戏园上演的俄戏、马戏 ,剧团 多来自俄国 ,有时组织黑人剧团前来演出。 哈尔滨俄侨喜欢运动 ,在闲暇之时总是进行体育 活动 ,项目有球类、田径、自行车、拳击、游泳、滑冰等。 还成立了“体育会”,成为开展俄侨体育娱乐活动的中 心。随着冬季的到来 ,俄侨体育娱乐活动转入冰上项 目。这时体育场的田径场地及场中央的设施全部清 除 ,然后放水浇成冰场。用雪堆成雪线以隔离成速滑 跑道与花样场地 ,然后分早、晚两场向俄侨开放。每 逢节日 ,体育场都要举行滑冰晚会 ,参加者以化装表 演为主。晚会组织者还要给表演优秀者颁发奖品 ,充 分体现了体育娱乐的群众性及人们的兴趣。 在哈尔滨俄侨娱乐业中 ,另有一极富刺激性场所 即赛马场。1905 年哈尔滨赛马场在马家沟落成 ,同 时并成立了俄国赛马协会 ,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 马会。但后来即掺入了博彩的内容 ,每周必有一次赛 马 ,发行彩票 ,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哈尔滨市俄侨喜欢文艺 ,对音乐艺术尤其偏爱 , 教堂唱诗班“就其演唱技术而言 ,可以说是无与伦 比”。[3 ]在哈俄侨的娱乐活动以参与性的为主 ,并在 俄侨中开展广泛 ,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有 较高的文化素养。 哈尔滨依山傍水 ,使野游野餐成为俄侨娱乐休闲 的一项内容 ,太阳岛为当年俄侨最为常去的地方之 一。每逢夏季 ,俄侨携家眷或唤亲朋到岛上野游野 餐 ,少数的权贵人物还在岛上建有别墅 ,以避免哈尔 滨的酷热。此种休闲方式在当时的俄侨中十分盛行。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 ,赋予了这个城 市与内地不同的特色 ,使其一度曾有“东方莫斯科”和 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3 月
第18卷第1期 于湘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39 “东方小巴黎”之美誉,直至今天仍有俄侨日常生活遗 四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名称。如街 风的存在。 路依铁道线而成的“一面街”(今道里一面街),街路距 离较近的“短街”(今道里端街)等。 二、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因其相对稳定性使部分街 名尚可保持久远,所以,可把其视为独特的历史文献。 昔日哈尔滨的街道名称,便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出沙俄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即 殖民侵略的文化特征。虽然随着岁月流逝,朝政更 使是今天仍能看到或体会到许多当年俄侨的文化遗 迭,哈尔滨街名几经改变。但今天的一些街名中,仍 存。这些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充分地反映在建筑、习俗 可寻觅到这种历史的陈迹。 文化、教育以及语言等方面。 (二)俄侨衣、食、住、行习俗的影响 (一)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俄侨长期居住在哈尔滨,在与当地人们长久而频 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 繁的交往中,其衣、食、住、行等习俗风尚于流播过程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又是在强行介 中产生影响,使当地人们的部分习俗西化,由此构成 入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建筑以及街 了哈尔滨习俗文化“中西兼具”的特征。 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 中东铁路的修筑把这里变成了“华洋杂处”之区, 哈尔滨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个体建筑的设计 大批俄侨生活在这里,其服饰的“示范”作用使其风 方面有着强烈的反映,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相比, 靡一时。而寻常百姓亦“举固有华服之不用,多著用 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俄罗斯人以其特有的 西服,以为美观”,“手表戒指,尤为装饰所必需”。内 野心与执着,把哈尔滨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城市,他们 地人臆度中的哈尔滨位于塞北,“去中土甚远,其风俗 在这里有模有样地过日子,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这座城 衣著服饰在材料、当然鄙陋现象”,2249,221“士、工、 市,安排城市生活,静谧的俄罗斯式的街心花园和林 商人,俱尚长服,外加马褂或背心,色则上衣用玄,下 荫道的确美化了早期的哈尔滨,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 多蓝、灰;农人多蓝色衣裤。妇女喜长服,傍无开气, 罗斯东正教堂外,另有哥特式、罗马式建筑,如:哈尔 间有青、蓝、紫、绿各色。衣料,富者先用丝织品,近年 滨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铁路 毛织品颇盛行,半属舶来物,利权外溢,识者忧之;而 局招待所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面,松花江畔 服洋服、履革履者亦日多…妇女耳环,先时银者多 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风格。 而金者少:近虽衣食稍给,亦不屑用银而用金矣,富者 故此,哈尔滨曾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更争新斗靡,以珠翠、钻石等嵌装之州4由此看出以 此外,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同样亦可将其视为 中东铁路为媒介“欧风东渐”,不仅使衣著服饰在材 独特的历史遗存,因其能相对稳定持久地反映出初始 料、色彩和样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连其功能亦 时的文化特征。综观旧中国时期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由实用转向华丽奢侈,突出装饰和美观的效果。受俄 可分如下几类:一是以俄国商界人士或帝俄侵华有 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人敢穿爱美蜚声中外。 功人员的名字而命名的街道。类似用俄国人名命名 在饮食文化上,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 的大街还有罗曼诺索夫街(今河曲街),米哈依洛夫街 继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无数的 (今安定街)等等。 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 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它国名称而命名的街道。 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蜂拥而起,其最兴盛时西餐厅 如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华沙街(今安发街), 达百余家,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30余家。哈尔滨人 比利时街(今比乐街),蒙古街(今道里西七道街),高 对啤酒的厚爱及其在制造面包、糕点、香肠、糖果方面 丽街(今这里西八道街)等等。 的高超技术,莫不与俄侨的影响有关。 三是以行业和居住者的特征而命名的街道名称。 哈尔滨人在居住方面,因受俄侨文化的影响是比 这类街道特别多,突出地反映沙俄侵略色彩。如炮队 较讲究的。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其员工的居 街(今通江街)等。以军队方面命名的还有军官街(今 住问题曾建造了大量住房,这些住宅随着俄侨的逐渐 香政街)、工兵街(今公滨路)等。而面包街(今红专 离去,或通过买卖转入中国居民手中,或由地方政府、 街)药铺街(今中医街)均由俄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面 铁路部门接收后转为民宅。但哈尔滨人由此形成的 包房和药铺而得名,等等。 居住习俗却并未消失。哈尔滨人的住宅“装修热”,在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东方小巴黎”之美誉 ,直至今天仍有俄侨日常生活遗 风的存在。 二、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即 使是今天仍能看到或体会到许多当年俄侨的文化遗 存。这些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充分地反映在建筑、习俗 文化、教育以及语言等方面。 (一) 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 ,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又是在强行介 入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建筑以及街 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 哈尔滨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在个体建筑的设计 方面有着强烈的反映 ,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相比 , 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俄罗斯人以其特有的 野心与执着 ,把哈尔滨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城市 ,他们 在这里有模有样地过日子 ,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这座城 市 ,安排城市生活。静谧的俄罗斯式的街心花园和林 荫道的确美化了早期的哈尔滨 ,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 罗斯东正教堂外 ,另有哥特式、罗马式建筑 ,如 :哈尔 滨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 (今黑龙江省博物馆) 、铁路 局招待所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面 ,松花江畔 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风格。 故此 ,哈尔滨曾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此外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 ,同样亦可将其视为 独特的历史遗存 ,因其能相对稳定持久地反映出初始 时的文化特征。综观旧中国时期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 可分如下几类 : 一是以俄国商界人士或帝俄侵华有 功人员的名字而命名的街道。类似用俄国人名命名 的大街还有罗曼诺索夫街(今河曲街) ,米哈依洛夫街 (今安定街) 等等。 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它国名称而命名的街道。 如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 ,华沙街 (今安发街) , 比利时街(今比乐街) ,蒙古街 (今道里西七道街) ,高 丽街(今这里西八道街) 等等。 三是以行业和居住者的特征而命名的街道名称。 这类街道特别多 ,突出地反映沙俄侵略色彩。如炮队 街(今通江街) 等。以军队方面命名的还有军官街(今 香政街) 、工兵街 (今公滨路) 等。而面包街 (今红专 街) 、药铺街(今中医街) 均由俄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面 包房和药铺而得名 ,等等。 四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名称。如街 路依铁道线而成的“一面街”(今道里一面街) ,街路距 离较近的“短街”(今道里端街) 等。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 ,因其相对稳定性使部分街 名尚可保持久远 ,所以 ,可把其视为独特的历史文献。 昔日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便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出沙俄 殖民侵略的文化特征。虽然随着岁月流逝 ,朝政更 迭 ,哈尔滨街名几经改变。但今天的一些街名中 ,仍 可寻觅到这种历史的陈迹。 (二) 俄侨衣、食、住、行习俗的影响 俄侨长期居住在哈尔滨 ,在与当地人们长久而频 繁的交往中 ,其衣、食、住、行等习俗风尚于流播过程 中产生影响 ,使当地人们的部分习俗西化 ,由此构成 了哈尔滨习俗文化“中西兼具”的特征。 中东铁路的修筑把这里变成了“华洋杂处”之区 , 大批俄侨生活在这里 ,其服饰的“示范”作用使其风 靡一时。而寻常百姓亦“举固有华服之不用 ,多著用 西服 ,以为美观”“, 手表戒指 ,尤为装饰所必需”。内 地人臆度中的哈尔滨位于塞北“, 去中土甚远 ,其风俗 衣著服饰在材料、当然鄙陋现象”, [2 ][249 ,232 ]“士、工、 商人 ,俱尚长服 ,外加马褂或背心 ,色则上衣用玄 ,下 多蓝、灰 ;农人多蓝色衣裤。妇女喜长服 ,傍无开气 , 间有青、蓝、紫、绿各色。衣料 ,富者先用丝织品 ,近年 毛织品颇盛行 ,半属舶来物 ,利权外溢 ,识者忧之 ;而 服洋服、履革履者亦日多 ……妇女耳环 ,先时银者多 , 而金者少 ;近虽衣食稍给 ,亦不屑用银而用金矣 ,富者 更争新斗靡 ,以珠翠、钻石等嵌装之”[4 ]由此看出以 中东铁路为媒介“欧风东渐”,不仅使衣著服饰在材 料、色彩和样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连其功能亦 由实用转向华丽奢侈 ,突出装饰和美观的效果。受俄 侨服饰文化的影响 ,使哈尔滨人敢穿爱美蜚声中外。 在饮食文化上 ,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 继 1905 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 ,无数的 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 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 ,蜂拥而起 ,其最兴盛时西餐厅 达百余家 ,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 30 余家。哈尔滨人 对啤酒的厚爱及其在制造面包、糕点、香肠、糖果方面 的高超技术 ,莫不与俄侨的影响有关。 哈尔滨人在居住方面 ,因受俄侨文化的影响是比 较讲究的。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其员工的居 住问题曾建造了大量住房 ,这些住宅随着俄侨的逐渐 离去 ,或通过买卖转入中国居民手中 ,或由地方政府、 铁路部门接收后转为民宅。但哈尔滨人由此形成的 居住习俗却并未消失。哈尔滨人的住宅“装修热”,在 第 18 卷 第 1 期 于湘琳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39
4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3月 全国来讲是兴起的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装饰材料 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教育管理体系,使俄侨的绝 市场亦因此久盛不衰。每一个家庭迁新居后都要大 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正规教育。特别 肆修缮一番,墙壁要刷油或贴面,地上要拼板或铺毯。 是俄侨在哈尔滨所办的一些学校亦“招收与俄国学生 这除了哈尔滨地处寒带的自然条件外,恐怕俄侨居住 享受平等待遇的中国孩童”。534]俄侨在哈尔滨兴 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建校,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使相当 在出行方面,自1912年以后,中东铁路就己成为 数量的学子从旧式的士大夫群体中脱离出来,摆脱了 名副其实连接欧亚两洲的大陆桥。而哈尔滨市内马 官、绅、士身份的新式知识群体,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 车及公共汽车的运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更加 进步。 贴近于现代社会。据史料记载“陆路有汽车、人力车, (四)语言的影响 四轮驾马者,曰‘快马车’,两轮如斗状者,曰斗子 众多的俄侨长期与哈尔滨人生活在一起,必然在 车’,大车则驾六七马,恒用以载物。航路有汽船、帆 语言文化上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影响。正是由于这 船,冬日有冰橇,俗呼日冰扒犁'。乡人皆养马,出行 个原因,哈尔滨人的俄语基础都比较好,直到今天一 则乘之”。4 些人对某些称谓仍然袭用外来语。 (三)俄侨新闻、教育对哈尔滨的影响 在穿着方面,哈尔滨人喜欢说穿“布拉吉” 哈尔滨是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 (aTbe),而不说穿连衣裙。严冬季节,男人穿的无 中心,也是俄国各派政治势力荟萃之地,同时还是俄、 面羊皮外衣,叫做“土鲁普”(py6。妇女穿毛朝外 日、英、美等列强在华权益的热点,而东北军阀及国内 黄皮大衣叫“赫辽克”(xopě)。半高腰皮鞋叫“波金 的进步力量亦积极向此渗透并施加影响,故而作为舆 克”(6 OTHHK)。 论宣传工具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及新闻出版活动在 在饮食、用物方面,从俄语借用来词语较多。例 这里显得尤为活跃。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 如,把面包叫“列巴”(x,称棱形白面包为“塞克” 闻出版物,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在这里出现并不断 (caK④,烤面包干,为“苏合力”(cyxp四。称俄国烧 地发展的,形式有报刊、杂志、著作等多种,内容涉及 酒为“沃德克”(B0K④。 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多领域,性质亦 在职业和身份方面,把军官叫“戈必旦” 是进步的、反动的、中性的、消闲的共存,始终是处于 (KannTar时,兵士叫“骚达子”(coJa)。妇女叫“马达 一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 姆”(MaaW,商人叫“古瘪子”(KyneD)。俄语警察和 俄侨大量办报刊,特别是中东铁路办的影响颇大 警察局是OIH哈尔滨人就叫它“笆篱子”了。 的中文版的《远东报》,从正反两面刺激了哈尔滨早期 俄国式铁桶形壁炉,俄语是eKa,哈尔滨人叫 报刊业的发展。滨江道杜学赢曾在一份呈吉林督军 它“瘪拉搭”。俄语车辆、车厢是Baron中国人就把货 的咨文里指出:“近来俄文报馆已有三处,而铁路公司 车叫做“瓦罐”。 又特设华文报馆,独我中华报馆缺,…彼之报纸每 在地名方面,哈尔滨市里有些地名也用了外来 与我政治权限隐干涉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则我自不 语,如香坊就叫“斯塔拉哈尔滨”(C Tapbin xapomr,中 可以人之耳目为耳目,自当速议报馆,以期抵制”。在 央大街就叫“纪代斯嘎雅”(KHTanckan yt国,是“中 杜学瀛的倡议下,哈尔滨第一家华文报馆官商合办的 国大街”的意思。 《东方晓报》问世了。不久又先后办起了《日日画报》、 度量衡的方面,论重量,则用“普特”(y四,“封 《醒民报》、《滨江时报》等。哈尔滨出现了一股国人办 特”(y四,买木材时,则论“古棒”(y四,买一立方 报的热潮,俄国人在该地区办刊时间早,延续时间长、 米就来说买一古棒。 数量多,虽多为俄国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但也从不 上面这些都是译音,下面是译音加表意成分的: 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为 即前面按音译,后边加上个汉语表意成分,如“马林 我们研究东北地方史、中外铁路史及中俄、中外关系 果”(MaHH,“苏波汤”(Cy)等。俄语机器MaIIMHa,. 史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史料。 我们意译为“马神”,于是,小汽车就叫“马神车”。 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他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 以上这些都是俄语外来语,其中有一些己经成为 对较高,即便是在哈尔滨也是如此,因而大部分俄侨 哈尔滨地区的俗语被接受下来。诚然,随着历史的推 都具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自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 移,大部分的外来语被逐渐地淘汰掉了,成为历史的 始至二三十年代,俄人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以教材、 陈迹。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全国来讲是兴起的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 ,装饰材料 市场亦因此久盛不衰。每一个家庭迁新居后都要大 肆修缮一番 ,墙壁要刷油或贴面 ,地上要拼板或铺毯。 这除了哈尔滨地处寒带的自然条件外 ,恐怕俄侨居住 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出行方面 ,自 1912 年以后 ,中东铁路就已成为 名副其实连接欧亚两洲的大陆桥。而哈尔滨市内马 车及公共汽车的运营 ,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更加 贴近于现代社会。据史料记载“陆路有汽车、人力车 , 四轮驾马者 ,曰‘快马车’,两轮如斗状者 ,曰‘斗子 车’,大车则驾六七马 ,恒用以载物。航路有汽船、帆 船 ,冬日有冰橇 ,俗呼日‘冰扒犁’。乡人皆养马 ,出行 则乘之”。[4 ] (三) 俄侨新闻、教育对哈尔滨的影响 哈尔滨是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 中心 ,也是俄国各派政治势力荟萃之地 ,同时还是俄、 日、英、美等列强在华权益的热点 ,而东北军阀及国内 的进步力量亦积极向此渗透并施加影响 ,故而作为舆 论宣传工具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及新闻出版活动在 这里显得尤为活跃。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 闻出版物 ,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在这里出现并不断 地发展的 ,形式有报刊、杂志、著作等多种 ,内容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多领域 ,性质亦 是进步的、反动的、中性的、消闲的共存 ,始终是处于 一种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的局面。 俄侨大量办报刊 ,特别是中东铁路办的影响颇大 的中文版的《远东报》,从正反两面刺激了哈尔滨早期 报刊业的发展。滨江道杜学瀛曾在一份呈吉林督军 的咨文里指出“: 近来俄文报馆已有三处 ,而铁路公司 又特设华文报馆 ,独我中华报馆缺 , ……彼之报纸每 与我政治权限隐干涉 ,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则我自不 可以人之耳目为耳目 ,自当速议报馆 ,以期抵制”。在 杜学瀛的倡议下 ,哈尔滨第一家华文报馆官商合办的 《东方晓报》问世了。不久又先后办起了《日日画报》、 《醒民报》《、滨江时报》等。哈尔滨出现了一股国人办 报的热潮 ,俄国人在该地区办刊时间早 ,延续时间长、 数量多 ,虽多为俄国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 ,但也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 ,为 我们研究东北地方史、中外铁路史及中俄、中外关系 史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史料。 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 ,他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 对较高 ,即便是在哈尔滨也是如此 ,因而大部分俄侨 都具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自 1898 年修筑中东铁路 始至二三十年代 ,俄人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以教材、 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教育管理体系 ,使俄侨的绝 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正规教育。特别 是俄侨在哈尔滨所办的一些学校亦“招收与俄国学生 享受平等待遇的中国孩童”。[5 ][344 ]俄侨在哈尔滨兴 学建校 ,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使相当 数量的学子从旧式的士大夫群体中脱离出来 ,摆脱了 官、绅、士身份的新式知识群体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 进步。 (四) 语言的影响 众多的俄侨长期与哈尔滨人生活在一起 ,必然在 语言文化上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影响。正是由于这 个原因 ,哈尔滨人的俄语基础都比较好 ,直到今天一 些人对某些称谓仍然袭用外来语。 在穿 着 方 面 , 哈 尔 滨 人 喜 欢 说 穿“布 拉 吉” (платье) ,而不说穿连衣裙。严冬季节 ,男人穿的无 面羊皮外衣 ,叫做“土鲁普”(труба) 。妇女穿毛朝外 黄皮大衣叫“赫辽克”( хорёк) 。半高腰皮鞋叫“波金 克”(ботинки) 。 在饮食、用物方面 ,从俄语借用来词语较多。例 如 ,把面包叫“列巴”(хлеб) ,称棱形白面包为“塞克” (сайка) ,烤面包干 ,为“苏合力”(сухрь) 。称俄国烧 酒为“沃德克”(водка) 。 在职 业 和 身 份 方 面 , 把 军 官 叫“戈 必 旦” (капитан) ,兵士叫“骚达子”(солдат) 。妇女叫“马达 姆”(мадам) ,商人叫“古瘪子”(купец) 。俄语警察和 警察局是 полиция哈尔滨人就叫它“笆篱子”了。 俄国式铁桶形壁炉 ,俄语是 печка,哈尔滨人叫 它“瘪拉搭”。俄语车辆、车厢是 вагои,中国人就把货 车叫做“瓦罐”。 在地名方面 ,哈尔滨市里有些地名也用了外来 语 ,如香坊就叫“斯塔拉哈尔滨”(Cтарыйхарбин) ,中 央大街就叫“纪代斯嘎雅”( Китайскаяулица) ,是“中 国大街”的意思。 度量衡的方面 ,论重量 ,则用“普特”(пуд) “, 封 特”(фунт) ,买木材时 ,则论“古棒”(куп) ,买一立方 米就来说买一古棒。 上面这些都是译音 ,下面是译音加表意成分的 : 即前面按音译 ,后边加上个汉语表意成分 ,如“马林 果”(малина) “, 苏波汤”(суп) 等。俄语机器 машина, 我们意译为“马神”,于是 ,小汽车就叫“马神车”。 以上这些都是俄语外来语 ,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 哈尔滨地区的俗语被接受下来。诚然 ,随着历史的推 移 ,大部分的外来语被逐渐地淘汰掉了 ,成为历史的 陈迹。 4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3 月
第18卷第1期 于湘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41 娱乐场所和教堂在哈尔滨遍地开花。到40年代,哈 尔滨的教堂有22座,而各类俱乐部更是名目繁多。 三、反思与评价 即便进入了民国,来哈俄侨也多数是原沙俄的旧贵 族,他们本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给哈尔滨带来一些 哈尔滨是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迅速崛起的,并以 消极的东西。随着俄侨的到来,各种腐朽的思想也从 惊人的速度发展成雄踞远东的大城市,哈尔滨近代文 各方面毒害了中国人民,许多东西的副作用是不容忽 化的发展又与在哈俄侨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 视的。以宗教来说,十月革命胜利后,中东铁路沿线 联系。 的东正教堂为沙皇政权的亡灵招魂,更有一部分人利 当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各民 用教会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族在互相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注意汲取对方的优点, 总的说来,中俄人民在哈尔滨经过长期的交往和 必将促进自身的发展。正是由于两种文化的融合,使 融合,两种文化都互取所需,发生了变异,都有所发 哈尔滨的发展与其它城市有着卓然不同的特征。各 展。俄罗斯人许多日常生活习俗,被融汇于中国关东 种文化在哈尔滨并存,相互作用,使哈尔滨成为一个 文化之中并保留至今。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语 大熔炉。华洋杂处,兼容并蓄,成为哈尔滨文化的一 言的人群更多地聚集在这里,多种潮流在这个年轻的 大特色。俄罗斯人乐观幽默,不拘小节以及对待事物 城市里冲撞着、交融着,形成民风开放,易于接受外来 的态度影响了哈尔滨人。虽然作为北方名城哈尔滨 事物、市民气质性格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格。在多种文 粗犷雄浑,而其地域文化却年轻、欢快、有趣、奔放。 明的洗礼下,哈尔滨虽不足百年光景,便用匆匆的脚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近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步完成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的演变过程,其都市 义: 文化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成为民国多种城市文化中 首先,在教育方面。尽管中东铁路局的学校主要 一颗风采独具的明珠。 是为俄国学生服务,但洛局也少量开办面对中国学生 惨考文献) 的学校;同时,俄国学校网在哈尔滨的迅速展开,经济 [1]殷兆瀛,哈尔滨指南[M].广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 的相对繁荣,客观上刺激了这一地区学校的开设,使 1922. 哈尔滨教育水平高于附近地区。 [2]刘静严.滨江尘嚣录[M].沈阳:新华印书馆,1929. 其次,在艺术方面。19世纪以来俄罗斯卓越的 [3]饿)E苏马洛科夫.哈尔滨教区二十年[M).1942 [4]呼兰府志[M].1923年刻本 艺术成就,对哈尔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哈尔滨成 [5]李兴耕.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M].北京:中 为具有俄罗斯艺术风范的城市。 央编译出版社,1993. 但是由于俄侨一开始是伴随殖民侵略而来的,他 (责任编辑张北根) 们十分追求享乐及自己生活的舒适。于是,一时间, During the 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verseas Russian Culture in Harbin YU Xiang-lin (Harbin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College,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As the Middle-east railway was built after 1860,many overseas Russian people with their own culture swarmed into Harbin.At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overseas Russian culture had formed a system,demonstrated in archi- tecture,convention,education,thought and language,atc.As a coin has its two sides,its impact was not only so positive and civil but also passive and vulgar,so we should analyse its nature and evaluate it thoughtfully. Key words :the time of Republic of China;Harbin;overseas Russian;culture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三、反思与评价 哈尔滨是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迅速崛起的 ,并以 惊人的速度发展成雄踞远东的大城市 ,哈尔滨近代文 化的发展又与在哈俄侨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当然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 ,各民 族在互相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注意汲取对方的优点 , 必将促进自身的发展。正是由于两种文化的融合 ,使 哈尔滨的发展与其它城市有着卓然不同的特征。各 种文化在哈尔滨并存 ,相互作用 ,使哈尔滨成为一个 大熔炉。华洋杂处 ,兼容并蓄 ,成为哈尔滨文化的一 大特色。俄罗斯人乐观幽默 ,不拘小节以及对待事物 的态度影响了哈尔滨人。虽然作为北方名城哈尔滨 粗犷雄浑 ,而其地域文化却年轻、欢快、有趣、奔放。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近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义 : 首先 ,在教育方面。尽管中东铁路局的学校主要 是为俄国学生服务 ,但路局也少量开办面对中国学生 的学校 ;同时 ,俄国学校网在哈尔滨的迅速展开 ,经济 的相对繁荣 ,客观上刺激了这一地区学校的开设 ,使 哈尔滨教育水平高于附近地区。 其次 ,在艺术方面。19 世纪以来俄罗斯卓越的 艺术成就 ,对哈尔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哈尔滨成 为具有俄罗斯艺术风范的城市。 但是由于俄侨一开始是伴随殖民侵略而来的 ,他 们十分追求享乐及自己生活的舒适。于是 ,一时间 , 娱乐场所和教堂在哈尔滨遍地开花。到 40 年代 ,哈 尔滨的教堂有 22 座 ,而各类俱乐部更是名目繁多。 即便进入了民国 ,来哈俄侨也多数是原沙俄的旧贵 族 ,他们本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给哈尔滨带来一些 消极的东西。随着俄侨的到来 ,各种腐朽的思想也从 各方面毒害了中国人民 ,许多东西的副作用是不容忽 视的。以宗教来说 ,十月革命胜利后 ,中东铁路沿线 的东正教堂为沙皇政权的亡灵招魂 ,更有一部分人利 用教会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总的说来 ,中俄人民在哈尔滨经过长期的交往和 融合 ,两种文化都互取所需 ,发生了变异 ,都有所发 展。俄罗斯人许多日常生活习俗 ,被融汇于中国关东 文化之中并保留至今。不同地域 ,不同习俗 ,不同语 言的人群更多地聚集在这里 ,多种潮流在这个年轻的 城市里冲撞着、交融着 ,形成民风开放 ,易于接受外来 事物、市民气质性格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格。在多种文 明的洗礼下 ,哈尔滨虽不足百年光景 ,便用匆匆的脚 步完成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的演变过程 ,其都市 文化五光十色 ,绚丽缤纷 ,成为民国多种城市文化中 一颗风采独具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 殷兆瀛 1 哈尔滨指南[ M ]1 广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 , 19221 [2 ] 刘静严. 滨江尘嚣录[ M ]1 沈阳 :新华印书馆 ,1929. [3 ] 〔俄〕E·苏马洛科夫. 哈尔滨教区二十年[ M ]. 1942. [4 ] 呼兰府志[ M ]11923 年刻本 1 [5 ] 李兴耕 1 风雨浮萍 ———俄国侨民在中国[ M ]1 北京 :中 央编译出版社 ,19931 (责任编辑 张北根) During the 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verseas Russian Culture in Harbin YU Xiang2lin ( Harbin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College , Harbin 150080 , China) Abstract : As the Middle2east railway was built after 1860 ,many overseas Russian people with their own culture swarmed into Harbin. At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verseas Russian culture had formed a system , demonstrated in archi2 tecture , convention , education , thought and language , atc. As a coin has its two sides , its impact was not only so positive and civil but also passive and vulgar , so we should analyse its nature and evaluate it thoughtfully. Key words :the time of Republic of China ; Harbin ; overseas Russian ; culture 第 18 卷 第 1 期 于湘琳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