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年第1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Na12.2008 (总第60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G meralNo 60 【史学园地】 “九一八”事变与苏联东亚政策的形成 肖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问题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18) 摘要: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不仅极大地震动了中国,而且在世界上 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苏中关系交恶:“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苏关系复交、苏日 两国相互对峙。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苏中关系:苏日关系 中图分类号:K264.2/5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08)12-0096-03 一、 “九一八”事变前的苏中关系(1926年至1931年)一两国交恶、中 苏断交 1925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的民族革命进入高潮。国内的反动派和西方帝国 主义一直竭力鼓动各种反动力量同革命运动斗争,而苏联对中国的这场革命表示赞同和支持,因此中国的 反动派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革命的盟友一苏维埃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看作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从 1926年秋开始,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各个军阀集团密谋加紧了对苏联的敌对活动。国民党右派的反 苏反共气焰极为嚣张,排挤和迫害苏联顾问的活动日益加剧,最终发展到断交和查封苏联在华代表机构, 中苏关系落入低谷。 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是孙中山在世时建立起来的,其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从酝酿国共合作开始 国民党内就有一部分右派分子反对新三民主义,尤其是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 世后,右派分子日益猖獗起来。 1926年11月,蒋介石公开向外国记者发表谈话,表示他对帝国主义的“友谊”,要求英美给予援助。 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北洋军阀政府的旧官僚、封建买办阶级的政客纷纷向其出谋献策,一时间“南北合 作、共同反共”的叫嚷甚器尘上。 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尽管己开始撕下革命的假面具,但毕竞做贼心虚,他们是把苏联顾问看成是最大 障碍。1926年11月,苏联顾问鲍罗廷北上,沿途目睹了农民支持北伐的壮举以及北伐后的农运高潮。鲍 罗廷批评蒋介石借北伐压制农运,并屡次驳斥诽谤农运是“土匪、痞子运动”的右倾言论,为农运辩解。 1927年1月,在武汉群众欢迎蒋介石的大会上,鲍罗廷讲话强调反对个人独裁,要依靠民众提高党权。山 蒋介石对此十分不满,回南昌后即电请国民党中央撤换鲍罗廷的顾问职务。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蒋介石的利诱和威胁,督促他迅速发动反革命政变。此时的蒋介石已经 下定决心不再依靠苏联顾问,也不再向苏联顾问通报情况,包括国民革命军部队的部署情况,甚至故意提 供一些假情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一起行动的苏联顾问 在南京受到监视。在南京大街上到处可见“打倒共产党”、“打倒鲍罗廷”的反动标语。1927年4月18 日,蒋介石成立伪国民政府,在当晚的庆祝宴会上,蒋介石等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和鲍罗廷。面对嚣张的 反共气焰,苏联顾问愤然退席。此后,在广西、江苏、渐江、福建、四川等省的国民党右派分子也相继举 行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 1927年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当日广州苏维埃政府 成立并发布宣言:一切政权归苏维埃;联合苏联,打倒帝国主义。12月13日,李福林率军队包围苏联 驻粤总领事馆,并派人进入馆内搜查,逮捕了十余名苏联人,其中包括总领事波赫瓦林斯基和副领事哈西 斯。12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对苏联断绝邦交令,苏联领事馆人员需在12月20日前离境。 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的反动军警杀害了苏联驻粤总领事馆5名苏联人。此后,苏联驻汉口总 收稿日期:200807-22 作者简介:肖洪(1979一),女,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从事俄罗斯与犹太问题研究。 96BAN JING JNG JIYU WEN HUA 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008年第 12期 (总第 60期 )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22008 G enera lN o60 96 B IAN JIANG J ING J I YU WEN HU A 史学园地 !九一八 ∀ 事变与苏联东亚政策的形成 肖 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犹太问题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18) 摘 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 九一八∀ 事变, 这次事变不仅极大地震动了中国, 而且在世界上 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九一八∀ 事变发生前, 苏中关系交恶; ! 九一八∀ 事变发生后, 中苏关系复交、苏日 两国相互对峙。 关键词: ! 九一八∀ 事变; 苏中关系; 苏日关系 中图分类号: K 2642 /512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409( 2008) 12- 0096- 03 收稿日期: 20080722 作者简介: 肖 洪 ( 1979# ) , 女, 哈尔滨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俄罗斯与犹太问题研究。 一、 !九一八 ∀ 事变前的苏中关系 ( 1926年至 1931年 ) # # # 两国交恶、中 苏断交 1925年至 1927年,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中国的民族革命进入高潮。国内的反动派和西方帝国 主义一直竭力鼓动各种反动力量同革命运动斗争, 而苏联对中国的这场革命表示赞同和支持, 因此中国的 反动派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革命的盟友 ### 苏维埃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看作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从 1926年秋开始,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各个军阀集团密谋加紧了对苏联的敌对活动。国民党右派的反 苏反共气焰极为嚣张, 排挤和迫害苏联顾问的活动日益加剧, 最终发展到断交和查封苏联在华代表机构, 中苏关系落入低谷。 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是孙中山在世时建立起来的, 其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从酝酿国共合作开始, 国民党内就有一部分右派分子反对新三民主义, 尤其是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 世后, 右派分子日益猖獗起来。 1926年 11月, 蒋介石公开向外国记者发表谈话, 表示他对帝国主义的 !友谊 ∀, 要求英美给予援助。 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北洋军阀政府的旧官僚、封建买办阶级的政客纷纷向其出谋献策, 一时间 ! 南北合 作、共同反共 ∀ 的叫嚷甚嚣尘上。 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尽管已开始撕下革命的假面具, 但毕竟做贼心虚, 他们是把苏联顾问看成是最大 障碍。1926年 11月, 苏联顾问鲍罗廷北上, 沿途目睹了农民支持北伐的壮举以及北伐后的农运高潮。鲍 罗廷批评蒋介石借北伐压制农运, 并屡次驳斥诽谤农运是 !土匪、痞子运动 ∀ 的右倾言论, 为农运辩解。 1927年 1月, 在武汉群众欢迎蒋介石的大会上, 鲍罗廷讲话强调反对个人独裁, 要依靠民众提高党权。 [ 1] 蒋介石对此十分不满, 回南昌后即电请国民党中央撤换鲍罗廷的顾问职务。 与此同时,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蒋介石的利诱和威胁, 督促他迅速发动反革命政变。此时的蒋介石已经 下定决心不再依靠苏联顾问, 也不再向苏联顾问通报情况, 包括国民革命军部队的部署情况, 甚至故意提 供一些假情报。1927年 4月 12日,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随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一起行动的苏联顾问 在南京受到监视。在南京大街上到处可见 ! 打倒共产党∀、 !打倒鲍罗廷 ∀ 的反动标语。 1927年 4月 18 日, 蒋介石成立伪国民政府, 在当晚的庆祝宴会上, 蒋介石等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和鲍罗廷。面对嚣张的 反共气焰, 苏联顾问愤然退席。此后, 在广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的国民党右派分子也相继举 行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 1927年 12月 11日, 在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下, 广州起义爆发, 当日广州苏维埃政府 成立并发布宣言: 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联合苏联, 打倒帝国主义。 [ 2] 12月 13日, 李福林率军队包围苏联 驻粤总领事馆, 并派人进入馆内搜查, 逮捕了十余名苏联人, 其中包括总领事波赫瓦林斯基和副领事哈西 斯。 12月 14日, 国民党政府发表对苏联断绝邦交令, 苏联领事馆人员需在 12月 20日前离境。 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 广州的反动军警杀害了苏联驻粤总领事馆 5名苏联人。此后, 苏联驻汉口总
肖洪:“九一八”事变与苏联东亚政策的形成 领事馆于12月16日被军队占领外交人员被拘。同日,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由巡捕暗中监视 12月1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对国民党政府的断绝邦交令提出抗议,希望不要对苏联人员加 以非礼待遇。鉴于国民党政府执意反苏,苏联驻广东、汉口、上海总领事馆至12月21日全部撒离。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继承父位,主持了东三省政局,同年年底“易帜”,归附南 京国民政府。张学良对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很反感,在其主政后,就陆续收回中东路哈尔滨电话局,发 布禁止宣传赤化办法》。这使得刚刚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在1929年1月,其驻日大使就与日方 谈判,欲将中东铁路苏方利益售与日本,以抵制中国之收回运动。同年7月10日,张学良强行接管中东 铁路,解除苏方局长、副局长的职务。同时查封苏联商船贸易公司、国家贸易公司、火油公司、杂货公司 等企业和其他机构,还将苏方一些人员逮捕并遣送回国。 苏联对这种单方面宣布接收中东铁路的行动态度强硬。7月13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 议,建议限期举行和谈。中国政府复照未予接受。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中国断交,并发表声明:召回 苏联驻中国使馆及侨务代表:召回中东铁路苏联所派人员:断绝中苏间铁路交通:中国驻苏联使领,迅速 离苏联回国。 至此,中苏关系彻底恶化。苏联红军与东北军在中苏边境中国一侧发生了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由于 国民党政府不放弃反苏反共的立场,中苏会议仅就中东铁路进行谈判,其他问题概未涉及,更谈不上改善 中苏关系。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恢复和改善才开始出现转机。 二、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初期(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的苏中关系 两国复交 日本乘中苏交恶,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前夕,尽管东北的形势 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国民党政府并不作军事上的任何准备,而寄希望于外交途径消除战争危机。蒋介 石曾授意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谈判。事变使谈判中断,但蒋介石并不甘 心,他命令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不作任何抵抗,以免事态扩大,一切静候中央处置,试图继续开通谈判。 国民党政府对日实行妥协的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 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要求国民党政府坚决抗日、 停止向日本侵略者祈求和平。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善中苏关系,认为中国与苏联 都是日本的侵略目标,有共同的利害之处,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 宣传下,全国对恢复中苏关系反应强烈。迫于社会压力和考虑到苏联的实力,1932年6月6日,国民党 中央政治会议讨论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中苏复交问题,确定了以下两条原则:联苏并非容共;先定中苏 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再商讨复交。国民党政府派颜惠庆代表中方与苏联代表李维诺夫进行谈判。6月26 日,颜惠庆致函李维诺夫,建议商谈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2年7月6日,李维诺夫致函颜惠庆,告知苏联政府己经准备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但 是他建议首先应该进行恢复两国政府外交关系的谈判。对此,国民党政府表示同意。日本得悉中苏即将复 交的消息后非常紧张广田弘毅主张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中苏接近,日本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向日 本政府说,中苏复交将危及伪满洲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日本不妨先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稳定局势。 1932年10月,日本驻国联代表松冈洋右与李维诺夫会谈,表示日本愿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看 到改善中苏关系对打击日本嚣张气焰十分奏效,于是决定加快与中国复交的速度。国民党政府为排除日本 的破坏,训令颜惠庆与李维诺夫加紧谈判,并从速办妥复交手续。 1932年12月,中苏双方经过谈判,意见渐趋一致。12月12日,由颜惠庆和李维诺夫代表各自政府 正式互换复交文件,恢复了自中东铁路事件断绝的中苏关系。当天下午,中苏两国政府发表了中苏复交的 联合公报。中苏复交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日本政府掩饰不住恼怒和沮丧的心情,拒绝与苏联商谈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政府官员明言,中苏复交的举动使日本警惕起来。中苏复交后, 两国互派大使,颜惠 庆于1933年3月出使苏联:鲍格莫洛夫于1933年4月到达上海,5月赴南京就任。 三、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初期(1929年至1932年)的苏日关系 一相互提 防、双方对峙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面对经 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日本统治当局除了强化国家权力外,还将目光转向国外寻找出路。日本当局寻找的对 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就是中国东北地区。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叫嚣说,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但是,自一 战结束后,中国不断爆发大规模的反日运动。在中国东北,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当局也出现摆脱日本控制 的变化。东北地方当局与亲美派蒋介石中央政府合作,扩大美英等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势力, BAN JIANG JNG JIYU WEN HUA 97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rer
肖 洪: ! 九一八∀ 事变与苏联东亚政策的形成 B IAN JIANG J ING J IYU WEN HU A 97 领事馆于 12月 16日被军队占领, 外交人员被拘。同日, 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由巡捕暗中监视。 12月 17日,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对国民党政府的断绝邦交令提出抗议, 希望不要对苏联人员加 以非礼待遇。鉴于国民党政府执意反苏, 苏联驻广东、汉口、上海总领事馆至 12月 21日全部撤离。 1928年 6月 4日, 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继承父位, 主持了东三省政局, 同年年底 ! 易帜 ∀, 归附南 京国民政府。张学良对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很反感, 在其主政后, 就陆续收回中东路哈尔滨电话局, 发 布 ∃禁止宣传赤化办法 %。这使得刚刚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在 1929年 1月, 其驻日大使就与日方 谈判, 欲将中东铁路苏方利益售与日本, 以抵制中国之收回运动。同年 7月 10日, 张学良强行接管中东 铁路, 解除苏方局长、副局长的职务。同时查封苏联商船贸易公司、国家贸易公司、火油公司、杂货公司 等企业和其他机构, 还将苏方一些人员逮捕并遣送回国。 苏联对这种单方面宣布接收中东铁路的行动态度强硬。 7月 13日, 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 议, 建议限期举行和谈。中国政府复照未予接受。17日, 苏联政府宣布与中国断交, 并发表声明: 召回 苏联驻中国使馆及侨务代表; 召回中东铁路苏联所派人员; 断绝中苏间铁路交通; 中国驻苏联使领, 迅速 离苏联回国。 至此, 中苏关系彻底恶化。苏联红军与东北军在中苏边境中国一侧发生了断断续续的武装冲突。由于 国民党政府不放弃反苏反共的立场, 中苏会议仅就中东铁路进行谈判, 其他问题概未涉及, 更谈不上改善 中苏关系。直到 ! 九一八∀ 事变后, 中苏关系恢复和改善才开始出现转机。 二、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初期 ( 1931年 9月至 1932年 12月 )的苏中关系 # # # 两国复交 日本乘中苏交恶, 于 1931年 9月 18日发动 ! 九一八 ∀ 事变。 !九一八 ∀ 事变前夕, 尽管东北的形势 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然而国民党政府并不作军事上的任何准备, 而寄希望于外交途径消除战争危机。蒋介 石曾授意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谈判。事变使谈判中断, 但蒋介石并不甘 心, 他命令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不作任何抵抗, 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静候中央处置, 试图继续开通谈判。 国民党政府对日实行妥协的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只 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 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 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 要求国民党政府坚决抗日、 停止向日本侵略者祈求和平。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善中苏关系, 认为中国与苏联 都是日本的侵略目标, 有共同的利害之处, 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 宣传下, 全国对恢复中苏关系反应强烈。迫于社会压力和考虑到苏联的实力, 1932年 6月 6日, 国民党 中央政治会议讨论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中苏复交问题, 确定了以下两条原则: 联苏并非容共; 先定中苏 互不侵犯条约, 然后再商讨复交。国民党政府派颜惠庆代表中方与苏联代表李维诺夫进行谈判。 6月 26 日, 颜惠庆致函李维诺夫, 建议商谈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2年 7月 6日, 李维诺夫致函颜惠庆, 告知苏联政府已经准备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但 是他建议首先应该进行恢复两国政府外交关系的谈判。对此, 国民党政府表示同意。日本得悉中苏即将复 交的消息后非常紧张, 广田弘毅主张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中苏接近, 日本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向日 本政府说, 中苏复交将危及伪满洲国的国际地位, 因此日本不妨先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稳定局势。 1932年 10月, 日本驻国联代表松冈洋右与李维诺夫会谈, 表示日本愿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看 到改善中苏关系对打击日本嚣张气焰十分奏效, 于是决定加快与中国复交的速度。国民党政府为排除日本 的破坏, 训令颜惠庆与李维诺夫加紧谈判, 并从速办妥复交手续。 1932年 12月, 中苏双方经过谈判, 意见渐趋一致。 12 月 12日, 由颜惠庆和李维诺夫代表各自政府 正式互换复交文件, 恢复了自中东铁路事件断绝的中苏关系。当天下午, 中苏两国政府发表了中苏复交的 联合公报。中苏复交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日本政府掩饰不住恼怒和沮丧的心情, 拒绝与苏联商谈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政府官员明言, 中苏复交的举动使日本警惕起来。中苏复交后, 两国互派大使, 颜惠 庆于 1933年 3月出使苏联; 鲍格莫洛夫于 1933年 4月到达上海, 5月赴南京就任。 三、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初期 ( 1929年至 1932年 ) 的苏日关系 # # # 相互提 防、双方对峙 1929年,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面对经 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日本统治当局除了强化国家权力外, 还将目光转向国外寻找出路。日本当局寻找的对 外侵略的首要目标, 就是中国东北地区。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叫嚣说,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但是, 自一 战结束后, 中国不断爆发大规模的反日运动。在中国东北, 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当局也出现摆脱日本控制 的变化。东北地方当局与亲美派蒋介石中央政府合作, 扩大美英等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势力
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2期 The Border E conomy And Culure Na 12 2008 使日本统治当局日益感到危机。此外,与中国毗邻的苏联,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一切都危及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为了阻止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和苏联影响 的扩大,排斥美英等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日本统治当局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它的侵略势力立即与在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巨大利益的苏联形成对峙局 面,矛盾的焦点就是中东铁路。但是由于1904一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被迫签订了朴茨茅斯 条约》将中东铁路南段割让给日本。这样就出现了沙俄控制的东北北部地区和日本控制的东北南部地区 的对峙局面。中东铁路名义上是中苏两国共同经营,实际上为苏联独家控制。整个中东铁路局2780名员 工中仅有400名中国人,而且绝大多数为翻译或者下级职员。 在这种情势下,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敢轻易冒犯苏联在中国东北北部的势力范围。在 事变发生的第五天,即1931年9月22日,日本参谋总长电令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不准进入长春以北地 区,出兵哈尔滨须由内阁来决定。同一天, 日本内阁也作出了决定:哈尔滨方面即便告急,也不准采取使 用兵力到现场保护侨民的措施。9月24日,日军参谋总长再次电令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即便情况发生 紧急变化,也不准向哈尔滨方向前进。 日本之所以不敢轻易冒犯苏联,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同时,无力再与实力 强大的苏联对抗。二是日军不敢轻视苏军的实力。从军队数量上看,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兵力仅 是苏联远东军兵力的一半。此外,在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日本十分清楚苏军对中国东北军的进攻, 对于苏军的实力,日本陆军内部也出现了危机感。 日本在军事进攻上犹豫不决,转而开始对苏联进行试探。当得知苏联政府采取不干涉政策后,日军于 1931年11月19日,侵占了齐齐哈尔,在侵占了齐齐哈尔之后,下一个目标指向哈尔滨。日本侵略军要 占领哈尔滨,就意味着要把苏联势力赶出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驻哈尔滨总领事大桥忠 一约见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请求苏联方面理解日本为了保护在哈尔滨的日本侨民安全,不得不出兵哈尔 滨的“苦衷”,同时进一步向苏联方面提出借用中东铁路运送日军北上的请求。苏方随即表示:中东铁路 是中苏两国共同经营,如果中国方面同意,苏联方面不存在异议。日本侵略军利用中东铁路,很快于2月 5日完成了对哈尔滨的占领,并迅速以哈尔滨为据点向东西两侧推进。 在日本侵略者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过程中,苏联除了采取不干涉政策外,为了进一 步确保日本方面不把侵略矛头指向自己,苏联还极力向日本方面提议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但针对苏联 方面提出的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日本方面的反应却很冷淡。1932年1月12日,苏联驻日本大 使托诺夫斯基拜会日本首相犬养毅时,曾就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之事,探询日本方面的意见,犬养毅答 复说,关于条约一事,需要与负责外交工作的外相进行慎重的研究。日苏两国之间纠纷的焦点是渔业问 题,如果苏联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那么互不侵犯条约也就自然解决了。但其后托诺夫斯基表示,如果日 本方面同意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话,苏联方面会在渔业问题上采取友好的态度,同时托诺夫斯基提议 双方就互不侵犯条约问题开始举行正式会谈,可是日本方面对此仍然表示出消极态度。 日本方面的消极态度,并没有使苏联方面很快放弃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努力。1932年11月9 日,加拉罕约见日本驻苏联代理大使天羽英二,提出:苏联准备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也准备以同样 的内容同“满洲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提议就这些内容马上开始举行会谈。但是日本方面无论苏联 提出多么诱人的条件也坚持不理睬对策。1932年12月13日,日本外相田康哉会见托诺夫斯基时,正式 答复他:“关于日苏两国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谈判之事,日本方面感到时机还不成熟,两国应该在解决各 种悬案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方面的谈判。”这样,苏联方面提出的关于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被日本 方面拒绝了。 从日本拒绝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看,日本在侵华之初,对苏联采取的是尽量避免刺激或不公开对抗的政 策,担心苏联干涉会使侵华计划受阻。日本在不断确认苏联不干涉之后,才逐渐扩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 而对于苏联提议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是绝对不敢接受的.因为当初日本为了防止英美等国对其侵 略中国东北的干涉,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此骗取英美等国换取绥靖主义政策。如果与苏联缔约,势必 会引起英美等国的反感,会对其侵华行径采取抵制措施。但是日本又不敢马上拒绝,担心苏联会采取不利 于日本的措施,因此日本对提议拖延到完成侵略中国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后才答复。可见日本在发动 “九一八”事变时,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战略用心良苦。 参考文献: [1]阿赫塔姆江,等.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1917-1978)[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苏联《填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1927-1937)[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1 齐赫文斯基.苏联和日本1931年对中国东北的干涉[J川.远东问题,1992(3). [4]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绪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5 [5]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1 [苏]鲍·亚·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M].陶文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责任编辑:郭蕴深〕 98 BAN JIANG JNG JIYU WEN HUA 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 12期 Th e Border E conomy And Cu lture No 12, 2008 98 B IAN JIANG J ING J I YU WEN HU A 使日本统治当局日益感到危机。此外, 与中国毗邻的苏联, 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人民的革命斗争, 这一切都危及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为了阻止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和苏联影响 的扩大, 排斥美英等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 日本统治当局精心策划发动了 ! 九一八∀ 事变。 日本发动 !九一八 ∀ 事变后, 它的侵略势力立即与在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巨大利益的苏联形成对峙局 面, 矛盾的焦点就是中东铁路。但是由于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 被迫签订了 ∃朴茨茅斯 条约 %, 将中东铁路南段割让给日本。这样就出现了沙俄控制的东北北部地区和日本控制的东北南部地区 的对峙局面。中东铁路名义上是中苏两国共同经营, 实际上为苏联独家控制。整个中东铁路局 2 780名员 工中仅有 400名中国人, 而且绝大多数为翻译或者下级职员。 在这种情势下, 日本在 !九一八 ∀ 事变发生后, 不敢轻易冒犯苏联在中国东北北部的势力范围。在 事变发生的第五天, 即 1931年 9月 22日, 日本参谋总长电令关东军司令本庄繁: 不准进入长春以北地 区, 出兵哈尔滨须由内阁来决定。同一天, 日本内阁也作出了决定: 哈尔滨方面即便告急, 也不准采取使 用兵力到现场保护侨民的措施。 9月 24日, 日军参谋总长再次电令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即便情况发生 紧急变化, 也不准向哈尔滨方向前进。 日本之所以不敢轻易冒犯苏联, 原因有二: 一是日本在发动 !九一八 ∀ 事变的同时, 无力再与实力 强大的苏联对抗。二是日军不敢轻视苏军的实力。从军队数量上看, 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兵力仅 是苏联远东军兵力的一半。此外, 在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 日本十分清楚苏军对中国东北军的进攻, 对于苏军的实力, 日本陆军内部也出现了危机感。 日本在军事进攻上犹豫不决, 转而开始对苏联进行试探。当得知苏联政府采取不干涉政策后, 日军于 1931年 11月 19日, 侵占了齐齐哈尔, 在侵占了齐齐哈尔之后, 下一个目标指向哈尔滨。日本侵略军要 占领哈尔滨, 就意味着要把苏联势力赶出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 1月 28日, 日军驻哈尔滨总领事大桥忠 一约见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 请求苏联方面理解日本为了保护在哈尔滨的日本侨民安全, 不得不出兵哈尔 滨的 !苦衷∀, 同时进一步向苏联方面提出借用中东铁路运送日军北上的请求。苏方随即表示: 中东铁路 是中苏两国共同经营, 如果中国方面同意, 苏联方面不存在异议。日本侵略军利用中东铁路, 很快于 2月 5日完成了对哈尔滨的占领, 并迅速以哈尔滨为据点向东西两侧推进。 在日本侵略者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 ! 九一八 ∀ 事变过程中, 苏联除了采取不干涉政策外, 为了进一 步确保日本方面不把侵略矛头指向自己, 苏联还极力向日本方面提议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但针对苏联 方面提出的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 日本方面的反应却很冷淡。1932年 1月 12日, 苏联驻日本大 使托诺夫斯基拜会日本首相犬养毅时, 曾就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之事, 探询日本方面的意见, 犬养毅答 复说, 关于条约一事, 需要与负责外交工作的外相进行慎重的研究。日苏两国之间纠纷的焦点是渔业问 题, 如果苏联肯在这一问题上让步, 那么互不侵犯条约也就自然解决了。但其后托诺夫斯基表示, 如果日 本方面同意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话, 苏联方面会在渔业问题上采取友好的态度, 同时托诺夫斯基提议 双方就互不侵犯条约问题开始举行正式会谈, 可是日本方面对此仍然表示出消极态度。 日本方面的消极态度, 并没有使苏联方面很快放弃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努力。 1932 年 11月 9 日, 加拉罕约见日本驻苏联代理大使天羽英二, 提出: 苏联准备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也准备以同样 的内容同 !满洲国 ∀ 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并提议就这些内容马上开始举行会谈。但是日本方面无论苏联 提出多么诱人的条件也坚持不理睬对策。 1932年 12月 13日, 日本外相田康哉会见托诺夫斯基时, 正式 答复他: !关于日苏两国就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谈判之事, 日本方面感到时机还不成熟, 两国应该在解决各 种悬案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方面的谈判。∀ 这样, 苏联方面提出的关于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被日本 方面拒绝了。 从日本拒绝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看, 日本在侵华之初, 对苏联采取的是尽量避免刺激或不公开对抗的政 策, 担心苏联干涉会使侵华计划受阻。日本在不断确认苏联不干涉之后, 才逐渐扩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 而对于苏联提议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是绝对不敢接受的, 因为当初日本为了防止英美等国对其侵 略中国东北的干涉, 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 以此骗取英美等国换取绥靖主义政策。如果与苏联缔约, 势必 会引起英美等国的反感, 会对其侵华行径采取抵制措施。但是日本又不敢马上拒绝, 担心苏联会采取不利 于日本的措施, 因此日本对提议拖延到完成侵略中国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后才答复。可见日本在发动 !九一八∀ 事变时, 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战略用心良苦。 参考文献: [ 1] 阿赫塔姆江, 等. 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 ( 1917- 1978)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 2] 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 ( 1927- 1937) [ G].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 3] 齐赫文斯基. 苏联和日本 1931年对中国东北的干涉 [ J]. 远东问题, 1992( 3). [ 4] 崔 丕.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绪论 [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89( 5) . [ 5] [日 ] 信夫清三郎. 日本外交史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 6] [苏 ] 鲍& 亚& 罗曼诺夫. 俄国在满洲 [ M ]. 陶文钊,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责任编辑: 郭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