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伯杰氏手册从《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到《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发展的 意义? 自学1第一节,关于微生物的进化指征,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第12章感染与免疫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 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授课主要内容: 12感染与免疫 12.1感染 感染途径; 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12.2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2.3免疫学实际应用 血清学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三.免疫预防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 基本概念为主2.比较一组概念: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 3.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其特点比较 4.NK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特点 5.补体的概念及其作为体液杀菌因素作用于病原菌的主要方式 6.干扰素的概念及其抗病毒机理 7.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分型依据 8.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抗原决定簇 9.抗体、抗体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区(抗原结合位点和补体结合位点) 10.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 1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熟悉 感染(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微生物感染的不同途径及预防方法 3.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4.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5.干扰素的分型 6.特异性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水平层次(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7.两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和B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8.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何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何种抗原是良好的完全抗5. 伯杰氏手册从《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到《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发展的 意义? 自学 1.第一节, 关于微生物的进化指征,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第 12 章 感染与免疫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 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授课主要内容: 12 感染与免疫 12.1 感染 一.感染途径 ;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12.2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12.3 免疫学实际应用 一. 血清学反应; 二.免疫标记技术; 三.免疫预防;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基本概念为主 1.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 2. 比较一组概念: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 3. 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其特点比较 4. NK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特点 5. 补体的概念及其作为体液杀菌因素作用于病原菌的主要方式。 6. 干扰素的概念及其抗病毒机理 7.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分型依据 8. 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抗原决定簇 9. 抗体、抗体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区(抗原结合位点和补体结合位点) 10.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 11.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熟悉 1. 感染(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2.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微生物感染的不同途径及预防方法 3.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4.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5. 干扰素的分型 6. 特异性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水平层次(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7. 两类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8.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何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何种抗原是良好的完全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