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1章绪论 1.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1.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历史、现在与未来) 2.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一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3.展望微生物学的未来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授课主要内容: 1.1微生物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及其共性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 12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微生物的发现 微生物学发生、发展和展望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微生物及其共性,微生物学建立的主要人物与贡献 熟悉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了解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自学 微生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的内容 第2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 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在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与动植物学研究的不同,为后面介绍其他 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授课主要内容: 2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无菌技术: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接种操作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倒平板;2.涂布平板;3.平板划线;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富集培养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 1 章 绪论 1. 本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为学生打开微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1. 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历史、现在与未来)。 2. 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3. 展望微生物学的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2. 授课主要内容: 1.1 微生物 一. 微生物与人类 二. 微生物及其共性 三.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 1.2 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 微生物的发现 二. 微生物学发生、发展和展望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微生物及其共性,微生物学建立的主要人物与贡献, 熟悉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了解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自学 微生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的内容 第 2 章 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 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在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与动植物学研究的不同,为后面介绍其他 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 授课主要内容: 2.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 接种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倒平板; 2.涂布平板; 3.平板划线;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调整到微生物生长控制讲授之后) 七、二元培养物 2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2.暗视野显微镜;3.相差昰微镜;4.荧光显微镜;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7.扫描隧道显微镜8.原子力显微镜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1.光镜制样(染色观察;活体观察) 2.电镜样品制备(不讲,学生可自学)。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掌握 1.分离获得纯培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常用显微技术(普通光镜/透射/扫描电镜)的基本原理及光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3.基本概念:纯培养、分辨率、 熟悉 1.熟悉无菌技术并结合实验课掌握相关操作 2.熟悉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光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匚。了解。了解扫描殘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新技术方法二 自学 电镜样品制备 第3章第4章徹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三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生物 为了授课的系统性,本部分汇总了课本上不同章节的的内容并按照类群形态-结构-功能的脉络进行了系 统化。教学内容来源包括: 第二章:第3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主要为形态学内容) 第三章:第1-2节(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十三章:微生物的多样性部分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了解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三菌和三体)、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主要为酵 母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群体/个体)、功能和生活特性,对细胞型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成概念。 2.授课主要内容 3.1真细菌的类群、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放线菌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四、粘细菌 五、蛭弧菌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调整到微生物生长控制讲授之后) 七、二元培养物 2.2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 ;2. 暗视野显微镜; 3. 相差显微镜; 4. 荧光显微镜; 5. 透射电子显微镜; 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 8.原子力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1. 光镜制样 (染色观察;活体观察) ; 2. 电镜样品制备 (不讲,学生可自学)。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掌握 1. 分离获得纯培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 常用显微技术(普通光镜/透射/扫描电镜)的基本原理及光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3. 基本概念:纯培养、分辨率、 熟悉 1. 熟悉无菌技术并结合实验课掌握相关操作 2. 熟悉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了解 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 / 原子力显微镜等新技术方法 自学 电镜样品制备 第 3 章~第 4 章 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三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包括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生物 为了授课的系统性,本部分汇总了课本上不同章节的的内容并按照类群-形态-结构-功能的脉络进行了系 统化。教学内容来源包括: 第二章:第 3 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主要为形态学内容) 第三章:第 1-2 节(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十三章:微生物的多样性部分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了解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三菌和三体)、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主要为酵 母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群体/个体)、功能和生活特性,对细胞型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成概念。 2. 授课主要内容: 3.1 真细菌的类群、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二、放线菌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四、粘细菌 五、蛭弧菌
六、蓝细菌 重点: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真细菌的基本特性 3.2古生菌 概念的提出 二、细胞形态 三、细胞结构 重点: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4真核微生物 霉菌 、酵母菌 重点:霉菌、酵母菌的主要特性(细胞形态及生活史,并注意将霉菌一放线菌;酵母一细菌进行分析、 比较)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第三四章微生物的类群、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 1.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胞壁、细胞膜、芽孢、糖被、鞭毛) 2.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性 3.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4.霉菌、酵母菌的主要特性(细胞形态及生活史,并注意将霉菌一放线菌;酵母一细 菌进行分析、比较) 熟悉 细菌细胞在细胞质、内含物和核区方面的特性。 2.粘细菌、蛭弧菌和蓝细菌的基本特性 3.酵母与霉菌的菌落特征 了解 1.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原核生物细胞的差异比较。 2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应用实例越多越好!) 自学 第5章病毒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病毒这个微生物世界中特殊成员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包括病毒的特点、概 念的发展、定量的基本方法、病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生活规律等。 2.授课主要内容 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病毒
六、蓝细菌 重点: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真细菌的基本特性 3.2 古生菌 一、概念的提出 二、细胞形态 三、细胞结构 重点: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4 真核微生物 一、 霉菌 二、 酵母菌 重点:霉菌、酵母菌的主要特性(细胞形态及生活史,并注意将霉菌-放线菌;酵母-细菌进行分析、 比较)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第三\四章 微生物的类群、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 1.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胞壁、细胞膜、芽孢、糖被、鞭毛) 2.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性 3. 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4. 霉菌、酵母菌的主要特性(细胞形态及生活史,并注意将霉菌-放线菌;酵母-细 菌进行分析、比较) 熟悉 1. 细菌细胞在细胞质、内含物和核区方面的特性。 2. 粘细菌、蛭弧菌和蓝细菌的基本特性 3. 酵母与霉菌的菌落特征 了解 1.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原核生物细胞的差异比较。 2.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应用实例越多越好!) 自学 第 5 章 病毒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病毒这个微生物世界中特殊成员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包括病毒的特点、概 念的发展、定量的基本方法、病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生活规律等。 2. 授课主要内容: 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病毒
5.1病毒的一般性质: ∵.特点、定义及宿主范围;二定量测定(蚀斑测定):三.群体特征(包涵体;蚀斑)。 52毒粒的性质: 毒粒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形状:壳体结构:包膜结构;结构类型 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糖及其他 53病毒的复制-以噬菌体为例 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复制周期;一步生长曲线.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化 54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朊病毒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第五章病毒 掌握 1.基本概念:病毒的效价;包涵体;核衣壳;毒粒;病毒的复制;反受体(病毒吸附 蛋白);一步生长曲线;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溶源性与溶源性细菌; 溶源转变;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朊病毒 2.病毒的特点以及与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比较区别 3.病毒壳体的作用及其3种基本结构 4.病毒包膜及其中糖蛋白的功能 5.病毒粒子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类、醣类及阳离子) 6.病毒核酸的主要类型及其正负极性的定义 7.何谓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其结构蛋白主要包括哪些?这些结构蛋白的作用? 8病毒(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包括的6个过程 9.革兰氏阴性菌与阳性菌细胞表面的哪些成分可作为噬菌体特异性吸附的受体成 10.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熟悉 1.基本概念:病毒的宿主范围;DI颗粒 2.熟悉颗粒计数和效价测定法的原理和用途 3.病毒粒子的其他化学组成(脂类、醣类及阳离子)的作用 4.类病毒的分子结构中,哪些功能区域与其致病性相关? 5.PrPS与PPC以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朊病毒增殖和致病的构象变化假设? 7.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朊病毒各自的特点 8.溶源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9.病毒包膜的来源 了解 1.了解病毒的形态和大小的多样性 2.如何设计实验检测和判断某一菌株是否为溶原菌? 3.动植物病毒的复制周期 4.朊病毒引起的人与动物的疾病
5.1 病毒的一般性质: 一. 特点、定义及宿主范围;二. 定量测定(蚀斑测定);三. 群体特征(包涵体; 蚀斑)。 5.2 毒粒的性质: 一. 毒粒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形状;壳体结构;包膜结构; 结构类型 二. 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脂质;糖及其他 5.3 病毒的复制-以噬菌体为例 一. 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复制周期; 一步生长曲线. 二.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化。 5.4 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 RNA;类病毒;朊病毒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第五章 病毒 掌握 1. 基本概念:病毒的效价;包涵体;核衣壳;毒粒;病毒的复制;反受体(病毒吸附 蛋白);一步生长曲线;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溶源性与溶源性细菌; 溶源转变;卫星病毒;卫星 RNA;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的特点以及与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比较区别 3. 病毒壳体的作用及其 3 种基本结构 4. 病毒包膜及其中糖蛋白的功能 5. 病毒粒子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类、醣类及阳离子) 6. 病毒核酸的主要类型及其正负极性的定义 7. 何谓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其结构蛋白主要包括哪些?这些结构蛋白的作用? 8. 病毒(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包括的 6 个过程 9. 革兰氏阴性菌与阳性菌细胞表面的哪些成分可作为噬菌体特异性吸附的受体成 分? 10.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熟悉 1. 基本概念:病毒的宿主范围; DI 颗粒 2. 熟悉颗粒计数和效价测定法的原理和用途 3. 病毒粒子的其他化学组成(脂类、醣类及阳离子)的作用 4. 类病毒的分子结构中,哪些功能区域与其致病性相关? 5. PrPSc 与 PrPC 以及二者的关系 6. 何谓朊病毒增殖和致病的构象变化假设? 7.卫星病毒;卫星 RNA;类病毒;朊病毒各自的特点 8.溶源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9.病毒包膜的来源 了解 1. 了解病毒的形态和大小的多样性 2. 如何设计实验检测和判断某一菌株是否为溶原菌? 3.动植物病毒的复制周期 4.朊病毒引起的人与动物的疾病
自学 1.病毒举例(很好的进展性综合读物) 2.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病毒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5.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6章微生物的营养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 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理论知识,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授课主要内容: 6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62培养基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6.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膜泡运输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掌握 微生物细胞的6大营养要素及其生理功能 水活度的概念及应用 3.4大营养类型及其分类标准 4.碳氮比的概念及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对碳氮比要求的差异和特点 5.不同条件下保持培养基pH稳定的方法 6.不同微生物对生长环境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 7.举例说明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8.半固体培养基及其用途 9.4种主要营养运输方式(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膜泡运输)的基本特点 10.主动运输方式中的ABC转运系统,PTS基团转移系统 1l.生长因子、培养基 熟悉 实验室常用于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基及其组成特点 2.为满足好氧菌和厌氧菌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实验室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3.培养基常用固化剂-琼脂:适合自养菌用的培养基固化剂? 4.其他各种不同培养基的用途 了解 1.了解培养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自学 1. 病毒举例(很好的进展性综合读物) 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 病毒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5.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 6 章 微生物的营养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 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理论知识,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2. 授课主要内容: 6.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6.2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6.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膜泡运输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掌握 1. 微生物细胞的 6 大营养要素及其生理功能 2. 水活度的概念及应用 3. 4 大营养类型及其分类标准 4. 碳氮比的概念及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对碳氮比要求的差异和特点 5. 不同条件下保持培养基 pH 稳定的方法 6. 不同微生物对生长环境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 7. 举例说明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8. 半固体培养基及其用途 9. 4 种主要营养运输方式(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膜泡运输)的基本特点 10. 主动运输方式中的 ABC 转运系统,PTS 基团转移系统 11. 生长因子、培养基、 熟悉 1. 实验室常用于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基及其组成特点 2. 为满足好氧菌和厌氧菌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实验室常用的措施有哪些? 3. 培养基常用固化剂-琼脂;适合自养菌用的培养基固化剂? 4. 其他各种不同培养基的用途 了解 1. 了解培养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2.刃天青有何用途 3.未培养微生物,关注该类微生物培养方面的技术进展 4.主动运输的其他方式 自学 第7章微生物的代谢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各种产能途径(方式)的 基本特点(特别是其它生命所不具备的产能方式)以及微生物所特有的耗能合成代谢。 2.授课主要内容: 7.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发酵;2.呼吸作用:(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2.硫的氧化;3.铁的氧化:4.氢的氧化 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 1.蓝细菌的光合作用;2.紫色和绿色细菌的光合作用: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四.能量转换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3.光合磷酸化 7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73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74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葡萄糖到丙酮酸的4个主要途径。 概念:发酵与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3.发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能比较 4!.细菌酒精发酵与酵母酒精发酵;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 5.硝酸盐呼吸及其意义 6. Stickland反应 7.硝化细菌类群、硫氧化菌、铁氧化菌及氢细菌的能源物质各为何种物质?其氧化产 能的特点?其产生还原力的最大特点? 8.比较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两个生理过程 9.蓝细菌、其他光合细菌及嗜盐菌光合作用的特点及比较
2. 刃天青有何用途 3. 未培养微生物,关注该类微生物培养方面的技术进展 4. 主动运输的其他方式 自学 第 7 章微生物的代谢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各种产能途径(方式)的 基本特点(特别是其它生命所不具备的产能方式)以及微生物所特有的耗能合成代谢。 2. 授课主要内容: 7.1 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 发酵; 2. 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 氨的氧化; 2. 硫的氧化; 3. 铁的氧化; 4. 氢的氧化。 三.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 1. 蓝细菌的光合作用; 2. 紫色和绿色细菌的光合作用; 3.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四.能量转换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7.2 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7.3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7.4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1. 葡萄糖到丙酮酸的 4 个主要途径。 2. 概念:发酵与呼吸;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3. 发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能比较 4. 细菌酒精发酵与酵母酒精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 5. 硝酸盐呼吸及其意义 6. Stickland 反应 7. 硝化细菌类群、硫氧化菌、铁氧化菌及氢细菌的能源物质各为何种物质?其氧化产 能的特点?其产生还原力的最大特点? 8. 比较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两个生理过程 9. 蓝细菌、其他光合细菌及嗜盐菌光合作用的特点及比较
10.卡尔文循环的3个步骤?该过程的特征酶?二氧化碳的受体? 1l.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必备的6要素? 12.固氮酶复合体组成及对氧的特性。常用的固氮酶活力测定方法 13.在新壁生长点处,肽聚糖单体是如何连接到己有的细胞壁上的? 熟悉 1.葡萄糖到丙酮酸4个主要途径的特点? 2.酒精一型、二型发酵及应用 3.同型乳酸发酵的应用 4!.化能无机自养菌及其生态意乂(或者化能无机自养菌的能源物质和主要碳源)。 5.硫细菌在亚硫酸盐的氧化过程中的两种产能方式。 6.3种能量转换方式?试举例说明。 7.蓝细菌和根瘤菌的固氮细胞形式及其防氧机制。 8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及其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的杀菌机理。 9.微生物的耗能反应。 了解 1.了解细菌电子传递链的多样性特点 2.了解巴斯得效应 3.细胞壁组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中,组分由膜内转运到膜外的载体 自学 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8章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内容结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 掌握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用于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及原理。 2.授课主要内容: 81M的生长与繁殖:M生长的概念(与动植物生长概念的差别);回顾与复习: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 殖的特点。 82M生长的测定:M生长的常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 83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生长曲线);及控制技术(连续培养的概念与方法) 84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方法和原理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1.概念和词汇:CFU、分批培养、代时、连续培养、灭菌、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 菌种保藏 2.细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长特点与繁殖方式
10. 卡尔文循环的3个步骤?该过程的特征酶?二氧化碳的受体? 11. 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必备的6要素? 12. 固氮酶复合体组成及对氧的特性。常用的固氮酶活力测定方法 13. 在新壁生长点处,肽聚糖单体是如何连接到已有的细胞壁上的? 熟悉 1. 葡萄糖到丙酮酸 4 个主要途径的特点? 2. 酒精一型、二型发酵及应用。 3. 同型乳酸发酵的应用。 4. 化能无机自养菌及其生态意义(或者化能无机自养菌的能源物质和主要碳源)。 5. 硫细菌在亚硫酸盐的氧化过程中的两种产能方式。 6. 3种能量转换方式?试举例说明。 7. 蓝细菌和根瘤菌的固氮细胞形式及其防氧机制。 8. 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及其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的杀菌机理。 9. 微生物的耗能反应。 了解 1.了解细菌电子传递链的多样性特点 2.了解巴斯得效应 3. 细胞壁组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中,组分由膜内转运到膜外的载体 自学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 8 章 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内容结合,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 掌握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用于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及原理。 2. 授课主要内容: 8.1 M 的生长与繁殖: M 生长的概念(与动植物生长概念的差别); 回顾与复习: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 殖的特点。 8.2 M 生长的测定 :M 生长的常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 8.3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生长曲线); 及控制技术(连续培养的概念与方法) 8.4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和原理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 1. 概念和词汇:CFU、分批培养、代时、连续培养、灭菌、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 菌种保藏 2. 细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长特点与繁殖方式
3.常用的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主要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 活菌计数法、重量法和比浊法) 4.细菌生长曲线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特点及其对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5.以生长曲线为指导分析产生二次生长的原因 6.连续培养的两种控制方式(培养系统)。 7.最适生长温度以及根据最适生长温度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 8.最适生长p以及根据最适生长pH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 9.根据氧与微生物的关系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氧对严格厌氧菌的毒害作用原 10.如何通过生长的测定了解化学物质的杀菌作用方式(抑菌、杀菌和溶菌) 1l.青霉素作用于细胞的具体靶点及作用效果 12.高温杀菌的原理?结合实验掌握实验室常用的髙温杀菌方法(灼烧、干热和湿热) 及优缺点 13.紫外辐射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机制? 14.举例说明过滤除菌在实验室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15.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及特点(培养基传代、液氮、低温冰箱、沙土管法和冷冻真 空干燥) 熟悉 1.同步培养、同步细胞和同步生长?获得同步细胞的方法 2.同步生长与随机生长的表现差异及其应用 3.连续培养两种控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4.恒化连续培养中生长限制因子与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 5.温度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6.以磺胺药为例阐述抗代谢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机理 7.结合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阐述青霉素的杀菌机理 8各种杀菌和抑菌的辐射方法和原理 9.高渗、干燥与水活度的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了解 1.恒化连续培养中稀释率与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及对培养系统的影响 2.了解化学物质抑菌能力的测定方法 3.常用的消毒和防腐剂及其作用机制 4.细菌是如何产生抗药性的?据此如何指导日常用药? 「自学 第9章微生物遗传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微生物遗传在本质上与高等生物的一致性,以及其独有的特殊性、优 势及其重要地位。掌握微生物特有的遗传学基础、规律及应用
3. 常用的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主要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 活菌计数法、重量法和比浊法)。 4. 细菌生长曲线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特点及其对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5. 以生长曲线为指导分析产生二次生长的原因 6. 连续培养的两种控制方式(培养系统)。 7. 最适生长温度以及根据最适生长温度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 8. 最适生长 pH 以及根据最适生长 pH 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 9. 根据氧与微生物的关系进行的微生物类群划分? 氧对严格厌氧菌的毒害作用原 理。 10. 如何通过生长的测定了解化学物质的杀菌作用方式(抑菌、杀菌和溶菌) 11. 青霉素作用于细胞的具体靶点及作用效果 12. 高温杀菌的原理?结合实验掌握实验室常用的高温杀菌方法(灼烧、干热和湿热) 及优缺点 13. 紫外辐射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机制? 14. 举例说明过滤除菌在实验室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15. 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及特点(培养基传代、液氮、低温冰箱、沙土管法和冷冻真 空干燥). 熟悉 1. 同步培养、同步细胞和同步生长?获得同步细胞的方法? 2. 同步生长与随机生长的表现差异及其应用 3. 连续培养两种控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4. 恒化连续培养中生长限制因子与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 5. 温度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6. 以磺胺药为例阐述抗代谢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机理 7. 结合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阐述青霉素的杀菌机理 8. 各种杀菌和抑菌的辐射方法和原理 9. 高渗、干燥与水活度的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了解 1. 恒化连续培养中稀释率与比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及对培养系统的影响 2. 了解化学物质抑菌能力的测定方法 3. 常用的消毒和防腐剂及其作用机制 4. 细菌是如何产生抗药性的?据此如何指导日常用药? 自学 第 9 章 微生物遗传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微生物遗传在本质上与高等生物的一致性,以及其独有的特殊性、优 势及其重要地位。掌握微生物特有的遗传学基础、规律及应用
2.授课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学 91遗传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试验及朊病毒带来的思考 DNA作为遗传物质 RNA作为遗传物质;三、阮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92微生物的基因组 、 Escherichia coli的基因组-原核生物的代表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真核生物的代表 、 Methanococcus jannaschii(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古生菌的代表 9.3质粒和转座因子 、质粒;二、转座因子 94基因突变及修复 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离;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三、DNA损伤及其修复 9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转化 接合; 转导:四.应用之一—基因定位;五原生质体融合 3.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第九章微生物遗传 掌握 1.为什麽微生物被尊称为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特性的汇总 2.证明遗传物质为核酸的三个经典试验? 3.概念:基因组;基因突变;影印培养技术 4.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及古生菌,他们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5.质粒与转座因子的概念 6.F质粒及其特性,F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有几种?其相应的菌株名称? 7.营养缺陷型的概念?营养缺陷型的分离方法和原理(如何分离营养缺陷型菌 株)? 8基因突变的特点? 9.常见诱变剂及作用特点 10.Ames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1l.DNA修复方式及特点(切除、重组和SOS修复方式,不要求详细的参与组分 及其作用) 12.接合作用的概念,F+,HfF和F-菌株在接合作用中的角色?F+HfrF作为供 体时的接合作用结果有何特点 13.转导作用;转导颗粒;转导噬菌体;比较特异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异同点。 14.转化作用,感受态细胞 15.原生质体融合及其4个主要的步骤?细菌、酵母和霉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时 常用的酶类。 熟悉 1.质粒的主要类型、基本性质及应用;
2. 授课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学 9.1 遗传的物质基础-3 个经典试验及朊病毒带来的思考 一、DNA 作为遗传物质;二、 RNA 作为遗传物质;三、 阮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9.2 微生物的基因组 一、Escherichia coli 的基因组-原核生物的代表 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基因组-真核生物的代表 三、Methanococcus jannaschii (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古生菌的代表 9.3 质粒和转座因子 一、质粒; 二、转座因子 9.4 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离; 二、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三、 DNA 损伤及其修复 9.5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一. 转化; 二. 接合; 三. 转导; 四. 应用之一—基因定位; 五.原生质体融合 3.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对学生的要求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 掌握 1. 为什麽微生物被尊称为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特性的汇总 2. 证明遗传物质为核酸的三个经典试验? 3. 概念:基因组;基因突变;影印培养技术; 4.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及古生菌,他们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5. 质粒与转座因子的概念 6. F 质粒及其特性,F 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有几种?其相应的菌株名称? 7. 营养缺陷型的概念?营养缺陷型的分离方法和原理(如何分离营养缺陷型菌 株)? 8. 基因突变的特点? 9. 常见诱变剂及作用特点 10. 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11. DNA 修复方式及特点(切除、重组和 SOS 修复方式,不要求详细的参与组分 及其作用)。 12. 接合作用的概念, F+,Hfr,F’和 F-菌株在接合作用中的角色?F+,Hfr,F’作为供 体时的接合作用结果有何特点? 13. 转导作用;转导颗粒;转导噬菌体;比较特异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异同点。 14. 转化作用,感受态细胞 15. 原生质体融合及其 4 个主要的步骤? 细菌、酵母和霉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时 常用的酶类。 熟悉 1. 质粒的主要类型、基本性质及应用;
2.质粒之间的亲和性与不亲和性的含义 3.原核生物的三类转座因子及转座的遗传效应和应用 4!.营养缺陷型之外的其他基因突变型的分离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5.证明突变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无直接对应关系的三个经典实验? 6.自然转化与人工转化的差异 7.细菌基因转移方式:接合、转导和转化在大肠杆菌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8.常用的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 了解 1.证明遗传物质为核酸的三个经典试验的巧妙构思、原理和方法及引起的思考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 3.经典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在研究策略与规模的不同以及对生物研究的影响 4.了解质粒的一般结构及检测方法; 5.了解不同基因突变型的基因型和表型表示方法。 6.证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接合作用方式的经典实验内容 7.F质粒的滚环复制模型和转移机制 8.发现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转导作用方式的经典实验内容 9.普遍性转导模型,普遍性转导的三种结果, 10.自然遗传转化的模型?人工转化在基因工程操作的重要性 自学 6.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特性,重点在于酵母的2μm质粒与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以 此辅助复习和理解前面章节中讲过的内容 7.基因组测序、方法及基因组注释 8. DNA shuffling技术-了解新的育种技术 第10章微生物生态 1.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和独特作用,微生物在自然分 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 污水处理、生物修复及环境监测等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潜力。 2.授课主要内容: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 10.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1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M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2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M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M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0.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二、污染物的M处理:
2. 质粒之间的亲和性与不亲和性的含义 3. 原核生物的三类转座因子及转座的遗传效应和应用 4. 营养缺陷型之外的其他基因突变型的分离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5. 证明突变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无直接对应关系的三个经典实验? 6. 自然转化与人工转化的差异 7.细菌基因转移方式:接合、转导和转化在大肠杆菌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8.常用的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 了解 1. 证明遗传物质为核酸的三个经典试验的巧妙构思、原理和方法及引起的思考 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 3.经典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在研究策略与规模的不同以及对生物研究的影响 4.了解质粒的一般结构及检测方法; 5. 了解不同基因突变型的基因型和表型表示方法。 6. 证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接合作用方式的经典实验内容 7. F 质粒的滚环复制模型和转移机制 8. 发现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转导作用方式的经典实验内容 9. 普遍性转导模型,普遍性转导的三种结果, 10.自然遗传转化的模型?人工转化在基因工程操作的重要性。 自学 6.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特性,重点在于酵母的 2µm 质粒与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以 此辅助复习和理解前面章节中讲过的内容。 7. 基因组测序、方法及基因组注释 8. DNA shuffling 技术-了解新的育种技术 第 10 章 微生物生态 1.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和独特作用,微生物在自然分 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 污水处理、生物修复及环境监测等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潜力。 2. 授课主要内容: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 10.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M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M 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2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M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M 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0.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二、污染物的 M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