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化论苑】 以法律为基础。在西方,作为诚信载体的契约早在古希腊、 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因为它是诚实致富的唯一手段。 罗马时期就以法律形式来规范、践行了。如雅典在公元前 中国人的诚信观是伦理意义上的,故而重在感性、情 621年制订的成文法中就规定,允许债权人将欠债不还的债 理,而西方的诚信观更多是法理意义上的,故而重在理性、 务人及其家属卖到国外或变为奴隶。苏格拉底在受审中本来 法理。西方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 有机会逃跑,但他拒绝了,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拯 方式,基于商品经济和法制文化基础上的诚信,更多地体现 救自己的生命,但他得不到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的权利。苏 了理性至上的观念,以理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为 格拉底不想背叛自己内心的原则,在法庭上的辩护词中他简 血缘、亲缘所支配、诱导。苏格拉底以死践行了他的诚信。 明地说明了这条原则:“简而言之,对于我来说,死不算什 他在受审时虽然已判定有罪,但在判决以前还要再次征求被 么,但我不做任何不公正、不诚实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这 告的意见,他应该自己给自己量刑。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通常 就是一切。”⑧苏格拉底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同胞,他丝毫 都给自己确定最严厉的惩罚,以示悔过和无条件的承认指控 没有考虑自己。他从不反对服从法律,他只渴望他的同胞富 的公正性。他力图从心理上影响法庭,博得法庭的怜悯。但 于理性。在《克里多粉篇中苏格拉底说,他一直是雅典的自 苏格拉底恰恰没这么做,仍然坚持已见,认为他的活动是正 由公民,而且认为城邦的秩序是公正的,他没有抛弃这个城 义的,而且对于雅典人来说是必需的,为此应该奖赏他,而 邦,尽管他有这样做的机会。 不应该惩罚他。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说,如果法官给他以 二、中西方在诚信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自由,他将继续从事他的事业。 中西方都重视诚信问题,但在重视诚信的出发点和侧重 中国的诚信建设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西方的诚 点方面存在若差异。儒家重视诚信,其出发点立足于教导人 信具有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西方由于长期的商品经济 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人与自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而完善的个人和企 然之间、人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侧重点是在道德层面强 业信用体系和制度。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安全 调做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达到做人的 卡,上面记录若个人的信用信息,在全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 最高理想境地,由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其社会 可查询,任何不良记录都会威胁当事人的生存。在英国, 影响既深且广。在教有内容上,诚信强调对个人进行道德层 “诚信纳税”是诚信道德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较完备的制 面的教育。诚信向来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或德性的根本。中 度和机制的保障,使诚信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国古代儒家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三、中西方在知、行关系上各有侧重 (《猛子·离娄上)强调“人无信不立”(《论语·为)。信 诚实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做人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 有二义:信任和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 的道德要求,在儒家看来,无知识将面对整个陌生的世界, 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有知识总比没有知识要好,知识多总比知识少要好,因为诚 (《学而)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阳数) 实需要明辨是非,诚实需要理性支持,而知识则使人聪明,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验)信,特别与言论有 无知使人愚蠢。“知”属于思想意识范畴,“行”属于社会 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如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 实践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般来说,凡思想理 有信。”(学而)信也是维持等级关系的一种道德。 论是正确的,在指导实践中也是有效的,实践促进理论成 儒家“诚信”的特色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它是适用于 熟,理论指导实践深化。儒家以“慎独”解释“意诚”。 宗法等级“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这种“人伦”有鲜明的 “慎独”本于苟子所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 宗法等级色彩:各个道德规范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而非 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未若从 涵盖所有人。第二,它是从属于“忠”、“孝”、“礼”、 也,虽从必疑。”慎独和诚心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荀子以 “义”等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第三,未能介入经 “独”为专心不二,大学则阐发为诚心不欺,表里一致。 济交换,形成经济伦理,儒家“诚信”只局限于朋友关系, 认为心不诚的人总会表现在行为上,难以掩盖,所谓“掩其 至多推广到君臣、君民关系,而不能延伸到经贸领域,也不 不善,而著其善”的伪善行为。汉唐注疏,以独为“独居”, 可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伦理,而现代“信用”的核心内容却正 这是采取《中锻的“慎独”说。在儒家看来,衡量一个人 是“经济信用”。 是否诚信,不但要看他是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 在西方,仅以荷马史诗为例,奥德中带有伦理含 的,通过观其言、察其行,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达到路遥 义的术语比《伊利亚特中出现多得多。《奥德中所出 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目的。 现的是具有明确道德意义的全新术语,如“忠诚的”、“善 《中静把“诚”看成道德行为的根本,同《大学》 行”、“高尚的”、“敬神的”等等。“正义”这个术语在奴 样,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它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隶欧迈俄斯的口中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真正的道德”意义。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欧迈俄斯说:“神最满意的是人们的真话和美好的行为。” 也。”这是说,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 赫希何德的醒世史诗《工作与时日》毫无英雄道德的痕迹, 的情况下,更要警惕,小心,使行为符合于道。因为暗中做 它带有彻底的道德教化的性质,诗中表现的是新的社会道德 的细微小事,终会显露出来,所以要“慎其独”。看来, 状况。诗人把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劳动和正义与他们对立起 《仲的作者认为要靠反省内求,发扬天性中固有的“诚” 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而正义则能保卫财宫,而且正义也 的观念。如果缺乏诚信势必自欺欺人,而自欺欺人的后果, 173 ----2006.7理论界 C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6.7 理 论 界 以法律为基础。在西方, 作为诚信载体的契约早在古希腊、 罗马时期就以法律形式来规范、践行了。如雅典在公元前 621年制订的成文法中就规定, 允许债权人将欠债不还的债 务人及其家属卖到国外或变为奴隶。苏格拉底在受审中本来 有机会逃跑, 但他拒绝了, 他说, 在这种情况下, 他可以拯 救自己的生命, 但他得不到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的权利。苏 格拉底不想背叛自己内心的原则, 在法庭上的辩护词中他简 明地说明了这条原则: “简而言之, 对于我来说, 死不算什 么, 但我不做任何不公正、不诚实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 这 就是一切。” 〔5〕 苏格拉底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同胞, 他丝毫 没有考虑自己。他从不反对服从法律, 他只渴望他的同胞富 于理性。在 《克里多》 篇中苏格拉底说, 他一直是雅典的自 由公民, 而且认为城邦的秩序是公正的, 他没有抛弃这个城 邦, 尽管他有这样做的机会。 二、中西方在诚信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中西方都重视诚信问题, 但在重视诚信的出发点和侧重 点方面存在着差异。儒家重视诚信, 其出发点立足于教导人 们如何做人, 如何待人接物, 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人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侧重点是在道德层面强 调做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达到做人的 最高理想境地, 由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其社会 影响既深且广。在教育内容上, 诚信强调对个人进行道德层 面的教育。诚信向来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或德性的根本。中 国古代儒家认为“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 《孟子·离娄上》) 强调“人无信不立” ( 《论语·为政》) 。信 有二义: 信任和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 用来处理上下等 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曾子说: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学而》) 孔子说: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 《阳货》)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 《子路》) 信, 特别与言论有 关, 表示说真话, 说话算数。如孔子说: “与朋友交, 言而 有信。” ( 《学而》) 信也是维持等级关系的一种道德。 儒家“诚信”的特色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 它是适用于 宗法等级“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种“人伦”有鲜明的 宗法等级色彩; 各个道德规范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而非 涵盖所有人。第二, 它是从属于 “ 忠 ”、 “ 孝 ”、 “ 礼 ”、 “义”等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第三, 未能介入经 济交换, 形成经济伦理, 儒家“诚信”只局限于朋友关系, 至多推广到君臣、君民关系, 而不能延伸到经贸领域, 也不 可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伦理, 而现代“信用”的核心内容却正 是“经济信用”。 在西方, 仅以荷马史诗为例, 《奥德赛》 中带有伦理含 义的术语比 《伊利亚特》 中出现多得多。 《奥德赛》 中所出 现的是具有明确道德意义的全新术语, 如“忠诚的”、“善 行”、“高尚的”、“敬神的”等等。“正义”这个术语在奴 隶欧迈俄斯的口中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真正的道德”意义。 欧迈俄斯说: “神最满意的是人们的真话和美好的行为。” 赫希何德的醒世史诗 《工作与时日》 毫无英雄道德的痕迹, 它带有彻底的道德教化的性质, 诗中表现的是新的社会道德 状况。诗人把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劳动和正义与他们对立起 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而正义则能保卫财富, 而且正义也 鼓励人们热爱劳动, 因为它是诚实致富的唯一手段。 中国人的诚信观是伦理意义上的, 故而重在感性、情 理, 而西方的诚信观更多是法理意义上的, 故而重在理性、 法理。西方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 方式, 基于商品经济和法制文化基础上的诚信, 更多地体现 了理性至上的观念, 以理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而不为 血缘、亲缘所支配、诱导。苏格拉底以死践行了他的诚信。 他在受审时虽然已判定有罪, 但在判决以前还要再次征求被 告的意见, 他应该自己给自己量刑。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通常 都给自己确定最严厉的惩罚, 以示悔过和无条件的承认指控 的公正性。他力图从心理上影响法庭, 博得法庭的怜悯。但 苏格拉底恰恰没这么做, 仍然坚持已见, 认为他的活动是正 义的, 而且对于雅典人来说是必需的, 为此应该奖赏他, 而 不应该惩罚他。不仅如此, 苏格拉底还说, 如果法官给他以 自由, 他将继续从事他的事业。 中国的诚信建设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 西方的诚 信具有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西方由于长期的商品经济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而完善的个人和企 业信用体系和制度。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安全 卡, 上面记录着个人的信用信息, 在全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 可查询, 任何不良记录都会威胁当事人的生存。在英国, “诚信纳税”是诚信道德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较完备的制 度和机制的保障, 使诚信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三、中西方在知、行关系上各有侧重 诚实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做人美德, 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 的道德要求, 在儒家看来, 无知识将面对整个陌生的世界, 有知识总比没有知识要好, 知识多总比知识少要好, 因为诚 实需要明辨是非, 诚实需要理性支持, 而知识则使人聪明, 无知使人愚蠢。“知”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行”属于社会 实践范畴,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一般来说, 凡思想理 论是正确的, 在指导实践中也是有效的, 实践促进理论成 熟 , 理论指导实践 深 化 。 儒 家 以 “ 慎 独 ” 解 释 “ 意 诚 ”。 “慎独”本于荀子所说: “善之为道者, 不诚则不独, 不独 则不形, 不形则虽作于心, 见于色, 出于言, 民犹未若从 也, 虽从必疑。”慎独和诚心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荀子以 “独”为专心不二, 《大学》 则阐发为诚心不欺, 表里一致。 认为心不诚的人总会表现在行为上, 难以掩盖, 所谓“掩其 不善, 而著其善”的伪善行为。汉唐注疏, 以独为“独居”, 这是采取 《中庸》 的“慎独”说。在儒家看来, 衡量一个人 是否诚信, 不但要看他是怎么说的, 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 的, 通过观其言、察其行, 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 达到路遥 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之目的。 《中庸》 把“诚”看成道德行为的根本, 同 《大学》 一 样, 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 它说: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 也。”这是说, 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 在闲居独处 的情况下, 更要警惕, 小心, 使行为符合于道。因为暗中做 的细微小事 , 终会显露出来 , 所 以 要 “ 慎 其 独 ”。 看 来 , 《中庸》 的作者认为要靠反省内求, 发扬天性中固有的“诚” 的观念。如果缺乏诚信势必自欺欺人, 而自欺欺人的后果, 【文化论苑】 17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