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6.1惯习与理性 [44]问:您已经阐明了场域和资本的概念。此外,还有第三个核心范畴,从理论上将这 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你的方法是指出存在一种机制,“推动”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确定行动 者们采取这样那样的策略,要么起而颠覆,要么退而维持—一或者,你还可以加上一种,就 是漠然视之,远离游戏。如果我对您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您的惯习观念就是这样的关键概念。 通过它,您把资本、市场、利益等等一些看起来属于经济学的观念,重新加以组织和阐释, 形成了一套与经济学极为不同的行动模型 答:关于惯习这个概念的意涵和作用,我都解释过这么多遍了,再说一次怕是没什么意 思,只是自我重复和简单化罢了,不一定能再澄清什么东西。……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只是 这概念的宗旨主要在于摆脱唯智主义的[及理智中心论的( intellectual centric)]行动哲学 这种哲学尤其体现在把人看作理性行动者的经济人理论里。近来,正当一大批经济学家已经 抛弃了这种思路(虽然他们一般并不这么明说,或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理性 选择理论却又把它重新树为时髦。我之所以要提出一套实践理论,把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实 践感的产物,是在社会中建构的“游戏感”的产物,就是要说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逻辑(the actual logic of practice)——这是一种自我矛盾的逆喻( oxymoronIc)表达法,因为所谓实 践的标志就是“合乎逻辑的”,它具有某种自身的逻辑却不把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当成自己的 准则( bourdieu1977a,1990a)。客观主义把行动理解成“没有行动者”的机械反应;而主 观主义则把行动描绘成某种自觉的意图的刻意盘算、苦心追求,描绘成某种良知自觉之心, 通过理性的盘算,自由地筹划着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从一开始就 想摆脱这两种思路,以便说明在最细微、最平凡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实践活动 如 各种仪式、婚姻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经济行为等等。 我还必须指出,惯习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确定了一种立场(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 以说是确定了一种科学惯习),即一种明确地建构和理解具有其特定“逻辑”(包括暂时性的) 的实践活动的方法。除了克服上述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惯习观的第二个主要作用还 在于克服另一个对立,即实证主义唯物论和唯智主义唯心论。这一对立同样具有很大的危害, 无疑也更难以克服,与实证主义唯物论不同,我们在理论上把实践作为实践来看待,认为知 识的对象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被消极被动地复制下来的;与唯智主义唯心论不同,惯习 观提请我们注意,这种建构的原则存在于社会建构的性情倾向系统里。这些性情倾向在实践 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 生成过程之中。遵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方案,惯习观旨在使一种唯 物主义的知识理论成为可能;它承认:所有知识,不管是凡俗的还是学究的,都预含了某种 建构工作的观念,但同时又力争不陷入唯心主义之中。但还必须强调指出,上述的建构工作 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分子的那种唯理智工作,它存在于实践建构活动中,甚至存在于实践的反 思( practical reflection)中。而那些关于思维、意识和知识的陈腐观念,使我们不能彻底充 分地对此进行思考。我相信,从黑格尔的精神( ethos),到胡塞尔的习惯性( Habitualitfit), 到莫斯的素性( hexis)2,所有那些在我之前使用 habitus这一古老用语或类似概念的人,都 受到与我相似的理论意旨的启发(尽管他们并不总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理论意旨就 原文出自 Pierre Bourdieu and loic Wacquant著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Polity press,1992), pp92-115:中译选自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 四节,第163-186页 1逆喻是一种矛盾性的陈述,由人们通常采用、但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如“令人愉快的痛苦”(参 见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第231页至232页,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hexis,源出希腊语,意即习惯,素养,经验等。一一译注46.1 惯习与理性* [4.4]问:您已经阐明了场域和资本的概念。此外,还有第三个核心范畴,从理论上将这 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你的方法是指出存在一种机制,“推动”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确定行动 者们采取这样那样的策略,要么起而颠覆,要么退而维持——或者,你还可以加上一种,就 是漠然视之,远离游戏。如果我对您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您的惯习观念就是这样的关键概念。 通过它,您把资本、市场、利益等等一些看起来属于经济学的观念,重新加以组织和阐释, 形成了一套与经济学极为不同的行动模型。 答:关于惯习这个概念的意涵和作用,我都解释过这么多遍了,再说—次怕是没什么意 思,只是自我重复和简单化罢了,不一定能再澄清什么东西。……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只是, 这概念的宗旨主要在于摆脱唯智主义的[及理智中心论的(intellectual centric)]行动哲学。 这种哲学尤其体现在把人看作理性行动者的经济人理论里。近来,正当一大批经济学家已经 抛弃了这种思路(虽然他们一般并不这么明说,或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理性 选择理论却又把它重新树为时髦。我之所以要提出一套实践理论,把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实 践感的产物,是在社会中建构的“游戏感”的产物,就是要说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逻辑(the actual logic of practice)——这是一种自我矛盾的逆喻(oxymoronic)1表达法,因为所谓实 践的标志就是“合乎逻辑的”,它具有某种自身的逻辑却不把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当成自己的 准则(Bourdieu 1977a,1990a)。客观主义把行动理解成“没有行动者”的机械反应;而主 观主义则把行动描绘成某种自觉的意图的刻意盘算、苦心追求,描绘成某种良知自觉之心, 通过理性的盘算,自由地筹划着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从一开始就 想摆脱这两种思路,以便说明在最细微、最平凡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实践活动——比如 各种仪式、婚姻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经济行为等等。 我还必须指出,惯习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确定了一种立场(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 以说是确定了一种科学惯习),即一种明确地建构和理解具有其特定“逻辑”(包括暂时性的) 的实践活动的方法。除了克服上述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惯习观的第二个主要作用还 在于克服另一个对立,即实证主义唯物论和唯智主义唯心论。这一对立同样具有很大的危害, 无疑也更难以克服,与实证主义唯物论不同,我们在理论上把实践作为实践来看待,认为知 识的对象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被消极被动地复制下来的;与唯智主义唯心论不同,惯习 观提请我们注意,这种建构的原则存在于社会建构的性情倾向系统里。这些性情倾向在实践 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 生成过程之中。遵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方案,惯习观-旨在使一种唯 物主义的知识理论成为可能;它承认:所有知识,不管是凡俗的还是学究的,都预含了某种 建构工作的观念,但同时又力争不陷入唯心主义之中。但还必须强调指出,上述的建构工作 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分子的那种唯理智工作,它存在于实践建构活动中,甚至存在于实践的反 思(practical reflection)中。而那些关于思维、意识和知识的陈腐观念,使我们不能彻底充 分地对此进行思考。我相信,从黑格尔的精神(ethos),到胡塞尔的习惯性(Habitualitfit), 到莫斯的素性(hexis)2,所有那些在我之前使用 habitus 这一古老用语或类似概念的人,都 受到与我相似的理论意旨的启发(尽管他们并不总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理论意旨就 *原文出自 Pierre Bourdieu and Ioic Wacquant 著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Polity Press, 1992), pp.92-115;中译选自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 四节,第 163-186 页。 1 逆喻是一种矛盾性的陈述,由人们通常采用、但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如“令人愉快的痛苦”(参 见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第 231 页至 232 页,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译注 2 hexis,源出希腊语,意即习惯,素养,经验等。——译注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