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7段: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 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 ⑥[塞(se)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 下雨。⑨[殆(dai)]大概。⑩草菅(jia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 有成语“草菅人命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问题二:在古代汉语中,“可”原本是个会意字。从口,从(供神之 架),本义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为“歌”字的古文。引申为允诺,同 意,准许。如:许可,认可,宁可。还有可能、能够之义,如:可见,可以, 不可思议。《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在现代 汉语中,还留存着类似的意义,如:可风(可为风范)。进一步向抽象方面 联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耻,可 鄙,可恨,可歌可泣,等等。以上诸词语,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可 字后面,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但是,如果换成了名词,意味就比较特别了。 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体,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意味。很明 显,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 是让人觉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觉得可爱。李渔在本文中,利用了这方面 的规律,又创造出“可目”、“可鼻”。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呢? 明确:这是很有点冒险的。一般说,词语结构是不能任意类推的,类推 可能违反约定俗成的、潜在的成规。如可以说“好吃”,却不能说“坏吃 (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说“可人”,却不可说“可鬼”,可以说“可口” 却不可以说“可眼”、“可脚”、“可手”“可头”。但是,李渔却在本文中创 造了“可目”、“可鼻”,读者并不没有感到怪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文 中有了“可人”,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原因,他先把花、蓬、实、亭亭独 立、翠叶开擎,均为目光所视,讲得很丰富了,然后再说“此皆言其可目者 也”,这就不太突然了。 问题三: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 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 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 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 (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凿斗大8 第 7 段: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 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 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 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 有成语“草菅人命”。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问题二:在古代汉语中,“可”原本是个会意字。从口,从丂(供神之 架),本义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为“歌”字的古文。引申为允诺,同 意,准许。如:许可,认可,宁可。还有可能、能够之义,如:可见,可以, 不可思议。《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在现代 汉语中,还留存着类似的意义,如:可风(可为风范)。进一步向抽象方面 联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耻,可 鄙,可恨,可歌可泣,等等。以上诸词语,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可” 字后面,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但是,如果换成了名词,意味就比较特别了。 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体,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意味。很明 显,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 是让人觉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觉得可爱。李渔在本文中,利用了这方面 的规律,又创造出“可目”、“可鼻”。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呢? 明确:这是很有点冒险的。一般说,词语结构是不能任意类推的,类推 可能违反约定俗成的、潜在的成规。如可以说“好吃”,却不能说“坏吃” (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说“可人”,却不可说“可鬼”,可以说“可口” 却不可以说“可眼”、“可脚”、“可手”、“可头”。但是,李渔却在本文中创 造了“可目”、“可鼻”,读者并不没有感到怪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文 中有了“可人”,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原因,他先把花、蓬、实、亭亭独 立、翠叶开擎,均为目光所视,讲得很丰富了,然后再说“此皆言其可目者 也”,这就不太突然了。 问题三: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 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 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 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 (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