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 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 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 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 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 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 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 的笔法。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步骤如第1段。 重点解释: (1)及其(它,芙蕖)茎叶既(在……之后,已经)生,则又日( 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高日上 (2)菡萏:课文注释“荷花的别称”。具体说,菡萏应是荷花的花苞, 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3)与翠叶并擎: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就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 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 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 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难道藤萝、秋兰、紫荆的茎叶就完全不 值得一顾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是“可人”,是一种 主观的情感,以我的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 问题二:“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 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 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 李渔追求“云所欲云而止”,这种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 (三)学习课文第3-7段 1.步骤如前。 重点解释: 第3段: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第4段:[并]一起。[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 面颊,这里指嘴边 第5段: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第6段:[是]如此、这。②[适j适合。⑧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 ⑤[长长处。⑥[于]比7 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 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 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 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 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 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 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 的笔法。 (二)学习课文第 2 段。 1.步骤如第 1 段。 重点解释: (1)及其(它,芙蕖)茎叶既(在……之后,已经)生,则又日(一 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高日上 (2)菡萏:课文注释“荷花的别称”。具体说,菡萏应是荷花的花苞, 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3)与翠叶并擎: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就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 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 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 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难道藤萝、秋兰、紫荆的茎叶就完全不 值得一顾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是“可人”,是一种 主观的情感,以我的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 问题二:“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 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 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 李渔追求“云所欲云而止”,这种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 (三)学习课文第 3—7 段。 1.步骤如前。 重点解释: 第 3 段: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第 4 段: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 面颊,这里指嘴边。 第 5 段: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第 6 段: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 ⑤[长]长处。⑥[于]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