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辞海》,查一下外文词典,便会发现“熊猫”的名称来源问题,复 杂得很。 为普及语文知识,语文刊物应把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处 理好。《咬文嚼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讨论的问题来自社会生活,其有实践性。正确地提出问题应该视 为学术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海上”“上海”的讨论,我深受教 益。我曾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我怀疑“上 河”是否同“河上”。古代河上,江上指河边、江边。90年代初,我到 北大图书馆去查资料,以求证实。遇到邓广铭先生,他是宋史专 家,顺便向他求教。他说“上河”的确不好解释,但“清明”二字好 懂吗?我说“是指清明节呀”,他说,不对。画里的人光着膀子,清 明时天气还不可能热到这种程度。他说“清明上河图”真正能够 明白的只有一个“图”字。我自惭读书太少。第二,文章大多一事 一议,短小精悍,分散了难点,有利丁作深人浅的探讨。第三, 群众参与,稿源广,各行各业的读者,在语文应用中点点滴滴的 真知灼见有机会得以发表,得以交流,使刊物充满生机 过去有一本刊物,叫《语文战线》。《咬文嚼字》的同志无疑是 战斗在第一线的,我一问对他们深怀敬意。年终岁秒,他」打来 电话,要我为刊物1999年的合订本写一篇序,我自当从命。不揣 谫陋,写了以上一些意见。 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