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臣请为王言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0.孟子为齐王描绘出两幅图景,它们相同处在哪,不同处在哪 孟子给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 11.尽管这两幅图景都是使用的“示现”手法,但一幅是现实的反 映,一幅则是孟子的期许,试分析之 答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12-15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其”指代什么? 答 14.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 15.“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 阅读文段,完成16-1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 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 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6.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其麋鹿者如(如同、等于)杀人之罪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于国中 C.雉兔者往蒼(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棼(禁忌) 17.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臣请为王言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为齐王描绘出两幅图景,它们相同处在哪,不同处在哪, 孟子给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尽管这两幅图景都是使用的“示现”手法,但一幅是现实的反 映,一幅则是孟子的期许,试分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 12—15 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其”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 16—19 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 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 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6.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其麋鹿者如(如同、等于)杀人之罪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于国中 C.雉兔者往焉(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禁忌) 17.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