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倾向。”(第238页)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个“禅易相通思想”是通过阐明“易理与佛理本无 二致”、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易辞与佛法互证互通”搭建起来的,“是智旭在解说《周 易》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特思想倾向。”(第238页)这个相对完整的“禅易相通思想”系统融 通了易学与佛学、佛学与儒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第287页) 历史主义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历史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历史是一个 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周易禅解》的研究,谢先生就非常灵活地运用了这个方法,追溯 中国佛学、中国易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纵观中国佛学的发展 史,作者认为智旭的《周易禅解》“既有利于三教关系的协调,又有利于人们摆脱传统‘思 想纷争’的困扰,从而对佛学的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307页)“又间接影响了清代 以来佛学思想朝着‘儒佛合流’、‘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第308页)从易学发展史上看, 《周易禅解》既发扬了中国易学优良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它所作的“禅易互证”,“对后 世学者开展易佛关系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第310页)而考察中国哲学发展史,“易学与佛 学的关系问题,是发展中国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第311页)“智旭《周易禅解》所作的 种种努力,正是面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而且他所作的努力“在易佛关系研究史上,具 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学术界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应该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第313页) 谢先生的《<周易禅解>研究》将智旭其人其书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通过考察社会 环境、文化传统和思想条件,以弘博的视野汇通古今,用缜密的心思深λ探察,是一部不可 多得的研究力作。如果说,晚明的智旭援禅证易,是三教合一的力倡者,那么谢先生则沿着 这条学术圆融的道路更进一步,用更开放的胸怀做了更大的尝试,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努 力找到一种可以融会中国学术、东方学术、西方学术的思想,来处理和协调不同文化学术之 间的关系,相信一定能够真正开创一个和而不同的学术互补新局面。”(第313页)这也正是 这部著作的最大贡献所在3 倾向。”(第 238 页)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个“禅易相通思想”是通过阐明“易理与佛理本无 二致”、把“易道与佛性相提并论”、“易辞与佛法互证互通”搭建起来的,“是智旭在解说《周 易》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特思想倾向。”(第 238 页)这个相对完整的“禅易相通思想”系统融 通了易学与佛学、佛学与儒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第 287 页) 历史主义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历史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历史是一个 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周易禅解》的研究,谢先生就非常灵活地运用了这个方法,追溯 中国佛学、中国易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纵观中国佛学的发展 史,作者认为智旭的《周易禅解》“既有利于三教关系的协调,又有利于人们摆脱传统‘思 想纷争’的困扰,从而对佛学的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 307 页)“又间接影响了清代 以来佛学思想朝着‘儒佛合流’、‘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第 308 页)从易学发展史上看, 《周易禅解》既发扬了中国易学优良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它所作的“禅易互证”,“对后 世学者开展易佛关系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第 310 页)而考察中国哲学发展史,“易学与佛 学的关系问题,是发展中国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第 311 页)“智旭《周易禅解》所作的 种种努力,正是面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而且他所作的努力“在易佛关系研究史上,具 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学术界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应该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第 313 页) 谢先生的《<周易禅解>研究》将智旭其人其书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通过考察社会 环境、文化传统和思想条件,以弘博的视野汇通古今,用缜密的心思深入探察,是一部不可 多得的研究力作。如果说,晚明的智旭援禅证易,是三教合一的力倡者,那么谢先生则沿着 这条学术圆融的道路更进一步,用更开放的胸怀做了更大的尝试,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努 力找到一种可以融会中国学术、东方学术、西方学术的思想,来处理和协调不同文化学术之 间的关系,相信一定能够真正开创一个和而不同的学术互补新局面。”(第 313 页)这也正是 这部著作的最大贡献所在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