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C(共事:共同做事)5.C 6.D(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而是“以细故”和“贤者”。) 7.(1)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黄福根据需要制定 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定”“军旅”“繁剧”“宜”“咸”各1分。) (2)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 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而已。(“约”“妻子”“周”“匮乏”,各1分,语句通 畅1分。) 8.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2分) 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作用:①点明吊吴野 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 9..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 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1分)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 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1分)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A1分,B2分,C3分,D、E0分。(A.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 的现实原因。D.“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 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 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 满分) (3)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 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 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 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 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2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 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 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 成文即可,2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 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 号。(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 文即可,2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2.A(A,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B,一笔抹杀:原指对所画 的画不满意而把它废掉,后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使用对象错误4. C(共事:共同做事) 5.C 6.D(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而是“以细故”和“贤者”。) 7.(1)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黄福根据需要制定 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定”“军旅”“繁剧”“宜”“咸”各 1 分。) (2)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 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而已。(“约”“妻子”“周”“匮乏”,各 1 分,语句通 畅 1 分。) 8. 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2 分), 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2 分)作用:①点明吊吴野 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 分) 9. .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 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1 分)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 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1 分) 10.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A1 分,B2 分,C3 分,D、E0 分。(A.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 的现实原因。D.“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 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 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 2 分,答出三条给 满分) (3)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 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 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 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 产生了影响。 (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4)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 2 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 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 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 成文即可,2 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 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 号。(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 文即可,2 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 分。) (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2.A(A,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B,一笔抹杀:原指对所画 的画不满意而把它废掉,后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使用对象错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