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如省和国家的汇总资料)有重大区別。举例说明,从宏观来说,人口控制已经 成为公共利益所在的情况下,个人、家庭却不一定能够自觉按照公共利益要求行 动,因为宏观利益并不完全与微观利益相一致。但是如果将宏观汇总资料中所发 现的变量关系直接用来解释微观主体的行为,便有可能产生生态学谬误。比如 教育和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生育水平越低这一结论,并不一定能够引申为个人 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多,生育数量越低的结论。这是因为,以宏观汇总数据 进行分析时,真正的行为主体(如果生育的行为主体是育龄妇女)的各方面特征 在汇总时丧失了直接联系。这就是说,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生育多的妇女是否真 的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妇女。所以,并不能彻底排除实际上还存在着 另一种可能性,即也许正是高教育程度、高收入的妇女生育较多。因此从严格的 意义上讲,宏观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只说明宏观情况,并不能用宏观情况直接引 申到微观情况。如果引申,就意味着其中必须借助一个假设条件,即宏观行为与 微观行为的模式相同。而这一假设在很多实际情况中并不能普遍成立,所以用宏 观环境解释微观行为在方法论上要冒生态学谬误的危险。 纵观国内有关统计分析文献,反映出这一问题并没有被研究人员普遍意识 到。很多研究论文完全不讨论宏观行为与微观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可以假设 其相同,就简单从宏观汇总数据的分析结果直接推论微观行为模式了。 (4)还原论谬误 还原论( Reductionism)是与生态学谬误相对的一种方法论谬误 在科学研究史上,还原论哲学观点曾经并仍然起着很强的影响作用。比如 物理学、生物学对一般物质或生物研究所得到的规律,套用在社会研究中,便产 生了社会物理学、社会生物学等种种理论。这些理论的建立实际上是立足于类比 法的研究逻辑,将一类研究对象的关系引申到另外的研究对象身上。尽管类比可 以提供很多新的思路,有助于构想事物的内在联系,然而必须认识到,类比法具 有很大的可错性 而还原论在统计研究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根据较低层次研究单位的分析结 果推断较髙层次单位的运行规律。这种引申同样需要先行假设宏观行为模式与微 观行为模型相同才能成立,所以必然经历与生态学谬误类似的风险。 生态学谬误和还原论谬误都是在研究当中由于逻辑推理不够严密,因而犯了 过分简单化的错误。 (5)混淆统计检验显著与实际意义显著 在统计研究中还经常存在混淆统计检验显著性与实际显著性的问题。一些研 究人员并不十分明确统计检验显著到底是什么含义,以为统计检验显著便等于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