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第二爻和第四爻则同为阴爻位,但由于第二爻居下卦中位,而第四爻居外卦偏 位,由于阴柔之道不可致远,故不能有第二爻的功效。同样,第三爻和第五爻同为阳爻位, 但第五爻居外卦中位,而第三爻居下卦偏位,贵贱有别,也不能取得如第五爻的功效。因 此,备理庶物,辨别是非,不能离开中爻。也就是说阴阳二气虽然往来变化,莫知其极,但只 有阴阳二气的中和状态才是天道运行的常规,一切偏移必将以此常规为归宿。这显然是儒 家天刚柔变易论的继承发展 其次,《系辞》等传不但以阴阳范畴对儒家伦理、政治主张作了更进一步的论证同时还 试图从理论上沟通天道与性命的关系。 《系辞》等传对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有的从起源上去论述,有的继续利用易象,并提 示了更复杂的取象范围。但《系辞》等利用阴阳范畴论述儒家伦理政治主张最成功的地方 在于它将儒家所坚持的伦理、政治精神与具体的君臣关系分别开来。它认为虽然由阴阳定 位所揭示的伦理、政治原则是不可变易的,但并不是说现实的君臣关系不可变化。只要奉 行中道,能够完满地承担历史使命,便可成为实际的君主。《系辞》等传所阐释的这种道统 与君统相即相离的关系,使得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 《系辞》等传还试图把《易经》原有卜筮观念所强调的对夭的的信念与家的道德情怀 联接起来。它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阴阳变化把 些基本属性内化于人。这些基本局性,结合《辞》等传的解释,主要是人的情性特别是 人的道德和理性能力。它是人们能够了解自身与天道的基础。但《系辞》也认为,人要真正 践仁知天,尚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进行真正的研究和改造。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了解 天道真实,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神妙境界。这种思想与战国中晚期儒、道二家关于天人关 系的理论发展相符合 《系辞》还总结了自春秋以来的释《易》方法,集中了春秋以来的释《易》成果。《系辞》 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 占”。“尚其辞”即引义连类的释易方法。《系辞》有多处被认定为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辟的 发挥,如说孔子曾引《中孚》九二爻辞论君子言行慎谨。“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 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 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 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说孔子曾引《乾》上 九爻辞论君主必须依靠臣民。“‘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 辅,是以动而有悔也。”等等。可以说“尚其辞”引义连类的释《易》方法仍然被《系辞》视为易 学思想的一个根本起点。 观其象”即取象方法。《系辞》甚至把整部《易经》都视为一个象征体系,说:“易者,象 象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它还把 取象分为“居者观其象”、“制器者尚其象”两类。前者指人们能从易象中体会出为人处世的 道理;后者指人们能从易象中悟出车船弓失书契的创造原理。总之,易象可以引发人的理 性思维。这种思维又是《周易》进一步发展的又一基点 尚其变”即从自然、社会现象的变化求得一般规则的释易方法。《系辞》认为刚柔天道 论以及阴阳天道论,就是“尚其变”的典型表现 46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意 思 是 说 , 第 二 艾和 第 四 交 则 同为 阴艾位 , 但 由于 第二 艾 居 下 卦 中位 , 而 第 四 交 居 外 卦偏 位 , 由于 阴柔 之道不 可致远 , 故 不能有 第二 艾 的功 效 。 同样 , 第三交 和 第五 艾 同为 阳艾位 , 但第五 艾 居外卦 中位 , 而第 三交 居下卦偏位 , 贵 贱有 别 , 也 不 能 取 得 如第五 艾 的功 效 。 因 此 , 备理 庶物 , 辨 别 是非 , 不 能离 开 中艾 。 也就 是 说 阴阳 二气虽 然 往来变化 , 莫 知 其 极 , 但只 有 阴 阳 二气 的 中和 状 态才是天道 运行 的常规 , 一 切偏 移必 将 以此 常规 为 归宿 。 这 显 然是儒 家天 刚柔变 易论 的继承发 展 。 其次 ,《系辞 》等 传不但 以 阴 阳范 畴对儒家伦理 、 政 治主张作 了更进一步 的论证 同时还 试 图从理论上 沟通 天道与性命的关 系 。 《系辞 》等 传对儒家 的 伦理 、 政治学 说 , 有 的从起源上 去论 述 , 有 的继续利用 易象 , 并提 示 了更复 杂 的取象 范 围 。 但《系辞 》等利用 阴阳 范 畴论述儒家伦理政治 主张最成功 的地方 , 在于 它将儒家所坚持 的 伦理 、 政治精 神与具体的 君 臣关系分别开 来 。 它 认 为虽 然 由阴阳定 位所 揭示 的伦理 、 政 治原 则 是不 可变 易的 , 但并 不是 说现实 的君 臣关 系不可 变化 。 只要 奉 行 中道 , 能够 完 满 地 承担 历 史 使命 , 便可成 为实际的君 主 。 《系辞 》等传所阐释 的这种道统 与君 统相即相 离 的关 系 , 使 得 儒家 的政治 、 伦理学 说具有一定 的社会批判作 用 。 《系辞 》等传还 试 图把《易经 》原有 卜盆观念 所强 调 的对天 命的信念 与儒家 的道德情怀 联接起来 。 它认 为 “ 一 阴 一 阳 之谓道 , 继之者 善也 , 成 之者性也 。 ” 《系辞 》上 阴 阳变化把 一些 基本属性 内化 于 人 。 这 些 基本属性 , 结合《系辞 》等 传的解释 , 主 要 是人 的情性 , 特别是 人 的道 德和理性 能 力 。 它是人 们能够 了解 自身与天道 的基础 。 但《系辞 》也认为 , 人 要真正 践仁 知天 , 尚需 对 人类 社会 和 自然进 行真 正的研 究和改造 。 只有在这 一基 础 上 , 才能 了解 天道 真 实 , 从 而 达 到 夭人 合一 的神妙 境界 。 这种 思想与战国 中晚期儒 、 道二家关于 天人关 系的理 论发 展 相 符 合 。 《 系辞 》还 总结 了 自春 秋 以 来 的释《易 》方法 , 集 中 了春秋 以来 的 释《易 》成 果 。 《系辞 》 说 “ 易有 圣 人 之 道 四 焉 以 言者 尚其 辞 , 以 动 者 尚其 变 , 以 制 器 者 尚其象 , 以 卜览 者 尚其 占 ” 。 “ 尚其 辞 ”即 引义 连 类 的释 易方法 。 《系辞 》有 多处被 认定 为是孔 子 对《易经 》卦交 辞的 发挥 , 如 说 孔子 曾 引《中孚 》九二 交 辞 论君 子 言行 慎谨 。 “ 鸣鹤在 阴 , 其子 和 之 , 我有 好 爵 , 吾 与 尔靡之 。 ”子 曰 “ 君 子居 其室 , 出其 言善 , 则千 里之外应 之 , 况其迩者 乎 居其 室 , 出其 言 不善 , 则 千里之 外违 之 , 况 其迩者 乎 言 出乎身 , 加 乎 民 行 发 乎迩 , 见 乎远 。 言行 , 君子 之 枢机 。 枢机 之 发 , 荣 辱之 主也 。 言行 , 君子 之所 以 动天地 也 , 可 不 慎乎 ”说孔子 曾引《乾 》上 九交 辞 论 君 主必 须 依靠 臣 民 。 “ ‘ 亢龙 有悔 ’ 。 子 曰 贵而无 位 , 高而 无 民 , 贤人 在 下位而无 辅 , 是 以 动而有 悔 也 。 ”等 等 。 可 以 说 “ 尚其辞 ” 引义连 类的释《易 》方法 仍 然被《系 辞 》视为易 学 思 想的一 个根 本起 点 。 “ 观 其象 ”即取象方 法 。 《系辞 》甚至 把 整 部《易经 》都视 为一个象 征体 系 , 说 “ 易者 , 象 也 。 象 者 , 像 也 ” 。 “ 圣 人 有 以 见 夭下 之绩 , 而 拟诸 其形容 , 象其 物宜 , 是 故 谓之象 ” 。 它还 把 取 象分 为 “ 居者 观其象 ” 、 “ 制器者 尚其象 ”两 类 。 前者指人 们能从 易象 中体会 出为 人处世的 道理 后者指人 们能从 易象 中悟 出车船 弓失 书 契 的 创造原理 。 总 之 , 易象 可 以 引发 人 的理 性 思 维 。 这 种 思 维 又 是《周 易 》进 一步 发展 的 又 一 基点 。 “ 尚其变 ” 即从 自然 、 社 会现 象 的 变化求得 一 般规 则的释 易方法 。 《系辞 》认为刚柔天道 论 以 及 阴 阳 天道 论 , 就 是 “ 尚其变 ”的 典型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