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国中、晚期道家学说的发展与《系辞》阴阳天道论 战国中、晚期,随着儒家天道刚柔变易论的确立,道家学说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庄 子以后的一些新道家,就通过吸收儒家学说的长处,来弥补理论上“敝于天而不知人”的局 限。道家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则的探讨,也由重视起始和归根转向对具体过程的分 析。从而老子和庄子所阐发的关于宇宙生化过程的学说成为道家道论的重要内容。世界 本原性的“道”被解释为“气"或“精气”,而阴阳二气是贯穿于万物变化过程的最本质的要 素。并通过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过程,引发出不同时期、不同季气的农耕兵战之术,形 成了“因循天道”的人生政治、伦理原则 新道家关于天道过程的抽象概括很快就成为当时天道论的重要学说。邹衍还以此探 讨着世界的本原乃至历史的变化发展。到荀子时,“天地合而万物起,阴阳接而变化起”,基 本上成为人们阐释自然变化的常识 《易经》的研究也吸收了道象阴阳二气变易的天道观,其中最突出的是《系辞》、《说 卦》、《序卦》等。 《彖传》在解释《泰》、《否》两卦时,曾运用阴阳范畴 “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享。则是夭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 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小道消也。” 否。彖曰:否之匪八,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 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也”。 但这还是结合泰、否二卦的组成要素乾、坤而言,尚没有把爻位也纳入阴阳框架。 以阴、阳二气贯穿整部《易经》来解《易》,曾经是一个独立的易学支脉。晋杜预《左传集 解·后序》说:“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蝌蚪文字……《周易》上下 篇与今本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这一支易学支脉在战国中 晚期成为易学的主流 《系辞翼《说卦》就曾用阴阳二气概括天地万物的变化过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 辞》上)阴阳二气,“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系辞》下)但它又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只有“极深研几”的圣人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到。 《系辞》等所闸发的天道观,无疑是《易》象研究的又一巨大进步。它表明人们对易象所 反映的自然界内在规则的认识的深入。之所以能出现这种天道观,道家对自然生化过程的 研究和概括固然有一定影响,但也不可忽视《系辞》孳传关于天道论述的独创性 首先,它并没有排斥《彖传》、《象传》天道刚柔变易论的成果和原则。这点特别典型地 集中于象《彖》、《象》二传那样,利用《易经》爻位来释《易》。《系辞》曾概括刚、柔二爻的功能 说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 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 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三 、 战 国中 、 晚期道家学说的发展与《系辞 》阴 阳天道论 战 国 中 、 晚 期 , 随着儒家 天道 刚 柔 变 易论 的确立 , 道家 学说 也产生 了 一些新 的变化 。 庄 子 以 后 的一 些 新道家 , 就通 过 吸收儒 家学 说 的长处 , 来 弥补理论上 “ 敝 于 天而 不 知人 ”的局 限 。 道家关于 自然 界运 动变化 的规 则 的探 讨 , 也 由重 视起 始 和 归根 转 向对 具体过 程 的分 析 。 从 而 老子 和庄子所阐发的关于宇 宙 生化过 程的学说 成为道家道论 的重要 内容 。 世 界 本 原 性 的 “ 道 ”被 解 释 为 “ 气 ”或 “ 精 气 ” , 而 阴阳二气是 贯穿 于万物 变化过 程 的最本 质的要 素 。 并 通过 阴 阳二气运 动变化 的具体过 程 , 引发 出不 同时期 、 不 同季气 的农耕兵 战之术 , 形 成 了 “ 因循 天道 ”的人 生政 治 、 伦理原 则 。 新道家关于 夭道过 程的抽象 概 括 很快 就成 为当时天道 论 的重要 学 说 。 邹衍还 以此 探 讨着 世界 的本原 乃 至历史 的变化发 展 。 到 荀子 时 , “ 天地 合而万物 起 , 阴 阳接而变化起 ” , 基 本上成 为人 们阐释 自然变化 的常识 。 《易经 》的研 究也 吸 收 了道 象 阴 阳 二 气 变 易 的 天 道 观 , 其 中最 突 出 的 是《系辞 》 、 《说 卦 》 、《序 卦 》等 。 《象 传 》在 解 释《泰 》 、《否 》两卦时 , 曾运 用 阴阳 范畴 “ 泰 。 象 曰 泰 , 小往大 来 , 吉 , 亨 。 则 是 天地交而万 物 通也 , 上 下交而其 志同也 内 阳 而 外 阴 、 内健而外顺 内君子 而 外 小人 , 君 子道 长 , 小 小道 消也 。 ” “ 否 。 象 日 否之匪 人 , 不 利 君 子 贞 , 大 往小来 。 则 是夭 地 不交 而万物不通也 上 下 不 交 而 天 下无邦 也 。 内阴而外 阳 , 内柔 而外 刚 , 内小人 而 外君子 , 小人道 长 , 君子道 消 也 ” 。 但这 还 是 结 合泰 、 否二 卦 的组 成要 素 乾 、 坤 而 言 , 尚没有 把 交位也纳入 阴 阳 框 架 以 阴 、 阳 二 气贯 穿整部《易经 》来 解《易 》 , 曾经是 一个独 立 的 易学 支脉 。 晋杜 预《左 传集 解 · 后 序 》说 “ 汲 郡 汲县 有发 其 界 内旧 家 者 , 大 得 古 书 , 皆简 编 蛾 鲜 文字 … …《周易 》上 下 篇 与 今 本 同 。 别 有《阴 阳 说 》 , 而无《象 》 、《象 》 、《文 言 》 、《系辞 》”这 一支 易学 支脉 在战国 中 、 晚期 成 为 易学 的主 流 。 《系 辞 》《说 卦 》就 曾用 阴 阳二气 概 括 天地 万 物 的变 化 过 程 , 说 “ 一 阴 一 阳之 谓 道 ” 《系 辞 》上 阴阳 二 气 , “ 变 动 不 居 , 周 流 六 虚 , 上 下 无 常 , 刚 柔 相 易 , 不 可 为 典 要 , 唯 变所 适 ” 。 系辞 》下 但它 又 有 一定 的规 则 可循 , 只有 “ 极 深研几 ”的圣 人 才能较 为全 面地认识到 。 《系辞 》等所 阐发 的天道观 , 无 疑 是《易 》象研 究的又 一 巨 大进 步 。 它表 明人 们对 易象 所 反 映 的 自然界 内在规 则 的认识 的深 入 。 之所 以 能 出现这种 夭道观 , 道 家对 自然生 化过 程 的 研 究和 概 括 固然有 一定 影 响 , 但也 不 可 忽 视《系辞 》等传关 于 天道论述 的独 创性 。 首 先 , 它并 没有 排斥《象 传 》 、《象 传 》天道 刚 柔变 易论 的成 果和 原 则 。 这点特别典 型地 集中于象《象 》 、《象 》二 传那样 , 利 用《易经 》交 位 来释《易 》 。《系辞 》曾概 括 刚 、 柔二 交的功 能 说 “ 若夫杂物 撰 德 , 辨是 与非 , 则非其 中交 不 备 。 喷 亦要存亡吉 凶 则居可 知 矣 。 知 者观其象辞 , 则思过 半 矣 。 二 与四 同功而 异位 , 其 善 不 同 , 二 多誉 四 多 惧 , 近 也 。 三 与 五 同功而 异位 , 三 多凶 , 五 多功 , 贵贱之等也 。 其 柔 危 , 其 刚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