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倆家还吸取道家关于《易象》内在原则的抽象和概括的理论成果,对自然现象的内 在原则作了独特的提炼,概括出刚柔往来的天道论,并以此作为儒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受道家道论的影响,《彖传》和《象传》也把世界各种事物看作是消息盈虚、永无止境的 自然过程。如《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 于鬼神乎?《恒卦·彖传》说:“终则有始”。而且这种消息盈虚是由于事物自身发展的结 但《彖传》《象传》与道家天道观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它结合爻位来说天道的规则。它把 组成八卦的根本符号 别视为刚与柔,并认为每卦自下往上,凡单数者为 刚位,凡双数者为柔位。虽然在六十四卦中,刚柔关系多种多样,有刚柔交,刚来而下柔,刚 上而柔下,柔来而文刚,柔上而刚下,刚柔分,刚决柔,刚遇柔,柔履刚,柔乘刚,柔变刚,刚 象应,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柔在内而刚得中等,①但只有刚柔得位又得中,才体现了自然 运动的正常秩序,才是自然天道运行之中 有些学者仅注意到《彖传》《象传》关于天道运行的过程与老子思想的某些相似,从而 断定《彖传》、《象传》是道家作品,恐怕不是全面地看问题。倆家对自然现象规则的认识有 个基本原则是不能索隐行怪。《中庸》说:“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带为之矣。”探索自 然天道,儒家不主张导出超出常识,违背常理的认识。而道冢老子则不以天道违背常理为 讳。他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老肖,久矣,其细也夫!”(《老子 六十七章》儒家的天道刚柔论却不违背常识 首先,它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并不是只有起始和归根才是最重要的,而是事物运动变化 的中和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彖传》、《象传)强调对天道的认识应该“观其所感”、“观 其所聚”、“观其所恒”、“中正以观 天地感,则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咸·彖传》)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萃·彖传》) “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传》) “中正以观天下。”(《观·彖传》) 这种认识天道的方法显然要求把握天道的具体过程,而不象道家那样轻视具体环节 其次,由《彖》、《象》二传引出的人生原则与道家道论有不同。《彖传》说:“日月得天而 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彖传》)而以刚柔范畴结 合爻位所显示的人伦政治原则,极为明显地对现实伦理关系作了积极的肯定,并没有导出 对仁、义、礼、智的否定。可见《彖》、《象》二传的天人关系论,并不是道家的天人论。 总之,《彖》、《象》二传是儒家在吸收道家学说之后,逐步提出的儒家独特的天人关系 学说,它标志着家政治、伦理学说的天道根据也由此而得到基本确立。 参见高亨(象传·象传冲之爻象、爻数备查表翼鬧易大传今注;48~51页,齐鲁书社,1979年版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儒 家 还 吸 取道 家 关 于《易象 》内在 原 则 的抽 象 和 概 括 的理 论成 果 , 对 目 然现 象 的 内 在 原 则作 了独特 的提炼 , 概括 出刚柔 往来 的天道论 , 并 以 此 作 为儒家学 说的根本 依据 。 受 道家道论 的影 响 ,《象 传 》和《象 传 》也把世界各 种 事物看作是 消息盈虚 、 永无 止境的 自然 过 程 。 如《丰 卦 · 象传 》说 “ 日中则 反 , 月盈 则食 , 天地 盈 虚 , 与时 消息 , 而 况 于 人 乎 况 于 鬼神 乎 ”《恒 卦 · 象 传 》说 “ 终 则有始 ” 。 而且 这 种 消 息盈 虚是 由于 事物 自身发 展 的结 果 。 但《象 传 》 、《象 传 》与道家天道观 的一个 显著差别是 它 结合艾位来说天道 的规则 。 它把 组 成八 卦 的根本符号 “ — ” 、 “ 一 一 ”分 别视为 刚与柔 , 并 认为 每 卦 自下 往 上 , 凡单 数者为 刚位 , 凡双数者 为柔位 。 虽 然在六 十四 卦 中 , 刚柔关系多种多 样 , 有 刚柔交 , 刚来而 下柔 , 刚 上 而 柔 下 , 柔 来而 文刚 , 柔上 而 刚 下 , 刚柔分 , 刚决柔 , 刚遇柔 , 柔履 刚 , 柔 乘 刚 , 柔 变刚 , 刚 象应 , 柔得 中乎外而顺乎 刚 , 柔在 内而 刚得 中等 , ① 但 只有 刚柔得 位又得 中 , 才体现 了 自然 运 动 的正 常 秩序 , 才是 自然天道运行 之 中 。 有 些学 者仅注意 到《象传 象 传 》关 于 天道 运行 的过 程与老子 思想 的某些相 似 , 从 而 断 定《象传 》 、《象 传 》是道 家 作品 , 恐怕不是 全面地看 问题 。 儒家对 自然现象规则 的认识有 一 个 基本 原 则是 不能索 隐行怪 。 《中庸 》说 “ 索隐行怪 , 后 世有述 焉 吾弗为之矣 。 ”探 索 自 然天 道 , 儒家不 主张 导 出超 出常识 , 违背常理 的认识 。 而道 家老子则 不 以天道违背 常理 为 讳 。 他 说 “ 天 下 皆谓 我道大 , 似不 肖 夫惟 大 , 故似 不 肖 。 老 肖 , 久 矣 , 其细也夫 ” 《老子 · 六 十七章 儒家 的天道 刚柔论却不违 背常识 。 首 先 , 它认 为 自然界 的运动并 不是 只有起始和 归根 才是最重要 的 , 而是事物 运动变化 的 中 和 状 态 才是最重 要 的 。 因此 ,《象 传 》 、《象 传 》强调对 天道 的认识应该 “ 观其所感 ” 、 “ 观 其所聚 ” 、 “ 观其 所 恒 ” 、 “ 中正 以观 ” “ 天地 感 , 则 万物 化生 , 圣 人感人心而夭 下和 平 。 观其所感 , 而 天地万物 之情可见 矣 。 ” 《咸 · 象传 》 “ 观 其所聚 , 而 夭地万物 之情 可见 矣 。 ” 《萃 · 象传 》 “ 观其 所 恒 , 则天 地万物 之情 可见 矣 。 ” 《恒 · 象 传 》 “ 中 正 以观天下 。 ” 《观 · 象传 》 这 种认识 天道 的方法 显 然 要求把握天道 的具体过 程 , 而 不象 道家那样轻 视具 体环节 。 其 次 , 由《象 》 、《象 》二 传 引出的人 生原 则与道家道论 有 不 同 。 《象传 》说 “ 日月得天而 能 久 照 , 四 时变化 而 能久 成 , 圣 人久 于 其 道 , 而 天 下化 成 。 ” 恒 · 象传 而 以 刚 柔 范 畴结 合交 位 所显示 的 人 伦政 治 原 则 , 极为 明显 地对现 实伦理关 系作 了积 极 的肯定 , 并 没 有导 出 对 仁 、 义 、 礼 、 智 的 否定 。 可 见《象 》 、《象 》二 传的 天 人关 系论 , 并不是道 家 的天 人论 。 总 之 ,《象 》 、《象 》二 传是 儒家 在 吸 收道 家学 说 之 后 , 逐 步 提 出的儒 家 独 特 的天 人 关 系 学 说 , 它标 志着 儒家政治 、 伦理学 说 的天道 根据 也 由此 而 得 到 基本确立 。 ① 参见 高 亨《象 传 · 象 传 冲之 丈 象 、 艾 数备 查 表 》《周 易大传 今注 》 一 页 , 齐 鲁书 社 , 年版 。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