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岀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130 多部“易”类和60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47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钓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据刘学沛《良师虽逝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蠃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3 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一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 (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①。 一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②),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 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 130 多部“易”类和 60 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 47 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 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 据刘学沛《良师虽逝 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 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赢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