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基本概念、SPAC中的水流阻力分布规律、SPAC中的水流通量的变化规律、植物根系 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二)教学难点 植物根系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SPAC系统的概念及植物根系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第三章缺水对作物的影响与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 一、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水分亏缺的基本概念,掌握形成水分亏缺的原因;了解水分亏缺对植物生理过 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深刻理解作物对水分亏缺适应性的机理;重点掌握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水分生 理指标和叶温指标;了解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气象指标和土壤水分指标。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水分亏缺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水分亏缺的基本概念 1.土壤水分亏缺 2.作物水分亏缺 (二)形成水分亏缺的原因 1.土壤水分亏缺的原因 2.作物水分亏缺的原因 第二节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与作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一)水分亏缺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1.水分亏缺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水分亏缺对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3.缺水对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4.水分亏缺对矿质吸收的影响 (二)水分胁迫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三)作物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 1.作物避旱性的生理机制 2.作物的耐旱性机理 (四)水分亏缺对作物的某些有益作用 1.促控结合对高产的作用 2.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第三节水分亏缺状况的评价指标 (一)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二)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气象指标 1.雨量指标法: 2.湿润度旱情指标法 (三)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土壤水分指标 1.土壤含水量指标法 2.土壤有效水含量指标法 3.土壤水分平衡指标法 (四)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水分生理指标 1.叶水势; 2.气孔导度(阻力): 3.细胞液浓度 (五)评价作物水分状况的叶温指标 1.冠层温度变异法CTV 2.温度胁迫法TSD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基本概念、SPAC中的水流阻力分布规律、SPAC中的水流通量的变化规律、植物根系 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二)教学难点 植物根系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SPAC系统的概念及植物根系吸水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第三章 缺水对作物的影响与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 一、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水分亏缺的基本概念,掌握形成水分亏缺的原因;了解水分亏缺对植物生理过 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深刻理解作物对水分亏缺适应性的机理;重点掌握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水分生 理指标和叶温指标;了解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气象指标和土壤水分指标。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水分亏缺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水分亏缺的基本概念 1.土壤水分亏缺 2.作物水分亏缺 (二)形成水分亏缺的原因 1.土壤水分亏缺的原因 2.作物水分亏缺的原因 第二节 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与作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一)水分亏缺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1.水分亏缺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水分亏缺对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3.缺水对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4.水分亏缺对矿质吸收的影响 (二)水分胁迫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三)作物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 1. 作物避旱性的生理机制 2. 作物的耐旱性机理 (四)水分亏缺对作物的某些有益作用 1. 促控结合对高产的作用 2. 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第三节 水分亏缺状况的评价指标 (一)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二)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气象指标 1.雨量指标法; 2.湿润度旱情指标法 (三)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土壤水分指标 1.土壤含水量指标法 2.土壤有效水含量指标法 3.土壤水分平衡指标法 (四)评价作物水分亏缺状况的水分生理指标 1.叶水势; 2.气孔导度 (阻力); 3.细胞液浓度 (五)评价作物水分状况的叶温指标 1.冠层温度变异法 CTV 2.温度胁迫法 TSD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