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 金权”是指(BCD) 组织理论 A、补助金B、奖学金C、贷学金D、助学金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D、以知识为中心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A、卢梭B、凯洛夫C、杜威D、赫尔巴特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第五章课程理论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单选题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A、直线式组织B、螺旋式组织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 表的课程范式 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三、多选题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ABC) 而成的课程是(D)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C、封闭、预成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ACD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B、系统的知识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D、杜威的课程观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阿普尔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 特点的课程称为(C)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 A、趣味性B、逻辑性C、简约性D、系统性 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A、学生被动学习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C、忽略个体知识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A、以儿童为中心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要表现为(B)的关系 C、按活动主题组织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 金权”是指(BCD)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 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 而成的课程是(D)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 特点的课程称为(C)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 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 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 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 组织理论。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 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 纵向组织 B 逻辑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 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 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 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C、封闭、预成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 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忽略个体知识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