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案及试题_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4,文件大小:271.5KB,团购合买
一、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9、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 单选题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私学B、官学C、书院D、大学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2、“六艺”中的“书”为(C) D、算术、几何、天文学 A、艺术教育B、书法教育 20、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 C、文字教育D、政治伦理教育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 3、汉代的太学属于(A) 龄分期的教育家 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 C、主动脉张胎教D、强调早期教育 A、原始社会末期B、春秋时期 21、《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 C、苏格拉底D、卢梭 A、识字教育B、音乐教育 22、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 C、道德教育D、算术教育 问题的专著”(D) 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C)A、《爱弥尔》B、《教育漫话》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 C、《理想国》D、《大教学论》 7、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23、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 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A、白鹿洞书院B、岳麓书院 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C、东林书院D、象山书院 24、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 8、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9、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2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哪部著作(A)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A、《学记》B、《孟子》C、《大学》D、《中庸》 A、天津西学学堂B、京师大学堂 26、《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 C、天津水师学堂D、京师同文馆 A、资历B、地位C、道D、年龄 ll、(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 27、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 A、癸卯B、壬子癸丑C、壬戌D、近代学制A、《颜氏家训》B、《大学》C、《论语》D、《师说 12、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28、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 A、四年一贯制B、五年一贯制 A、严复B、辜鸿铭C、蔡元培D、王国维 C、三年一贯制D、 分段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 13、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 的教育家是(A) A、日本B、德国C、美国D、英国 A、凯洛夫 B、赞可夫 1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 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 A、1949年B、1951年C、1958年D、1967年 、多选题 、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 (B) A、受社会制约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A、视学B、学部C、提学使司D、督学|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D、一种个人的活动 16、“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 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苏格拉底D、卢梭|A、非形式化B、形式化C、非制度化D、制度化 17、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 为标志: A、太学B、官学C、私学D、书院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 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 A、太学B、书院C、私塾D、经馆 18、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 命题(C) A、察举制B、科举制C、文官制D、九品中正制 A、孔子B、杜威C、苏格拉底D、赫尔巴特 6、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 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六艺”中的“书”为(C)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3、汉代的太学属于(A)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C)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7、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8、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9、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1862 年设立的(D)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1、(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2、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三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3、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 A、1949 年 B、1951 年 C、1958 年 D、1967 年 15、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B) A、视学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6、“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17、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 为标志: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18、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 命题(C) 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19、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0、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 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1、《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22、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 问题的专著”(D)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3、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25、“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 哪部著作(A) 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6、《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 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 27、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 A、《颜氏家训》 B、《大学》C、《论语》D、《师说》 28、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 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 的教育家是(A)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二、多选题 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 A、受社会制约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 D、一种个人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 A、非形式化 B、形式化 C、非制度化 D、制度化 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 A、太学 B、官学 C、私学 D、书院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 A、太学 B、书院 C、私塾 D、经馆 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 A、察举制 B、科举制 C、文官制 D、九品中正制 6、关于 1922 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O) 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4、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 教育的决定作用。(1) 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 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 增强 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O)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6、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 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面。(O) 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 7、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 A、全民化B、终身化C、民主化D、现代化|度文化。(O)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8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 个方面(ABCD) 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 A、重视教育的作用 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I)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I) C、强调早期教育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 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 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O) 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l1、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 C、伊拉斯谟、莫尔D、洛克、卢梭 所提倡的。(O) ll、杜威的教学主张(ACD) 12、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 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社会 发展的必要支柱。(O) C、教育即生长D、从做中学 二、单选题 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 A、循序渐进原则B、及时施教原则 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 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 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 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 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 D、择师的标准是“道” A、《21世界议程》B、《增长的极限》 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来中国讲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访问的有(ABC) 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 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C、华虚朋、孟禄D、克柏屈、梅伊曼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 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 A、陶行知B、梁漱冥C、陈鹤琴D、陈寅恪 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 方式有(ABCD) 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 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 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特点 判断题 A、顺序性B、间断性C、稳定性D、可变性 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 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O) A、不均衡性B、个别差异性C、稳定性D、可变性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8、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 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 增强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 A、全民化 B、终身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 个方面(ABCD) A、重视教育的作用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 C、强调早期教育 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 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C、伊拉斯谟、莫尔 D、洛克、卢梭 11、杜威的教学主张(ACD)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从做中学 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 A、循序渐进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 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 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 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D、择师的标准是“道” 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 1949 年来中国讲 学、访问的有(ABC) 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C、华虚朋、孟禄 D、克柏屈、梅伊曼 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 A、陶行知 B、梁漱冥 C、陈鹤琴 D、陈寅恪 16、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 方式有(ABCD) 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一、判断题 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 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Í)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段性。(Ö)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 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Ö) 4、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 教育的决定作用。(Í) 5、199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 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 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Ö) 6、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 面。(Ö) 7、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 度文化。(Ö) 8、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 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Í)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Í) 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 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Ö) 11、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 所提倡的。(Ö) 12、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 发展的必要支柱。(Ö) 二、单选题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 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 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 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 A、《21 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 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 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 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 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 特点。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 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8、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

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 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 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多选题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 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滲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 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 l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 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 12、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A、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高等教育的数量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 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1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 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 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单选题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 1、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 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2、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A、杜威 B、涂尔干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C、凯兴斯泰纳D、秦梯利 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A、罗素B、洪堡C、卢梭D、沛-西能 B、教育权利平等 4、(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 C、教育机会均等 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 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C、教育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 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5、(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 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谷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 A、林则徐B、张之洞C、梁启超D、蔡元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 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 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 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A、60 B、70 C、80 D、90 三、多选题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 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 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 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 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 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D、高等教育的数量 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C、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 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B、教育权利平等 C、教育机会均等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 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 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D、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 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 12、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1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 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2、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 4、(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 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5、(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 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 容。 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 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 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 A、1958 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A、复杂性B、创造性C、连续性D、示范性 7、(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 了(B)方面的权力。 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5B、6C、7D、8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科研学术活动权B、教育教学权 多选题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5、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 A抽象性B、理想性C、可操作性D、终极性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 2、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 A、科研学术活动权B、教育教学权 的教育目的论。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A、自然主义B、国家主义 6、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 C、自由主义D、存在主义 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 3、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 (C)思想。 教育目的论。 A、环境一学习理论B、发生认识论 A、国家主义B、存在主义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一反射理论 C、社会学派D、自由主义 7、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 是(A)的核心思想 A、约翰-密尔B、罗素、小原国芳C、哈耶克A、环境一学习理论B、发生认识论 D、洪堡、爱伦-凯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C、自然成熟论 D、条件一反射理论 5、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 8、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 A、涂尔干B、萨特C、凯兴斯泰纳D、秦梯利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 6、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 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 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 9、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 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 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多选题 7、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 几个方面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方法D、教育内容 A、个性化B、规范控制C、社会价值D、社会化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 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A、复杂性与创造性B、连续性与广延性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C、长期性与间接性D、主体性与示范性 二、单选题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5、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 C、人类灵魂的塑造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B、反思性教学 、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B、1981 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 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7、(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 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二、多选题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 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 2、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 的教育目的论。 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自由主义 D、存在主义 3、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 教育目的论。 A、国家主义 B、存在主义 C、社会学派 D、自由主义 4、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 A、约翰–密尔 B、罗素、小原国芳 C、哈耶克 D、洪堡、爱伦–凯 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5、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 A、涂尔干 B、萨特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6、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 A、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 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 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 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7、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 几个方面。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二、单选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 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 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 了(B)方面的权力。 A、5 B、6 C、7 D、8 4、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 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 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5、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 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6、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 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 (C)思想。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7、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是(A)的核心思想。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8、2-7 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 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 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9、7—11 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 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 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三、多选题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 金权”是指(BCD) 组织理论 A、补助金B、奖学金C、贷学金D、助学金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D、以知识为中心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A、卢梭B、凯洛夫C、杜威D、赫尔巴特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第五章课程理论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单选题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A、直线式组织B、螺旋式组织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 表的课程范式 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三、多选题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ABC) 而成的课程是(D)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C、封闭、预成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ACD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B、系统的知识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D、杜威的课程观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阿普尔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 特点的课程称为(C)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 A、趣味性B、逻辑性C、简约性D、系统性 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A、学生被动学习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C、忽略个体知识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A、以儿童为中心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要表现为(B)的关系 C、按活动主题组织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 金权”是指(BCD)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 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 而成的课程是(D)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 特点的课程称为(C)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 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 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 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 组织理论。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 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 纵向组织 B 逻辑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 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 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 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C、封闭、预成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 (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 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忽略个体知识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 l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C、知情意统一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 A、计划性B、内隐性C、随机性D、不确定性 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C、知情意统 CABD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A、教学的概念B、学生身心发展 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 C、教学任务 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ACD) ll、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 A、教师B、学生C、学生家长D、社区代表|体现了教学的(B)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A、课程的开放无度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了教学的(A)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第六章教学理论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单选题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A、主体B、客体C、中介D、范式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三、多选题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 范畴(B) 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 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 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 (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 (ACD)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 范畴(B)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 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 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 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 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 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 体现了教学的(B)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 了教学的(A)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 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 3、教学的作用是(ABC) 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A、《义务教育法》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C、《教师法》D、《中小学行为规范》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的内容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 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件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ACD)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 A、间接性B、目的性C、引导性D、简捷性程中(A)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C、行比知重要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D、特殊的情感活动|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C、知情意的统一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是(ABD)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则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正面教育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ll、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正面教育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 C、知行统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 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共产主义方向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 C、因材施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C、方法恰当D、结构紧凑 ll、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第七章学校德育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单选题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 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 (ACD)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 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 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 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 (D)的内容。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 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 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 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 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 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 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 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多选题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D、人的发展因素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A、理想教育B、集体主义教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D、评定学生操行 C、劳动教育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第八章学校管理与评价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二、单选题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A、查教案B、考试C、听课D、倾听师生意见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B、大循环和小循环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活动方式的区别B、影响因素的区别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形成结果的区别D、指导思想的区别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师节”。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A、10月9日B、9月15日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9月12日D、9月10日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常模B、教学目标C、教学任务D、个体 A、知行统一原则 三、多选题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 C、正面教育原则 (ABC)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A、决策权B、财政权C、人事权D集资权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的任何一方面开始。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A、行B、知C、情D、意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 C、社会实践活动D、班主任工作 (ABD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A、陶冶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 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 办事机构 ll、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A、德育目标B、教师素质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C、德育内容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因为(ABCD) C、教职工管理D、学生管理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 的任何一方面开始。 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 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 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 师节”。 A、10 月 9 日 B、9 月 15 日 C、9 月 12 日 D、9 月 10 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 (ABC) 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 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 (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 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生活福利工作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财务管理工作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20、。学生评价包括(AC)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D、考核教职工 A、学业成就评价B、学习行为评价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C、思想品德评定D、特殊表现评价 A、考勤B、考查C、考绩D、考能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口头测验B、客观测验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C、操作测验D、作品分析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C、评定优秀学生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自功能性 A、可行性原则B、针对性原则C、全面性原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则D、伦理性原则 C、半自治性D、基层性 综合复习题 ll、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选择题: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1、以儿童中心主义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C)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杜威D、布鲁纳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A、认知调节B、功能性 3、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 C、行为改变D、人际互动 可能性是(D)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展的唯一方法是(C) 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A、保证学生身体正常发展B、促进现代大工业生产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A、班级组织管理B、班级制度管理 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B C、班级自治管理D、班级文化建设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 班干部 B、小组长 6、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 C、一般成员D、团支部 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D) 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A、制定课程目标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本途径是(A)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 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 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B C、鉴定功能D、教学功能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C、使用频率高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A、备课 B、上课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 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 进行。 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 则 D、伦理性原则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以儿童中心主义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C )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布鲁纳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3、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 可能性是( D ) A、学校教育 B、个体实践活动 C、成熟、环境 D、遗传素质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唯一方法是( C ) A、保证学生身体正常发展 B、促进现代大工业生产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B )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师道尊严的关系 6、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 D ) A、制定课程目标 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 本途径是( A )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 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 B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 2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C) 0、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布鲁纳B、康德C、杜威D、卢梭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授课制 2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B) 11道德认知模式首先是由哪位学者所提出?()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A、加涅 B、柯尔伯格 2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D) C、班杜拉 D、皮亚杰 A、生产力B、科学技术 1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B) 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 A、学生会B、班级C、小组D、团委 2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C) C、应试教育D、著名学者的学说 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B、从课程核心组织角度2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B) 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D、从教育阶段作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用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14、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D) 2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 A、德育B、班级活动C、教研活动D、教学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 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生的(C) 方法是属于(B) 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 A、谈话法B、讲授法C、演示法D、讨论法|C、身心健康权D、陷私权 16、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3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叫做() 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 A、道德行为标准B、德育内容 3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 C、思想教育 德育目标 程,这是(D) 17、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动是班级管理是()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C、平行管理D、目标管理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8、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3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D)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思想政治教育 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 C、课外活动 D、教学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3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B)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C、巩固性原则D、因村施教原则 20、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尔》是由以下哪|3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D) 位教育家所著(B)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A、捷克的夸美钮斯 B、法国的卢梭 C、先进的教学设备D、备课 C、美国的杜威 D、法国的赫尔巴特 3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A) 21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C) 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 3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D) 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2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 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 平之间的矛盾 2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3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D) 孔子很强调(B)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D、因析施教原则 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3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B)

C、作业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11、道德认知模式首先是由哪位学者所提出?( ) A、加涅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1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B ) A、学生会 B、班级 C、小组 D、团委 13、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 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C ) 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B、从课程核心组织角度 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D、从教育阶段作 用 14、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D ) A、德育 B、班级活动 C、教研活动 D、教学 1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 方法是属于( B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16、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叫做( ) A、道德行为标准 B、德育内容 C、思想教育 D、德育目标 17、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 动是班级管理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8、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20、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尔》是由以下哪 位教育家所著( B ) A、捷克的夸美钮斯 B、法国的卢梭 C、美国的杜威 D、法国的赫尔巴特 21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C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2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 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3、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 孔子很强调( B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 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2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C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2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D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2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28、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29、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 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 生的(C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陷私权 30、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 ) A、 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31、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 程,这是( D)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32、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D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 课外活动 D、教学 33、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B ) A、 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34、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D )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3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A ) A、 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3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D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 3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D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析施教原则 3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B)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