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峡两岸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只是由于两岸的长期分离、制度差异和生活水平距离,才使一 部分台湾人产生了不同的政治认同,即所谓的“台湾认同”。产生这一分离意识的直接原因,是台湾当局的建 构行为。虽然国民党在两蒋时期,以“反攻大陆”作为其在台实行威权统治的基础,拒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但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90年代中期以来,岛内分裂主义势力利用民众要求自主 决定台湾前途命运的意愿,刻意在国际社会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制造两岸政治对立。而美国政界 的一些人士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向岛内“台独”势力传递错误信息,使其有恃无恐,毒化两岸关系的气氛,造成 岛内部分民意对大陆的敌对情绪。李登辉刻意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在政治上强调两岸差距(如在“千岛湖 事件”后攻击大陆政府是“土匪政权”),将所谓“中华民国到台湾”的论述改变为“中华民国在台湾”,通过全面 改选“民意机构"和直接选举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凸显政权的地区代表性,与大陆相切割(仅代表台湾,与大 陆无关);在经济上限制两岸的交流规模;在文化上从历史遭遇和“国际孤立"两个方面,渲染“台湾悲情”,并 有意让民众在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之间进行选择,形塑“共同体感”、“相互同情感”和“我群意识”。民进党 执政后,继续限制两岸交流,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建构“台湾认同”。 岛内政治人物的分裂言行对民意的影响之后遗症并未因为台湾政党的二次轮替而得到根除。根据台湾 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追踪调查,从1992年6月到2009年6月,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7.3%上 升到52.1%,认为自已是中国人的比例,从26.2%下降到4.3%,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分别 为45.4%和39.2%。在这期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出现过三次明显的下降。第一次是在1995年6月 和1996年6月期间,从24.9%陡降到15.8%。第二次是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12月期间,从16.3%剧降 到10.7%。第三次是在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期间,从9.9%下降到6.3%。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 则出现过四次明显上升。第一次是在1996年6月和1997年6月期间,从23.1%飙升到33.7%。第二次是在 2000年6月和2001年12月期间,从36.9%剧升到43.2%。第三次是在2004年6月和2005年12月期间,从 40.6%上升到46.5%。第四次是在2007年12月和2009年6月期间,从43.7%上升到52.1%。从上述数字, 可以看出台湾民众中国意识的淡化和台湾意识的上升,跟李登辉1995年访美,1999年提出“两国论”、陈水 扇2003年推行“公投绑大选”以及2007年推动“人联公投”所导致的四次“台海危机”有着难解之缘。认为自 己是中国人的受访民众的减少,没有导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受访民众在同一时段同步增加,其效应在后一 时段才体现出来,意味着民众认同的改变,是一个逐渐位移的过程。换言之,原先以中国为唯一认同对象的 民众,更容易转化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认同,而新增加的以台湾为唯一认同的民众,则来自原先自认 为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部分民众。不管怎么说,岛内台湾认同意识的上升确实导致了部分台湾民众对 维系台湾“独立主权"的更高要求和对中国统一的较低热情。不解决台湾认同问题,就无法杜绝“台独”的市 场。确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民族认同,诚属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关键环节。 三、结论 台湾2008年的选举结果,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台湾的第 二次政党轮替和大陆对台政策的与时俱进,开拓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构成了两岸发展机遇期 的一个关键支撑点。两岸直接“三通”的全面启动,既符合两岸民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在两岸经济、 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解决台湾的对外交往问题,是保证双方关系和平稳定的题中之义,也 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味着双方不但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进行广泛的 交流与合作,而且可以在军事领域建立互信机制,在政治领域保持良性的互动和沟通。在两岸重新统一的条 件成熟之前,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这一选项的提出,使台湾人民和政党可以在“和平统一”和“战争独 立”这两个选项之外进行第三项选择,符合台湾的主流民意,体现了祖国大陆尊重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稳 定两岸关系现状的政治意愿,展现了我方维系台海和平的最大诚意,也是中国政府有关“由包括台湾同胞在 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这一政策宣示的必然逻辑。唯有在和平的状态中,才有 ·9·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