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织和严格的制度实施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5.1.3建设与运行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2010年9 月10日中国工程院出版)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不利影响分析,提出三峡水库及其支流 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 优化调度及其与干支流各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等,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定位、继 续做好移民稳定致富、保护和建设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妥善安排和 做好三峡的后续工作、建设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三峡工程的不利 影响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淹没与移民。水库淹没和大量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环境影响的重点。 土地淹没是不可逆转的,大量人口迁移与坡地过度垦殖,对生态习性、环境容量与生物多样性 等带来不利影响。2010年9月三峡移民任务完成,迁移人口达139.76万人,为三峡水库2010 年10月26日蓄水到175m创造了条件。这些影响是潜在的,迁延时间较长,一时难于修复弥 补,必须长期监测控制,跟踪调查随访,妥善处理对待。 (2)景观与文物。客观上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 峡自然景观受到影响,为此,在三峡水库工程规划设计中,预先进行了系统性考虑。三峡库区 发现大型文物古迹1200余处,在工程建设与移民迁建中,已对文物古迹进行发掘抢救,迁移 保护:在今后水库运行中,继续对文物进行开发保护。同时,尽量减少对峡谷、小三峡和沿线 峡谷的风景名胜的不利影响。 (3)库区水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断面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但另一方面,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 己超过10亿吨,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己形成污染带:并且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慢,复氧和 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加强水库水质监控,防止水质污染是长期的任务。 (4)库区泥沙。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水库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 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随着三峡水库和上游梯级水电站建成蓄水,库区水体已日渐清澈。三 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为此,需要加强水库泥沙监控,综 合治理,做好防洪与清淤排沙综合调度,防止泥沙淤积。 (5)珍稀物种。三峡工程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 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恶化,鱼的自然繁殖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预 防和治理。自葛洲坝1981年1月4日、三峡工程1997年11月8日分别截流建坝以来,已在 长江上游设长江鲟、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在长江中游设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在坝下游设中华鲟产卵场进行自然和人工繁殖,每年向长江放流幼鲟,并部分作标记,以利跟 踪研究保护。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科研、监控与保护, 确保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6)其他。三峡工程建设是否与地震有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7年~2010年《监 测公报》,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通航以来,2004~2009年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 但大多为1.9级以下微震。最大地震为2008年11月22日秭归发生的4.1级,仍小于蓄水前 1997年7月15日万州发生的最大地震4.4级。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微震频次虽有所增 88 织和严格的制度实施管理,确保工程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5.1.3 建设与运行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2010 年 9 月 10 日中国工程院出版)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不利影响分析,提出三峡水库及其支流 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 优化调度及其与干支流各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等,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定位、继 续做好移民稳定致富、保护和建设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妥善安排和 做好三峡的后续工作、建设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三峡工程的不利 影响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淹没与移民。水库淹没和大量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环境影响的重点。 土地淹没是不可逆转的,大量人口迁移与坡地过度垦殖,对生态习性、环境容量与生物多样性 等带来不利影响。2010 年 9 月三峡移民任务完成,迁移人口达 139.76 万人,为三峡水库 2010 年 10 月 26 日蓄水到 175m 创造了条件。这些影响是潜在的,迁延时间较长,一时难于修复弥 补,必须长期监测控制,跟踪调查随访,妥善处理对待。 (2)景观与文物。客观上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 峡自然景观受到影响,为此,在三峡水库工程规划设计中,预先进行了系统性考虑。三峡库区 发现大型文物古迹 1200 余处,在工程建设与移民迁建中,已对文物古迹进行发掘抢救,迁移 保护;在今后水库运行中,继续对文物进行开发保护。同时,尽量减少对峡谷、小三峡和沿线 峡谷的风景名胜的不利影响。 (3)库区水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10 年《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断面水质基本维持在 II-III 类。但另一方面,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 已超过 10 亿吨,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已形成污染带;并且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慢,复氧和 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加强水库水质监控,防止水质污染是长期的任务。 (4)库区泥沙。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水库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 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随着三峡水库和上游梯级水电站建成蓄水,库区水体已日渐清澈。三 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为此,需要加强水库泥沙监控,综 合治理,做好防洪与清淤排沙综合调度,防止泥沙淤积。 (5)珍稀物种。三峡工程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 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恶化,鱼的自然繁殖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预 防和治理。自葛洲坝 1981 年 1 月 4 日、三峡工程 1997 年 11 月 8 日分别截流建坝以来,已在 长江上游设长江鲟、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在长江中游设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在坝下游设中华鲟产卵场进行自然和人工繁殖,每年向长江放流幼鲟,并部分作标记,以利跟 踪研究保护。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科研、监控与保护, 确保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6)其他。三峡工程建设是否与地震有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1997 年 ~2010 年《 监 测公报》,三峡水库自 2003 年 6 月蓄水通航以来,2004~2009 年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 但大多为 1.9 级以下微震。最大地震为 2008 年 11 月 22 日秭归发生的 4.1 级,仍小于蓄水前 1997 年 7 月 15 日万州发生的最大地震 4.4 级。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微震频次虽有所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