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⑨在血液中,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或者血浆前清蛋白结合而被转运至各组织。 2.2.2维生素B的特性 B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 食物中,为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几种的特性如下: ①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对酸对热相对稳 定,氧化剂或还原剂可使其失去作用:维生素B1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 后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现蓝色荧光,利用这一特性可对维生素B1进行检测及定量。 维生素B1在体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参与糖代谢。因此维生素B1缺乏时,糖 在组织内的氧化受到影响。它还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1时 此酶活性过高,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破坏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 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道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碍。 ②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微苦,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在 威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 ③维生素B6:包括三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体内转变成吡 哆醛,吡哆醛与吡哆胺可相互转变: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于脂肪溶剂:遇光和 碱易被破坏,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 哆胺,是许多氨基酸代谢酶的辅酶。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所以人类很少发生 维生素B6缺乏症。 ④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粉红色结晶,含有金属元素钴,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 的维生素:水溶液在弱酸中相当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易被日光、 氧化剂及还原剂破坏:它与其他B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 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肝、瘦肉、鱼、牛奶及鸡蛋是人类获得维生素B12 的来源:它经胃肠道吸收时,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 结合,才能被吸收: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B12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 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 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 2.2.3维生素C的特性 ①又叫L-抗坏血酸,为无色品体,熔点190~192℃。 ②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 ③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但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C的作用。 ④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脂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 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 ⑤在体内最终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 有生理活性。 2.2.4维生素D的特性 ①为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②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化学性质稳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 破坏。 ③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 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动物皮下 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常 被称作维生素D原。 ④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D2和D3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 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 66 ⑨在血液中,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或者血浆前清蛋白结合而被转运至各组织。 2.2.2 维生素 B 的特性 B 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 食物中,为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几种的特性如下: 1 维生素 B1:又名硫胺素,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对酸对热相对稳 定,氧化剂或还原剂可使其失去作用;维生素 B1 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 后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现蓝色荧光,利用这一特性可对维生素 B1 进行检测及定量。 维生素 B1 在体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参与糖代谢。因此维生素 B1 缺乏时,糖 在组织内的氧化受到影响。它还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维生素 B1 时 此酶活性过高,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破坏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 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道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碍。 2 维生素 B2:又名核黄素。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微苦,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在 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 3 维生素 B6:包括三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体内转变成吡 哆醛,吡哆醛与吡哆胺可相互转变;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于脂肪溶剂;遇光和 碱易被破坏,不耐高温。维生素 B6 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 哆胺,是许多氨基酸代谢酶的辅酶。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所以人类很少发生 维生素 B6 缺乏症。 4 维生素 B12:又名钴胺素,粉红色结晶,含有金属元素钴,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 的维生素;水溶液在弱酸中相当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易被日光、 氧化剂及还原剂破坏;它与其他 B 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 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肝、瘦肉、鱼、牛奶及鸡蛋是人类获得维生素 B12 的来源;它经胃肠道吸收时,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 结合,才能被吸收;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 B12 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 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 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 2.2.3 维生素 C 的特性 ①又叫 L-抗坏血酸,为无色晶体,熔点 190~192℃。 ②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 ③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但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 C 的作用。 ④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酯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 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 ⑤在体内最终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 有生理活性。 2.2.4 维生素 D 的特性 ①为淡黄色晶体,熔点 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②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化学性质稳定,在 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 破坏。 ③天然的维生素 D 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 角固醇(24-甲基-22 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 D2;在动物皮下 的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 D3,因此麦角固醇和 7-脱氢胆固醇常 被称作维生素 D 原。 ④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 D2 和 D3 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 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