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健康要素:维生素 提纲 1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2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3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4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5维生素的不良反应 6维生素的生产 7讨论 1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1.1维生素的发现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 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所以 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己被人们发现,比如中国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曾经指出,用动物肝可以防治夜盲症,用谷皮熬粥可以防 治脚气病。实际起作用的因素正是维生素,动物肝中多含丰富的维生素A,而谷皮中多含维 生素B1,分别是夜盲症和脚气的对症良药。但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仍然 把疾病归罪于鬼神、巫术、空气、体液,以至命运,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揭开 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DNA的秘密,并使我们认识到在某些程度上吃些什么决定了 身体状况。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 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 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 国水手的生命。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James Lind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 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 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后来知道是维生素C。 脚气病的病因:日本明治年间,海军部队流行脚气病,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大受挫折, 平均每年有1/3的水兵患有脚气病。为了控制疫病蔓延,日本将领根据前人经验,利用两年 时间,为舰艇上的官兵实施严格的饮食管制试验,结果饮牛奶那组的官兵患脚气病的人数急 速下降。因此日本海军下令每人每天饮用牛奶500毫升,自此脚气病在日本海军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美国医学家也对脚气病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美国官兵食用精白米, 脚气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后来服用米糠提取液或食用糙米和豆类,脚气病得以控制。由此 他们也认为脚气病的发生,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然而,脚气病的罪魁祸首并未查清。 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1858-l930)通过家禽试验,认为糙米 中含有一种能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微量物质。他的研究起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荷兰统治 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 胁,1896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克里斯蒂安 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 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 一种传染病。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 病?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海盘旋,于是,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 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 第七讲: 健康要素: 维生素 提纲 1 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2 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3 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4 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5 维生素的不良反应 6 维生素的生产 7 讨论 1 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1.1 维生素的发现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 3000 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 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所以 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已被人们发现,比如中国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 581-682 年)曾经指出,用动物肝可以防治夜盲症,用谷皮熬粥可以防 治脚气病。实际起作用的因素正是维生素,动物肝中多含丰富的维生素 A,而谷皮中多含维 生素 B1,分别是夜盲症和脚气的对症良药。但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仍然 把疾病归罪于鬼神、巫术、空气、体液,以至命运,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揭开 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 DNA 的秘密,并使我们认识到在某些程度上吃些什么决定了 身体状况。 1519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 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 200 多人,活下来的只有 35 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 国水手的生命。1747 年英国海军军医 James Lind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 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 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后来知道是维生素 C。 脚气病的病因:日本明治年间,海军部队流行脚气病,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大受挫折, 平均每年有 1/3 的水兵患有脚气病。为了控制疫病蔓延,日本将领根据前人经验,利用两年 时间,为舰艇上的官兵实施严格的饮食管制试验,结果饮牛奶那组的官兵患脚气病的人数急 速下降。因此日本海军下令每人每天饮用牛奶 500 毫升,自此脚气病在日本海军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美国医学家也对脚气病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美国官兵食用精白米, 脚气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后来服用米糠提取液或食用糙米和豆类,脚气病得以控制。由此 他们也认为脚气病的发生,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然而,脚气病的罪魁祸首并未查清。 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通过家禽试验,认为糙米 中含有一种能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微量物质。他的研究起于 19 世纪 80 年代,当时荷兰统治 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 胁,1896 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克里斯蒂安. 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 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 一种传染病。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 病?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海盘旋,于是,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 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896年,就在埃克曼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 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 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 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竞然全部安然无恙,这说明菌并不是引起 脚气病的原因。 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 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 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 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 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 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 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 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作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的鸡,开始用 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米,很快,这 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 于是,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1897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世 界各国的轰动,大家都对研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研究。 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Hopkins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 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 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从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糖类、脂类、微 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 Casimir Funk (Poland:1912) 1911年,波兰科学家Casimir Funk在艾克曼的基础上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 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是一种含氨化合物。Fuk提议将这种化合物 叫做Vitamine,意为“Vital 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极言它的重要性。这个名 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然而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维生素并不含有 “胺”结构,但是由于Funk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amine 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这是人类第一次 发现的维生素,现在我们称它为硫胺素,即维生素B1(Vitamin B1)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
2 1896 年,就在埃克曼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 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 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 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竟然全部安然无恙,这说明菌并不是引起 脚气病的原因。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 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 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 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 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 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 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 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作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的鸡,开始用 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米,很快,这 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 于是,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1897 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世 界各国的轰动,大家都对研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研究。 1906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 Frederick Hopkins 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 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 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从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糖类、脂类、微 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 Casimir Funk (Poland: 1912) 1911 年,波兰科学家 Casimir Funk 在艾克曼的基础上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 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是一种含氮化合物。Funk 提议将这种化合物 叫做 Vitamine,意为“Vital 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极言它的重要性。这个名 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然而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维生素并不含有 “胺”结构,但是由于 Funk 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 amine 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这是人类第一次 发现的维生素,现在我们称它为硫胺素,即维生素 B1(Vitamin B1).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
记忆,维生素按A、B、C一直排列到L、P、U等几十种。现代科学进一步肯定了维生素对 人体的抗衰老、防止心脏病、抗癌方面的功能。 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 为了赞誉艾克曼医生发现维生素的先驱作用,1929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 奖。 附录: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 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l年-波兰化学家Casimir Funk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D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生素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维生素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生素C用于治疗炎症。 1949年-维生素B3与维生素C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辅酶Q10被发现。 1969年-体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生素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1.2维生素的定义
3 记忆,维生素按 A、B、C 一直排列到 L、P、U 等几十种。现代科学进一步肯定了维生素对 人体的抗衰老、防止心脏病、抗癌方面的功能。 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 为了赞誉艾克曼医生发现维生素的先驱作用,1929 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 奖。 附录: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 3500 年-古埃及人发现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 A。 1600 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 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 C。1831 年-胡萝卜素被发 现。 1905 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 年-波兰化学家 Casimir Funk 为维生素命名。 1915 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 年-维生素 B 被分离出来。 1917 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 D 引起的。 1920 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 A。 1922 年-维生素 E 被发现。 1928 年-科学家发现维生素 B 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 年-维生素 E 首次用于治疗。 1948 年-大剂量维生素 C 用于治疗炎症。 1949 年-维生素 B3与维生素 C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 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 年-辅酶 Q10 被发现。 1969 年-体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被发现。 1970 年-维生素 C 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 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 E 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1.2 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各种维生素的化 学结构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 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 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 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⑤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 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Vitamin B6、Vitamin 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 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难以满 足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 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 2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2.1种类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两大类,主要的十几种维生素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 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B-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过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 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 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经淋巴系统到体内 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D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E主要存于 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K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 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者年代 来源 维生 视黄醇, Elmer McCollum:M 为一系列视黄醇衍生物,动物肝脏 素A 脂溶性 Davis/1912-1914 维生 硫胺素, Casimir Funk/1911 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酵母、谷物、 素BI 水溶性 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 核黄素, D.T.Smith,E.G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素B2 水溶性 Hendrick/1926 维生 泛酸,水 Roger Williams/1933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素B3 溶性 维生 烟酸,水 Conrad Elvehjem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 素B5 溶性 /1937 均属于吡啶衍生物:菸硷酸、尼古丁酸:酵母、谷物、 肝脏、米糠 维生 吡哆醇 Paul Gyorgy/1934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酵母、谷物、肝脏、蛋 素B6 类,水溶 类、乳制品 性 维生 生物素, Vincent Du Vigneaud 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酵母、肝脏、谷物 素B7 水溶性 /1940
4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各种维生素的化 学结构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 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 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 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⑤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 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 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 Vitamin B6、Vitamin K 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 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 B 族维生素),但生成量难以满 足需要;维生素 C 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 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 2 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2.1 种类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两大类,主要的十几种维生素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 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 D3;但要经过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 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 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经淋巴系统到体内 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 和 D 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 E 主要存于 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 K 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 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者/年代 来源 维生 素 A 视黄醇, 脂溶性 Elmer McCollum;M. Davis /1912-1914 为一系列视黄醇衍生物,动物肝脏 维生 素 B1 硫胺素, 水溶性 Casimir Funk/1911 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酵母、谷物、 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 素 B2 核黄素, 水溶性 D. T. Smith,E. G. Hendrick/1926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维生 素 B3 泛酸,水 溶性 Roger Williams/1933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 素 B5 烟酸,水 溶性 Conrad Elvehjem /1937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 均属于吡啶衍生物:菸硷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 肝脏、米糠 维生 素 B6 吡哆醇 类,水溶 性 Paul Gyorgy/1934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酵母、谷物、肝脏、蛋 类、乳制品 维生 素 B7 生物素, 水溶性 Vincent Du Vigneaud /1940 也被称为维生素 H 或辅酶 R 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 叶酸,水 露西威尔斯1931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 素B9 溶性 精蔬菜叶、肝脏 维生 氰钴胺 Karl Folkers, 也被称为辅酶B12,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素 素,水溶 Alexander Todd/1948 B12 性 维生 胆碱,水 Maurice Gobley/1850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素B 溶性 族 维生 肌醇,水 D Wooley /1940 环己六醇:心脏、肉类 素B 溶性 族 维生 抗坏血 James Lind /1747 新鲜蔬菜、水果 素C 酸,水溶 性 维生 钙化醇, Edward 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 素D 脂溶性 Mellanby/1922 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 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鱼肝油、蛋黄、乳制品、 酵母 维生 生育酚, Herbert Evans, 有a、B、y、8四种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素E 脂溶性 Katherine Bishop/1922 维生 萘醌类, Henrik Dam/1929 系列茶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 素K 脂溶性 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 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菠菜、 苜蓿、白菜、肝脏 2.2特性 2.2.1维生素A的特性 ①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 ②维生素A有A1和A2两种,天然维生素A主要以A1存在。 ③A1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淡黄 色片状结晶,熔点64℃。 ④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为金黄色油状物,熔点17~19℃。 ⑤是含有B-白芷酮环的多烯醇,A2与A1的区别只是在B-白芷酮环的3,4位上多一 个双键。维生素A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 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 ⑥不论是A1或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 生素A的依据。 ⑦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B、¥-胡萝 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A1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 转变为维生素A,故称为维生素A原。一分子B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 素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B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 小肠粘膜内进行。 ⑧维生素A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 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
5 维生 素 B9 叶酸,水 溶性 露西·威尔斯/1931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 M 或叶 精 蔬菜叶、肝脏 维生 素 B12 氰钴胺 素,水溶 性 Karl Folkers, Alexander Todd/1948 也被称为辅酶 B12, 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维生 素 B 族 胆碱,水 溶性 Maurice Gobley/1850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维生 素 B 族 肌醇,水 溶性 D Wooley /1940 环己六醇;心脏、肉类 维生 素 C 抗坏血 酸,水溶 性 James Lind /1747 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 素 D 钙化醇, 脂溶性 Edward Mellanby/1922 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 D2 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 D3 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 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鱼肝油、蛋黄、乳制品、 酵母 维生 素 E 生育酚, 脂溶性 Herbert Evans, Katherine Bishop/1922 有α、β、γ、δ四种 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 素 K 萘醌类, 脂溶性 Henrik Dam/1929 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 的维生素 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 K2 以及人工合成的 维生素 K3 和维生素 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菠菜、 苜蓿、白菜、肝脏 2.2 特性 2.2.1 维生素 A 的特性 ①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 ②维生素 A 有 A1 和 A2 两种,天然维生素 A 主要以 A1 存在。 ③A1 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淡黄 色片状结晶,熔点 64℃。 ④A2 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为金黄色油状物, 熔点 17~19℃。 ⑤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醇,A2 与 A1 的区别只是在β-白芷酮环的 3,4 位上多一 个双键。维生素 A 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 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 A 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 ⑥不论是 A1 或 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 生素 A 的依据。 ⑦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β、γ-胡萝 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 A1 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 转变为维生素 A,故称为维生素 A 原。一分子β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 素 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 β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 小肠粘膜内进行。 ⑧维生素 A 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 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 A 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
⑨在血液中,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或者血浆前清蛋白结合而被转运至各组织。 2.2.2维生素B的特性 B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 食物中,为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几种的特性如下: ①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对酸对热相对稳 定,氧化剂或还原剂可使其失去作用:维生素B1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 后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现蓝色荧光,利用这一特性可对维生素B1进行检测及定量。 维生素B1在体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参与糖代谢。因此维生素B1缺乏时,糖 在组织内的氧化受到影响。它还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1时 此酶活性过高,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破坏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 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道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碍。 ②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微苦,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在 威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 ③维生素B6:包括三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体内转变成吡 哆醛,吡哆醛与吡哆胺可相互转变: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于脂肪溶剂:遇光和 碱易被破坏,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 哆胺,是许多氨基酸代谢酶的辅酶。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所以人类很少发生 维生素B6缺乏症。 ④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粉红色结晶,含有金属元素钴,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 的维生素:水溶液在弱酸中相当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易被日光、 氧化剂及还原剂破坏:它与其他B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 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肝、瘦肉、鱼、牛奶及鸡蛋是人类获得维生素B12 的来源:它经胃肠道吸收时,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 结合,才能被吸收: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B12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 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 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 2.2.3维生素C的特性 ①又叫L-抗坏血酸,为无色品体,熔点190~192℃。 ②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 ③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但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C的作用。 ④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脂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 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 ⑤在体内最终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 有生理活性。 2.2.4维生素D的特性 ①为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②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化学性质稳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 破坏。 ③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 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动物皮下 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因此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常 被称作维生素D原。 ④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D2和D3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 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 6
6 ⑨在血液中,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或者血浆前清蛋白结合而被转运至各组织。 2.2.2 维生素 B 的特性 B 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 食物中,为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几种的特性如下: 1 维生素 B1:又名硫胺素,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对酸对热相对稳 定,氧化剂或还原剂可使其失去作用;维生素 B1 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 后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现蓝色荧光,利用这一特性可对维生素 B1 进行检测及定量。 维生素 B1 在体内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参与糖代谢。因此维生素 B1 缺乏时,糖 在组织内的氧化受到影响。它还有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维生素 B1 时 此酶活性过高,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破坏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 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道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碍。 2 维生素 B2:又名核黄素。为橙黄色针状晶体,味微苦,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在 碱性或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 3 维生素 B6:包括三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体内转变成吡 哆醛,吡哆醛与吡哆胺可相互转变;易溶于水和酒精,稍溶于脂肪溶剂;遇光和 碱易被破坏,不耐高温。维生素 B6 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 哆胺,是许多氨基酸代谢酶的辅酶。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所以人类很少发生 维生素 B6 缺乏症。 4 维生素 B12:又名钴胺素,粉红色结晶,含有金属元素钴,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 的维生素;水溶液在弱酸中相当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易被日光、 氧化剂及还原剂破坏;它与其他 B 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 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肝、瘦肉、鱼、牛奶及鸡蛋是人类获得维生素 B12 的来源;它经胃肠道吸收时,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 结合,才能被吸收;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 B12 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 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 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 2.2.3 维生素 C 的特性 ①又叫 L-抗坏血酸,为无色晶体,熔点 190~192℃。 ②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 ③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但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 C 的作用。 ④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酯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这种化合物在 动物体内不能变成内酯型结构。 ⑤在体内最终生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酯,从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 有生理活性。 2.2.4 维生素 D 的特性 ①为淡黄色晶体,熔点 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 ②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化学性质稳定,在 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 破坏。 ③天然的维生素 D 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 角固醇(24-甲基-22 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 D2;在动物皮下 的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 D3,因此麦角固醇和 7-脱氢胆固醇常 被称作维生素 D 原。 ④在动物体内,食物中的维生素 D2 和 D3 可在小肠吸收,经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 肝脏摄取,然后再储存于脂肪组织或其他含脂类丰富的组织中
⑤在人体中的维生素D主要是D3,来自于维生素D3原(7-脱氢胆固醇)。 ⑥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生物活性,它们必须在动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 谢转变,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化反应,首先 在肝脏羟化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1,25-(OHD2-D3,后者是维生素 D3在体内的活性形式。 2.2.5维生素E的特性 ①又名生育酚,是无臭、无味,微带粘性的淡黄色油状物。 ②在无氧条件下较为稳定,甚至加热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坏,但在空气中维生素E极 易被氧化,颜色变深,是人体优良的抗氧化剂。 ③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均为苯骈二氢毗喃的衍生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二类,每类又可根据甲基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分为ā、B-、¥-和8- 四种。 2.2.6维生素K的特性 ①又称凝血维生素,属脂溶性维生素,均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②常见的有维生素K1和K2,K1由植物合成,是黄色油状物:K2由微生物合成,是 淡黄色结晶,均耐热耐酸,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 ③人体肠道细菌也可合成维生素K2,现代维生素K已能人工合成,如维生素K3和K4, 均为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 3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3.1脂溶性维生素 3.1.1维生素A 维生素A的侧链含有4个双链,故可形成多种顺反异构体,其中较重要的有全反型(A Ⅱ-trans)和Ⅱ-顺型(1l-cis)。视黄醇在体内可被氧化成视黄醛(retinal),此反应是可逆的。视 黄醛进一步被氧化则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但此反应在体内是不可逆的。Retinoic acid具 有广泛和复杂的作用,与胞内相应核受体(又称维生素A受体)结合,使受体激活,直接 转变为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有关基因的表达或关闭。 3.1.2维生素D 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它们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 转化,才能生成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维生素D。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 化反应,首先在肝脏羟化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1,25-(OH2-D3, 后者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能与细胞内核受体-维生素D受 体结合,激活维生素D受体,使之转变为转录因子,进入核内作用于其靶基因,调节体内 钙、磷代谢。 视黄醇(维生裳A) 3-税氢视黄够(线生素A) (全反型) (除反型) 7
7 ⑤在人体中的维生素 D 主要是 D3,来自于维生素 D3 原(7-脱氢胆固醇)。 ⑥不论维生素 D2 或 D3,本身都没有生物活性,它们必须在动物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 谢转变,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化反应,首先 在肝脏羟化成 25-羟维生素 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 1,25-(OH)2-D3,后者是维生素 D3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 2.2.5 维生素 E 的特性 ①又名生育酚,是无臭、无味,微带粘性的淡黄色油状物。 ②在无氧条件下较为稳定,甚至加热至 200℃以上也不被破坏,但在空气中维生素 E 极 易被氧化,颜色变深,是人体优良的抗氧化剂。 ③天然存在的维生素 E 有 8 种,均为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二类,每类又可根据甲基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分为α-、β-、γ-和δ- 四种。 2.2.6 维生素 K 的特性 ①又称凝血维生素,属脂溶性维生素,均为 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②常见的有维生素 K1 和 K2,K1 由植物合成,是黄色油状物;K2 由微生物合成,是 淡黄色结晶,均耐热耐酸,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 ③人体肠道细菌也可合成维生素 K2,现代维生素 K 已能人工合成,如维生素 K3 和 K4, 均为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 3 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3.1 脂溶性维生素 3.1.1 维生素 A 维生素 A 的侧链含有 4 个双链,故可形成多种顺反异构体,其中较重要的有全反型(A Ⅱ-trans)和Ⅱ-顺型(11-cis)。视黄醇在体内可被氧化成视黄醛(retinal),此反应是可逆的。视 黄醛进一步被氧化则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但此反应在体内是不可逆的。Retinoic acid 具 有广泛和复杂的作用,与胞内相应核受体(又称维生素 A 受体)结合,使受体激活,直接 转变为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有关基因的表达或关闭。 3.1.2 维生素 D 不论维生素 D2 或 D3,本身都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它们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 转化,才能生成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维生素 D。这一转变主要是在肝脏及肾脏中进行的羟 化反应,首先在肝脏羟化成 25-羟维生素 D3,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 1,25-(OH)2-D3, 后者是维生素 D3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 D3 能与细胞内核受体-维生素 D 受 体结合,激活维生素 D 受体,使之转变为转录因子,进入核内作用于其靶基因,调节体内 钙、磷代谢
CH.OH CHO 11-顺视黄醉 11“顺视资醛 HO 麦角国蘑 情.始防一→之酰C0ww.med126.com 非生素, 胆厨酵党红 、紧外线 CH. 0 7-脱氢胆固尊 HO 弹牛厚D, 3.13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为生育酚,己经发现的生育酚有a、B、¥和8四种,其中以ā-生育酚 的生理效用最强。它们都是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ā-生育酚的结构如下: 8
8 3.1.3 维生素 E 维生素 E 又称为生育酚,已经发现的生育酚有α、β、γ和δ四种,其中以α-生育酚 的生理效用最强。它们都是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α-生育酚的结构如下:
H HO- H.C- www.med126.comC CH-(CH,-CH,-CH-CH)H CH, 维生素E世一生青酚) 维生素E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阻止体内自由基的积累,及时中和细胞膜过氧化反应 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 3.1.4.维生素K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这些因子上的谷氨 酸残基必须在肝微粒体酶系统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9~12个Y-羧谷氨酸,才能使这些因子 具有与C+结合的能力,并连接磷脂表面和调节蛋白,从而使这些因子具有凝血活性。在羧 化反应中,氨醌型维生素K被转为环氧型维生素K,后者在NADH作用下还原为氢醌型, 继续参与羧化反应。 COO- CH: CH: 疑血到前体CO: 凝血酶 OH www.med126.com 3H, OH KH: KO NAD NADH 香,2茶类 3.2水溶性维生素 ①运载氢原子或电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②运载反应基团,如酰基、氨基、烷基、羧基及一碳单位等,参与基团转移。 4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9
9 维生素 E 的作用主要是抗氧化,阻止体内自由基的积累,及时中和细胞膜过氧化反应 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 3.1.4. 维生素 K 维生素 K 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这些因子上的谷氨 酸残基必须在肝微粒体酶系统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 9~12 个γ-羧谷氨酸,才能使这些因子 具有与 Ca2+结合的能力,并连接磷脂表面和调节蛋白,从而使这些因子具有凝血活性。在羧 化反应中,氨醌型维生素 K 被转为环氧型维生素 K,后者在 NADH 作用下还原为氢醌型, 继续参与羧化反应。 3.2 水溶性维生素 ①运载氢原子或电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②运载反应基团,如酰基、氨基、烷基、羧基及一碳单位等,参与基团转移。 4 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4.1维生素A的功能与疾病 ①维持视觉 维生素A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视黄醛可以被视黄醛异构酶催化 为4-顺-视黄醛,4-顺-视黄醛可以和视蛋白结合成为视紫红质(rhodopsin)。视紫红质遇光 后其中的4-顺视黄醛变为全反视黄醛,因为构像的变化,引起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引发 视觉。而遇光后的视紫红质不稳定,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视黄醛,重新开始整个循环过 程。维生素A可调试眼晴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的发生, 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维生素A对视力的作用是被最早发现的、也是被了解最多的功能。 ②促进生长发育 与视黄醇对基因的调控有关视黄醇也具有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蛋白的 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强壮骨骼,维护头发、牙齿和牙床的健康。 ③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视黄醇和视黄酸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减弱上皮细胞向鳞片状的分化,增加上皮生长因子 受体的数量。因此,维生素A可以调节上皮组织细胞的生长,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与 功能。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黏膜干燥角质化,不易受细菌伤害,有助于对粉刺、脓包、 疖疮,皮肤表面溃疡等症的治疗;有助于祛除老年斑:能保持组织或器官表层的健康。缺乏 维生素A,会使上皮细胞的功能减退,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 ④加强免疫能力 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能加强对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及寄生虫 感染的身体抵抗力:有助于对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 ⑤清除自由基 维生素A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另外,许多研究显示皮肤 癌、肺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癌都跟维生素A的摄取量有关:不过这些研究仍待临床更 进一步证实其可靠性。 4.2维生素D功能与疾病 ①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②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③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④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⑤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 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佝偻病、严重的蛀牙、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3维生素E功能与疾病 ①抗氧化作用。 ②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 ③预防衰老(脂褐质、皮肤弹性、免疫力、性腺萎缩)。 ④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⑤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 人维生素E缺乏主要表现是:轻度溶血和脊髓小脑病,后者主要见于儿童,表现为脊 髓小脑共济失调伴深部腱反射消失,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振动和位置感觉消失,眼肌麻痹, 肌肉衰弱,上脸下垂和构音障碍。 4.4维生素K功能与疾病 维生素K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因此缺乏维生素K会减少机体中凝血酶原的合成, 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时,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止,即便是轻微的创伤或挫 伤也可能引起血管破裂,出现皮下出血以及肌肉、脑、胃肠道、腹腔、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 10
10 4.1 维生素 A 的功能与疾病 ①维持视觉 维生素 A 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视黄醛可以被视黄醛异构酶催化 为 4-顺-视黄醛,4-顺-视黄醛可以和视蛋白结合成为视紫红质(rhodopsin)。视紫红质遇光 后其中的 4-顺-视黄醛变为全反视黄醛,因为构像的变化,引起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引发 视觉。而遇光后的视紫红质不稳定,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视黄醛,重新开始整个循环过 程。维生素 A 可调试眼睛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的发生, 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维生素 A 对视力的作用是被最早发现的、也是被了解最多的功能。 ②促进生长发育 与视黄醇对基因的调控有关.视黄醇也具有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蛋白的 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强壮骨骼,维护头发、牙齿和牙床的健康。 ③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视黄醇和视黄酸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减弱上皮细胞向鳞片状的分化,增加上皮生长因子 受体的数量。因此,维生素 A 可以调节上皮组织细胞的生长,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与 功能。保持皮肤湿润,防止皮肤黏膜干燥角质化,不易受细菌伤害,有助于对粉刺、脓包、 疖疮,皮肤表面溃疡等症的治疗;有助于祛除老年斑;能保持组织或器官表层的健康。缺乏 维生素 A,会使上皮细胞的功能减退,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 ④加强免疫能力 维生素 A 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能加强对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及寄生虫 感染的身体抵抗力;有助于对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 ⑤清除自由基 维生素 A 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另外,许多研究显示皮肤 癌、肺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癌都跟维生素 A 的摄取量有关;不过这些研究仍待临床更 进一步证实其可靠性。 4.2 维生素 D 功能与疾病 ①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②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③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④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⑤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 维生素 D 缺乏,将导致佝偻病、严重的蛀牙、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3 维生素 E 功能与疾病 ①抗氧化作用。 ②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 ③预防衰老(脂褐质、皮肤弹性、免疫力、性腺萎缩)。 ④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⑤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 人维生素 E 缺乏主要表现是:轻度溶血和脊髓小脑病,后者主要见于儿童,表现为脊 髓小脑共济失调伴深部腱反射消失,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振动和位置感觉消失,眼肌麻痹, 肌肉衰弱,上睑下垂和构音障碍。 4.4 维生素 K 功能与疾病 维生素 K 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因此缺乏维生素 K 会减少机体中凝血酶原的合成, 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时,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止,即便是轻微的创伤或挫 伤也可能引起血管破裂,出现皮下出血以及肌肉、脑、胃肠道、腹腔、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