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麻醉史 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古 代医学也是在这几个国家发源和发展的。公元前6000年已发现人类己进行比较复杂的手术,可以看到石器 时代人的头颅上,有做过类似现在环钻手术的痕迹。在古代埃及己经知道做截肢术睾丸切除术。但还没有 发现有减轻疼痛的知识和措施。在埃及金字塔上所绘的手术图案中病人是清醒的,这一时期可能使用过鸦 片和大麻镇痛。在公元前2250年的医书中可以看到亚述及巴比伦人实施手术的叙述,公元前1400年到公 元前1000年古印度己知道外科手术用针、亚麻线或头发缝合组织。公元前900年在希腊及罗马能从伤口取 出异物及进行止血手术。这一时期由于受宗教迷信的影响,认为疾病和死亡是人们受到上帝的惩罚,只有 依靠祈祷求神而消灾去痛,同时还缺少有效的止痛方法。虽然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己对鸦片有所了解, 但还没有使用到减轻手术的疼痛方面。在西亚古国阿西利亚曾经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 施包皮环切术。1562年法国医生Pare用绑扎四肢的方法,以压迫神经血管减轻手术的疼痛。以后陆续有 1595年Costa、1661年Severing等应用冷冻的方法止痛,但这些方法可能引起肢体的坏死。以后又有人采 用放血的方法,使病人产生脑贫血引起失神而进行手术。在中世纪曾经有人使用浸有各种止或催眠药物的 海绵,如鸦片、莨菪等,在使用前将海绵浸泡热水后给病人吸入或吮吸。其中尤以应用含有莨菪碱或其它 生物碱的曼佗罗,在这种药物的影响下,有可能引起较长时间的睡眠下实施手术最为有名。也有采用饮酒, 病人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关于曼佗罗的麻醉作用早在一世纪的Celsus和Pig己有记载,但一直没有 引起重视,认为它是邪恶的东西。一直到18世纪化学麻醉药的出现,才结束了麻醉的启蒙状态。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 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另一方面,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石器工具的使用, 逐渐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经验,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石 "郭璞注解说:"砭针,治痛肿者"。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术的萌芽。公元前4一一5世 纪,《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战国名医扁 鹊以"毒酒"作麻药,为病人"剖腹探心”。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 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 所觉,因破服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缚以神膏,四、五日创(疮) 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说明在1700多年以前,华佗就己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麻沸散又名麻肺 散或麻肺汤,据宋人窦材说:"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如死,加以刀斧亦 不知押不芦即曼佗罗"。在公元1一一2世纪左右《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365种,其中就有不少具有镇 痛麻醉的药,如羊瑯躅、大麻、乌头、附子、莨菪子、椒等。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752 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有用大麻镇痛的记载。1337年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草乌散,1381 年明代朱棣等所撰《普济方》亦载有草乌散的制法和用法。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种、中,介绍了 曼佗罗花的麻醉作用说:“用热酒调服三,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苦也。"1642年明代张 景岳《资蒙医经》记有蒙汗药,用闹羊花、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磨为极细粉末,用热酒调服。1662 年王肯堂《证治准绳》、1743年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及同年赵学敏所著《川雅内编》介绍了由草乌、 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整等组成的开刀药方。关于针灸镇痛,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一221年)古 典医书《黄帝内经》在针灸方面从经络穴、针灸法到针灸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有针刺治疗头痛、牙 痛、耳痛、关节痛和胃痛等记载。相传为秦越人所著的《难经》论述了经络穴,215一一282年晋黄甫谧著 《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总结了古代针灸的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宋代王唯一撰成 《铜人针灸穴图经》三卷。制成铜人模型。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十卷,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方面 的成就。清代《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决及其经络经穴图解,流传很广泛。在复苏急救方面,公元前4一一5 世纪,有扁鹊切脉以诊断人之生死,用针、砭石和草药进行急救复苏的记载,据史记记载”太子患尸厥症, 呈现假死状态,扁鹊根据太子的病情,确认病人并未死亡,用针刺热熨和汤药等使病人起死回生"。东汉末
古代麻醉史 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古 代医学也是在这几个国家发源和发展的。公元前 6000 年已发现人类已进行比较复杂的手术,可以看到石器 时代人的头颅上,有做过类似现在环钻手术的痕迹。在古代埃及已经知道做截肢术睾丸切除术。但还没有 发现有减轻疼痛的知识和措施。在埃及金字塔上所绘的手术图案中病人是清醒的,这一时期可能使用过鸦 片和大麻镇痛。在公元前 2250 年的医书中可以看到亚述及巴比伦人实施手术的叙述,公元前 1400 年到公 元前 1000 年古印度已知道外科手术用针、亚麻线或头发缝合组织。公元前 900 年在希腊及罗马能从伤口取 出异物及进行止血手术。这一时期由于受宗教迷信的影响,认为疾病和死亡是人们受到上帝的惩罚,只有 依靠祈祷求神而消灾去痛,同时还缺少有效的止痛方法。虽然在公元前 400 年古希腊已对鸦片有所了解, 但还没有使用到减轻手术的疼痛方面。在西亚古国阿西利亚曾经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 施包皮环切术。1562 年法国医生 Pare 用绑扎四肢的方法,以压迫神经血管减轻手术的疼痛。以后陆续有 1595 年 Costa、1661 年 Severing 等应用冷冻的方法止痛,但这些方法可能引起肢体的坏死。以后又有人采 用放血的方法,使病人产生脑贫血引起失神而进行手术。在中世纪曾经有人使用浸有各种止或催眠药物的 海绵,如鸦片、莨菪等,在使用前将海绵浸泡热水后给病人吸入或吮吸。其中尤以应用含有莨菪碱或其它 生物碱的曼佗罗,在这种药物的影响下,有可能引起较长时间的睡眠下实施手术最为有名。也有采用饮酒, 病人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关于曼佗罗的麻醉作用早在一世纪的 Celsus 和 Pling 已有记载,但一直没有 引起重视,认为它是邪恶的东西。一直到 18 世纪化学麻醉药的出现,才结束了麻醉的启蒙状态。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 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痛的良药。另一方面,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石器工具的使用, 逐渐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经验,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石 ".郭璞注解说:"砭针,治痛肿者"。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术的萌芽。公元前 4――5 世 纪,《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战国名医扁 鹊以"毒酒"作麻药,为病人"剖腹探心"。公元 2 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 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 所觉,因破服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缚以神膏,四、五日创(疮) 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说明在 1700 多年以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麻沸散又名麻肺 散或麻肺汤,据宋人窦材说:"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如死,加以刀斧亦 不知......押不芦即曼佗罗"。在公元 1――2 世纪左右《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 365 种,其中就有不少具有镇 痛麻醉的药,如羊踯躅、大麻、乌头、附子、莨菪子、椒等。公元 652 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752 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有用大麻镇痛的记载。1337 年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草乌散,1381 年明代朱棣等所撰《普济方》亦载有草乌散的制法和用法。1578 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种、中,介绍了 曼佗罗花的麻醉作用说:"用热酒调服三,少顷昏昏欲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苦也。"1642 年明代张 景岳《资蒙医经》记有蒙汗药,用闹羊花、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磨为极细粉末,用热酒调服。 1662 年王肯堂《证治准绳》、1743 年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及同年赵学敏所著《川雅内编》介绍了由草乌、 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药方。关于针灸镇痛,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古 典医书《黄帝内经》在针灸方面从经络穴、针灸法到针灸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有针刺治疗头痛、牙 痛、耳痛、关节痛和胃痛等记载。相传为秦越人所著的《难经》论述了经络穴,215――282 年晋黄甫谧著 《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总结了古代针灸的成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宋代王唯一撰成 《铜人针灸穴图经》三卷。制成铜人模型。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十卷,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方面 的成就。清代《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决及其经络经穴图解,流传很广泛。在复苏急救方面,公元前 4――5 世纪,有扁鹊切脉以诊断人之生死,用针、砭石和草药进行急救复苏的记载,据史记记载"太子患尸厥症, 呈现假死状态,扁鹊根据太子的病情,确认病人并未死亡,用针刺热熨和汤药等使病人起死回生"。东汉末
年张仲景,目睹疫病流行而造成惨重的死亡,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卷,相传现存的《伤寒论》载方113 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 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0,长弦弦而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 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说明早在2一一3世纪,中国即已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复苏术。以后晋葛 洪《肘后备急方》中亦有关于复苏猝死病人的详细记载:"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0,令足去地 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转,或是通气也。其举手挥人, 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活了能语,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之”。这是对口吹气法的最 早记录。本法操作包括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领:①悬发或牵发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②用芦管插咽吹气,类似 于今经通气管吹气。③塞鼻以防漏气,以符合对口人工呼吸的要求。其他在《普救类方》、《广惠普救方》 也载有关于吹气人工呼吸的方法。总之,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述中,有关麻醉止痛、复苏急救等方面的记 载,内容丰富,经验宝贵,说明在我国医学发展中,麻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近代麻醉发展史 一、全身麻醉的发展 早在16世纪,l540年Valerings合成乙醚,在Cordus和Paracelsus的有关著作中提到乙醚有消除疼痛的 作用。18世纪中叶,1772年Pristle©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778年Day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1782 年Black分析出二氧化碳。1818年Faraday发现乙醚的麻醉的作用。1824年Hickman做动物实验,吸入高 浓度二氧化碳产生麻醉作用,但未用于人。1831年分别由Vonliebig、Guthrie和Sanbeiren发现氯仿。1842 年美国乡村医生Log使用乙醚吸入麻醉给病人做颈部肿物手术成功,是试用乙醚作临床麻醉的开创者,只 是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1849年才予报道。1844年Wlls出席了化学家Colton示范氧化亚氮吸入令病人神 志消失,引起Wlls的注意,就在自己拔牙时吸入氧化亚氮获得成功。1845年Wlls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 再次表演氧化亚氮麻醉,由于所用浓度过高在知觉完全消失时出现紫绀。1846年牙科医生Moon在医学 家兼化学家Jackson的指导下,实验了牙科手术吸入乙醚蒸气的麻醉作用。同年10月16日在麻省总医院 成功地为一例大手术施用乙醚麻醉成功,Moo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第一杰出人物,乙醚麻醉地成功地标志 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同年在英国Liston首先使用乙醚麻醉,在俄国Jiuporob在乙醚麻醉下施行了乳癌切 除术,而且他是大规模使用乙醚全身麻醉的组织者。1847年Sow刊行了,《乙醚吸入麻醉》是第一本麻醉 专著。同年Flourens经动物实验证明氯仿由麻醉作用。英国外科兼妇产科医生Sinposon第一次使用氯仿于 分娩镇痛成功。I848年Heyfelder首先在人体使用氯乙烷,同年发生使用氯仿死亡的病例,以后继续有报 道,认为应用氯仿不能超过一定浓度。1856年英国将氧化亚氮装入铜筒中使用。1858年Sow有刊行了《氯 仿及其他麻醉剂》一书。I862年Clover氯仿麻醉机问世,到I868年才开始普遍使用。同年Andiews研究 了氧和氧化亚氮的混合使用。Clouer首先将氧化亚氮应用于乙醚麻醉使病人更加舒适。I918年Luckhardt 证明乙烯有全身麻醉作用。1926年Eichhaltz应用阿弗丁于临床。1928年Lucuo和Hendersen发现环乙烷有 麻醉作用,1930年Waters临床应用环乙烷获得满意效果。I933年Gelfan和Bell发现乙烯醚有麻醉作用可 供临床使用。1935年Shiker试用三氯乙烯作麻醉药,1941年Lange Hewer应用于临床。1951年Suckling 合成氯烷,1956年Johnston应用于临床。I963年Terrell合成异氟酚后经Krantz和Dobking等动物实验于 1966年应用于临床。I965年Terrell合成异氟醚后经Klantz和Dobking等动物实验于应用于临床。1968年 Regan合成七氟醚以后经临床实验观察后用于临床。l990年Jones首先在临床应用地氟醚。关于静脉全身 麻醉,早在1872年Gre曾用水化氯醛做静脉注射产生全身麻醉。1903年Fischer和Mering合成巴比妥(佛 罗钠),I909年Bier用普鲁卡因作静脉注射产生镇痛作用。1932年Wease和Scharpff开始用环乙巴比妥钠 静脉麻醉:同年合成硫喷妥钠。1933年Ludy报告用硫喷妥钠作静脉麻醉,以后有普尔安(1956年)羟丁酸 钠(1962年)、氯氨酮(1965年)、乙醚酯(1972年)、异丙酚(1977年)等静脉全麻药应用于临床,丰富了全身 麻醉地用药内容。自从1953年King从管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管箭毒,1942年Griffiths和Johson将肌松药应 用于临床。1948年,Barlow和Ing合成十羟季胺有类箭毒作用。1951年,Bovet、Ginzel证明琥珀胆碱为 短效肌松药,同年Theolaff等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以后陆续有潘库溴铵、维库溴铵、啊曲库铵等肌
年张仲景,目睹疫病流行而造成惨重的死亡,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卷,相传现存的《伤寒论》载方 113 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 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长弦弦而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 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说明早在 2――3 世纪,中国即已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复苏术。以后晋葛 洪《肘后备急方》中亦有关于复苏猝死病人的详细记载:"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令足去地 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转,或是通气也。其举手挥人, 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活了能语,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之"。这是对口吹气法的最 早记录。本法操作包括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领:①悬发或牵发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②用芦管插咽吹气,类似 于今经通气管吹气。③塞鼻以防漏气,以符合对口人工呼吸的要求。其他在《普救类方》、《广惠普救方》 也载有关于吹气人工呼吸的方法。总之,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述中,有关麻醉止痛、复苏急救等方面的记 载,内容丰富,经验宝贵,说明在我国医学发展中,麻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贡献。 近代麻醉发展史 一、全身麻醉的发展 早在 16 世纪,1540 年 Valerings 合成乙醚,在 Cordus 和 Paracelsus 的有关著作中提到乙醚有消除疼痛的 作用。18 世纪中叶,1772 年 Pristley 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778 年 Davy 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1782 年 Black 分析出二氧化碳。1818 年 Faraday 发现乙醚的麻醉的作用。1824 年 Hickman 做动物实验,吸入高 浓度二氧化碳产生麻醉作用,但未用于人。1831 年分别由 Vonliebig、Guthrie 和 Sanbeiren 发现氯仿。1842 年美国乡村医生 Long 使用乙醚吸入麻醉给病人做颈部肿物手术成功,是试用乙醚作临床麻醉的开创者,只 是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 1849 年才予报道。1844 年 Wells 出席了化学家 Colton 示范氧化亚氮吸入令病人神 志消失,引起 Wells 的注意,就在自己拔牙时吸入氧化亚氮获得成功。1845 年 Wells 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 再次表演氧化亚氮麻醉,由于所用浓度过高在知觉完全消失时出现紫绀。1846 年牙科医生 Morton 在医学 家兼化学家 Jackson 的指导下,实验了牙科手术吸入乙醚蒸气的麻醉作用。同年 10 月 16 日在麻省总医院 成功地为一例大手术施用乙醚麻醉成功,Morton 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第一杰出人物,乙醚麻醉地成功地标志 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同年在英国 Liston 首先使用乙醚麻醉,在俄国 Jiuporob 在乙醚麻醉下施行了乳癌切 除术,而且他是大规模使用乙醚全身麻醉的组织者。1847 年 Snow 刊行了,《乙醚吸入麻醉》是第一本麻醉 专著。同年 Flourens 经动物实验证明氯仿由麻醉作用。英国外科兼妇产科医生 Sinposon 第一次使用氯仿于 分娩镇痛成功。1848 年 Heyfelder 首先在人体使用氯乙烷,同年发生使用氯仿死亡的病例,以后继续有报 道,认为应用氯仿不能超过一定浓度。1856 年英国将氧化亚氮装入铜筒中使用。1858 年 Snow 有刊行了《氯 仿及其他麻醉剂》一书。1862 年 Clover 氯仿麻醉机问世,到 1868 年才开始普遍使用。同年 Andiews 研究 了氧和氧化亚氮的混合使用。Clouer 首先将氧化亚氮应用于乙醚麻醉使病人更加舒适。1918 年 Luckhardt 证明乙烯有全身麻醉作用。1926 年 Eichhaltz 应用阿弗丁于临床。1928 年 Lucuo 和 Hendersen 发现环乙烷有 麻醉作用,1930 年 Waters 临床应用环乙烷获得满意效果。1933 年 Gelfan 和 Bell 发现乙烯醚有麻醉作用可 供临床使用。1935 年 Shiker 试用三氯乙烯作麻醉药,1941 年 Lange Hewer 应用于临床。1951 年 Suckling 合成氯烷,1956 年 Johnston 应用于临床。1963 年 Terrell 合成异氟酚后经 Krantz 和 Dobking 等动物实验于 1966 年应用于临床。1965 年 Terrell 合成异氟醚后经 Klantz 和 Dobking 等动物实验于应用于临床。1968 年 Regan 合成七氟醚以后经临床实验观察后用于临床。1990 年 Jones 首先在临床应用地氟醚。关于静脉全身 麻醉,早在 1872 年 Gre 曾用水化氯醛做静脉注射产生全身麻醉。1903 年 Fischer 和 Mering 合成巴比妥(佛 罗钠),1909 年 Bier 用普鲁卡因作静脉注射产生镇痛作用。1932 年 Wease 和 Scharpff 开始用环乙巴比妥钠 静脉麻醉:同年合成硫喷妥钠。1933 年 Lundy 报告用硫喷妥钠作静脉麻醉,以后有普尔安(1956 年)羟丁酸 钠(1962 年)、氯氨酮(1965 年)、乙醚酯(1972 年)、异丙酚(1977 年)等静脉全麻药应用于临床,丰富了全身 麻醉地用药内容。自从 1953 年 King 从管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管箭毒,1942 年 Griffiths 和 Johson 将肌松药应 用于临床。1948 年, Barlow 和 Ing 合成十羟季胺有类箭毒作用。1951 年,Bovet、Ginzel 证明琥珀胆碱为 短效肌松药,同年 Theolaff 等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以后陆续有潘库溴铵、维库溴铵、啊曲库铵等肌
松药,对增强全身麻醉地肌松作用和控制管理呼吸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地改进, 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地剂量和浓度,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 安全性。 二、局部麻醉的发展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 Pravaz和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应用提供了工具。I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I884年Koller 根据Freund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 下领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 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麻痹的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I891年英国Wynter和德国Quincke 介绍了腰椎穿刺术。1892年Schleich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1897年Braun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 延长局麻时效。I898年Bier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别成功的进 行骶管阻滞,并于1903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 的溶液性脊椎麻醉。1905年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m应用于临床。1907年Barker用较脑脊液 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同年Ster2i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1909年Stoked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 1913年M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I921年Fidelpage 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1924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1926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 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1931年Dogliotti采用 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I932年Cutierrey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 入硬膜外腔。1940年Lemmon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 外阻滞。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于临床。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广应用 18号Tuoc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 年)、布比卡因(1963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 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己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三、特殊麻醉方法的进展 在I9世纪初,施行全身麻醉时,是将乙醚、氯仿简单地倒在手巾上进行吸入麻醉,以后创造出简单的麻 醉工具,如Esmarch口罩,由钢丝网构成,上蒙以数层纱布,用乙醚滴瓶点滴吸入乙醚挥发气。以后 Sxhimimeldusch作了改进,将口罩与病人面部接触部分卷边,以防止乙醚流到病人面部及眼引起刺激受到 伤害。开放点滴吸入麻醉的缺是麻药丢失较多,麻醉的深度及呼吸不易控制,以后出现简单的可以调节乙 醚气体浓度(Cauobehko)的口罩。1910年设计出Mckesson断续流的麻醉机。1915年Jackson试用二氧化碳 吸收剂与动物实验,为禁闭法吸入麻醉之前导。1923年Waters设计来回式CO2吸该装置,1928年又出现 循环式禁闭吸入麻醉装置,目前己发展成为精密复杂的各种类型的麻醉机。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出现,意义 尤为重大。1543年Vesalius曾给动物实施气管内插管:1667年Hooke于动物实验用气管切开插入导管进行 麻醉。1792年Cury首先在人进行气管内插管。1869年Trendelenburg行气管切开术,直接经气管导管吸 入麻醉药。1880年Mceven用手引导施行气管内插管。1859年Krursstein制成喉镜作明视气管内插管。1921 年Magill和Rowvotham改良气管内麻醉术,将金属导管改用橡皮管,经鼻腔盲探插管。Guedel、Waters倡 导用带有套管的气管内插管导管。喉镜方面设计出Miller、Guedel、Flagg型及Macintosh弯型喉镜。气管 内插管普遍应用于各种全麻及实施复苏术的病人,并设计出各种气管内麻醉的导管和技术操作方法。关于 低温的应用,早在1797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1862年Walta,1902年Simpson将乙醚麻醉动物降 温至25℃,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进行手术。I905年Bigelow、Swan等进行体表全身降温,阻断循环,进
松药,对增强全身麻醉地肌松作用和控制管理呼吸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地改进, 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地剂量和浓度,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 安全性。 二、局部麻醉的发展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 1853 年 Pravaz 和 Wood 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应用提供了工具。1860 年 Nieman 发现了可卡因,1884 年 Koller 根据 Freund 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 Halstead 开始将可卡因用于 下颌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 Corning 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 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麻痹的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1891 年英国 Wynter 和德国 Quincke 介绍了腰椎穿刺术。1892 年 Schleich 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1897 年 Braun 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 延长局麻时效。1898 年 Bier 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1901 年 Sicard 和 Cathelin 分别成功的进 行骶管阻滞,并于 1903 年报告了 80 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1904 年 Barcock 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 的溶液性脊椎麻醉。1905 年 Einhorn 合成普鲁卡因,次年 Braum 应用于临床。1907 年 Barker 用较脑脊液 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同年 Sterzi 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1909 年 Stoked 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 1913 年 Meile 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 年 Pages 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1921 年 Fidelpage 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1922 年 Labat 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1924 年 Buluhebckuu 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1926 年 Janaen 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 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1928 年 Firsleb 合成了丁卡因。1931 年 Dogliotti 采用 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1932 年 Cutierrey 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 入硬膜外腔。1940 年 Lemmon 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 Cleland 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 外阻滞。1943 年 Lofgren 和 Lundguist 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 年用于临床。1949 年由 Cordello 等推广应用 18 号 Tuochy 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 年)、丙胺卡因(1960 年)、布比卡因(1963 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 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三、特殊麻醉方法的进展 在 19 世纪初,施行全身麻醉时,是将乙醚、氯仿简单地倒在手巾上进行吸入麻醉,以后创造出简单的麻 醉工具,如 Esmarch 口罩,由钢丝网构成,上蒙以数层纱布,用乙醚滴瓶点滴吸入乙醚挥发气。以后 Sxhimimeldusch 作了改进,将口罩与病人面部接触部分卷边,以防止乙醚流到病人面部及眼引起刺激受到 伤害。开放点滴吸入麻醉的缺是麻药丢失较多,麻醉的深度及呼吸不易控制,以后出现简单的可以调节乙 醚气体浓度(Cauobehko)的口罩。 1910 年设计出 Mckesson 断续流的麻醉机。1915 年 Jackson 试用二氧化碳 吸收剂与动物实验,为禁闭法吸入麻醉之前导。1923 年 Waters 设计来回式 CO2 吸该装置,1928 年又出现 循环式禁闭吸入麻醉装置,目前已发展成为精密复杂的各种类型的麻醉机。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出现,意义 尤为重大。1543 年 Vesalius 曾给动物实施气管内插管;1667 年 Hooke 于动物实验用气管切开插入导管进行 麻醉。1792 年 Curry 首先在人进行气管内插管。1869 年 Trendelenburg 行气管切开术,直接经气管导管吸 入麻醉药。1880 年 Mceven 用手引导施行气管内插管。1859 年 Krursstein 制成喉镜作明视气管内插管。1921 年 Magill 和 Rowvotham 改良气管内麻醉术,将金属导管改用橡皮管,经鼻腔盲探插管。Guedel、Waters 倡 导用带有套管的气管内插管导管。喉镜方面设计出 Miller、Guedel、Flagg 型及 Macintosh 弯型喉镜。气管 内插管普遍应用于各种全麻及实施复苏术的病人,并设计出各种气管内麻醉的导管和技术操作方法。关于 低温的应用,早在 1797 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1862 年 Walta,1902 年 Simpson 将乙醚麻醉动物降 温至 25℃,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进行手术。1905 年 Bigelow、 Swan 等进行体表全身降温,阻断循环,进
行心脏手术。1951年Delorme及Boerema行血液循环降温法,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 某些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及其他手术。控制性降压的作用,给某些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手术野,并节约 了输血量。其实施方法从40年代动脉切开放血发展到50年代以后应用各种降压药。1950年Charpentier 合成氯丙嗪,以后相继有异丙嗪、乙酰丙嗪等吩噻嗪类药问世。l951年Laborut及Huguenard等使用吩噻 嗪类药等合剂或配合物理降温,以降低机体代谢及应激性,称为"人工冬眠"及强化麻醉。1959年Decastro 及Mundeleer应用神经安定镇痛药,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近年来复合应用不同药物及不同的麻醉方法, 取长补短,称为复合麻醉,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手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及方法的效能, 减少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和麻醉并发症。 四、复苏及危重医学的发展 1819年Laennec发明了胸部听诊的"硬管"装置,1921年Bowlas利用听诊器的隔膜共振,使声音加大。 1941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将病人健康状况进行分级:1952年Apgar提出用5项指标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状况 的Apgar评分,可以作为麻醉时病人安危的参考。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环停止,很久以来即试图 用各种方法急救复苏。I9世纪早期采用手法进行人工呼吸,例如应用最多的是仰卧式压胸法(Silvester法), 腹卧式压背法(Schafer法),以后经过改进出现Holger--Nelsen举臂压胸法和提髋压背法等。随着麻醉技术的 进展,将气管内插管及麻醉机械应用于复苏,进一步出现各种机械的人工呼吸器,如负压型铁肺、正压呼 吸器。从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外提出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对口吹气法,进行心肺复苏(CP),进一步发展 为心肺脑复苏(CPC)。在急救组织方面,有些国家建立了急救复苏中心,进行临床死亡复活的研究。 从50年代开始对医院病人的管理提出了分级治疗(Progerssive Patient Care PPC)的新概念,改变了过去传 统的分科界限,集中了各专科医师和设备,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对危重大手术病人的集中治疗护 理。1958年Safr开始建立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以后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随着对危 重病人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临床死亡和复苏的研究,各种监测技术的进行,近30年来,以发展成为一门新 型的重危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 五、麻醉专业组织的发展 随着麻醉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专业人员逐渐增多,最初在英国(1893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bdor Society of Anaethertists),1905年以后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I936年正式称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麻醉专门学会。从1956年开始每四年举行一次世界麻醉学会,从1962年开 始每隔四年召开一次亚澳麻醉学会,其他还有世界危重监测治疗学会、世界疼痛学会等也定期召开学术会 议。 1941年Gwathmey出版了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麻醉的专著"麻醉"(ANESTHESIA)。关于麻醉专业杂志, 最早于I922年美国麻醉学会主编出版了麻醉与镇痛杂志(Current Researches in Anesthesia and Anaesthesia), 1923年出版了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以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行了英、德、法、日、 中等语种德麻醉、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等杂志约50种。 从乙醚等麻醉药德发现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启了近代麻醉学的历史进程,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麻醉学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现代麻醉学的基础,不论在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麻醉学科的建设、麻 醉专业的发展,麻醉队伍的壮大等各个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实现了麻醉学的现代 化,进入了现代化麻醉学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行心脏手术。1951 年 Delorme 及 Boerema 行血液循环降温法,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 某些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及其他手术。控制性降压的作用,给某些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手术野,并节约 了输血量。其实施方法从 40 年代动脉切开放血发展到 50 年代以后应用各种降压药。1950 年 Charpentier 合成氯丙嗪,以后相继有异丙嗪、乙酰丙嗪等吩噻嗪类药问世。1951 年 Laborut 及 Huguenard 等使用吩噻 嗪类药等合剂或配合物理降温,以降低机体代谢及应激性,称为"人工冬眠"及强化麻醉。1959 年 Decastro 及 Mundeleer 应用神经安定镇痛药,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近年来复合应用不同药物及不同的麻醉方法, 取长补短,称为复合麻醉,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手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及方法的效能, 减少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和麻醉并发症。 四、复苏及危重医学的发展 1819 年 Laennec 发明了胸部听诊的"硬管"装置,1921 年 Bowlas 利用听诊器的隔膜共振,使声音加大。 1941 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将病人健康状况进行分级;1952 年 Apgar 提出用 5 项指标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状况 的 Apgar 评分,可以作为麻醉时病人安危的参考。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环停止,很久以来即试图 用各种方法急救复苏。19 世纪早期采用手法进行人工呼吸,例如应用最多的是仰卧式压胸法(Silvester 法), 腹卧式压背法(Schafer 法),以后经过改进出现 Holger-Nelsen 举臂压胸法和提髋压背法等。随着麻醉技术的 进展,将气管内插管及麻醉机械应用于复苏,进一步出现各种机械的人工呼吸器,如负压型铁肺、正压呼 吸器。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国内外提出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对口吹气法,进行心肺复苏 (CPR),进一步发展 为心肺脑复苏(CPCR)。在急救组织方面,有些国家建立了急救复苏中心,进行临床死亡复活的研究。 从 50 年代开始对医院病人的管理提出了分级治疗(Progerssive Patient Care PPC)的新概念,改变了过去传 统的分科界限,集中了各专科医师和设备,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对危重大手术病人的集中治疗护 理。1958 年 Safar 开始建立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以后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随着对危 重病人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临床死亡和复苏的研究,各种监测技术的进行,近 30 年来,以发展成为一门新 型的重危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 五、麻醉专业组织的发展 随着麻醉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专业人员逐渐增多,最初在英国(1893 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bdon Society of Anaethertists),1905 年以后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1936 年正式称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麻醉专门学会。从 1956 年开始每四年举行一次世界麻醉学会,从 1962 年开 始每隔四年召开一次亚澳麻醉学会,其他还有世界危重监测治疗学会、世界疼痛学会等也定期召开学术会 议。 1941 年 Gwathmey 出版了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麻醉的专著"麻醉"(ANESTHESIA)。关于麻醉专业杂志, 最早于 1922 年美国麻醉学会主编出版了麻醉与镇痛杂志(Current Researches in Anesthesia and Anaesthesia), 1923 年出版了英国麻醉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以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行了英、德、法、日、 中等语种德麻醉、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等杂志约 50 种。 从乙醚等麻醉药德发现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启了近代麻醉学的历史进程,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麻醉学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现代麻醉学的基础,不论在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麻醉学科的建设、麻 醉专业的发展,麻醉队伍的壮大等各个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实现了麻醉学的现代 化,进入了现代化麻醉学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第4节我国麻醉学的发展与成就 19世纪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外国教会在全国各地开办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最早有1866 年广州博济医学堂,1879年上海同仁医院、1883年苏州博习医院等。20世纪1903年北京协和医学校、1904 年上海震旦学院、1904年济南齐鲁医学校等。而由满清政府举办的医学堂有1881年天津医学馆,1903年 北京京师大学堂医学馆,辛亥革命后陆续在北京、浙江、奉天等地建立公立或私立医学专门学校,大部分 均附设有医院,但这些医院创设之初都没有麻醉科,而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也是风毛麟角。仅据北京协和 医院(1921年)在建院之初,开设有外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手术科,没有麻醉 科。当时国内外科手术,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大医院才能实施较大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 术等。在协和从1922-1936年曾聘用外籍人士Holland司理麻醉,从1938-1942年才有协和毕业生马月青专 职麻醉工作。各医院大部分手术的麻醉均有麻醉医师或护士兼司理,方法简单,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 更缺乏创造性的成就。当时国内出版社的麻醉专著也非常少,有1931年(民国二十年)亨利、孟合理摘译的 《局部麻醉法入门》,1942年陶马利著《全身麻醉》等。我国麻醉学也得到迅速的进步,取得较大的成就, 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六、麻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开拓者吴珏、尚德延,谢荣在国外学习麻醉,前后回国, 在上海、兰州、北京等地教学医院建立了麻醉科,充实了麻醉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临床麻醉工作。这 一期间还有李杏芳(上海)、谭蕙英(北京)、王源(天津)等也在创建麻醉科室的工作中发挥了作用。他们通过 麻醉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新中国麻醉学科的建设,麻醉专业的创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 特别是在这些先辈的努力下,培养了大批麻醉骨干力量,以后,这批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市,进一步建立麻 醉科室。迄今,在我国县级以上医院,大部分建立了科室组织,配备了麻醉学教研室和麻醉研究室。1989 年卫生部文件明确麻醉科是一级临床科室,并指出其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为麻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 回顾50年代我国的临床麻醉,只能施行简单的乙醚开放滴入法,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及单次普鲁卡因蛛 网膜下腔阻滞等几种麻醉方法,随着我国医药卫生和工业的发展,麻醉条件逐步有了改善。全身麻醉方面, 从使用简单的乙醚罐(gg)或来回禁闭式吸入麻醉装置,逐步采用国产的吸入麻醉机施行循环密闭式吸入 麻醉。以后又有轻便空气麻醉机提供临床应用。在椎管内麻醉方面,在单次及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 单次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导管法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其他如颈丛、臂丛、交感神经节等神经 阻带方法亦在临床逐步开展应用。在麻醉药物方面,全身麻醉药物除乙醚外,逐步增加了硫喷妥钠、氧化 亚氮、氯胺酮等:肌松药有筒箭毒碱、琥珀胆碱等:局部麻醉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 因等相继用于临床。值得提出的是,根据我国国情,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得到了大力开展和推广。连 续30余年来,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一度成为我国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随着心血 管、颅脑、整形、五官等外科手术的发展,低温、控制性低血压,"人工冬眠"和强化麻醉、神经安定镇痛 麻醉等亦在临床开展应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麻醉工作者根据传统医学中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70年代初研究中药洋金花(曼佗罗花)、闹羊花等与丙嗪类药复合的中药麻醉,通过临床应用有 一定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尚达不到现代麻醉的要求,有待继续研究提高麻醉效果,但是针麻 研究促进了我国疼痛生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外许多 新的麻醉药品和精密的麻醉设备,相继引进我国。如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 库溴铵等麻醉药与辅助药:配备精密流量计和挥发器以及监测报警装置的现代麻醉机和呼吸机:具有多方 面监测功能的呼吸、循环、体温、肌松等生理监测仪等应用于临床,以后国内亦有类似产品相继生产供应。 进一步为提高我国麻醉水平,促进麻醉学科的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 4 节 我国麻醉学的发展与成就 19 世纪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外国教会在全国各地开办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最早有 1866 年广州博济医学堂,1879 年上海同仁医院、1883 年苏州博习医院等。20 世纪 1903 年北京协和医学校、1904 年上海震旦学院、1904 年济南齐鲁医学校等。而由满清政府举办的医学堂有 1881 年天津医学馆,1903 年 北京京师大学堂医学馆,辛亥革命后陆续在北京、浙江、奉天等地建立公立或私立医学专门学校,大部分 均附设有医院,但这些医院创设之初都没有麻醉科,而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也是凤毛麟角。仅据北京协和 医院(1921 年)在建院之初,开设有外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手术科,没有麻醉 科。当时国内外科手术,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大医院才能实施较大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 术等。在协和从 1922- 1936 年曾聘用外籍人士 Holland 司理麻醉,从 1938-1942 年才有协和毕业生马月青专 职麻醉工作。各医院大部分手术的麻醉均有麻醉医师或护士兼司理,方法简单,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 更缺乏创造性的成就。当时国内出版社的麻醉专著也非常少,有 1931 年(民国二十年)亨利、孟合理摘译的 《局部麻醉法入门》,1942 年陶马利著《全身麻醉》等。我国麻醉学也得到迅速的进步,取得较大的成就, 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六、麻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开拓者吴珏、尚德延,谢荣在国外学习麻醉,前后回国, 在上海、兰州、北京等地教学医院建立了麻醉科,充实了麻醉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临床麻醉工作。这 一期间还有李杏芳(上海)、谭蕙英(北京)、王源(天津)等也在创建麻醉科室的工作中发挥了作用。他们通过 麻醉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新中国麻醉学科的建设,麻醉专业的创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 特别是在这些先辈的努力下,培养了大批麻醉骨干力量,以后,这批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市,进一步建立麻 醉科室。迄今,在我国县级以上医院,大部分建立了科室组织,配备了麻醉学教研室和麻醉研究室。 1989 年卫生部文件明确麻醉科是一级临床科室,并指出其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为麻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 回顾 50 年代我国的临床麻醉,只能施行简单的乙醚开放滴入法,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及单次普鲁卡因蛛 网膜下腔阻滞等几种麻醉方法,随着我国医药卫生和工业的发展,麻醉条件逐步有了改善。全身麻醉方面, 从使用简单的乙醚罐(flagg)或来回禁闭式吸入麻醉装置,逐步采用国产的吸入麻醉机施行循环密闭式吸入 麻醉。以后又有轻便空气麻醉机提供临床应用。在椎管内麻醉方面,在单次及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 单次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导管法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其他如颈丛、臂丛、交感神经节等神经 阻滞方法亦在临床逐步开展应用。在麻醉药物方面,全身麻醉药物除乙醚外,逐步增加了硫喷妥钠、氧化 亚氮、氯胺酮等;肌松药有筒箭毒碱、琥珀胆碱等;局部麻醉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 因等相继用于临床。值得提出的是,根据我国国情,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得到了大力开展和推广。连 续 30 余年来,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一度成为我国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随着心血 管、颅脑、整形、五官等外科手术的发展,低温、控制性低血压,"人工冬眠"和强化麻醉、神经安定镇痛 麻醉等亦在临床开展应用。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我国麻醉工作者根据传统医学中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70 年代初研究中药洋金花(曼佗罗花)、闹羊花等与丙嗪类药复合的中药麻醉,通过临床应用有 一定的镇痛和麻醉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尚达不到现代麻醉的要求,有待继续研究提高麻醉效果,但是针麻 研究促进了我国疼痛生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70 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外许多 新的麻醉药品和精密的麻醉设备,相继引进我国。如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 库溴铵等麻醉药与辅助药;配备精密流量计和挥发器以及监测报警装置的现代麻醉机和呼吸机;具有多方 面监测功能的呼吸、循环、体温、肌松等生理监测仪等应用于临床,以后国内亦有类似产品相继生产供应。 进一步为提高我国麻醉水平,促进麻醉学科的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临床麻醉工作发展的同时,从50年代开始我国麻醉工作者开始参与手术、急症室以及临床各科室心搏 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急救工作,率先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头部降温等心肺、脑复苏等措施,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心搏骤停脑缺氧超过。临界时限的病例。从50年代末国内有的医院建立麻醉恢复 室,80年代重症监测治疗病室(ICU在国内大医院普遍开展,集中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采用先进的监 测仪器和技术,对重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救治充分发挥了作用,0年代我国疼痛治疗工作有了新进展,在 临床以神经阻滞为主,许多医院开设了疼痛诊疗门诊和病室,对某些疼痛的机理开展研究。 麻醉科室的创建和健全,不断开展应用新的麻醉药物和方法,逐步扩大工作范围,使我国麻醉学科得到 快速的发展 *思考和讨论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感谢马歇尔和沃伦的先驱性发现,溃疡病不再是慢性病, 通过短期服用抗生素和抑酸剂,能予以治愈
在临床麻醉工作发展的同时,从 50 年代开始我国麻醉工作者开始参与手术、急症室以及临床各科室心搏 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急救工作,率先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头部降温等心肺、脑复苏等措施,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心搏骤停脑缺氧超过。临界时限的病例。从 50 年代末国内有的医院建立麻醉恢复 室,80 年代重症监测治疗病室(ICU)在国内大医院普遍开展,集中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采用先进的监 测仪器和技术,对重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救治充分发挥了作用,70 年代我国疼痛治疗工作有了新进展,在 临床以神经阻滞为主,许多医院开设了疼痛诊疗门诊和病室,对某些疼痛的机理开展研究。 麻醉科室的创建和健全,不断开展应用新的麻醉药物和方法,逐步扩大工作范围,使我国麻醉学科得到 快速的发展 *思考和讨论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感谢马歇尔和沃伦的先驱性发现,溃疡病不再是慢性病, 通过短期服用抗生素和抑酸剂,能予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