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药物的发展历程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思整(581-681) *疾病和治疗 现病史:某女胸胁满胀,胃脘堵闷,口苦耳鸣,有时恶心,下午低热,苔薄白,脉右手滑中带弦,左 弦,病己2月,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治疗: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3片,炙甘草3g,枳壳10g,枳实6g,栝 楼30g,黄连5g,桔梗6g,5剂后病去大半,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g,生麦芽10g,香稻芽10g,又进4 剂而愈。(摘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中国药物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和西药。中药起源于古人采食植物中所发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西 药是鸦片战争后由西方传入的。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产生以后,关于药物知识和应用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 药书籍。由于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所以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历代本草 著作浩如烟海,是十分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在世界药学史上有 卓越贡献的药学家。但是,历代药物的发展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 展相关,尤其是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96 类本草 85 81 本草钢目 本草经时 41 药性本草 36 普本事方 药物讲义 药 法式 辞由 10 7 神农本草经 经 药用 合丹法式 药性酪大全 先 乘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未元 明清 民国 现代 图3-1历代本草书籍的数量
1 第三讲 中国药物的发展历程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 581-681) * 疾病和治疗 现病史:某女胸胁满胀,胃脘堵闷,口苦耳鸣,有时恶心,下午低热,苔薄白,脉右手滑中带弦,左 弦,病已 2 月,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治疗: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2g,黄芩 10g,半夏 10g,生姜 3 片,炙甘草 3g,枳壳 10g,枳实 6g,栝 楼 30g,黄连 5g,桔梗 6g,5 剂后病去大半,上方去枳实,加陈皮 10g,生麦芽 10g,香稻芽 10g,又进 4 剂而愈。(摘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中国药物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和西药。中药起源于古人采食植物中所发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西 药是鸦片战争后由西方传入的。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产生以后,关于药物知识和应用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 药书籍。由于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所以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历代本草 著作浩如烟海,是十分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在世界药学史上有 卓越贡献的药学家。但是,历代药物的发展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 展相关,尤其是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图 3-1 历代本草书籍的数量
中药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知“树艺五谷”,过着“饥即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并始终遭受伤害或疾 病危险。在采摘植物和食用动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和同疾病抗争的医疗活动中,古人长期体验观察,逐渐 认识到有些植物、动物脏器和矿物有缓解病痛和治病疗效。从被动接受到有意识利用的漫长过程中,古人 对药物的认识逐渐积累、不断丰富起来,“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药”自然也就产生了。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伏羲、神农、轩辕史谓“三皇”。《帝王世纪》称:“伏 羲…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文化是“农垦时代”的药文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 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 而医道自此始矣”。所以《史记·三皇本记》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的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医药之神。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 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毋容置疑,上古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写照了药物发现的艰苦历程。 图3-2传说中的三皇 思考和讨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即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 能够防治疾病。“药食同源”理论是食物疗法的基础。药膳食疗中,“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 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请简 析两例药膳食疗的特点和作用。 >先秦药学的形成 股商时代信奉巫祝治病,夏朝酿酒的发明诞生了汤液剂型的单味方剂,到了周代医巫分工,先秦记载 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247种)和早期记载可供药用动植物的典籍有《诗经》(80余种)、《楚辞》(40 余种)、《山海经》(100余种)、《黄帝内经》(20余种)等
2 中药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知“树艺五谷”,过着“饥即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并始终遭受伤害或疾 病危险。在采摘植物和食用动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和同疾病抗争的医疗活动中,古人长期体验观察,逐渐 认识到有些植物、动物脏器和矿物有缓解病痛和治病疗效。从被动接受到有意识利用的漫长过程中,古人 对药物的认识逐渐积累、不断丰富起来,“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药”自然也就产生了。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伏羲、神农、轩辕史谓“三皇”。《帝王世纪》称: “伏 羲……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文化是“农垦时代”的药文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 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 而医道自此始矣”。所以《史记· 三 皇本记》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的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医药之神。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 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毋容置疑,上古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写照了药物发现的艰苦历程。 图 3-2 传说中的三皇 思考和讨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即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 能够防治疾病。“药食同源”理论是食物疗法的基础。药膳食疗中,“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 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请简 析两例药膳食疗的特点和作用。 先秦药学的形成 殷商时代信奉巫祝治病,夏朝酿酒的发明诞生了汤液剂型的单味方剂,到了周代医巫分工,先秦 记载 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247 种)和早期记载可供药用动植物的典籍有《诗经》(80 余种)、《楚辞》(40 余种)、《山海经》(100 余种)、《黄帝内经》(20 余种)等
诗经 黄帝内经 图3-3早期记载药物的典籍 巫祝冶病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股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祝具有很高的 地位。巫祝开始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患,后来发现治不了病,便渐渐用药代替。《山海经》记载:巫咸、 巫抵、巫彭、巫阳等十巫“往来于灵山采访百药”,说明当时巫祝采用药物治病,但治愈了疾病,他们绝不 以为是药物的功效,反而认为是法术的魔力。于是有了“巫医”的称谓。《论语》认为:“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 从“医”的繁体字“毉”也可窥见原始医疗活动与巫术有关。毉的上半部“医”,下半部是“巫”。医 字外边的“匚”读音为“方”,指医理要方正:“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说法 是“矢”就是箭,在医疗手段里指的是针灸。“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 医里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下半部是“又”,上半部是水池的样子。“殳” 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代表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按摩的意思。按摩是中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方 法一“手到病除”。所以,“毉”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可以用按摩方法解决,疾病进入经络就要用针 炙,再深入到五脏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 夏商酒和汤液的出现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I00年,中国社会文明发生重要转折,自原始的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夏王朝 建立。夏有“仪狄始酒醪”的说法,因此夏代药物发展的标志是酒的出现。“酒为百药之长”,医的繁体 字有了“醫”。器的下面是“酉”,酉意即酿酒。《说文解字》注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 也就是说“医源于酒”。古代的“饮酒止痛”是病人饮酒后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 “毉”或“醫”字,有机结合了匚、矢、殳、巫(酉),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治疗手段,从文化 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商代药物的发展标志是伊尹作汤液。当时治病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 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他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 起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汤液的疗效优于单味
3 图 3-3 早期记载药物的典籍 巫祝治病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殷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祝具有很高的 地位。巫祝开始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患,后来发现治不了病,便渐渐用药代替。《山海经》记载:巫咸、 巫抵、巫彭、巫阳等十巫“往来于灵山采访百药”,说明当时巫祝采用药物治病,但治愈了疾病,他们绝不 以为是药物的功效,反而认为是法术的魔力。于是有了“巫医”的称谓。《论语》认为:“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 从“医”的繁体字“毉”也可窥见原始医疗活动与巫术有关。毉的上半部“医”,下半部是“巫”。医 字外边的“匚”读音为“方”,指医理要方正;“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说法 是“矢”就是箭,在医疗手段里指的是针灸。“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 医里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下半部是“又”,上半部是水池的样子。“殳” 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代表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按摩的意思。按摩是中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方 法——“手到病除”。所以,“毉”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可以用按摩方法解决,疾病进入经络就要用针 炙,再深入到五脏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 夏商酒和汤液的出现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 2 I 0 0 年,中国社会文明发生重要转折,自原始的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夏王朝 建立。夏有“仪狄始酒醪”的说法,因此夏代药物发展的标志是酒的出现。 “酒为百药之长”,医的繁体 字有了“醫”。醫的下面是“酉”,酉意即酿酒。《说文解字》注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也就是说“医源于酒”。古代的“饮酒止痛”是病人饮酒后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 “毉”或“醫”字,有机结合了匚、矢、殳、巫(酉),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治疗手段,从文化 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商代药物的发展标志是伊尹作汤液。当时治病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 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他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 起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汤液的疗效优于单味
药,也有人认为汤剂是制药化学的创始。 思考和讨论:酒剂是中药传统的药剂形式之一。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以一定的方法处理后,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于酒中,滤去药渣制成,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能够增加药物祛风通 络和补益作用,可作内服和外用。请介绍一种常用酒剂及功效。 西周医疗的五药 3000年前的西周医巫分业,医学摆脱巫术迷信的羁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事体系,把医生分为四 类:医师(众医之长)、食医、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在治疗上,“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以五谷养之,五味节之,五药疗之,五毒功之”。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 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的治疗,对药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用朴素 的辩证法应用药物。 思考和讨论:什么是五味、五谷、五药、五毒? 帛书的记载药物一一《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医方专著。书中记 载医方280多个,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52种疾病。《五十二病方》是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 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的组方虽然简单,但表明中药正在由单味 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孕育着辩证施治的雏形。 (待经)和《山海经)对药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也是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 史料。《诗经》中记载的许多动植物大多为后世常见的药物。例如,“春日迟迟,采繁(白蒿)祁祁”、“中 谷有蓷(ti,益母草),嘆(han)其乾矣”、“陟彼南山,言其采薇”、“采采芣营(fyi,车前草),薄言采之” 等记载了植物的产地和采摘季节。《诗经》记载的药物有100多种,但对其作用记述甚少。《诗经》中的药 物主要有:繁(白蒿)、蓷(益母草)、薇、芣营、荇(xig)、葛(根)、蒌(蒿)、白茅、蒹(水草)葭(苇 嫩芽)、芍药、果赢(栝gua楼)、芩(黄芩)、虻(贝母)、漆(泽漆)、苍耳、木瓜、苓(茯苓)、梅(乌 梅)、梧桐、萎(远志)、桃、桑、瓜、枣、葵、莞(白芷)等。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 典籍,其中有关药物的记载比《诗经》还要丰富,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书中列出了药物共计132 种,其中植物药55种、动物药69种、矿物药盒其他药4种,不仅列出名称、产地、性状,还明确指出治 疗疾病的效果。药物的种类有补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解毒药、杀虫药、醒神药
4 药,也有人认为汤剂是制药化学的创始。 思考和讨论:酒剂是中药传统的药剂形式之一。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以一定的方法处理后,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于酒中,滤去药渣制成,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能够增加药物祛风通 络和补益作用,可作内服和外用。请介绍一种常用酒剂及功效。 西周医疗的五药 3000 年前的西周医巫分业,医学摆脱巫术迷信的羁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事体系,把医生分为四 类:医师(众医之长)、食医、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在治疗上,“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以五谷养之,五味节之,五药疗之,五毒功之”。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 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的治疗,对药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用朴素 的辩证法应用药物。 思考和讨论:什么是五味、五谷、五药、五毒? 帛书的记载药物――《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医方专著。书中记 载医方 280 多个,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 52 种疾病。《五十二病方》是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 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的组方虽然简单,但表明中药正在由单味 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孕育着辩证施治的雏形。 《诗经》和《山海经》对药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也是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 史料。《诗经》中记载的许多动植物大多为后世常见的药物。例如,“春日迟迟,采蘩(白蒿)祁祁”、“中 谷有蓷(tūi, 益母草),暵(hàn)其乾矣”、“陟彼南山,言其采薇”、“ 采采芣苢(fúyǐ, 车前草),薄言采之” 等记载了植物的产地和采摘季节。《诗经》记载的药物有 100 多种,但对其作用记述甚少。《诗经》中的药 物主要有:蘩(白蒿)、蓷(益母草)、薇、芣苢、荇(xing)、葛(根)、蒌(蒿)、白茅、蒹(水草)葭(苇 嫩芽)、芍药、果赢(栝 gua 楼)、芩(黄芩)、虻(贝母)、漆(泽漆)、苍耳、木瓜、苓(茯苓)、梅(乌 梅)、梧桐、萎(远志)、桃、桑、瓜、枣、葵、莞(白芷)等。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 典籍,其中有关药物的记载比《诗经》还要丰富,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书中列出了药物共计 132 种,其中植物药 55 种、动物药 69 种、矿物药盒其他药 4 种,不仅列出名称、产地、性状,还明确指出治 疗疾病的效果。药物的种类有补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解毒药、杀虫药、醒神药
治牲畜药等,在药物的使用方法上己经多样化,内服法有“服”与“食”,外用法有佩带、坐卧、洗浴、涂 抹等。《山海经》不是药学专著,却记载了这么多的药物,而且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可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药学己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是当时药物的局限性是药物多为一药治一病。《山海经》对后世本草的总结和 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思考和讨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汇集了商周之际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诗经》描 述的是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中也涉 及了不少药物,包括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请与同学分享《诗经》中的药材和功效。 药物理论的形成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的整体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 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医家假托轩辕黄帝 之名著作,通过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不但阐述病理、药理、预防和治疗。该书用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作为药理的理论基础,用阴阳五行来分析药物的性味,而且对药物的种类、性质、采收、炮制、 治疗、用量、疗效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药物史上具有阶段性的 伟大意义。《黄帝内经》记载有13张不同功效的方剂,以“××病以××药治之”的体例书写。 思考和讨论:古人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保养“精气神”乃生命健康之根本。何谓“精气神”?中药 如何保养“精气神”?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含义是什么? 秦汉药学的总结 秦统一后,赢政下令焚烧诗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因而医药之书幸以保存。汉 代以后,广泛收集散存的医药书籍,而且召集“通方术本草者”到京师考试,从中选拔优秀,收集、校阅 和整理了大量医书,《神农本草经》(265种)是当时药学发展的集中体现。秦汉时期药应用的数量增多, 作用记载明确,已从单味药发展到组方应用,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疗效有了提高。 第一部本草书着一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公 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家托名于神农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 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在序录中记 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对 药物的性能、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 图3-4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5 治牲畜药等,在药物的使用方法上已经多样化,内服法有“服”与“食”,外用法有佩带、坐卧、洗浴、涂 抹等。《山海经》不是药学专著,却记载了这么多的药物,而且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可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药学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是当时药物的局限性是药物多为一药治一病。《山海经》对后世本草的总结和 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思考和讨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汇集了商周之际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首。《诗经》描 述的是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中也涉 及了不少药物,包括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请与同学分享《诗经》中的药材和功效。 药物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的整体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 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医家假托轩辕黄帝 之名著作,通过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不但阐述病理、药理、预防和治疗。该书用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作为药理的理论基础,用阴阳五行来分析药物的性味,而且对药物的种类、性质、采收、炮制、 治疗、用量、疗效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药物史上具有阶段性的 伟大意义。《黄帝内经》记载有 13 张不同功效的方剂,以“××病以××药治之”的体例书写。 思考和讨论:古人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保养“精气神”乃生命健康之根本。何谓“精气神”?中药 如何保养“精气神”?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含义是什么? 秦汉药学的总结 秦统一后,嬴政下令焚烧诗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因而医药之书幸以保存。汉 代以后,广泛收集散存的医药书籍,而且召集“通方术本草者”到京师考试,从中选拔优秀,收集、校阅 和整理了大量医书,《神农本草经》(265 种)是当时药学发展的集中体现。秦汉时期药应用的数量增多, 作用记载明确,已从单味药发展到组方应用,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疗效有了提高。 第一部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公 元前 221--公元 220 年)众多医家托名于神农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 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在序录中记 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对 药物的性能、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
则性的概括。《神农本草经》记载365种药物,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不仅记述 了药物得性质、主治、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还注明了产地、药用部分、加工炮制、配方剂型。药物分上、 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 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意即上品药,如茯苓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 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药,如雄黄,“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赢者, 主中品”:下品药,如巴豆,“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神农本草经》概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中药学理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 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疗效和主治,如麻黄平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猪苓利尿等 大多疗效确切,至今仍在沿用。 《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末年以前的药物实践经验,提高了药物学的理论高度,著作中贯穿着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该著作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在中药发展史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思考和讨论:“君臣佐使”在中药方剂中的作用是:“君”是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 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 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 中麻黄是君药,桂枝是臣药,杏仁是佐药,甘草是使药。请分析这四味药的作用。 辩证施治的伤塞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读 《素问》、《难经》等医学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著的医学巨 著,它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成为我国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书中记载药方269首,使用 药物达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图3-5张仲是及其医著《伤赛杂病论》 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该书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 献,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 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类型,还记载了药物炮炙及煎服法。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 结合的光辉典范,使中医方剂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发展。 6
6 则性的概括。《神农本草经》记载 365 种药物,其中植物药 252 种、动物药 67 种、矿物药 46 种,不仅记述 了药物得性质、主治、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还注明了产地、药用部分、加工炮制、配方剂型。药物分上、 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 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意即上品药,如茯苓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 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药,如雄黄,“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 主中品”;下品药,如巴豆,“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神农本草经》概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中药学理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 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疗效和主治,如麻黄平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猪苓利尿等 大多疗效确切,至今仍在沿用。 《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末年以前的药物实践经验,提高了药物学的理论高度,著作中贯穿着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该著作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在中药发展史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思考和讨论:“君臣佐使”在中药方剂中的作用是:“君”是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 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 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 中麻黄是君药,桂枝是臣药,杏仁是佐药,甘草是使药。请分析这四味药的作用。 辩证施治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研读 《素问》、《难经》等医学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著的医学巨 著,它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成为我国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书中记载药方 269 首,使用 药物达 214 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该书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 献,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 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类型,还记载了药物炮炙及煎服法。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 结合的光辉典范,使中医方剂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药学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药学研究以搜集整理为重心,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总结魏晋以 前得本草学,是中国药学承前启后的著作。《炮炙论》关于生药的鉴别和炮炙加工一千年来对药物炮制方法 有很大的影响。“服石”和炼丹之风盛行,葛洪得《抱朴子》集炼丹的大成,奠定了制药化学的基础。 陶弘晨的不朽之作《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博览群书,隐居茅山40余年致力于药学的研究和著作, 他总结整理东汉以后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在治病用药的新发现药 物,编辑成书《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虽己成书,但当时限于 条件,多为手抄,加上连年战乱,己残缺不全。陶弘景对《神农本 草经》作了认真考证,承担起整理注释的重大责任。并与《名医别 录》的药物合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编成《本草经集注》。《本草 经集注》载药730种,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 图3-6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该书不仅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和疗效等作了详细地论 述,注意到药物产地和制作方法与药效的关系,而且对合药、分剂、汤酒、音药、丸药和散药的制作提出 了规程(法则)。 方刺的归类和剂型的改进 徐之才根据药物效用的方剂分类《十剂》,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总结归纳为宣剂、通剂、补剂、泻 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可以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为后世医家所乐于采用。 雷斅(xao)的《炮炙论》记载300种药物的生药鉴别及制炼、药用部分及修治的加工方法,还记述每 药的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辨别其真伪优劣。该书对以后的药物炮制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炼丹术和药物化学的先驱一一葛洪 中国炼丹术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秦至西汉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夺天地 造化之功的“金丹术”大力发展起来,一是想把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转化为贵重金属金、银等,二是修 炼长生不老的丹药。到了东汉,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炼丹的风 气便深入民间。 抱朴子,即葛洪,对医药研究精深,采集民间简、便、廉、验的单方、 验方编著成《肘后救卒方》。葛洪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熟悉了许多无机物 质的组成和一些化学反应,成为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在《抱朴子•内 图3-7葛洪炼丹 7
7 魏晋南北朝药学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药学研究以搜集整理为重心,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总结魏晋以 前得本草学,是中国药学承前启后的著作。《炮炙论》关于生药的鉴别和炮炙加工一千年来对药物炮制方法 有很大的影响。“服石”和炼丹之风盛行,葛洪得《抱朴子》集炼丹的大成,奠定了制药化学的基础。 陶弘景的不朽之作《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博览群书,隐居茅山 40 余年致力于药学的研究和著作, 他总结整理东汉以后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在治病用药的新发现药 物,编辑成书《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虽已成书,但当时限于 条件,多为手抄,加上连年战乱,已残缺不全。陶弘景对《神农本 草经》作了认真考证,承担起整理注释的重大责任。并与《名医别 录》的药物合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编成《本草经集注》。《本草 经集注》载药 730 种,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该书不仅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和疗效等作了详细地论 述,注意到药物产地和制作方法与药效的关系,而且对合药、分剂、汤酒、膏药、丸药和散药的制作提出 了规程(法则)。 方剂的归类和剂型的改进 徐之才根据药物效用的方剂分类《十剂》,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总结归纳为宣剂、通剂、补剂、泻 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可以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为后世医家所乐于采用。 雷斅(xiao)的《炮炙论》记载 300 种药物的生药鉴别及制炼、药用部分及修治的加工方法,还记述每 药的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辨别其真伪优劣。该书对以后的药物炮制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炼丹术和药物化学的先驱――葛洪 中国炼丹术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秦至西汉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夺天地 造化之功的“金丹术”大力发展起来,一是想把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转化为贵重金属金、银等,二是修 炼长生不老的丹药。到了东汉,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炼丹的风 气便深入民间。 抱朴子,即葛洪,对医药研究精深,采集民间简、便、廉、验的单方、 验方编著成《肘后救卒方》。葛洪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熟悉了许多无机物 质的组成和一些化学反应,成为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在《抱朴子•内
篇》和《抱朴子·外篇》里,葛洪把炼丹术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还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 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 炼金术的目的虽然荒诞无稽,但无数次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化学的基本原则,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用 的物质和医疗上有用的化合物,还设计并改进了很多实验操作方法,如蒸馏、升华、结晶、过滤等。这些 都大大丰富了药物制剂的方法,并促进了药房事业的发展。葛洪的炼丹术传到西欧后,成为化学制药发展 的基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公元4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 伟大的博物家和炼丹术士抱朴子”。并由此认为,“整个医学化学源于中国”。 >隋唐五代药学的演进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印度、波斯、中亚西亚、西域、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药物 传入,促进了我国药物的发展。医药制度进一步严密,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尚药局、太医署,有主药师、药 童、药园师、药园生等职,建立专门培养药学人才的结构一药园,栽培药用植物,设立药厂对药材进行 “刮削捣筛”制成各种汤、丸、酒、散、膏、丹。药学的发展还体现在药学著作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唐代更是我国医药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千金方》等集唐以前之大成,又付之于新的内容。《新修本 草》的问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药典,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纽伦堡药典》还早883年。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唐公元657年,朝廷组织苏敬等23人在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所载730种药物的基础上,增补新药物114种,集体编撰了 《新修本草》。该书由官府颁行,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 典,影响长达300年左右,直到宋代《开宝本草》问世以后,才 1 被逐渐取代。《新修本草》不但继承了前人的长处,而且纠正了历 代延续下来的错误,还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习惯用方和药物、吸收 图3-8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印度、波斯、西戎、南洋等的药物。该书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 未用等11部21卷,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 基础。 药王孙思越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人们又尊称他为“药王”。他的著述很多,所著的《大医精诚》提 倡高尚医德情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医学著作均冠 以“千金”二宇,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
8 篇》和《抱朴子•外篇》里,葛洪把炼丹术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还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 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 炼金术的目的虽然荒诞无稽,但无数次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化学的基本原则,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用 的物质和医疗上有用的化合物,还设计并改进了很多实验操作方法,如蒸馏、升华、结晶、过滤等。这些 都大大丰富了药物制剂的方法,并促进了药房事业的发展。葛洪的炼丹术传到西欧后,成为化学制药发展 的基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公元 4 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 伟大的博物家和炼丹术士抱朴子”。并由此认为,“整个医学化学源于中国”。 隋唐五代药学的演进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印度、波斯、中亚西亚、西域、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药物 传入,促进了我国药物的发展。医药制度进一步严密,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尚药局、太医署,有主药师、药 童、药园师、药园生等职,建立专门培养药学人才的结构——药园,栽培药用植物,设立药厂对药材进行 “刮削捣筛”制成各种汤、丸、酒、散、膏、丹。药学的发展还体现在药学著作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唐代更是我国医药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千金方》等集唐以前之大成,又付之于新的内容。《新修本 草》的问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药典,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纽伦堡药典》还早 883 年。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唐公元 657 年,朝廷组织苏敬等 23 人在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所载 730 种药物的基础上,增补新药物 114 种,集体编撰了 《新修本草》。该书由官府颁行,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 典,影响长达 300 年左右,直到宋代《开宝本草》问世以后,才 被逐渐取代。《新修本草》不但继承了前人的长处,而且纠正了历 代延续下来的错误,还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习惯用方和药物、吸收 印度、波斯、西戎、南洋等的药物。该书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 未用等 11 部 21 卷,附有图经 7 卷、药图 25 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 基础。 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人们又尊称他为“药王”。他的著述很多,所著的《大医精诚 》提 倡高尚医德情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医学著作均冠 以“千金”二宇,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
书,对生理、病理、诊治、药物、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 灸、按摩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 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 俏急千金 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 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 宝。 图3-8药王孙思邈及其《备急千金要方》 思考和讨论:佛教是孙思邈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并反映到《千金方》中。例如,佛教《大集经》载有“天 下所有,无非是药”。孙思邈对此颇为赞赏,在其《千金翼方》中说:“有天竺大医耆(q)婆云:天下物 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在这种万物是药思想影响下,他大量吸收 民间或外来药物,使《千金方》所载药物比唐代官修《新修本草》多680种,丰富和扩大了药物的品种。 《备急千金要方》的“万病丸散”载方13首,其中“耆婆万病丸”竞能“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 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广君巾痹”等。 这类万病丸的配伍组成原则与中医固有理论不同。《千金方》中还有伴随佛教传入的域外药方,有阿魏雷 丸散方、甘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音方、浸酒法、浸汤方、矾石酿酒方、盐曲方、补酒方、内酿 法方、阿伽陀丸、服菖蒲方、耆婆汤等,丰富了我国方剂学内容。 道教的影响在《千金方》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备急千金要方》的“食治”、“养性序”、“道林 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房中补益”等,以及《千金翼方》的“养性”、“辟 谷”、“退居”、“补益”等都有大量的道教养生学的内容。此外还有道教炼丹、占卜、符等内容。 请浅析传统中医药中的哲学、宗教元素。 >宋元时期的药学突破 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增多,沿海诸国贡献的香料丰富了药物的内容。宋代为医药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 国家设立医政设施,制定管理制度,发展医药教育,开设国家药局。惠民局和剂药局的设置创历史先河, 在当时全世界也是史无前例的。国家主持,集体编撰大型药籍,如《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大观本草》、 《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最富代表性的著作是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在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刊 行以前,一直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药物应用数量和临床作用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建立了药物归经学 说。 开设国家药局 宋代强化了医药管理,设立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事务的药政管 9 图3-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书,对生理、病理、诊治、药物、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 灸、按摩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 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 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 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 宝。 思考和讨论:佛教是孙思邈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并反映到《千金方》中。例如,佛教《大集经》载有“天 下所有,无非是药”。孙思邈对此颇为赞赏,在其《千金翼方》中说:“有天竺大医耆(qí)婆云:天下物 类, 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在这种万物是药思想影响下,他大量吸收 民间或外来药物,使《千金方》所载药物比唐代官修《新修本草》多 680 种,丰富和扩大了药物的品种。 《备急千金要方》的“万病丸散”载方13首,其中“耆婆万病丸”竟能“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 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疒君巾痹”等。 这类万病丸的配伍组成原则与中医固有理论不同。《千金方》中还有伴随佛教传入的域外药方,有阿魏雷 丸散方、甘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浸酒法、浸汤方、矾石酿酒方、盐曲方、补酒方、内酿 法方、阿伽陀丸、服菖蒲方、耆婆汤等, 丰富了我国方剂学内容。 道教的影响在《千金方》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备急千金要方》的“食治”、“养性序”、“道林 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房中补益”等,以及《千金翼方》的“养性”、“辟 谷”、“退居”、“补益”等都有大量的道教养生学的内容。此外 还有道教炼丹、占卜、符等内容。 请浅析传统中医药中的哲学、宗教元素。 宋元时期的药学突破 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增多,沿海诸国贡献的香料丰富了药物的内容。宋代为医药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 国家设立医政设施,制定管理制度,发展医药教育,开设国家药局。惠民局和剂药局的设置创历史先河, 在当时全世界也是史无前例的。国家主持,集体编撰大型药籍,如《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大观本草》、 《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最富代表性的著作是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在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刊 行以前,一直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药物应用数量和临床作用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建立了药物归经学 说。 开设国家药局 宋代强化了医药管理,设立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事务的药政管
理机构完备、制度严密,设立了“掌药局,掌和剂诊侯之事”,还设立了“御药院”、“尚药局”,药材的收 购喝检验有专人管理,局内的各级官员对成药的制作和出售进行监督。1076年开设了中国第一所以制作和 出售中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太医局熟药所”(卖药所)“掌修合良药”。1103年熟药所增加至7所,其中5 所仍称“熟药所”,2所改称“修合药所”。1114年后前者更名为“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为“医药和剂局”。 南宋时也设立了“太平惠民局”,并在全国设立“惠民药局”。 《太平圣惠方》收方16834首,《圣济总录》载方20000多张,前代方书几乎被囊括殆尽,民间验方 得以最大限度地收集与保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虽然不多(788首),但全是民间习用、疗效确切的 成方制剂,复经“官药局”颁行全国,使经验成方的普及运用再一次得到深入推广。 官修《证类本草) 北宋后期(公元1100年左右)唐慎微将《嘉佑本草》和《开宝本草》合二为一,再加入他从民间以 及诸家本草等500余种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该书集宋以前药 物学之大成,广收博引,图文并茂,是宋代最有权威性的官修本草学著作,全书30卷,载药1746种。《证 类本草》的一大特点是在药物分类上的改进,有了初步按照药物的性质、形态进行分类的萌芽,将药分成 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及经外有名未用草木类等共11类,把植物和其药效紧密的联 系起来了,揭开了本草的新篇章。 经史证兴音本草 图3-10唐慎微及其《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明清药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中药学的传统理论经过长期检验和积淀,臻于完善和成熟,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其疗效在当 时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严格的医药制度和选拔培养人才方式使药学人 才集聚,药学著作的内容之多、性能功效的研究之深超过了以往历代的本草学著述任何朝代。药学的发展 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草纲目》成为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 史上光辉的一页。 明代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10
10 理机构完备、制度严密,设立了“掌药局,掌和剂诊侯之事”,还设立了“御药院”、“尚药局”,药材的收 购喝检验有专人管理,局内的各级官员对成药的制作和出售进行监督。1076 年开设了中国第一所以制作和 出售中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太医局熟药所”(卖药所)“掌修合良药”。1103 年熟药所增加至7所,其中 5 所仍称“熟药所”,2 所改称“修合药所”。1114 年后前者更名为“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为“医药和剂局”。 南宋时也设立了“太平惠民局”,并在全国设立“惠民药局”。 《太平圣惠方》收方 16834 首,《圣济总录》载方 20000 多张,前代方书几乎被囊括殆尽,民间验方 得以最大限度地收集与保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虽然不多(788 首) ,但全是民间习用、疗效确切的 成方制剂,复经“官药局”颁行全国,使经验成方的普及运用再一次得到深入推广。 官修《证类本草》 北宋后期(公元 1100 年左右)唐慎微将《嘉佑本草》和《开宝本草》合二为一,再加入他从民间以 及诸家本草等 500 余种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该书集宋以前药 物学之大成,广收博引,图文并茂,是宋代最有权威性的官修本草学著作,全书 30 卷,载药 1746 种。《证 类本草》的一大特点是在药物分类上的改进,有了初步按照药物的性质、形态进行分类的萌芽,将药分成 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及经外有名未用草木类等共 11 类,把植物和其药效紧密的联 系起来了,揭开了本草的新篇章。 图 3-10 唐慎微及其《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明清药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中药学的传统理论经过长期检验和积淀,臻于完善和成熟,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其疗效在当 时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严格的医药制度和选拔培养人才方式使药学人 才集聚,药学著作的内容之多、性能功效的研究之深超过了以往历代的本草学著述任何朝代。药学的发展 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草纲目》成为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 史上光辉的一页。 明代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