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大的婴孩卧室时,发现他面色苍白、毫无生气。这是一件摇篮中死亡的事故。当消息传出后,悲哀 的阴影弥漫在众人的心中,为何这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她已四十多岁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婴孩。她 在婴孩出生前不久,仍任教于幼儿级。每天,她班中的学生都为这婴孩祷告。婴孩小便雅悯出生时,他的 双亲及教会的会友都非常兴奋。为何神要把他接回天家呢 伴随死亡的常是这类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亡?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27)它是所有经历中最 民主的一项。四百多年前,英国作家海伍德( John Heywood)写下这样的句子:“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 律平等。”我们会与死亡搏斗,这搏斗的意志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能暂时回避死亡,常识告诉我们有这 权利。我们会争论、求情、讨价还价,但死亡仍是人类的仇敌。嘴里说“我不去想这事”,但这并不能挪 去使它不存在。死亡最终仍闯进我们已安排妥当的生活中,而且彻底改变周围的境况。 我们想否认死亡。我们把去世者说成彷佛未死,以图掩饰窘境。我们说“他已辞世”,“他已离世 或“他已先我们而去”。我们不想承认死人的身体已长埋在地下,他的灵魂已离他而去。 如果问及某人的父亲是否仍然活着,中国人会问:“令尊是否健在?”答案则据实况说:“他仍健在。” 或“他已去世。”可见甚至在世上最古老的文化中,也极少用“死亡”的字眼。 今天我们听到许多教导人怎样生活的指引,告诉人怎样保持青春、身材苗条、身体健康、仪态大方、 乐观向上、财源广进和广结朋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但它们全表明了我们要拼命紧抓现今的世界 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 下)诗人说:“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诗篇三十九:5)如果我们要善用生命,就要面对人 生会有尽头的这一事实。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Dr.L. Nelson bel1)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 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己否作好准备。 面对事实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历 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你能否想像竟有军事战略家说:“如果敌人真的在前方,或许我应该稍后才探察他的虚实……?”这 使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被袭,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史实。日 本最高统帅把这次突袭用“Z行动”作密码。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已处心积虑,密谋用飞机来炸沉美国太 平洋舰队之心脏——珍珠港的战舰和航空母舰了。 一九四一年的夏天,我跟内子的家人一同来到首都华盛顿。岳父钟医生原欲与国务院的官员会谈,提 醒他们日本人随时会袭击,但官员们却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警告。对其他人的警告,也是充耳不闻。美国并 没有为珍珠港将会发生的事件作好准备,当局者盲目地拒绝面对将要受入侵的危险 忽略对于最终敌人的警告,我们怎能担当得起?我们要用合乎圣经的教训,实事求是的步骤,来击破 这沉默的大阴谋。多年前,有一出很流行的戏剧,名叫《死亡渡假去了!》其题材曾引起争论,剧中不可 能的情节,却构成一出好戏。但尽管死亡不是神原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都不能逃避它。“死亡是永不会 渡假的。”(我们稍后将会思考一个例外。) 少年人最易否认死亡的实在。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遥远不着边际的事。正当年轻力壮,他们以为享 有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人生际此阶段,应该如此想。但在形势大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前途无限 时,我们全都把生命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我们丰衣足食、经济丰裕时,死亡是我们最后才会想到的事8 四个月大的婴孩卧室时,发现他面色苍白、毫无生气。这是一件摇篮中死亡的事故。当消息传出后,悲哀 的阴影弥漫在众人的心中,为何这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她已四十多岁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婴孩。她 在婴孩出生前不久,仍任教于幼儿级。每天,她班中的学生都为这婴孩祷告。婴孩小便雅悯出生时,他的 双亲及教会的会友都非常兴奋。为何神要把他接回天家呢? 伴随死亡的常是这类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亡?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27)它是所有经历中最 民主的一项。四百多年前,英国作家海伍德(John Heywood)写下这样的句子:“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一 律平等。”我们会与死亡搏斗,这搏斗的意志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能暂时回避死亡,常识告诉我们有这 权利。我们会争论、求情、讨价还价,但死亡仍是人类的仇敌。嘴里说“我不去想这事”,但这并不能挪 去使它不存在。死亡最终仍闯进我们已安排妥当的生活中,而且彻底改变周围的境况。 我们想否认死亡。我们把去世者说成彷佛未死,以图掩饰窘境。我们说“他已辞世”,“他已离世”, 或“他已先我们而去”。我们不想承认死人的身体已长埋在地下,他的灵魂已离他而去。 如果问及某人的父亲是否仍然活着,中国人会问:“令尊是否健在?”答案则据实况说:“他仍健在。” 或“他已去世。”可见甚至在世上最古老的文化中,也极少用“死亡”的字眼。 今天我们听到许多教导人怎样生活的指引,告诉人怎样保持青春、身材苗条、身体健康、仪态大方、 乐观向上、财源广进和广结朋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但它们全表明了我们要拼命紧抓现今的世界。 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 下)诗人说:“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诗篇三十九:5)如果我们要善用生命,就要面对人 生会有尽头的这一事实。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Dr. L. Nelson Bell)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 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已否作好准备。 面对事实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历。 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你能否想像竟有军事战略家说:“如果敌人真的在前方,或许我应该稍后才探察他的虚实„„?”这 使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被袭,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史实。日 本最高统帅把这次突袭用“Z 行动”作密码。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已处心积虑,密谋用飞机来炸沉美国太 平洋舰队之心脏——珍珠港的战舰和航空母舰了。 一九四一年的夏天,我跟内子的家人一同来到首都华盛顿。岳父钟医生原欲与国务院的官员会谈,提 醒他们日本人随时会袭击,但官员们却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警告。对其他人的警告,也是充耳不闻。美国并 没有为珍珠港将会发生的事件作好准备,当局者盲目地拒绝面对将要受入侵的危险。 忽略对于最终敌人的警告,我们怎能担当得起?我们要用合乎圣经的教训,实事求是的步骤,来击破 这沉默的大阴谋。多年前,有一出很流行的戏剧,名叫《死亡渡假去了!》其题材曾引起争论,剧中不可 能的情节,却构成一出好戏。但尽管死亡不是神原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都不能逃避它。“死亡是永不会 渡假的。”(我们稍后将会思考一个例外。) 少年人最易否认死亡的实在。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遥远不着边际的事。正当年轻力壮,他们以为享 有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人生际此阶段,应该如此想。但在形势大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前途无限 时,我们全都把生命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我们丰衣足食、经济丰裕时,死亡是我们最后才会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