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20I5年第42卷第1期 一67— buse PA)和性虐待(sexual abuse SA)。国外相关 瘾的人群的集中度相一致(包括各种成瘾物质类 研究己表明,童年期经历的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病 型)。冲动控制障碍集中表现于具有寻求享乐和奖 有紧密联系。Leverich等(2002)研究大样本的 励的共同点,物质滥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控制障 双相患者,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儿童期PA 碍。冲动是情感高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躁狂状态 和SA发生率。在有童年期的PA和SA的经历者与 推动了冲动行为,另一方面躁狂状态伴随着追求愉 没有虐待史的患者相比,有较高的终身患病率、发 快感受的驱动力,使不断追求兴奋成为生活的主要 病年龄更早,和更快的循环频率。PA和SA还与自 部分。物质滥用到成瘾的转变由某些物质的固有的 杀行为增加相关,PA史与躁狂增加的程度相关。 成瘾性起,这一过程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可能发生 有童年虐待经历的患者与没有童年期虐待史的相 的更迅速。特别是在轻躁狂或情感过盛的情况下, 比,在病程上时间更长更严重。Neeren等(2005) 患者将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和做出足够的调整来顺应 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以及家族史以及发病 长期使用成瘾物,这是建立成瘾的必要条件。双相 年龄,使用一个范围广泛的虐待问卷。调查结果显 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之间的混合是不是偶然的,它 示,与根据人口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双相患者 们共享了生物学的基础并且相互增强作用回。 报告在发病年龄之前来自母亲的PA和来自父母双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观察到酒依赖和双相 方的情感虐待均多于同一年龄段水平。同样, 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损害的情况。调查显 Grandin等(2005)调查童年应激事件包括虐待 示在酒依赖和双相障碍的共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起 (PA和SA),发现患者发病年龄之前发生的童年应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激事件越多,提示发病年龄越早。 2.人格因素 同时,童年期的虐待也会对个体的冲动攻击行 一些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 O 为产生影响。Andrzej等的一项研究测试了304名酒 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 依赖患者,对酒依赖患者的冲动和社会心理变量之 向、神经质、强迫、追求完美、开放山。同时具 O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曾遭受SA者在Barratt冲动 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冲动、寻求刺激、悲 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总分和注意冲 观、害怕不确定、依赖性强。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 动分量表中的冲动性更高。曾遭受PA者,不论当时 者的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问卷(TPQ)结果显示, 是否年满18岁,BIS-11的所有分量表中显示冲动性 其一级亲属均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悲观的人格特 都较明显。这一研究的结果符合沉思一冲动型认知 征,并且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同 的理论,童年期受到身体或性的虐待可能导致一生 具有的人格特征。因此这反映了具有遗传性的人格 的焦虑感受和消极的自尊,从而产生高水平的冲动。 易感素质,即双相患者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生物学 另外,研究显示童年被忽视的经历在攻击性的 亲属们,虽然不表现为患病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会 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被忽视经历带来不同的 更容易发病☒ 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可能导致个体的情绪出现问 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罪犯与常模相比,具有 题,尤其会以情绪失控的问题以作为引发注意的手 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的特征。他 段,所以成人后表现出容易被激惹的特点。躯体忽 们也具有比较外向、神经质、易冲动、寻求刺激、情 视的过程实际上使得个体的成长缺乏物质上的关 绪起伏大和难以控制情绪,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注,可能会使得个体更多看重外部奖赏和资源,而 四、总结 童年期的这种不利条件可能会使个体发展出对社会 童年经历的虐待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自 地位、权利等外部物质的更多积极评价,但是个体 尊的建立与恐惧的形成:成年后的家庭,经济状况 可能无法习得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图 等,决定了人群生活质量。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 三、其他因素 格特征,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对方式、负面认知 1.物质依赖 方式,环境中的低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这些社会 以往进行研究的资料,均支持这个假设:双相 心理学特点是导致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的共同原 谱系的症状代表了一系列危险的行为风险倾向,包 因。回顾近年国内外此类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针 括药物滥用。这种观点与双相障碍患者在滥用和成 对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共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研究,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综 述 ◎S um ma ri z buse PA) 和性虐待 ( sexual abuse SA) 。国外相关 研究已表明,童年期经历的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病 有紧密联系[3]。Leverich 等 ( 2002) 研究大样本的 双相患者,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儿童期 PA 和 SA 发生率。在有童年期的 PA 和 SA 的经历者与 没有虐待史的患者相比,有较高的终身患病率、发 病年龄更早,和更快的循环频率。PA 和 SA 还与自 杀行为增加相关,PA 史与躁狂增加的程度相关。 有童年虐待经历的患者与没有童年期虐待史的相 比,在病程上时间更长更严重。Neeren 等 ( 2005) 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以及家族史以及发病 年龄,使用一个范围广泛的虐待问卷。调查结果显 示,与根据人口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双相患者 报告在发病年龄之前来自母亲的 PA 和来自父母双 方的情感虐待均多 于同一年龄段水平。同 样, Grandin 等 ( 2005) 调查童年应激事件包括虐待 ( PA 和 SA) ,发现患者发病年龄之前发生的童年应 激事件越多,提示发病年龄越早。 同时,童年期的虐待也会对个体的冲动攻击行 为产生影响。Andrzej 等的一项研究测试了 304 名酒 依赖患者,对酒依赖患者的冲动和社会心理变量之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曾遭受 SA 者在 Barratt 冲动 量表 (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 总分和注意冲 动分量表中的冲动性更高。曾遭受 PA 者,不论当时 是否年满 18 岁,BIS-11 的所有分量表中显示冲动性 都较明显。这一研究的结果符合沉思—冲动型认知 的理论,童年期受到身体或性的虐待可能导致一生 的焦虑感受和消极的自尊,从而产生高水平的冲动。 另外,研究显示童年被忽视的经历在攻击性的 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被忽视经历带来不同的 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可能导致个体的情绪出现问 题,尤其会以情绪失控的问题以作为引发注意的手 段,所以成人后表现出容易被激惹的特点。躯体忽 视的过程实际上使得个体的成长缺乏物质上的关 注,可能会使得个体更多看重外部奖赏和资源,而 童年期的这种不利条件可能会使个体发展出对社会 地位、权利等外部物质的更多积极评价,但是个体 可能无法习得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 三、其他因素 1. 物质依赖 以往进行研究的资料,均支持这个假设: 双相 谱系的症状代表了一系列危险的行为风险倾向,包 括药物滥用。这种观点与双相障碍患者在滥用和成 瘾的人群的集中度相一致 ( 包括各种成瘾物质类 型) 。冲动控制障碍集中表现于具有寻求享乐和奖 励的共同点,物质滥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控制障 碍。冲动是情感高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躁狂状态 推动了冲动行为,另一方面躁狂状态伴随着追求愉 快感受的驱动力,使不断追求兴奋成为生活的主要 部分。物质滥用到成瘾的转变由某些物质的固有的 成瘾性引起,这一过程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可能发生 的更迅速。特别是在轻躁狂或情感过盛的情况下, 患者将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和做出足够的调整来顺应 长期使用成瘾物,这是建立成瘾的必要条件。双相 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之间的混合是不是偶然的,它 们共享了生物学的基础并且相互增强作用[9]。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观察到酒依赖和双相 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损害的情况。调查显 示在酒依赖和双相障碍的共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起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0]。 2. 人格因素 一些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 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 向、神经质、强迫、追求完美、开放[11]。同时具 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冲动、寻求刺激、悲 观、害怕不确定、依赖性强。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 者的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问卷 ( TPQ) 结果显示, 其一级亲属均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悲观的人格特 征,并且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同 具有的人格特征。因此这反映了具有遗传性的人格 易感素质,即双相患者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生物学 亲属们,虽然不表现为患病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会 更容易发病[12]。 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罪犯与常模相比,具有 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的特征。他 们也具有比较外向、神经质、易冲动、寻求刺激、情 绪起伏大和难以控制情绪,难以适应社会环境[12]。 四、总结 童年经历的虐待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自 尊的建立与恐惧的形成; 成年后的家庭,经济状况 等,决定了人群生活质量。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 格特征,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对方式、负面认知 方式,环境中的低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这些社会 心理学特点是导致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的共同原 因。回顾近年国内外此类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针 对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共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 7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