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563.99KB,团购合买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冲动与多种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双相障碍是以冲动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疾病。回顾性研究结果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经历的身体及性的虐待是双相障碍和冲动攻击行为的共同风险因素,而患者社会支持度、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物质依赖等也可能是双相障碍和冲动的心理因素,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尚需纵向研究确认。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的深入探讨,需要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给予补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20I5年第42卷第1期 65 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栾融融邹韶红2佟钙玉2张义2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 述。分析表明:冲动与多种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双相障碍是以冲动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疾病。 回顾性研究结果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经历的身体及性的虐待是双相障碍和冲动攻击行为的共 同风险因素,而患者社会支持度、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物质依赖等也可能是双相障碍和冲 动的心理因素,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尚需纵向研究确认。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 冲动攻击行为的深入探讨,需要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给予补充。 【关键词】双相障碍;冲动;社会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52(2015)01-0065-03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精神科住 有合理证据表明同,来自重要关系的社会支持 院患者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 可将双相障碍的病程缩短,而来自家人和朋友消极 病程迁延。冲动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不考虑后果的迅的支持,例如,高情感表达(high expressed emo- 速无计划的行为倾向。由于冲动行为已作为躁狂症的 tion)预示着双相的病程延长。社会支持可以缓冲 一个诊断标准①,冲动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联系显得更 和抵御应激对双相患者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能增强 综 为重要。对单相抑郁、躁狂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研究表 双相患者应对应激的能力,而过分指责可以增加双 明,双相患者的冲动分数较之单相的抑郁和躁狂都高。 相患者的应激,并使其病程恶化。调查发现,复发 O 双相患者在躁狂期间、抑郁期间和情感正常时期均有 的双相障碍患者与没有复发者相比,社会支持低。 冲动水平的升高。此外,冲动的增加与双相障碍的严 双相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结果显 重自杀企图有关联。增加的冲动性与症状的严重程度 示,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与健康对照相比显 密切相关。本文将针对双相障碍和冲动性的社会心理 著偏低,表明家庭体系在问题情境下适应性显著偏 因素之联系做一综述,目前由于受到伦理学和方法学 低:双相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稍低,但差异不显 的限制,环境、认知方式和个人发展史作为危险因素 著。该结果可能与患者患病后家庭对于患者的关注 有关的结论尚未有定论。 反而增加,家庭的亲密感未降低有关,但由于患者 一、社会环境因素 的疾病因素,家庭对于重大改变的适应能力可能下 患者近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包括消极支 降,引起家庭适应性下降④。 持如高情感表达),这两种环境因素在双相障碍中 Andrzej等日针对酒精依赖的患者的冲动攻击 的影响已经被研究证实。文献中都相当一致的表 行为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经济困难和失业 明,在双相障碍的患者发病前后都经历了使应激增 引起的恐惧以及缺乏自信等因素已被证明与认知的 加的事件。国内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组发病前 冲动(注意和无计划冲动性)相关联,但与冲动的 一年左右的生活事件及严重程度(LES总值)均高 行为无关。 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回。 经济困难,失业,导致生活质量受损,而社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360239项目名称: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基因与社会心 理因素的交互研究。 (作者工作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乌鲁木齐,83005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第一作者简介)栾融融(1987-),女,2011年于苏州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目前在新疆医科大学精 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通讯作者)邹韶红(Email:zoushaohong(@126.com)〃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31360239 项目名称: 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基因与社会心 理因素的交互研究。 〔作者工作单位〕1. 新疆医科大学 ( 乌鲁木齐,830054) ;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第一作者简介〕栾融融 ( 1987-) ,女,2011 年于苏州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目前在新疆医科大学精 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通讯作者〕邹韶红 ( Email: zoushaohong@ 126. com) 。 ◎ 综 述 ◎S um ma ri z 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栾融融1 邹韶红2 佟钙玉2 张 义2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 述。分析表明: 冲动与多种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双相障碍是以冲动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疾病。 回顾性研究结果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经历的身体及性的虐待是双相障碍和冲动攻击行为的共 同风险因素,而患者社会支持度、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物质依赖等也可能是双相障碍和冲 动的心理因素,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尚需纵向研究确认。此外,目前尚缺乏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 冲动攻击行为的深入探讨,需要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给予补充。 【关键词】双相障碍; 冲动; 社会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52 ( 2015) 01-0065-03 双相障碍 Bipolar disorder ( BD) 是一种精神科住 院患者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 病程迁延。冲动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不考虑后果的迅 速无计划的行为倾向。由于冲动行为已作为躁狂症的 一个诊断标准[1],冲动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联系显得更 为重要。对单相抑郁、躁狂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研究表 明,双相患者的冲动分数较之单相的抑郁和躁狂都高。 双相患者在躁狂期间、抑郁期间和情感正常时期均有 冲动水平的升高。此外,冲动的增加与双相障碍的严 重自杀企图有关联。增加的冲动性与症状的严重程度 密切相关。本文将针对双相障碍和冲动性的社会心理 因素之联系做一综述,目前由于受到伦理学和方法学 的限制,环境、认知方式和个人发展史作为危险因素 有关的结论尚未有定论。 一、社会环境因素 患者近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 ( 包括消极支 持如高情感表达) ,这两种环境因素在双相障碍中 的影响已经被研究证实。文献中都相当一致的表 明,在双相障碍的患者发病前后都经历了使应激增 加的事件。国内研究显示: 双相障碍患者组发病前 一年左右的生活事件及严重程度 ( LES 总值) 均高 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2]。 有合理证据表明[3],来自重要关系的社会支持 可将双相障碍的病程缩短,而来自家人和朋友消极 的支持,例如,高情感表达 ( high expressed emo￾tion) 预示着双相的病程延长。社会支持可以缓冲 和抵御应激对双相患者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能增强 双相患者应对应激的能力,而过分指责可以增加双 相患者的应激,并使其病程恶化。调查发现,复发 的双相障碍患者与没有复发者相比,社会支持低。 双相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结果显 示,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与健康对照相比显 著偏低,表明家庭体系在问题情境下适应性显著偏 低; 双相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稍低,但差异不显 著。该结果可能与患者患病后家庭对于患者的关注 反而增加,家庭的亲密感未降低有关,但由于患者 的疾病因素,家庭对于重大改变的适应能力可能下 降,引起家庭适应性下降[4]。 Andrzej 等[5]针对酒精依赖的患者的冲动攻击 行为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经济困难和失业 引起的恐惧以及缺乏自信等因素已被证明与认知的 冲动 ( 注意和无计划冲动性) 相关联,但与冲动的 行为无关。 经济困难,失业,导致生活质量受损,而社会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 56 —

—66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2015年第42卷第1期 支持的下降,无法缓冲外界的压力带给心理的冲 护、过度控制。在早期的定性研究中,家庭亲密关 击,使得恐惧感增强,又进一步加强了冲动性。 系的缺失,专横的母亲,情感上或位置上缺席的父 二、心理因素 亲都与双相障碍有关。定量研究中发现,父母的养 1.认知方式 育方式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联。双相的患者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方式和过程的研究有 中在家庭中较少表达自己,这与双相和心境恶劣的 两个主要的理论观点: 共病相关。同时家庭凝聚力低的患者,其自杀未遂 1.1单相抑郁障碍认知模型假设:适应不良 史明显较多。Rosenfarb等(1994)发现,双相患 的认知模式在个体遭受有压力的生活事件时,导致 者的教养和依恋不同于正常对照组。双相障碍和单 了抑郁的易感性。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包括:用消 相抑郁的患者感受到的母爱比正常对照组要少。在 极的方式(包含无望感)来推断事件的原因、后果 关于依恋方式的外显的自评报告中,双相障碍和单 和自我价值的理论。Beck(1967,1987)提出了消 相抑郁组对于母亲的依恋比对照组都少。Geller 极的自我模式,功能失调的态度和社会型自主人格 (2000)等对比了7~16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青 模式。这种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增加负性生活事件 少年和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青少 所遇到的负面评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对于自我和 年、同期家庭和同伴特征组的社会对照组,用半结 人生观的绝望和负面的看法,最终导致抑郁症状。 构式访谈的方式评估青少年和他们的母亲。结果表 1.2心理学上的“躁狂防御模型”假设:精 明,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与ADHD和社区对照组相 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抑郁的认知方式与躁狂/轻 比,他们在家长-亲子互动关系中有更多的创伤: 躁狂存在着潜在的相关性,夸张的躁狂表现是一种 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更少,而感受到来自母亲或父亲 综 防御机制或是潜意识对抑郁倾向的逆反应。该假设 的张力、敌意更多。同时,患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比 由Abraham于1911年提出,经过Dooley(1921)、 ADHD的青少年朋友更少,社交技能更贫乏。Neer- ◎ Rado(1928)、Freeman(1971)、Klein(1994)的 en等(2005)在进行按照人口相匹配的对照后发 不断完善,并由Neale(1988)做出了认知行为方 现,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双相障碍组比正常对照组 面的更新。该假设认为,生活事件可以视为对患者 感受到更少的温暖和接受,而感受更多的来自双亲 脆弱的自尊的潜在威胁,躁狂者是用过度感觉良好 的心理控制。 的方式来防御潜意识的抑郁认知进入意识。因此, 冲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快速和侵略行为的倾 躁狂并不是抑郁的对立面,在认知上更像是它的同 向。大约30%的受过虐待的父母会对他们自己的孩 类。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抑郁症和躁狂症均涉及 子使用暴力。这可能不仅仅是冲动性通过基因遗传 类似的负面认知风格,情感发作类型的决定因素是 的影响,也可能是严重的生活事件本身导致的。父 相关的生活事件和患者对于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 母的养育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模式。个体使用认知的防御来应对自尊收到的威 父母对儿童严厉、惩罚及否认、拒绝,缺乏情感温 胁和随后而来的无助感,当防御失败就会导致抑郁 暖及理解,儿童比较容易出现冲动行为。父母的养 症的结果。 育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 对于冲动性的认知方式,Kagan等1964年提出 国内学者姚玉华等(2010)团的研究显示,父 的沉思一冲动型(reflectivity-Impulsivity,简称R-I) 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有 认知方式,主要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做出决定 “定联系。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与对照组比 时速度上的差异。根据这一理论,消极的自尊导致 较,显示出较低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较高的拒绝否 了高水平的冲动,与恐惧相关的情况使冲动增加。 认、较高的惩罚严厉和过多的干涉保护。父母教育 2.成长因素 时惩罚过重过严可使子女产生怨恨、报复心理甚至 主要包括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儿童期受虐史两部 进行犯罪活动。父亲的过分干涉可导致子女的情绪 分。 不稳定,喜欢挑衅,残暴冲动,更容易产生暴力犯 2.1到目前为止有多项研究探讨父母养育史、 罪;母亲过度的保护、干涉方式会加剧子女的情绪 依恋关系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大多数研究已关 不稳定、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担优。 注到双相障碍患者的父母是否缺乏关爱和过度保 2.2童年期虐待包括躯体虐待(physical a-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综 述 ◎S um ma ri z 支持的下降,无法缓冲外界的压力带给心理的冲 击,使得恐惧感增强,又进一步加强了冲动性。 二、心理因素 1. 认知方式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方式和过程的研究有 两个主要的理论观点: 1. 1 单相抑郁障碍认知模型假设: 适应不良 的认知模式在个体遭受有压力的生活事件时,导致 了抑郁的易感性。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包括: 用消 极的方式 ( 包含无望感) 来推断事件的原因、后果 和自我价值的理论。Beck ( 1967,1987) 提出了消 极的自我模式,功能失调的态度和社会型自主人格 模式。这种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增加负性生活事件 所遇到的负面评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对于自我和 人生观的绝望和负面的看法,最终导致抑郁症状。 1. 2 心理学上的 “躁狂防御模型”假设: 精 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抑郁的认知方式与躁狂/轻 躁狂存在着潜在的相关性,夸张的躁狂表现是一种 防御机制或是潜意识对抑郁倾向的逆反应。该假设 由 Abraham 于 1911 年提出,经过 Dooley ( 1921) 、 Rado ( 1928) 、Freeman ( 1971) 、Klein ( 1994) 的 不断完善,并由 Neale ( 1988) 做出了认知行为方 面的更新。该假设认为,生活事件可以视为对患者 脆弱的自尊的潜在威胁,躁狂者是用过度感觉良好 的方式来防御潜意识的抑郁认知进入意识。因此, 躁狂并不是抑郁的对立面,在认知上更像是它的同 类。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抑郁症和躁狂症均涉及 类似的负面认知风格,情感发作类型的决定因素是 相关的生活事件和患者对于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 对模式。个体使用认知的防御来应对自尊收到的威 胁和随后而来的无助感,当防御失败就会导致抑郁 症的结果。 对于冲动性的认知方式,Kagan 等 1964 年提出 的沉思—冲动型 ( reflectivity-Impulsivity,简称 R-I) 认知方式,主要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做出决定 时速度上的差异。根据这一理论,消极的自尊导致 了高水平的冲动,与恐惧相关的情况使冲动增加。 2. 成长因素 主要包括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儿童期受虐史两部 分。 2. 1 到目前为止有多项研究探讨父母养育史、 依恋关系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大多数研究已关 注到双相障碍患者的父母是否缺乏关爱和过度保 护、过度控制。在早期的定性研究中,家庭亲密关 系的缺失,专横的母亲,情感上或位置上缺席的父 亲都与双相障碍有关。定量研究中发现,父母的养 育方式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关联。双相的患者 中在家庭中较少表达自己,这与双相和心境恶劣的 共病相关。同时家庭凝聚力低的患者,其自杀未遂 史明显较多。Rosenfarb 等 ( 1994) 发现,双相患 者的教养和依恋不同于正常对照组。双相障碍和单 相抑郁的患者感受到的母爱比正常对照组要少。在 关于依恋方式的外显的自评报告中,双相障碍和单 相抑郁组对 于 母 亲 的 依 恋 比 对 照 组 都 少。Geller ( 2000) 等对比了 7 ~ 16 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青 少年和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ADHD) 的青少 年、同期家庭和同伴特征组的社会对照组,用半结 构式访谈的方式评估青少年和他们的母亲。结果表 明,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与 ADHD 和社区对照组相 比,他们在家长–亲子互动关系中有更多的创伤: 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更少,而感受到来自母亲或父亲 的张力、敌意更多。同时,患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比 ADHD 的青少年朋友更少,社交技能更贫乏。Neer￾en 等 ( 2005) 在进行按照人口相匹配的对照后发 现,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双相障碍组比正常对照组 感受到更少的温暖和接受,而感受更多的来自双亲 的心理控制。 冲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快速和侵略行为的倾 向。大约 30%的受过虐待的父母会对他们自己的孩 子使用暴力。这可能不仅仅是冲动性通过基因遗传 的影响,也可能是严重的生活事件本身导致的。父 母的养育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父母对儿童严厉、惩罚及否认、拒绝,缺乏情感温 暖及理解,儿童比较容易出现冲动行为。父母的养 育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6]。 国内学者姚玉华等 ( 2010) [7]的研究显示,父 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有 一定联系。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与对照组比 较,显示出较低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较高的拒绝否 认、较高的惩罚严厉和过多的干涉保护。父母教育 时惩罚过重过严可使子女产生怨恨、报复心理甚至 进行犯罪活动。父亲的过分干涉可导致子女的情绪 不稳定,喜欢挑衅,残暴冲动,更容易产生暴力犯 罪; 母亲过度的保护、干涉方式会加剧子女的情绪 不稳定、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担忧。 2. 2 童年期虐待包括躯体虐待 ( physical a- — 66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20I5年第42卷第1期 一67— buse PA)和性虐待(sexual abuse SA)。国外相关 瘾的人群的集中度相一致(包括各种成瘾物质类 研究己表明,童年期经历的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病 型)。冲动控制障碍集中表现于具有寻求享乐和奖 有紧密联系。Leverich等(2002)研究大样本的 励的共同点,物质滥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控制障 双相患者,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儿童期PA 碍。冲动是情感高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躁狂状态 和SA发生率。在有童年期的PA和SA的经历者与 推动了冲动行为,另一方面躁狂状态伴随着追求愉 没有虐待史的患者相比,有较高的终身患病率、发 快感受的驱动力,使不断追求兴奋成为生活的主要 病年龄更早,和更快的循环频率。PA和SA还与自 部分。物质滥用到成瘾的转变由某些物质的固有的 杀行为增加相关,PA史与躁狂增加的程度相关。 成瘾性起,这一过程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可能发生 有童年虐待经历的患者与没有童年期虐待史的相 的更迅速。特别是在轻躁狂或情感过盛的情况下, 比,在病程上时间更长更严重。Neeren等(2005) 患者将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和做出足够的调整来顺应 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以及家族史以及发病 长期使用成瘾物,这是建立成瘾的必要条件。双相 年龄,使用一个范围广泛的虐待问卷。调查结果显 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之间的混合是不是偶然的,它 示,与根据人口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双相患者 们共享了生物学的基础并且相互增强作用回。 报告在发病年龄之前来自母亲的PA和来自父母双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观察到酒依赖和双相 方的情感虐待均多于同一年龄段水平。同样, 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损害的情况。调查显 Grandin等(2005)调查童年应激事件包括虐待 示在酒依赖和双相障碍的共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起 (PA和SA),发现患者发病年龄之前发生的童年应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激事件越多,提示发病年龄越早。 2.人格因素 同时,童年期的虐待也会对个体的冲动攻击行 一些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 O 为产生影响。Andrzej等的一项研究测试了304名酒 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 依赖患者,对酒依赖患者的冲动和社会心理变量之 向、神经质、强迫、追求完美、开放山。同时具 O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曾遭受SA者在Barratt冲动 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冲动、寻求刺激、悲 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总分和注意冲 观、害怕不确定、依赖性强。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 动分量表中的冲动性更高。曾遭受PA者,不论当时 者的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问卷(TPQ)结果显示, 是否年满18岁,BIS-11的所有分量表中显示冲动性 其一级亲属均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悲观的人格特 都较明显。这一研究的结果符合沉思一冲动型认知 征,并且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同 的理论,童年期受到身体或性的虐待可能导致一生 具有的人格特征。因此这反映了具有遗传性的人格 的焦虑感受和消极的自尊,从而产生高水平的冲动。 易感素质,即双相患者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生物学 另外,研究显示童年被忽视的经历在攻击性的 亲属们,虽然不表现为患病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会 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被忽视经历带来不同的 更容易发病☒ 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可能导致个体的情绪出现问 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罪犯与常模相比,具有 题,尤其会以情绪失控的问题以作为引发注意的手 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的特征。他 段,所以成人后表现出容易被激惹的特点。躯体忽 们也具有比较外向、神经质、易冲动、寻求刺激、情 视的过程实际上使得个体的成长缺乏物质上的关 绪起伏大和难以控制情绪,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注,可能会使得个体更多看重外部奖赏和资源,而 四、总结 童年期的这种不利条件可能会使个体发展出对社会 童年经历的虐待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自 地位、权利等外部物质的更多积极评价,但是个体 尊的建立与恐惧的形成:成年后的家庭,经济状况 可能无法习得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图 等,决定了人群生活质量。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 三、其他因素 格特征,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对方式、负面认知 1.物质依赖 方式,环境中的低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这些社会 以往进行研究的资料,均支持这个假设:双相 心理学特点是导致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的共同原 谱系的症状代表了一系列危险的行为风险倾向,包 因。回顾近年国内外此类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针 括药物滥用。这种观点与双相障碍患者在滥用和成 对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共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研究,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综 述 ◎S um ma ri z buse PA) 和性虐待 ( sexual abuse SA) 。国外相关 研究已表明,童年期经历的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病 有紧密联系[3]。Leverich 等 ( 2002) 研究大样本的 双相患者,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儿童期 PA 和 SA 发生率。在有童年期的 PA 和 SA 的经历者与 没有虐待史的患者相比,有较高的终身患病率、发 病年龄更早,和更快的循环频率。PA 和 SA 还与自 杀行为增加相关,PA 史与躁狂增加的程度相关。 有童年虐待经历的患者与没有童年期虐待史的相 比,在病程上时间更长更严重。Neeren 等 ( 2005) 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症状以及家族史以及发病 年龄,使用一个范围广泛的虐待问卷。调查结果显 示,与根据人口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双相患者 报告在发病年龄之前来自母亲的 PA 和来自父母双 方的情感虐待均多 于同一年龄段水平。同 样, Grandin 等 ( 2005) 调查童年应激事件包括虐待 ( PA 和 SA) ,发现患者发病年龄之前发生的童年应 激事件越多,提示发病年龄越早。 同时,童年期的虐待也会对个体的冲动攻击行 为产生影响。Andrzej 等的一项研究测试了 304 名酒 依赖患者,对酒依赖患者的冲动和社会心理变量之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曾遭受 SA 者在 Barratt 冲动 量表 (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 总分和注意冲 动分量表中的冲动性更高。曾遭受 PA 者,不论当时 是否年满 18 岁,BIS-11 的所有分量表中显示冲动性 都较明显。这一研究的结果符合沉思—冲动型认知 的理论,童年期受到身体或性的虐待可能导致一生 的焦虑感受和消极的自尊,从而产生高水平的冲动。 另外,研究显示童年被忽视的经历在攻击性的 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被忽视经历带来不同的 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可能导致个体的情绪出现问 题,尤其会以情绪失控的问题以作为引发注意的手 段,所以成人后表现出容易被激惹的特点。躯体忽 视的过程实际上使得个体的成长缺乏物质上的关 注,可能会使得个体更多看重外部奖赏和资源,而 童年期的这种不利条件可能会使个体发展出对社会 地位、权利等外部物质的更多积极评价,但是个体 可能无法习得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 三、其他因素 1. 物质依赖 以往进行研究的资料,均支持这个假设: 双相 谱系的症状代表了一系列危险的行为风险倾向,包 括药物滥用。这种观点与双相障碍患者在滥用和成 瘾的人群的集中度相一致 ( 包括各种成瘾物质类 型) 。冲动控制障碍集中表现于具有寻求享乐和奖 励的共同点,物质滥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控制障 碍。冲动是情感高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躁狂状态 推动了冲动行为,另一方面躁狂状态伴随着追求愉 快感受的驱动力,使不断追求兴奋成为生活的主要 部分。物质滥用到成瘾的转变由某些物质的固有的 成瘾性引起,这一过程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可能发生 的更迅速。特别是在轻躁狂或情感过盛的情况下, 患者将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和做出足够的调整来顺应 长期使用成瘾物,这是建立成瘾的必要条件。双相 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之间的混合是不是偶然的,它 们共享了生物学的基础并且相互增强作用[9]。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观察到酒依赖和双相 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损害的情况。调查显 示在酒依赖和双相障碍的共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起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0]。 2. 人格因素 一些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 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 向、神经质、强迫、追求完美、开放[11]。同时具 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冲动、寻求刺激、悲 观、害怕不确定、依赖性强。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 者的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问卷 ( TPQ) 结果显示, 其一级亲属均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悲观的人格特 征,并且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同 具有的人格特征。因此这反映了具有遗传性的人格 易感素质,即双相患者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生物学 亲属们,虽然不表现为患病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会 更容易发病[12]。 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罪犯与常模相比,具有 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的特征。他 们也具有比较外向、神经质、易冲动、寻求刺激、情 绪起伏大和难以控制情绪,难以适应社会环境[12]。 四、总结 童年经历的虐待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自 尊的建立与恐惧的形成; 成年后的家庭,经济状况 等,决定了人群生活质量。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 格特征,无助感、自尊受挫的应对方式、负面认知 方式,环境中的低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这些社会 心理学特点是导致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的共同原 因。回顾近年国内外此类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针 对双相障碍和冲动行为共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 76 —

—6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2015年第42卷第1期 有待进一步探索。 26(6):425 7.姚玉华,陈道涝。父母教养方式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 参考文献 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0:09:1091:03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8.陈瑞云,杨寅,林洁瀛。大学生冲动攻击性和预谋攻击性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Washington,DC: 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815 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 9.Icro M.Matteo P.and Giulio P.Addictive disorders,bipolar 2.张毅宏,张翔,吴怀安,等。双相障碍发病因素及防治对 spectrum and the impulsive link:the psychopathology of a self- 策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7):56-58 regenerating pathway.HeroinAdd Rel ClinProbl 2005:7 3.Alloy LB.The psychosocial context of bipolar disorder:Envi- (3):33-46 ronmental,cognitive,and developmental risk factors.Clinical 10.朱颀峰,王学义,姚绍敏。心理社会因素在酒依赖共病双 Psychology Review ,2005:25:1043-1075 相情感障碍中的作用。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37 4.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等。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 (01):32-35 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13:2592 11.李爱凤,静进。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精 -2594 神医学杂志,2007:20(5):330-332. 5.Andrzej J,Anna K,Katarzyna M.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12.姚静,周为,涂小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 Impulsivity in Alcohol-Dependent Patients.The Journal of 三维人格特征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03:43-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13:201:43-47 46 6.王长虹,苏林雁。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 (收稿日期:2014年4月2日) 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综述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朱晓显许毅2李然魏宁2韩笑乐 【摘要】多种精神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浓度有关,5-羟色胺浓度主要受神经元突 触前膜上的5-羟色胺转运体调节,同时5-羟色胺转运体也是多种药物的作用靶,点,故5-羟色胺 转运体与疾病和药物疗效之间关系密切。5-羟色胺的表达及功能受其编码基因调控,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编码5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对其调控作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与抑郁症等情感 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及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答都有关联。 【关键词】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药物应答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52(2015)01-0068-03 一、背景 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5- 5-羟色胺(5-HT)是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 HTT)是一种钠依赖的单胺转运蛋白,多分布于中 系统的神经递质,由5-羟色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 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上,它 释放。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的中缝核簇,纤维 在5-HT重摄入突触前膜神经元的过程中起重要作 向前投射到大脑的广大区域,向后投射到脊髓,同 用。人类大脑内,5-HTT可与突触间隙的5-HT相 时还支配脑干和小脑。神经元释放的5-HT是调控 结合,将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5-HT重新摄入突 神经环路的重要单胺类递质,它可以调控多种生理 触前末端,从而对突触间隙5-HT浓度的变化发挥 过程,其中包括认知、生理周期、情绪等。 调节作用。 (作者工作单位)1.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100029):2.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第一作者简介)朱晓昱(1984-),女,山西人,硕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通信作者)许毅(Email:xuyizju(@163.com)∥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作者工作单位〕1. 北京回龙观医院 ( 北京,100029) ; 2.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第一作者简介〕朱晓昱 ( 1984-) ,女,山西人,硕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通信作者〕许毅 ( Email: xuyizju@ 163. com) 。 ◎ 综 述 ◎S um ma ri z 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1994. 2. 张毅宏,张翔,吴怀安,等。双相障碍发病因素及防治对 策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 20 ( 7) : 56-58 3. Alloy LB. The psychosocial context of bipolar disorder: Envi￾ronmental,cognitive,and developmental risk facto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5; 25: 1043-1075 4. 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等。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 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13: 2592 -2594 5. Andrzej J,Anna K,Katarzyna M.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Impulsivity in Alcohol - Dependent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13; 201: 43-47 6. 王长虹,苏林雁。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 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6( 6) : 425 7. 姚玉华 ,陈道涝。父母教养方式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 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0; 09: 1091; 03 8. 陈瑞云,杨寅,林洁瀛。大学生冲动攻击性和预谋攻击性 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19: 815 9. Icro M. Matteo P. and Giulio P. Addictive disorders,bipolar spectrum and the impulsive link: the psychopathology of a self- regenerating pathway. HeroinAdd & Rel ClinProbl 2005; 7 ( 3) : 33-46 10. 朱颀峰,王学义,姚绍敏。心理社会因素在酒依赖共病双 相情感 障 碍 中 的 作 用。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 37 ( 01) : 32-35 11. 李爱凤,静进。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精 神医学杂志,2007; 20( 5) : 330-332. 12. 姚静,周为,涂小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 三维人格特征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 03: 43- 46 ( 收稿日期: 2014 年 4 月 2 日)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朱晓昱1 许 毅2 李 然1 魏 宁2 韩笑乐1 【摘要】 多种精神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浓度有关,5-羟色胺浓度主要受神经元突 触前膜上的 5-羟色胺转运体调节,同时 5-羟色胺转运体也是多种药物的作用靶点,故 5-羟色胺 转运体与疾病和药物疗效之间关系密切。5-羟色胺的表达及功能受其编码基因调控,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编码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对其调控作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与抑郁症等情感 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及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答都有关联。 【关键词】5-羟色胺转运体 ( 5-HTT) ; 基因多态性; 抑郁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 药物应答 【中图分类号】R749.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52 ( 2015) 01-0068-03 一、背景 5-羟色胺 ( 5-HT) 是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 系统的神经递质,由 5-羟色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 释放。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的中缝核簇,纤维 向前投射到大脑的广大区域,向后投射到脊髓,同 时还支配脑干和小脑。神经元释放的 5-HT 是调控 神经环路的重要单胺类递质,它可以调控多种生理 过程,其中包括认知、生理周期、情绪等。 5 - 羟 色 胺 转 运 体 ( serotonin transporter,5 - HTT) 是一种钠依赖的单胺转运蛋白,多分布于中 枢神经系统 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上,它 在 5-HT 重摄入突触前膜神经元的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人类大脑内,5-HTT 可与突触间隙的 5-HT 相 结合,将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 5-HT 重新摄入突 触前末端,从而对突触间隙 5-HT 浓度的变化发挥 调节作用。 — 86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