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正处在发展时期的分支学科,学者间难免有若干争论,新说也必然有不能成立者。本书 不狃于旧说,亦不惑于新义。例如几年前我曾写一小文,论及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江陵地 名的战国官玺,何琳仪同志取文中释地部分,而芟除所释未妥部分,甚为允当,值得感 谢。 第二,是推陈出新,多有创见。本书虽然是一部《通论》,首先侧重于综述,而各章 节中实含有作者精心研究的新获,不少即在举例之间,请读者不要忽视。以下试选数例 聊见一斑。 燕国长条形玺,多有字,前人多置不释。或释为卪,读为节,亦嫌未妥。《通论》 由于省吾先生释甲骨文勹字出发,释此字为勹,读为符,是新颖的见解。此例一。 赵国相邦春平侯等铍,刻铭有时有“左右伐器”之词,旧多不识,或识之而不知所 云。《通论》引《楚辞·天问》及注,指出“伐器”犹言兵器,解决了这一疑难。此例 二。 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铜壶,曾经几位学者讨论,铭文释读逐渐明晰。其中有“重金 某某”四字,后两字就是“宏壶”,壶字之释,是由于认为该字是器名,实不妥当。《通 论》改释为“箬襄”,可读为“络镶”,与此器有镂空铜丝网套及错金,镶嵌绿松石吻合。 此例三。 河北平山出土中山王方壶,铭文有,即绝字,字从刀作。《通论》引孔广居《说文 疑疑》说,指出前人预见这一点。此例四。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楚简,有“[相]附如会,相保如介”之语,《通论》说明附、 会,保、介意义相关,如为连词。按《大戴礼记·文王宫人篇》“志殷如液(深),其气 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如字用法正与此同。此例五。 这五个例子不过是随手拈来,书中还有许多新见解。各章所论战国文字变化规律, 更是富于启示性,对读者有很大帮助。 《战国文字通论》的出版,在这一分支学科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大事,必将促进 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古文字学的进步。蒙琳仪同志叫我写几句话,我是极感欣 幸的。所说容有不当,请琳仪同志和大家指正。 1987年11月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