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经典阅读)春秋战国文字_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34,文件大小:30.82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何琳仪著 战国文字通论同心 江蘇教育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何琳仪著.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3 ISBN7-5343-4968-0 I。战.,Ⅱ.何.,Ⅲ.汉字:古文字-研究-战国时 代V.H1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02426号

目 录 再序 李学勤 序言 李学勤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年:卡0华40■00004000年00中来 第一节引言… …1 第二节古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3 第三节近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6 第四节现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11 第五节战国文字的分类 25 第六节小结… 33 第二章战国文字与传钞古文 …34 第一节引言… 34 第二节籀文 34 第三节《说文》古文… 41 第四节三体石经古文… 58 第五节《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古文 69 第六节小结 …83 第三章战国文字分域概述 85 第一节引言… 85 第二节齐系文字… 86 第三节燕系文字… 101 第四节晋系文字… 115 第五节楚系文字… 148 第六节秦系文字… 179 第七节小结… 199 第四章战国文字形体演变… 202 第一节引言… 202 第二节 简化… 202 1

录 第三节繁化… 213 第四节异化… 226 第五节同化… 249 第六节特殊符号… 252 第七节小结… 264 第五章战国文字释读方法 266 第一节引言… 266 第二节历史比较… 269 第三节异域比较… 274 第四节同域比较… 281 第五节古文比较… 285 第六节谐声分析… 290 第七节音义相谐…… 294 第八节辞例推勘… 298 第九节 语法分析… 303 第十节小结… 306 余论 308 引用书刊简称表 312 后记(一) 316 后记(二) 317 大陆论著目录(徐在国) 319 港澳论著目录(袁国华): 406 台湾论著目录(季旭升) 411 国外论著目录(徐在国) 420 2

再 序 李学勤 我应何琳仪教授之邀,为他的《战国文字通论》一书的初版作序, 时间是在1987年的冬天。这部专著于1989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很受学 者们的欢迎。荏苒至今,不觉已经十多年了。 这期间,中国正经历不平凡的变革,科学事业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明 显的进步。中国古文字学,伴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成绩也很彰著,而 在古文字学的几个分支里,战国文字研究的前进尤其突出。 学科的分支化,是其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例如现代的物理学,按 照通行的《学科专业目录》,就分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 理等分支。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史也是这样,陆续形成了甲骨文研究、 金文研究、简帛研究等独立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的兴起是比较晚的, 但其成为一种新的分支却相当快速,确定了自己的领域和方法,积累起 自己的材料与文献,随之专门的学者队伍也组织起来。 《战国文字通论》的初版,对这一学科分支的早期成果做了综合总 结。因此,我在那时写的序言中曾说,该书的出版,“在这一分支学科 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大事,必将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古 文字学的进步”。 如果说战国文字研究在当时还处于成长的阶段,作为学科分支没有 为大家充分认识的话,在今天,这一学科分支可以说业已臻于成熟了。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文字研究本身又在进一步分支化。 《战国文字通论》已依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战国文字划分为齐、 燕、晋、楚、秦五系。这五系文字,都有专门的论作发表,但因为各系 已发现材料数量并不均衡,有的系的研究进展特快,已显露建立为分支 的趋势。 首先表现这种倾向的,是秦文字。早自王国维先生,即以西土的秦 文字与东土的六国古文相区别。近年有学者集中辑录秦文字材料,云梦 睡虎地的秦简也有文字编问世。日前传来讯息,湖南龙山里耶新出秦简, 竟多达约两万支,这无疑会大为开拓我们对秦文字的眼界

同样重要而更需要研究精力的,是楚文字。1933年发现的寿县李三 孤堆楚金文,1942年发现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50年代开始出土的楚 竹简,已使楚文字跃为学者论析的焦点。前些年新出的荆门郭店楚简与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更确立了楚文字的重要地位。今天研究六国文 字,不得不先从楚文字入手。和秦文字得到重点研究一样,楚文字研究 也趋于专门化。 这一类征象表明,战国文字研究有很多新内涵,有待再加综合总结。 何琳仪教授在此时增订再版他的《战国文字通论》,正是适应了这样的 需要。 何琳仪教授一直在战国文字研究的前沿辛勤工作。1998年,他出版 了厚1600页的《战国古文字典一一战国文字声系》。这部巨作不妨说是 战国文字的一次普查,处处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底与敏锐识见。书内许 多观点,同《战国文字通论》相通,读者如能合观,必能有左右逢源的 感受。 2002年7月16日 2

性小 序 言 李学勤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叙,描述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 令异濠,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清段玉裁注云,所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即“各用其方俗语言,用其私意省改之文字也。言语异声则音韵歧,文字异形侧体制感, 车同轨,书同文之盛于是乎变矣”。按子思著《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是春秋晚期文字尚能维持大体一致,至战国时歧异始形显著,为一大 变。秦兼并六国,以秦文字为标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又为一大变。由此看来,战 国文字在中国文字演变史上自成段落,应当专门加以研究。 北宋以来学者重视青铜器铭文,所指主要是商代晚期至春秋的文字。清末甲骨文发 现商代文字研究更为兴盛。战国文字,由于材料繁多分散,且少长篇巨制,历来不为 学者所重:加以战国文字有其本身种种特点,虽有著作涉及,每每难于掌握其间规律, 在释读上造成许多误解,以讹传讹,历久不改。这不仅影响着对文字演变的通盘了解, 而且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索也有不小妨碍。战国文字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是在五十年 代开始的,二十多年间发展迅速,迄今已形成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战国文字研究发展的标志是: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己经有了一批专心从 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各届年会都有战国文字研究的论文提出。在研 究生培养上,也有了以战国文字研究作为专业方向或者论文主题的。随着近年田野考古 工作的开展,新的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现,实际工作迫切要求有关研究成果的传布普及, 从各方面看,对战国文字研究的丰富收获进行总结综合,现在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 要的。何琳仪同志这部《战国文字通论》正好满足了大家的希望和要求。 何琳仪同志从学于古文字学界前辈于省吾先生,取得学位后,在吉林大学讲授战国 文字。他在古文字学方面有深厚基础,因而论述战国文字,能由古文字流变全局着眼。 《通论》一书有两点优长,是特别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第一,是博采众说,去取矜慎。如前所言,战国文字材料本多琐碎,考释论著为数 颇多,两者都不便葭集,读者苦于难观其全。《通论》篇幅虽属有限,但已将各家成说尽 可能搜罗在内,予以系统化。书中特别注意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一些纲刚刚发 表的,也已收入融会。 吸收已有成果,贵在有所别择。任何学科,尤其是像战国文字研究这样成形不久, 1

正处在发展时期的分支学科,学者间难免有若干争论,新说也必然有不能成立者。本书 不狃于旧说,亦不惑于新义。例如几年前我曾写一小文,论及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江陵地 名的战国官玺,何琳仪同志取文中释地部分,而芟除所释未妥部分,甚为允当,值得感 谢。 第二,是推陈出新,多有创见。本书虽然是一部《通论》,首先侧重于综述,而各章 节中实含有作者精心研究的新获,不少即在举例之间,请读者不要忽视。以下试选数例 聊见一斑。 燕国长条形玺,多有字,前人多置不释。或释为卪,读为节,亦嫌未妥。《通论》 由于省吾先生释甲骨文勹字出发,释此字为勹,读为符,是新颖的见解。此例一。 赵国相邦春平侯等铍,刻铭有时有“左右伐器”之词,旧多不识,或识之而不知所 云。《通论》引《楚辞·天问》及注,指出“伐器”犹言兵器,解决了这一疑难。此例 二。 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铜壶,曾经几位学者讨论,铭文释读逐渐明晰。其中有“重金 某某”四字,后两字就是“宏壶”,壶字之释,是由于认为该字是器名,实不妥当。《通 论》改释为“箬襄”,可读为“络镶”,与此器有镂空铜丝网套及错金,镶嵌绿松石吻合。 此例三。 河北平山出土中山王方壶,铭文有,即绝字,字从刀作。《通论》引孔广居《说文 疑疑》说,指出前人预见这一点。此例四。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楚简,有“[相]附如会,相保如介”之语,《通论》说明附、 会,保、介意义相关,如为连词。按《大戴礼记·文王宫人篇》“志殷如液(深),其气 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如字用法正与此同。此例五。 这五个例子不过是随手拈来,书中还有许多新见解。各章所论战国文字变化规律, 更是富于启示性,对读者有很大帮助。 《战国文字通论》的出版,在这一分支学科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大事,必将促进 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古文字学的进步。蒙琳仪同志叫我写几句话,我是极感欣 幸的。所说容有不当,请琳仪同志和大家指正。 1987年11月 2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节引言 汉语古文字,顾名思义是指记录上古汉语的文字,通常特指包括小篆在内的先秦古 文字(有些学者主张汉武帝以前的古隶也属于古文字范畴)。近几十年来,古文字学界都 倾向于把汉语古文字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三部分。我们认为,这种 三段分期法基本能够反映三段历史时期的文字发展演变过程。 战国文字是汉语古文字的晚期书写形式。从字体而言,战国文字既包括笔画圆转的 篆书,也包括笔画方折的古隶:从书写材料而言,战国文字既包括金属、石器、陶器、 木器、漆器,也包括丝织品。仅就外在形式观察,战国文字就是一相当复杂的概念。因 此,在介绍这种古文字之前首先必须搞清它的范畴。 战国时期的下限,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年,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上限 则有公元前481年(上接《春秋》终年)、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周 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始封诸侯)等异说【1】。 战国文字的使用时间,一般说来应与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相对应。然而,不同期古文 字的分期决不能如历史年表那样整齐划一(何况上举战国始年已在近80年间浮动),其形 体也决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发生突变。文字的变异总是按照自身的演进规律而发展变化。 一般说来,这种发展变化都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渐变过程。殷代文字演变为西周文字,西 周文字演变为春秋文字,春秋文字演变为战国文字,都有其历史、地域、人为诸方面的 复杂因素。很难设想,一种古文字在某天早晨会变成另一种古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采取中央集权的威力,罢黜六国古文,”推行秦文字,是一场雷厉风行的文字革命, 堪称文字学史上仅见的文字“突变”。尽管如此,也不能把秦代小篆开始使用的时间限定 为公元前221年。因为,前此不久秦国已出现了像新鄚虎符那样标准的小篆【2】。而后 此几十年的秦汉竹简帛书文字中也时常可以找到六国古文的影子【3】。因此,机械地划 分战国文字使用年代的上下限是不够妥当的。 其实,自春秋中期以来,列国文字已开始发生引人瞩目的变异,其形体结构和书写 风格都逐渐失去西周文字的特点,而开启战国前期文字的先河。下面试举若干春秋中期 以后金文,以之与战国文字相互比较: 屯 叔夷镈 陈纯釜“纯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國 国差能 @ 《陶汇》3·1005 合 晋公盖 會 槁朝鼎 四 郢钟 图 大梁鼎 吉 徐沈尹钲 《包山》204 乘 邓公乘鼎 鄂君启车节 不难发现二者笔画结构一脉相承,呈现典型的晚周文字风格。至于春秋中期以降的 楚系铭文,诸如王子婴次炉、王子申盏等,与战国早期舍章诸器、曾侯乙诸器等风格类 似,更是一目了然。而南方楚国,包括吴、越、蔡等国的铜器铭文中的花体字,其春战 之际的界限就更难以掌握了。因此,对战国文字使用时间的上下限,乃至对一种字体的 始末予以探讨,只能求其概数,而不宜强指其绝对年代。 基于这种认识,所谓“战国文字”的上下限应是比较宽的。我们认为如春秋末年的 侯马盟书(或以为战国初年)以及部分越国、蔡国铜器铭文,乃至年代颇有争议的石鼓文, 都可以与战国文字对比研究。同理,秦统一后的若干铜器铭文和简牍文字,也可以与战 国文字对比研究。至于时代不宜确指的货币、玺印、陶文等材料,我们也间或采用春秋 战国之际和秦统一以后者。这不仅便于文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而且与文字形体“渐变” 的规律也是并行不悖的。 总之,我们所讨论的“战国文字”材料并不十分严格地局限于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而间有阑入春秋末期和秦统一以后者。大体可以这样说:古文字学中的所谓“战国文字”,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 过的一种古文字。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是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下面就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介绍历代战国文字出土和研究的概况。 注释: 【1】杨宽《战国史》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唐兰《中国文字学》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李学勤《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引《云梦秦简研究》341页,中华书局,1981年;又《新出简 帛与楚文化》,引《楚文化新探》3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34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