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7.2 北京图书大厦 N0.0550190 吴越文字彙編 施謝捷编著 責任编輯 戎文敏 責任校對 潘守華 出版發行:江蘇教育出版社 (南京馬家街31號,郵政编碼:210009) 經 銷:江蘇省新華書店 印 刷:江蘇新華印刷廠 (南京中央路145號郵政编碼:210009) 開本850×1168毫米1/16印張40 字数500000 1998年8月第1版 1998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7-5343-3190-0 G·2904 定價:165.00元 江蘇教育版閩書若有印刷装訂錯誤,可向承印廠調换
點 很方便。《目绿》是分年编的,如果分别給每年的論著加上序號,在下编中提到各家說法時,註出有關論著的年份和序 語,恐怕是過於求簡了。下编中提到各家說法時一般不註出處,讓者雖然可以参考附绿的《引用論著目錄》,但畢竟不 這個意圖本來是很好的,但由于有了下编的釋文和考釋,在上编各字條中,對字形特點和假借用法等情况竟不著一 先談體例上的問題。此書各部分(包括附錄)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编者為了節省篇幅,儘可能避免重複的說明 史文化的人極為有用的一部好書。 不過施君以一人之力來编寫這部難度很大的《编》,编寫的時間又不是很充裕,書中免不了也有些不足之處 使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更快更好的進展 编者也斜正了前人的不少錯誤。所以這部《彙编》無疑會很好地起到降低吴越文字研究難度的作用,它的出版必將促 编》等書誤認為「婚」的字正確地釋作『聞」,也都反映出编者在文字學上的功力。在摹寫字形和說明著绿情况等方面, 越王州句劍十五」的土字、[委字,就很有說服力文字编部分將假借為「鼎的「真」字正確地釋作「真,將《金文 料相當齊全,對已有研究成果不但掌握得相當全面,而且基本上能做到擇善而從。编者自己也有不少好的意見,如釋 也許可以說吴越文字是殷墟甲骨文以下各種古文字中研究難度最大的一種。施君編著這部《彙编》,搜集的資 吴越文字的資料比較零散,鳥蟲書之類不易辩識的美術書體用得很多,在語言上也有一些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 绿和研究吴越文字的書和文章大都已收録在内 介以及簡明扼要的考釋上编是以中、下二编為根據而编成的吴越文字的文字编。書末附有《引用論著目绿》,凡著 有拓本都附有编者所作的摹木。下编是文字說明,包括中编所收各器銘文的釋文、對各器出土、收藏和著绿情况的簡 此書分為三编—中编是编者搜集到的全部吴越文字資料的圖版(除峋螻碑和少數石器铭文外都是铜器铭文),所 施謝捷君遠道寄示大作《吴越文字彙编》書稿的複印本,我讓了一遍,獲益甚多,深感這是對研究古文字和吴越歷 序 裘錫圭
求,希望他能真心接受。 编者却没有引到。當然,這一類問題大都是見仁見智的,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僅供参考而已。 號,篇幅增加不了多少,給讀者帶來的方便却會是很大的。如果此書能重印,希望在這方面能有所改進。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這是我所不以爲然的,所以只要有機會就勸他注意鍛煉身體,注意勞逸結合。這次借寫序的機會,再一次提出這個要 施君年富力强,埋頭苦幹,不斷出高質量的成果,學術前途未可限量。但他用功到了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程度 信服。個别非美術字體的字的釋法,也尚可商榷。如『冉鈕缺』銘文中被釋作「朕的那個字,其右旁顯然不是「朕所 的正面人形的字,在『越奇字鐘、越王大子矛」等器銘中釋爲『大,在一些吴國兵器銘中則釋爲「天,也難以使人
● O ● ● 遺等五部分。 釋文一般依原器铭行款,部分铭文直書右行者,一律改為左行,以便閱讀。铭文多異精借字,釋文則以小字標註 本编次序全同中编,每器之下臚列『「釋文」、「出土」、「現藏」、「著绿」、「說明」五項。 下編為「吴越文字彙編圖版的著錄與說明」。 本编圖版後附器目索引,按圖版序次排列,以便檢毅 者,則分别附於吴越相關器之後,以資進一步研究。 本编圖版先吴器後越器,先禮樂日用雜器後兵器,大致各以時代先後序列。無明確國别標識或舊訂國屬有可議 致。懂見摹本形式發表者一仍其售。 本编圖版收绿原器铭拓本、照片及摹本。其中摹本多依原器拓本、照片及其影印本重作,所摹绿之形與上编 中编為「吴越文字彙编圖版」。 檢字索引依筆畫多寡為序,所標數字為該字之字頭編碼 名。器名與中编、下编一致 收绿各字,均於字下標註器名以示其出處。凡同字數見於一器者,則以其在器銘之先後顺序排列,僅標註一器 部及卷三又部,今則盡隸於首見之部。合文則以首字筆畫多寡為序。 《說文解字》附入他字者,如「賡」附於「續」下,今則改隸於貝部之後;《說文解字》重出之字,如「右」分見於卷二口 分别部居,略依許慎《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未載而見諸其他字書者、形可隸定者附於各部之末;古有之字而 審釋文字間取諸家考證之說,本编不予說明,可参看下编 部分殘字歸入相應字棚,殘關過甚者一般不予收錄。 本编彙集所有吴越文字,不避重複。計收可識或可隸定單字四二字,合文四例,附绿存疑字一四三字。重文及 上编為「吴越文字编正文」。 本書以春秋戰國時期吴、越兩國文字為輯绿對象,所收資料截至一九九六年底。全書分上、中、下三编及附绿、補 凡 例
● 補遺錄漏收或新見之資料,例同前 省去不列 標明「已佚」。 附錄為「引用論著簡目」”大致按時間先後羅列。左側標有·號者為下編所用之簡稱 說明項下簡要陳述銘文釋讀依據、說明器物國别理由等相關内容,以作者個人心得為主。無所說明者,則將該項 稱,詳見附錄「引用論著簡目」二 著绿項下所列均為著绿該器器銘拓本、照片或摹本的論著報刊,大體按其出版先後為序,所引論著報刊多用簡 出土、現藏情况未能查明者,以『未詳』」標示,有關流傳情况則括註於現藏項下。確屬已佚之器,則均於現藏項下 不明者則以或標示;原銘殘损猶可辨者,釋文於該字左侧標以「·號。 通行正字或本字。原銘文結構可辨而未識者,釋文以「口」代替;原銘殘阙或結構莫辨者,釋文以『「口]代替,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