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可帮助测知理化因素对噬菌体感染循环时间和菌体释放噬菌体的影响。 4.溶原性 我们前面讲过,与烈性噬菌体相对应的有一种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染 敏感细胞与细菌共存的特性叫溶原性。这一类细菌叫溶原菌。他能与温和噬菌休 长期共存。 (1)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形式: 游离态:游离的并具有感染新的病毒粒子 整合态:噬菌体DNA整合到寄主DNM中,形成前噬菌体,与寄主DNM一起复 制。(溶原菌中的噬菌体就是这种状态) 营养态:经外界因素诱导后,前噬菌体脱离寄主DNM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 装配的状态。 (2)溶原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稳定性:溶原南通常很稳定,将整合到自己DNA上的前噬菌体作为遗传结构 的一部分,随细菌DNA一起复制,能够经历很多代。 免疫性:溶原性细南对同源噬南体具有免疫性(即不会被这种噬菌体感染), 这种免疫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他的免疫性是由于前噬菌体的基因编码产生一种 阻遏蛋白,阻止了噬菌体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噬南体DA的复制和结构蛋 白的合成 裂解:溶原性细菌中少数前噬菌体自发脱离细菌细胞染色体,进行增殖,最 后导致细胞裂解。这种现象称为溶原性细菌的自发裂解。如经紫外线、X射线、 丝裂酶素等理化因子处理发生高频率裂解现象,称为诱导或诱发裂解。实验室常 用这些理化因子诱导溶原菌产生噬菌体。这种中断溶原状态进入溶菌性周期的过 程,我们把它叫做前噬菌体的切离,切离是与整合相反的过程,需要由切离酶进 行。也有极少数的溶原性细菌的前噬菌体离开染色体,不进入增殖周期就失去溶 原性,成为溶原性细菌的复愈或非溶原化。 溶原转变:噬菌体DA整合到细菌基因中改变了细菌的基因型,使细菌某 些性状发生改变,成为溶原性转变。某些细菌毒素的产生、以及抗原结构和血清 型都可受溶原性控制。如白喉棒杆菌不产生毒素,但当其被B-棒杆菌温和噬菌 体感染而溶原化后,由于后者带有毒素蛋白的结构基因,可编码毒素蛋白,因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