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岗女工离婚时的权益问题日益突出:(4)婚姻家庭不 此外,还对其它一些婚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作 稳定,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5)老年人的赡养得不 出了补充或者新的规定。总之,如胡康生所说:“这次 到保障,受虐待现象严重等。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修改着重解决当前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较为突出的 《婚烟姻法》修改主要是试图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这 问题,使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是修改《婚烟法》的主要背景。 《婚烟法》修正案通过后,社会各界对它评价很高,比 事实上,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增加的新的内 如认为“是民主立法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依法治国 容主要是针对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而作出新的规 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与社 定,或者在原来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 会发展同步的精神”,“是贴近生活充满伦理性的法 第一,关于重婚、婚外情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一 律,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些地方“包二奶”、养情人、纳妾、未婚同居等现象增 促进家庭的文明和睦、社会的稳定都会起到积极的 多,严重破坏一夫一妻制度,违背道德人伦,导致家 作用”,等等。正因如此,社会各界对这部法律期待很 庭危机甚至恶性事件发生,影响社会安定。为了抑制 多,对它的实施状况也非常关注。 这种现象,《婚姻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 二、新《婚烟法》实施后4个领域的基本状况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夫妻间有互相忠诚尊重的义 自从社会法学把实用主义的理念引入法学领域 务,还规定因重婚、婚外情导致离婚的夫妻中无过错 后,研究、分析法律在现实中的实施状况,考察其实 一方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以此惩罚有过错一方。立法 际效果,即研究行动中的法成为法律研究和实践的 机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社会伦理、稳定家庭, 重要内容。在社会法学看来,评价法律的根本标准就 降低离婚率。 是其实际效果,是其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作 第二,关于家庭暴力问题。为了制止家庭暴力事 用和影响,而不是如分析法学所说的法律本身的逻 件的发生,打击和惩处家庭暴力的违法犯罪行为, 辑结构及其演绎、推理,因为法律本身是工具,不是 《婚烟法》修正案除了重申关于虐待家庭成员的规定 目的。从这个角度说,《婚烟法》修正案的通过只是朝 外,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及受害人在遭受家庭 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如何实施法律、实现其目的更加 暴力后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包括向公安机关或者 重要。那么,从2001年以来,新《婚姻法》实施状况如 居委会求助、离婚及在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何?它是否实现了其立法目的?婚姻家庭关系中以前 第三,关于离婚时财产权和探视权。《婚姻法》修 存在的问题是否因新法的实施得到解决,或者至少 正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完善了夫妻财产制 得到缓解、抑制、减少呢? 度,除对共同财产做了规定外,还增加了对个人持有 1.关于婚外情和离婚率 财产和约定财产的规定,在司法解释中还对财产的 《婚烟法》修改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很多民 形式做了细化。为强化当事人的责任,增加了4种情 众、学者、妇女组织要求立法惩治“包二奶”、婚外情。 形下无过错人在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保护 新《婚姻法》响应了这种要求,强化了夫妻双方忠诚 离婚后青少年的权益,修改时除继续保持了原《婚姻 的义务,希望藉此稳定家庭,减少由婚外情导致的离 法》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监护等权利和义务 婚。从新《婚烟法》实施5年来的状况来看,在这一方 的规定外,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不直接抚养子女 面收效甚微,没有迹象表明法律的修改对社会上广 的父母中的一方对子女的探望权及其救济。 泛存在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现象有明显的阻吓作 第四,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针对老年人得 用。这点可以在中国每年的离婚总量、离婚率和由婚 不到赡养甚至遭虐待、遗弃,以及干涉老年人婚姻的 外情导致的离婚仍然在上升这一事实得到佐证。据 现象,《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 民政部门统计,1999年中国有120.2万对夫妻离婚, 外孙子女对子女没有抚养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每千人口中有0.96个婚姻解体。2003年,离婚133.1 赡养的义务,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尊重并且不得干预 万对,比上年增加15.4万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 老年人的婚姻,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不因父母婚烟关 婚69.1万对,比上年增加11.8万对,法院调解和判 系变化而变化以及老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的 决离婚64万对,比上年增加3.6万对;离婚率为 救济途径。 2.1%0,比上年上升了0.3个千分点。2004年,中国 2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岗女工离婚时的权益问题日益突出; ( 4) 婚姻家庭不 稳定, 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 5) 老年人的赡养得不 到保障, 受虐待现象严重等。[2]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婚姻法》修改主要是试图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这 是修改《婚姻法》的主要背景。 事实上, 2001 年《婚姻法》修正案增加的新的内 容主要是针对以上 5 个方面的问题而作出新的规 定, 或者在原来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 第一, 关于重婚、婚外情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一 些地方“包二奶”、养情人、纳妾、未婚同居等现象增 多, 严重破坏一夫一妻制度, 违背道德人伦, 导致家 庭危机甚至恶性事件发生, 影响社会安定。为了抑制 这种现象,《婚姻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夫妻间有互相忠诚尊重的义 务, 还规定因重婚、婚外情导致离婚的夫妻中无过错 一方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以此惩罚有过错一方。立法 机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社会伦理、稳定家庭, 降低离婚率。 第二,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为了制止家庭暴力事 件的发生, 打击和惩处家庭暴力的违法犯罪行为, 《婚姻法》修正案除了重申关于虐待家庭成员的规定 外, 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及受害人在遭受家庭 暴力后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 包括向公安机关或者 居委会求助、离婚及在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三, 关于离婚时财产权和探视权。《婚姻法》修 正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 完善了夫妻财产制 度, 除对共同财产做了规定外, 还增加了对个人持有 财产和约定财产的规定, 在司法解释中还对财产的 形式做了细化。为强化当事人的责任, 增加了 4 种情 形下无过错人在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保护 离婚后青少年的权益, 修改时除继续保持了原《婚姻 法》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监护等权利和义务 的规定外,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不直接抚养子女 的父母中的一方对子女的探望权及其救济。 第四, 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针对老年人得 不到赡养甚至遭虐待、遗弃, 以及干涉老年人婚姻的 现象,《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 外孙子女对子女没有抚养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赡养的义务, 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尊重并且不得干预 老年人的婚姻, 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不因父母婚姻关 系变化而变化以及老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的 救济途径。 此外, 还对其它一些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作 出了补充或者新的规定。总之, 如胡康生所说:“这次 修改着重解决当前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较为突出的 问题, 使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婚姻法》修正案通过后, 社会各界对它评价很高, 比 如认为“是民主立法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依法治国 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与社 会发展同步的精神”,“是贴近生活充满伦理性的法 律, 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促进家庭的文明和睦、社会的稳定都会起到积极的 作用”, 等等。正因如此, 社会各界对这部法律期待很 多, 对它的实施状况也非常关注。 二、新《婚姻法》实施后 4 个领域的基本状况 自从社会法学把实用主义的理念引入法学领域 后, 研究、分析法律在现实中的实施状况, 考察其实 际效果, 即研究行动中的法成为法律研究和实践的 重要内容。在社会法学看来, 评价法律的根本标准就 是其实际效果, 是其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作 用和影响, 而不是如分析法学所说的法律本身的逻 辑结构及其演绎、推理, 因为法律本身是工具, 不是 目的。从这个角度说,《婚姻法》修正案的通过只是朝 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如何实施法律、实现其目的更加 重要。那么, 从 2001 年以来, 新《婚姻法》实施状况如 何?它是否实现了其立法目的?婚姻家庭关系中以前 存在的问题是否因新法的实施得到解决, 或者至少 得到缓解、抑制、减少呢? 1.关于婚外情和离婚率 《婚姻法》修改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很多民 众、学者、妇女组织要求立法惩治“包二奶”、婚外情。 新《婚姻法》响应了这种要求, 强化了夫妻双方忠诚 的义务, 希望藉此稳定家庭, 减少由婚外情导致的离 婚。从新《婚姻法》实施 5 年来的状况来看, 在这一方 面收效甚微, 没有迹象表明法律的修改对社会上广 泛存在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现象有明显的阻吓作 用。这点可以在中国每年的离婚总量、离婚率和由婚 外情导致的离婚仍然在上升这一事实得到佐证。据 民政部门统计, 1999 年中国有 120.2 万对夫妻离婚, 每千人口中有 0.96 个婚姻解体。2003 年, 离婚 133.1 万对, 比上年增加 15.4 万对, 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 婚 69.1 万对, 比上年增加 11.8 万对, 法院调解和判 决离婚 64 万对, 比上年增加 3.6 万对; 离婚率为 2.1‰, 比上年上升了 0.3 个千分点。[3] 2004 年, 中国 2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