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维和现代设计拓展到所有的功能方面,但是大部分举例还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希望读者根据书中论述 的原理,将它们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所有的创新与设计问题。 本章主要以制造业中的创新与设计问题为例展开讨论。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相当长时期中,是 国家GDP的主要来源和就业出路。制造业中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其他方面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要创新? 1.1我国制造业的形势和发展 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全球制造业的大公司,多数都把它们的制造厂转移到了中国,世界各地市 场上到处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中国制造(lade in China)”的产品。曾几何时,中国人还一直为没有中国 制造的产品遗憾,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从1979年到2004年,在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GDP的年平均增 长为9.6%,制造业的贡献在三分之一以上0。出口额中制造业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海关总暑发布的数 据,2007年上半年仅仅机电产品出口就占出口总值的56.7%:原则上讲,材料、轻工产品和日用品都属于 制造业范畴,如果把这些都算上,那就是绝大部分了。 不论我们祖先曾经创造了多少古代文明,曾经有过多么先进的制造技术,发明了造纸、火药、指南针。 也不论早在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就在郑和带领下,载着2万多人,航行13万 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了中国造船业的强大。直到87年以后,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 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是我国近代制造业,也就是近代工业,则是萌生于 19世纪中叶。那时我们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不能与先进国家相比,洋枪、洋炮、洋船、洋火(火柴)、 洋油(点灯的煤油)都从国外引进。当时的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等对外作战屡屡惨败以后,一部分人开始 认识到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于是有“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 说法。1865年,作为先后成立的40多个兵工厂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现在 的江南造船厂)在上海成立回。中国的第一个炼钢炉、第一炉钢、第一艘机动兵船、第一尊后膛钢炮、第 一磅无烟火药、第一艘万吨轮船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作为标志,素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自那时以后, 在一个半世纪中无数中国人本着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的认识,为实现“机器制造一事, 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实现有一个自己的强大的制造业的期望,前赴后继。在这期间,又实现了 许多新的第一,如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辆从流水生产线上下来的汽车、第一 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套200MW汽轮发电机组、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等。但是当中国为所有这 些第一庆贺的时候,不能不想到,所有这些第一,都比国外 落后一个相位。例如,当我们拼命追赶,生产出自己的电站 亚临界发电机组时,国外已经有了超临界发电机组:当我们 引进了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努力消化吸收投入生产时,国 外又出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世界 各地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不是中国的品牌:现 在城市里满街道跑的汽车,大多也不是中国品牌,如图2所 示在上海制造的通用轿车,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实现 了制造大国的期望,但是中国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 这么多人经过一个半世纪奋斗,中国的制造业还不能“强”? 图2通用轿车的上海制造。 中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制造大国?为什么中国变成了制造大国,却没有变成制造强国?又是什么条件 使中国不能成为制造强国?所有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不找到正 确的解决方法,也许再过一个半世纪,一个强制造业的期望,仍旧不能实现。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作为《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这样一本书, 33 维和现代设计拓展到所有的功能方面,但是大部分举例还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希望读者根据书中论述 的原理,将它们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所有的创新与设计问题。 本章主要以制造业中的创新与设计问题为例展开讨论。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相当长时期中,是 国家 GDP 的主要来源和就业出路。制造业中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其他方面问题的思考。 1. 为什么要创新? 1.1 我国制造业的形势和发展 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全球制造业的大公司,多数都把它们的制造厂转移到了中国,世界各地市 场上到处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产品。曾几何时,中国人还一直为没有中国 制造的产品遗憾,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从 1979 年到 2004 年,在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 GDP 的年平均增 长为 9.6%,制造业的贡献在三分之一以上[1]。出口额中制造业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海关总暑发布的数 据,2007 年上半年仅仅机电产品出口就占出口总值的 56.7%;原则上讲,材料、轻工产品和日用品都属于 制造业范畴,如果把这些都算上,那就是绝大部分了。 不论我们祖先曾经创造了多少古代文明,曾经有过多么先进的制造技术,发明了造纸、火药、指南针。 也不论早在 1405 年,一支由 260 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就在郑和带领下,载着 2 万多人,航行 13 万 多海里,向沿途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了中国造船业的强大。直到 87 年以后,哥伦布才带着 3 艘小型的 轻快帆船和 87 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是我国近代制造业,也就是近代工业,则是萌生于 19 世纪中叶。那时我们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不能与先进国家相比,洋枪、洋炮、洋船、洋火(火柴)、 洋油(点灯的煤油)都从国外引进。当时的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等对外作战屡屡惨败以后,一部分人开始 认识到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于是有“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 说法。1865 年,作为先后成立的 40 多个兵工厂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现在 的江南造船厂)在上海成立[2]。中国的第一个炼钢炉、第一炉钢、第一艘机动兵船、第一尊后膛钢炮、第 一磅无烟火药、第一艘万吨轮船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作为标志,素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自那时以后, 在一个半世纪中无数中国人本着一味从国外求购“坚船利炮”不是办法的认识,为实现“机器制造一事, 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实现有一个自己的强大的制造业的期望,前赴后继。在这期间,又实现了 许多新的第一,如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辆从流水生产线上下来的汽车、第一 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套 200MW 汽轮发电机组、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等。但是当中国为所有这 些第一庆贺的时候,不能不想到,所有这些第一,都比国外 落后一个相位。例如,当我们拼命追赶,生产出自己的电站 亚临界发电机组时,国外已经有了超临界发电机组;当我们 引进了超临界发电机组技术,努力消化吸收投入生产时,国 外又出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那些世界 各地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不是中国的品牌;现 在城市里满街道跑的汽车,大多也不是中国品牌,如图 2 所 示在上海制造的通用轿车,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实现 了制造大国的期望,但是中国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 这么多人经过一个半世纪奋斗,中国的制造业还不能“强”? 中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制造大国?为什么中国变成了制造大国,却没有变成制造强国?又是什么条件 使中国不能成为制造强国?所有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不总结经验、教训,不找到正 确的解决方法,也许再过一个半世纪,一个强制造业的期望,仍旧不能实现。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作为《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这样一本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