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期 路阳等:高铝青铜粉体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层感应重熔后的组织及性能 ·337· 表3能谱点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体硬度的上升是重熔过程中少量合金元素的扩散 Table3 Data of point analysis by EDS 导致晶格畸变的结果,而感应集肤效应和物性参 位置Cu Al Fe Ni Mn Co 0 数差异使得涂层表面和界面成为加热的两个高温 a 14.648.9468.392.940.582.092.43 区,最先熔化、结晶,而后热传导使涂层中部材料 b 6.687.20 75.263.480.70 3.313.37 接着熔化、结晶。这样不仅使涂层材料与基体实现 79.459.636.742.490.270.421.01 治金结合,得到致密、硬度高的过渡区域,还能在 d13.2232.22 9.100.86 一 44.60 基体表面形成一层晶粒细小、硬度高、耐磨和高耐 e 79.9510.45 4.582.910.410.541.16 蚀的涂层16-刀 2.5涂层硬度分布 450 400 沿着从基体到涂层表面的方向测量显微硬 重熔后 350 度,即正方向为涂层,负方向为基体,每隔压痕对 重熔 300 角线长度3倍的距离测量一次.硬度数据分布如 250 图7所示.由图可知,整体上两种涂层的硬度都较 200 基体硬度高出许多,感应重熔前、后涂层硬度平均 150 值分别为Hv319.2和Hv331.3,即两种工艺方法 100 200 02004006008001000 都能在钢工件表面获得所需的较高的硬度性能, 到涂层与基体界面的距离如m 符合表面工程技术的最终目的.对比两条曲线可 图7感应重熔前、后涂层硬度对比 知:重熔前界面附近涂层的组织硬度较低,后续涂 Fig.7 Hardness contrast of the coating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uc- 层硬度上升,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由于重熔 tion remelting 前界面处存在少量氧化物而致使涂层致密性下 2.6界面结合强度测试 降,从而导致硬度较低:重熔后基体硬度略有上 采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测试重熔前、 升,其均值由感应前的Hv139.0上升到Hv152.8, 后两种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试验机压头以 涂层硬度在界面附近的扩散带和涂层表面均较 1 mm*min-1的加载速度匀速加载,记录下载荷与变 高,涂层中间部分硬度波动较感应前有所缓和.基 形的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 20 16 三12 8 00.20.40.60.8101214 000应040608102416182022 变形m 变形mm 图8感应重熔前(a)、后()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 Fig.8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matrix and the coatings before (a)and after (b)induction remelting 对比两图可知,重熔前、后两种涂层与基体之间 19.2761kN.重熔前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约为 的结合力测试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即载荷先是随着 25.110MPa,重熔以后结合强度提升至了 加载行程的不断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某一临界最大 83.358MPa,增幅达到了230%,说明感应重熔工艺 值时,载荷由于涂层与基体发生剥离而突然下降,随 的应用使得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态得到了 后加载行程继续增大而载荷则保持在较低的值呈现 有效的改善,结合机制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最终界面 水平稳定状态.重熔前发生剥离现象时的最大载荷 结合强度大幅提高,涂层的使用寿命将明显延长,应 值为7.4209kN,而重熔以后此最大载荷值增长至 用范围也将得到有效的拓展.第 3 期 路 阳等: 高铝青铜粉体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层感应重熔后的组织及性能 表 3 能谱点分析结果( 质量分数) Table 3 Data of point analysis by EDS % 位置 Cu Al Fe Ni Mn Co O a 14. 64 8. 94 68. 39 2. 94 0. 58 2. 09 2. 43 b 6. 68 7. 20 75. 26 3. 48 0. 70 3. 31 3. 37 c 79. 45 9. 63 6. 74 2. 49 0. 27 0. 42 1. 01 d 13. 22 32. 22 9. 10 0. 86 — — 44. 60 e 79. 95 10. 45 4. 58 2. 91 0. 41 0. 54 1. 16 2. 5 涂层硬度分布 沿着从基体到涂层表面的方向测量显微硬 度,即正方向为涂层,负方向为基体,每隔压痕对 角线长度 3 倍的距离测量一次. 硬度数据分布如 图 7 所示. 由图可知,整体上两种涂层的硬度都较 基体硬度高出许多,感应重熔前、后涂层硬度平均 值分别为 Hv 319. 2 和 Hv 331. 3,即两种工艺方法 都能在钢工件表面获得所需的较高的硬度性能, 符合表面工程技术的最终目的. 对比两条曲线可 知: 重熔前界面附近涂层的组织硬度较低,后续涂 层硬度上升,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由于重熔 前界面处存在少量氧化物而致使涂层致密性下 降,从而导致硬度较低; 重熔后基体硬度略有上 升,其均值由感应前的Hv 139. 0上升到 Hv 152. 8, 涂层硬度在界面附近的扩散带和涂层表面均较 高,涂层中间部分硬度波动较感应前有所缓和. 基 体硬度的上升是重熔过程中少量合金元素的扩散 导致晶格畸变的结果,而感应集肤效应和物性参 数差异使得涂层表面和界面成为加热的两个高温 区,最先熔化、结晶,而后热传导使涂层中部材料 接着熔化、结晶. 这样不仅使涂层材料与基体实现 冶金结合,得到致密、硬度高的过渡区域,还能在 基体表面形成一层晶粒细小、硬度高、耐磨和高耐 蚀的涂层[16--17]. 图 7 感应重熔前、后涂层硬度对比 Fig. 7 Hardness contrast of the coating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uc￾tion remelting 2. 6 界面结合强度测试 采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测试重熔前、 后两种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试 验 机 压 头 以 1 mm·min - 1的加载速度匀速加载,记录下载荷与变 形的关系曲线如图 8 所示. 图 8 感应重熔前( a) 、后( b) 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 Fig. 8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matrix and the coatings before ( a) and after ( b) induction remelting 对比两图可知,重熔前、后两种涂层与基体之间 的结合力测试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即载荷先是随着 加载行程的不断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某一临界最大 值时,载荷由于涂层与基体发生剥离而突然下降,随 后加载行程继续增大而载荷则保持在较低的值呈现 水平稳定状态. 重熔前发生剥离现象时的最大载荷 值为 7. 4209 kN,而重熔以后此最大载荷值增长至 19. 2761 kN. 重熔前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约为 25. 110 MPa,重熔以后结合强度提升至了 83. 358 MPa,增幅达到了 230% ,说明感应重熔工艺 的应用使得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态得到了 有效的改善,结合机制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最终界面 结合强度大幅提高,涂层的使用寿命将明显延长,应 用范围也将得到有效的拓展. · 73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