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5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1878: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助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1878年3月底,俄国派H.Π.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A.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一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 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 1878 :1878 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 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 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 年 3 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 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 年 5 月 30 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 年 6 月 4 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 月 6 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 年 6 月 13 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 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 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 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 月 18 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64 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 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 9 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 1856 年和 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 1821~1829 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 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 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 1912~1913 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 1683 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 18 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