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概论》教学资源_国际关系基础知识_国际关系史基础知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9,文件大小:200.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国际关系史基础知识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 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 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 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 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 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 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 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 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 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内容:(1) 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 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 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 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 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 瑕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被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 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 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 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4.俄、普、奥三分波兰:波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18世纪时,它己经被 称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己。1773年--1775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 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 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 年、1793年及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 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 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 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但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 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1794 年俄国与奥地利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 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华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 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 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5、七年战争(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 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 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 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 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国际关系史基础知识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 1618 年至 1648 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 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 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 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 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 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 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 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 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 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 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 1713 年 4 月签订合约。内容:(1) 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 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 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 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 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 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 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 打败瑞典。1721 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 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 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4.俄、普、奥三分波兰:波兰在 17 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 18 世纪时,它已经被 称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已。1773 年----1775 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 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 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 年、1793 年及 1795 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 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 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 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 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 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但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 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 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 1794 年俄国与奥地利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 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华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 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 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5、七年战争(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 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 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 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 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 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 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 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6、《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 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 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 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 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 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 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 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 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 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 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 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8、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 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 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 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 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 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 9、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西班牙国王于1700年11月1日去世,死后 无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 份国家参与的大战。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 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天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 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 位,是为查理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并废除了菲利浦及 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年,西班牙 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 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 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 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 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 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6、《比利牛斯条约》:1659 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 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 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 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 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 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 3 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 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 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 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 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 30 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 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 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8、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 年 11 月在英国议员 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 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 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 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 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 9、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 年 -1714 年):西班牙国王于 1700 年 11 月 1 日去世,死后 无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 份国家参与的大战。1504 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 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 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 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 位,是为查理一世,其后于 1556 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并废除了菲利浦及 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 年,西班牙 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 5 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 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 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 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一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 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 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 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 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 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和奥地利 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双方于 1741年进行了莫尔维茨会战,会战之后,普鲁士得到了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 的帮助,奥地利则得到了英国、荷兰和俄国的帮助。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 《亚琛和约》。根据和约,玛利亚·特莉萨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 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评价:《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 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11、亚眠条约::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 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 保留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 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 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 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 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 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12、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 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 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 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 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 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 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 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 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13、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 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 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 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 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 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 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 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 到了尽头。 14、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1878:1877年4月,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俄 土战争开始。俄国与奥匈签订了《布达佩斯条约》,因而同年6月开始,俄军就渡过多瑙河, 越过巴尔千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1月31日与俄国 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出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 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0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而实现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 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 1740—1748 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 1740 年 10 月 20 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 1713 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 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 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 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 8 年之 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年 12 月,普鲁士国和奥地利 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双方于 1741 年进行了莫尔维茨会战,会战之后,普鲁士得到了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 的帮助,奥地利则得到了英国、荷兰和俄国的帮助。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 年签订 《亚琛和约》。根据和约,玛利亚•特莉萨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 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评价:《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 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11、亚眠条约::1802 年 3 月 27 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 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 保留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 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由法、英、俄、奥、普、西 6 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 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 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 在 1793~1814 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 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 年 5 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12、门罗主义:1823 年 12 月 2 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 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 世纪 20 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 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 年 12 月 2 日,门罗总统 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 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 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 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 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 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13、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 至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 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 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 年 9 月 26 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 年英 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 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 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 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 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 到了尽头。 14、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1878:1877 年 4 月,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俄 土战争开始。俄国与奥匈签订了《布达佩斯条约》,因而同年 6 月开始,俄军就渡过多瑙河, 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 年 1 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 1 月 31 日与俄国 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出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 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 10 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而实现

了停火,1878年3月3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 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 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 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大保加利亚公国 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15.法俄同盟1892: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 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 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 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 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 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 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 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 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万人,俄国用 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 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 1917年。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 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16、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 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 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 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己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 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 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 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17、地中海协定1887: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 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 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 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 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 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 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 于同年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 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 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 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 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 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 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 俄,协定丧失意义。 18、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

了停火,1878 年 3 月 3 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 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 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 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 2 年。大保加利亚公国 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15. 法俄同盟 1892: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 1891~1893 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 年德、俄 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 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 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 年 8 月 27 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 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 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 年 8 月 17 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 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 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 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 万人,俄国用 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70 万或 80 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 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 1899 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 1917 年。协定经 1893 年 12 月 27 日和 1894 年 1 月 4 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 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16、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 年 6 月 18 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 由于 1879 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 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 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 1881 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 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 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 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17、地中海协定 1887 :1887 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 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 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 O.von 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 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 年 2 月 12 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 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 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 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 于同年 3 月 24 日,西班牙于 5 月 4 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 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 3 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 年 12 月 12 日英、奥缔结协定。4 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 国商定 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 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 国将立即 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 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 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 俄,协定丧失意义。 18、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

后,O.o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己觊觎突尼斯, 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 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一、缔约国彼此和平友好,不参加目的在于 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二、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 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三、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 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四、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 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五、如果共同参加战争,非经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约、和约和条约:六、此条约为秘 密条约:七、条约有效期为5年。1887、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 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 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 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 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 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9、三皇同盟1873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 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 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 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 H.K.B.vor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 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 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 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 第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 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 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 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 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 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 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 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 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协定和协 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 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20、德奥同盟1879: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普法战争以 后,德国宰相O.vo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 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祖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 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 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 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 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9月21日,俾斯 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国首相G.安德拉希谈判。9月24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 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月7日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

后,O.von 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 1881 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 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 年 5 月 20 日,德、奥、 意 3 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一、缔约国彼此和平友好,不参加目的在于 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二、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 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三、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 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四、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 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五、如果共同参加战争,非经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约、和约和条约;六、此条约为秘 密条约;七、条约有效期为 5 年。1887、1891、1902、1912 年 4 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 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 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 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 1896 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 年 5 月意大 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9、三皇同盟 1873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 成的同盟。1872 年 9 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 二世及首相 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 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 年 5 月 6 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 H.K.B.von 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 攻时,另一方应出兵 20 万相助。同年 6 月 6 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 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 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 10 月 22 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 1875 年有效,史称 第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 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 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 与英国抗衡,因而在 1881 年 6 月 18 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 为期 3 年。1884 年续订,1887 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 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 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 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 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 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协定和协 议书是秘密的,1920 年才被披露。1887 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 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 1890 年。 20、德奥同盟 1879 :1879 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普法战争以 后,德国宰相 O.von 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 俄接近。1878 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 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 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 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 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 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9 月 21 日,俾斯 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国首相 G.安德拉希谈判。9 月 24 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 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 月 7 日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

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5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1878: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助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1878年3月底,俄国派H.Π.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A.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一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

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 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 1878 :1878 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 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 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 年 3 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 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 年 5 月 30 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 年 6 月 4 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 月 6 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 年 6 月 13 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 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 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 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 月 18 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64 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 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 9 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 1856 年和 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 1821~1829 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 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 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 1912~1913 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 1683 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 18 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

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 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 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一凯那 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 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 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 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 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 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 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 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 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 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 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 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 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 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 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 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 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 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 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 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一伊斯凯 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 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 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 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 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 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 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己最后形成, 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 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3、普法战争1870-1871: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 一场重大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 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 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 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 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

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 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 1695~1696 年,沙皇 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 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 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 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 年俄国又进 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 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 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 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 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 年欧洲列 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 19 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 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 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 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 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 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 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 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 19 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 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 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 年曾与俄国 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 19 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 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 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 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 1878 年柏林会议时,德 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 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 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 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 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 1853~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 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 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 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 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 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 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 世纪 90 年代, 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 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 20 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 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 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3、普法战争 1870-1871 :1870 年 7 月 19 日~1871 年 5 月 10 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 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 世纪 60 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 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 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 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 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 年 7 月 13 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

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 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 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一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 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 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 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 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 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 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 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 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 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 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24、《法兰克福条约》:1871年5月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 的条约。1871年1月28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月26日梯也尔和斯 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月1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发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 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月10日俾斯麦和HK.B.von毛奇 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 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 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 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 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的最早远因。 25、巴黎条约1856:1856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 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 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 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 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 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26、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 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 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 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 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世纪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 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 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27、四国同盟: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

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 O.von 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 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 月 19 日法国向普鲁士 宣战。法军屡败。9 月 1 日色当决战,2 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 日巴 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 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 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 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 月 4 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 抵抗。19 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 月 27 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 投降。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 帝位。28 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 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 月 1 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 月 18 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 月 10 日法 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 法国赔偿 50 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 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24、《法兰克福条约》:1871 年 5 月 10 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 的条约。1871 年 1 月 28 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 月 26 日梯也尔和斯 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 月 1 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发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 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 月 10 日俾斯麦和 H.K.B.von 毛奇 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 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 50 亿法郎,分 3 年付清,赔 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 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 1871 年 5 月 10 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 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的最早远因。 25、巴黎条约 1856:1856 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 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 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 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 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 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26、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 年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 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 月 26 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 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 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 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 世纪 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 年后名 存实亡。在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和 1848 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 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27、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 4 国为保证 1815 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 7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 1815 年 11 月 20 日签订《巴黎

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 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 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 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 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5强维 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 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己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欧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9 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 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 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 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 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 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 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 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 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 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 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 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 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 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 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 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 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 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 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 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 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 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 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己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 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 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 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 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 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 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 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 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 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

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 1815 年《巴黎条约》; 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 6 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 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 20 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 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 1815 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 年, 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 11 月 15 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 强维 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 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 :欧洲第 6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 年 9 月,欧洲 15 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 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 在位)在内,200 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 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 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 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 R.斯图 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 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 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 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 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 年 9 月 22 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 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 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 1789 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 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 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 8 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 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 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 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 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 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 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 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 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 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 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 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 年 12 月 29 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 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 1815 年 1 月 3 日签订《维也纳 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 各提供 15 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 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 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 萨克森的争论。1815 年 2 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

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 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 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 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 立即组织第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 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 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 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 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 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 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 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 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 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 吕根岛和被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 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 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 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 地。⑨会议解决了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 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 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 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F恩格斯所 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 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 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 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28、两C计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 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 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 决裂,遂决定与法国共管埃及。1881年9月至1882年6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 义,并在1882年9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中的第 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 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没有就此放弃两C计划,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 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 给刚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 筑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1890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 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 因此,英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9、《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1825一1877侵占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

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 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 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 1815 年 3 月 1 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 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 立即组织第 7 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 前夕,1815 年 6 月 9 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 8 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 121 条条款和 17 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 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 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 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 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 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 19 增加到 22 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 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 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 2/5 的萨克森、 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 34 个君主国 和 4 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 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 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 地。⑨会议解决了 3 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 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 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 18 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 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 F.恩格斯所 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 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 30 年间,欧 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 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28、两 C 计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 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 C 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 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 决裂,遂决定与法国共管埃及。1881 年 9 月至 1882 年 6 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 义,并在 1882 年 9 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中的第 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 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没有就此放弃两 C 计划,1894 年 5 月英国与利奥波德 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 给刚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 筑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 C 计划奠定条件。1890 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 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 因此,英国炮制的两 C 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9、《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 1825―1877)侵占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9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